方劑學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1 05:46:00

導語:方劑學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方劑學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對中醫《方劑學》教學進行了探討。提出《方劑學》教學應重視藥物配伍的講解;重視證、法、方、藥緊密聯系的分析;重視介紹方劑的毒副作用及影響藥效發揮的因素;重視方劑中藥物的用量與用法的強調;重視方劑的歌訣記憶;重視方劑之間的聯系對比;重視形象生動教學。

【關鍵詞】中醫;《方劑學》;教學

方劑學是研究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習者必學的中醫基礎學科之一。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所培養的中醫人才素質息息相關。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兩方面重視下述問題。

1重視藥物配伍的講解

藥物配伍能增強或綜合藥物的作用,是組合成方劑的核心,也是藥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劑學的教學中透徹分析藥對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讓學生領會“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

1.1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劑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決定該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證,如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為君藥,配伍干姜、細辛為臣藥,重在發汗解表、溫肺化飲,為治外寒內飲的代表方;小柴胡湯柴胡為君藥,配伍黃芩為臣藥,和解少陽,為治少陽證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須、相使的增效配伍形式外,還包括去性取用、治療主證和主要兼證、治療主因和主證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過分析君臣藥在方中的作用,讓學生抓住方劑藥物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對復方立法組方、臨床療效等方面的理論認識。

1.2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藥還須借佐使藥協助增強療效、制約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藥效升降走守達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規律的重要因素,說明方劑的組成中每味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綜合反應的。特別是特殊的用藥,如清營湯中配伍金銀花、連翹透熱轉氣,體現了營分熱證特點及治療原則;黃龍湯中配伍桔梗宣肺氣而通腸腑;芍藥湯中配伍肉桂防苦寒傷陽;敗毒散配伍人參扶助正氣、鼓邪外出等等,在教學中要重點分析。

1.3藥對配伍藥對是中藥復方的核心,是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中藥配伍,是復方的最小單位,它構成簡單,卻具備了復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經典復方療效的體現。方劑學中藥對配伍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療效,擴大治療面。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重要藥對的特性和統一性。如著名方劑桂枝湯包括桂枝與白芍、白芍與甘草、生姜與大棗、桂枝與生姜、芍藥與大棗、桂枝與大棗等多組藥對。既要分析理解方劑組成中的主要藥對,又要歸納總結同一味藥配伍不同藥物所組成的藥對表現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黃配伍桂枝重在發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熱、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分析藥對的作用,在分析運用和變化運用古方時要抓住主要藥對,或在藥味增減時也力求考慮藥對配伍。

2重視證、法、方、藥緊密聯系的分析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辨證論治中,證、法、方、藥是緊密聯系和高度統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劑學學科知識的關鍵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證、法、方、藥之間的緊密聯系,要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和中藥學為基礎。如陽和湯中配伍麻黃是因為其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陽和湯治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法,在溫陽、補血、散寒的基礎上配伍麻黃,以其發越陽氣的作用來鼓動氣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滯之功??梢婈柡蜏幸晃堵辄S就涉及了證、藥、基礎理論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通過透徹地分析證、法、方、藥之間聯系,才能讓學生掌握方劑的組方原則、基本結構和配伍技巧。

3重視介紹中醫方劑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及影響藥效發揮的因素

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民間有“是藥三分毒之說”。由于藥物因素、或病人的體質因素、或病證的特殊性、或針對用藥的特殊性(如需用藥量大、需用毒副作用大的藥物等)或煎服調護法的影響,方劑不可避免地會在某些疾病、某些患者、或某些特殊狀態下出現毒副反應。近來有關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報道日漸增多,影響較大的諸如日本報道的小柴胡湯的副作用有藥物性肝炎、藥物性膀胱炎、藥物性肝損傷、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及我國的龍膽瀉肝丸的毒副反應等,震撼了大眾觀念中中藥是絕對安全的錯誤認識。

方劑學作為傳授中醫臨床處方用藥的重要課程,有必要重視臨床安全無害地應用方劑。因此介紹中醫方劑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同樣應該成為方劑教學中的必講內容。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應當盡可能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有關內容,并將其及時反映在教學內容中,尤其是對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頻率高的方劑應特別強調其使用的適應證、用法、調護、禁用對象、報道中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早期癥狀、后果、處理方法。如果已明確方中某種用藥與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高度相關時則應重點提出,以引起學習者的重視,避免醫源性疾病的發生。

4重視方劑中藥物的用量與用法的強調

方劑中藥量至關重要,標志著藥力的大小,決定作用的強弱;而煎法與服法,對療效亦有直接影響。因此在方劑的教學中除講授一般藥物的劑量和用法外,還須提醒學生要掌握特殊的藥量、煎藥法及服藥法。如吳茱萸湯中重用生姜;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炙甘湯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時服藥時間亦有講究,桑螵蛸散治遺尿宜夜臥服;“真人養臟湯”治下痢在飯前服等。

5重視方劑的歌訣記憶

孤立、機械地背誦方劑,花費時間多,效果差。而湯頭方歌是將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詩歌體裁,編寫成歌訣,讀起來瑯瑯上口,讓學生由誦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黃芍藥同。”另外有些方劑,可自編趣味歌訣,記憶方便、效率高、經久不忘。還可自編一些趣味歌訣做適當的補充,如三仁湯:“三仁爬竹竿,(厚)樸通滑下(夏)來”等,這樣可以增加學生記憶的趣味性。

6重視方劑之間的聯系對比

有些方劑,組成、功效和主治證有相同之處,在教學中這樣的方劑可互相比較,找出共性,突出個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類方劑中可同中求異,如清熱劑中清胃散與玉女煎均清胃熱,但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火上攻證,屬實證;玉女煎清胃熱、滋腎陰,主治胃熱陰虛證,屬實中夾虛之證。不同類方劑中,可前后聯系比較,異中求同,如治泄瀉的方有葛根黃芩黃連湯、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真人養臟湯、四神丸。但因每方適應證的病因病機不同,故可作以區別。另有藥物組成部分相同的方劑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桂枝湯”的加減方有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含增液湯的方劑有增液湯、增液承氣湯、清營湯、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小柴胡湯與旋覆代赭湯佐使藥相同等等。

7重視形象生動教學

中醫方劑學因其內容多數較為抽象,無形可循,難以想象,難以理解,所以被學生稱為“中醫課程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這是造成學生方劑學學習質量下降的潛在性隱患。如何將抽象難懂的內容講出趣味性,筆者認為結合日常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的現象進行分析、講解,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手段。如在闡釋銀翹散“辛涼復辛溫”配伍方法時,遇到同學們“既是溫病初起,熱重寒輕,為何還要配伍辛溫之品”的疑問,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從教材上的“增強辛散透表之力”解釋,仍不能說明問題,同學們仍然會問“為何一定要配伍辛溫藥物才增強辛散透表力,配伍了那么多的辛涼解表藥為何還不行”?針對此,以劇烈運動后,當感覺到很熱,又想快速涼下來,是用冷水擦身涼得快,還是溫水擦身涼得快的例子向同學們設問,當同學們得出冷水擦身令毛竅閉塞,不利于熱外透,反之,則熱外透加快的結論時,順勢引導提示本方證,雖是溫病初起,但仍有邪在衛分,衛氣被郁之病機,現又多用辛涼之品,不利于透邪外出,配用少量辛溫解表藥則如同溫水擦身之理,毛竅開,則邪易透。通過這樣生動有趣通俗的講解,取得了易懂易記的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方劑學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其精華,不僅為學生臨床各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且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證論治,方證相合,變化應用,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