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提肺血原因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3 02:53:00

導語:少提肺血原因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提肺血原因再分析論文

【摘要】對歷代少提肺血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歷代少提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肺主氣功能的影響之外,還與古人認為肺臟為少血之臟有關。

【關鍵詞】肺血;肺血虛證

肺血就是一身之血循行至肺并供養肺的血。從五臟氣血陰陽理論來看,五臟皆有氣血陰陽,所以肺血當然應該存在。但實際上并不如此,對于肺血一詞,以“內容搜索”檢索《中華醫典》中全部古籍,僅見72處,至于“供養肺的血”則更少,僅見11處,可見,古代歷來提及較少。古人為什么少提肺血,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經過查閱古籍和現代文獻,我們認為,其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1肺主氣功能的影響

近年來,涉及這一問題的討論時有出現,但數量很少,屈指可數。

張琰[1]認為古人少提肺血及肺血虛證是因為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更多地將肺的呼吸功能放在首位,首先想到的是肺與“氣”的關系,而“血”對于肺臟而言,就只有退居其次了。在臨床中,肺部疾患或損傷所致的大出血遠不及心、肝等臟器出現大出血機會多而常見。所以,古人在從宏觀觀察、憑經驗判斷的條件下忽略肺臟多血是完全可能的。

盧苔苔《肺血病證的理論探討和臨床應用》認為,中醫理論較少論述肺血的生理病理,也是因為古人更多地強調肺主氣的生理功能,將肺的呼吸功能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與肺為嬌臟而惡燥,主輸布津液,多肺陰病證有關。

魏鳳琴[2]認為五臟生理功能的維持均需要精、氣、血、津液的供養,但由于五臟功能有別,故對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需求存在臟與臟之間的差異,從量上可以說有多少的區別,從功能表現上有顯性和隱性的區別。對于肺而言,肺臟生理功能的維持以氣、津兩種物質狀態為主,故表現為顯性;相反,維持肺臟的功能需求量少的物質則處于隱性狀態,肺對血這種物質需求量少,所以在功能表現上為隱性。既然為隱性,肺血及其功能就表現不明顯,所以少提肺血。

2肺為少血之臟

總的看來,以上的幾篇文章有相似之處,大多從肺的功能著手分析,特別強調肺的呼吸功能或肺主氣的功能。這類觀點有可取之處,但似乎還沒能完滿解釋古人為何少提肺血。

我們認為,古人少提肺血的原因是復雜的,僅從一個方面解釋可能有一定缺陷,除了以上所列之外,可能還與古人認為肺為少血之臟有關。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可能是受解剖和文獻記載的影響。

2.1肺的解剖與肺的解剖有關的,主要是通過解剖觀察所看到的肺的顏色。嬰幼兒的肺是淡紅色,成年人的肺是暗紅色,或深灰色。古人的解剖可能沒有這么精細,因此認識較簡單,這從古籍的記載可以看出來。《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曰:“喉下為肺,兩葉白瑩。”白瑩二字,指明了肉眼所見的肺的顏色。何為白,何為瑩?字典一般解釋如下:白,本義指白顏色;瑩,本義為珠光的光彩。既然這樣,那么白瑩就應該是指顏色白而有光彩。為何描述為“白瑩”,當然是肉眼所見的肺臟的本色。這一顏色明顯偏淡,之所以淡,一方面自然是肺臟血少的原因。因為血為紅色,血少者當然應為淺紅色或白色,這正如血虛者往往面色無華,唇舌色淡一樣,肺臟本身可能先天“血虛”,所以呈現出淺淡的“白瑩”之色。另一方面[3],可能是相對于人體內其他臟器的顏色為淡而言。如果將“白瑩”和“如縞映紺”的肝或“馬肝赤紫”的脾相比,顏色也明顯偏淡。肝和脾這兩個臟,前者被稱為“血海”,后者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都是多血之臟,顏色皆較深,可能古人認為顏色深的臟多血,顏色淺的臟少血。由此推論,色淺的肺必然不會是多血之臟

