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2 09:46:00
導語:肩周炎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資料共觀察14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對照組68例。治療組男30例,女46例,年齡最小40歲,平均51歲,病程最長15個月,最短1周,平均4個月,因外傷、勞損而誘發者16例,感受風寒濕邪者24例,無明顯誘因發病者36例;本組有22例做肩關節X線檢查,除5例有肩周鈣化影,余無異常。對照組男30例,女38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42歲,平均52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10天,平均5.5個月。因外傷勞損而誘發者12例,感受風寒濕邪者19例,無明顯誘因者37例;本組有16例做肩關節正側位X線檢查,除2例肩周有鈣化影,余無異常。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1]。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每次先運用揉按、點壓、彈撥、牽抖、扳搖等手法,在肩關節周圍進行解凍治療后,選用由85%白銀及少許銅、鉻合金熔煉而成的針體粗約1.0mm、長6cm的特制銀質針具,在肩部壓痛點:(1)肩峰下滑囊、肌腱袖于肱骨大結節附著處,(2)岡上肌、岡下肌與大小圓肌起于岡上、下窩,肩胛骨腋窩緣附著處,(3)肱二頭肌長腱、短腱分別于肱骨結節間溝處及肩胛喙突附著處,(4)肩胛提肌止于肩胛骨內上角附著處,(5)菱形肌止于肩胛骨脊柱緣附著處。于上述壓痛點,分別布針4~6枚,進針后沿著肌腱走向斜行方向穿入至骨膜附著處,引出強烈針感后,在針柄上點燃一2cm長艾柱,燃盡冷卻后出針,壓迫止血,碘伏消毒后創可貼覆蓋,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
1.2.2對照組局部取穴法,即取患肩的肩、肩貞、俞、曲池穴、阿是穴,毫針刺入,得氣后留針30min,其間給予TDP照射,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好轉:疼痛減輕,肩關節功能有所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進一步加重。
2結果
見表1。
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略)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愈顯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χ2=54.84,P<0.01);而兩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χ2=3.42,P>0.05)。
3討論
中醫學稱肩周炎為“凍結肩”、“五十肩”等,多因年老體虛、肝腎虧損、筋脈失養,又感受風寒濕邪或肩部外傷致氣血不暢、經脈阻滯而發,現代醫學認為肩周炎是在肩關節退變基礎上因急慢性損傷誘發而發,表現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早期炎癥水腫,后期軟組織的炎性粘連,痙攣缺血。傳統的手法按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松解粘連的作用,而銀質針相傳是從古代“九針”中的針和長針發展而成,銀質針溫針療法具有如下作用[2]:(1)消除炎癥反應,(2)重建局部微循環、改善局部供血,(3)松解肌肉痙攣、粘連等而達到解除炎癥致痛及缺血、痙攣致痛等問題。
手法結合銀質針溫針療法治療肩周炎,能較徹底地治療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因水腫炎癥、缺血痙攣粘連等致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癥狀。而對照組僅采用局部針刺加TDP照射,對局部氣血瘀阻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及治療組在愈顯率效果顯著。銀質針溫針結合手法治療肩周炎是一種具有顯著療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石美鑫,熊汝成,李鴻.實用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107.
2王福根.銀質針療法在臨床疼痛診治中的應用.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3,3:173-181.
【關鍵詞】肩關節周圍炎
【摘要】目的觀察銀質針結合手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方法將144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對照組68例,分別采用銀質針結合手法和局部取穴針刺配合TDP治療2種方法。結果治療組愈顯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結論銀質針結合手法治療為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肩關節周圍炎銀質針療法手法療法TDP針刺療法
- 上一篇:經貿法制工作意見樣本
- 下一篇:腦梗死治療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