2.2文獻記載肺為少血之臟可能還與“太陰常多氣少血”一說有關。此說見于《素問·血氣形志篇》:“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這里的太陰,一般多解釋為手太陰肺經,如《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一·針灸門》說:“凡此手太陰之脈,常多氣少血”。其他一些著作論及經絡或針灸的部分也常常使用類似的話,可見,將太陰釋為手太陰肺經似已成為各醫家的共識。

但在有些書中,提法與上述觀點不同。有的書中,有時將肺經、肺臟混為一談,既然肺經多氣少血,那么肺臟似乎也應如此。如《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方脈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參》:“然咯血亦以為病最重,而且難治者,亦以其肺手太陰之經,氣多血少。又肺者,金象,為清肅下降之臟,金為火所制迫而上行,乃為咯血,逆之甚矣。”前句言肺經少血,后句說肺臟咯血是為逆,可見馮兆張認為肺臟必如肺經,為少血之臟,故稱“逆之甚矣”。有的書中,太陰被直接解釋為肺臟而非肺經。如《重慶堂隨筆·卷上》:“然肺為多氣少血之臟,故一切血藥概不欲用,以羊肺為主,諸味之潤者佐之,人所易能也。”《丹臺玉案·諸血門》:“蓋肺臟以氣為主,本多氣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

可見,古人對于《血氣形志篇》中太陰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說為手太陰肺經,一說將手太陰肺經與肺臟相混,一說為肺臟。如從后兩說的觀點,則很容易得出肺臟少血的結論。

如上所述,肺既然不是多血之臟,再多提肺血就與肺的實際情況不相符了,所以就沒有實在意義。這可能是古人少提肺血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礎上,由肺臟之血虧少所形成的肺血虛證也就變得比較少提了。

肺血的病證一般可見肺血虛、肺出血、肺瘀血等幾種,這幾種在臨床上都不少見。但從古今可檢可見的資料記載來看,肺出血、肺瘀血經常出現,而肺血虛就很少出現,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通過實際檢索情況來看,古代確實極少,甚至從未提及。如以“肺血虛”為關鍵詞,以“內容搜索”檢索《中華醫典》,檢索結果為0。同樣,現在也較少提及。以肺血虛為關鍵詞,限定在題名或關鍵詞字段,在維普醫藥信息資源數據庫中檢索近20年的文獻,僅檢出4篇文獻。可見,肺血虛證是一個長期被人遺忘、忽視的證候,以至于人們認為沒有肺血虛證。因而肺血及肺血虛證也就沒有實在的臨床價值,沒有臨床價值的理論自然而然就會逐漸被淡化、弱化。長此以往,肺血及肺血虛證自然就不再被提及了。這和五行學說中的某些現象是類似的。

五行學說中,五官、五谷等配屬五行存有分歧,如同為耳,《陰陽應象大論》與腎水相配,而《金匱真言論》卻與心火相配。現在通行的配屬關系是前者而非后者,之所以耳與腎水相配,腎開竅與耳能得以保留并被接受,正是因其與臨床較為相合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臨床選擇”的最終結果。類似的,“火能生土”涵義由最初的心火生脾土演變為命門火生脾土,也是“臨床選擇”的結果。可見,中醫是講求實用的,所以,不合臨床實踐,沒有臨床價值的理論一般都是短命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在自生自滅中而銷聲匿跡。肺血及肺血虛證與其非常類似,因而也是長期被人遺忘的角色而得不到重視。近年來,雖然有文章出現為之吶喊、呼吁,但無奈于聲音太小,現狀還是沒有改觀,肺血及肺血虛證面貌依然,少有人問津。

【參考文獻】

[1]張琰.試論“肺血虛證”的存在性[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9,18(1):45.

[2]魏鳳琴.五臟精氣血津液理論及其指導意義[J].中醫藥學刊,2006,24(5):897.

[3]胡劍北.中醫肺臟實體研究[J].中醫文獻雜志,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