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用危機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30 11:07:00
導語:我國信用危機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誠信問題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著重論述了誠信的作用和危害,并建議如何塑造誠信。
關鍵詞信用危機失信失信成本
1信用危機的現狀
作為誠信的倡導者,本屆政府在這方面為整個社會帶了一個好頭。200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理亮出了免征農業稅的具體時間表,宣布在5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一年剛剛過,全國已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宣布提前免征農業稅。2005年的政府報告則明確提出:明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稅。報告進一步承諾:“從今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苦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到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边@些允諾的實現無疑是政府誠信的一種體現,是政府對全國人民的信任的回應。因此也換來了社會的穩定。
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企業如果不講誠信,注定不能持久生存和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活躍的企業信用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國企業信用缺失現象嚴重。在建筑業,有些企業還在打國家支持西部教育的經費的主意,導致一些少數民族的兒童在危房中上課學習;在醫療業,經過各種中間商的內部措施使出廠價為4元的藥品到了老百姓手中已經翻了近27倍;在農業用品業,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坑農害農,私自拼裝假冒名牌農用車,違法生產脫粒機、播種機,生產假冒偽劣農機零配件等現象讓我們的農民兄弟們叫苦連天;還有在金融業、商業等等。也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社會多了一些不穩定。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當然我們個人的信用程度直接關系到我們整個社會的信用水平。然而,事實又怎樣呢?大家應該都感覺到了,信用危機已經使我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個人的逃稅、漏稅行為;虛假身份證、文憑;大學生拖欠國家助學貸款行為;個人違約行為等。這些行為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這些行為深層次的原因不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嗎?
2信用危機的原因
為什么信用危機會在我們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并且把誠信看作“為人之本”的國家如此泛濫呢?這個話題有好多專家、學者都進行了探討,意見也各不相同。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我們還是從歷史文化說起,在一般人的眼里“誠信”就是遵守自己的諾言,為人老實。而往往認為老實的人經常受別人欺負,讓別人看不起。這種觀念上理解的偏差,就使人們努力去擺脫他們理解中的那中老實人的現狀,努力使自己變成一個在其他人眼中的所謂的“聰明的人”。而這些就會驅使人們去學習社會上那些“聰明的人”的行為。去改變以前那種為人處世的原則,去做那些不被社會和道義所容忍的事情,甚至用自己的信用換取那些不義之財,然而他卻沒有一點良心上的不安,更可惡的是他卻在世人面前假惺惺的給自己的財產定性為“自己奮斗的結果”。同時也因為這些觀念上的偏差,在一定情況下也加劇了我黨正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腐敗現象的存在。那些大到中央小到地方的腐敗官員,也都經歷了初期踏踏實實工作,一心為人民服務,做一個人民心中的老實人,中期飄搖迷茫,后期腐敗墮落,最終是自作聰明走到了人民的對面,這不得不說是這些官員背叛了人民,沒有承諾他給人民許下的諾言!而這些無疑是人們那種傳統理念在作祟。
(2)之所以信用危機在某些領域如此嚴重,關鍵在于失信的成本太低,收益過高。從我國建國開始各屆領導人都關注到了這個問題,然而在這些方面國家顯然還是做得不夠。直到去年8月出臺的《刑法》修正案雖然增加了對賴賬不還追究法律責任的規定,但懲罰力度不夠是很顯然的。就在這些法律空缺或者可以說法律模糊的大環境下,企業、個人就可以明目張膽去用自己失信的成本來換取高額的利潤甚至是牟取暴利。而這些他們所付出的卻對他們幾乎沒有很大的影響,這樣低成本高收益的美事,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更何況個人呢?
(3)社會監督、約束缺乏,行業及個人自律意識薄弱。在現代社會中,信用危機的問題是社會與企業及個人、外因與內因的雙重作用。說起內外因的辨證原理,我們往往會很注重內因的作用,這些從辨證原理角度解釋是完全正確的,在誠信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考慮另一種外因的強大壓力。古有孟母三遷的典故,而在我們現代社會上的風氣照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改變這個人的原來面目,好人在壞人較多的環境中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有可能變壞;壞人在好人較多的環境中有可能逐漸被環境所同化變成心地善良的人。這正說明了環境的力量對企業或個人的行為有著巨大的作用,而我國現在的社會輿論環境怎么樣呢?信用體系的建設根本跟不上信用的高速發展,最終導致社會對企業及個人的信用監督不力,信用懲罰不嚴,最終導致失信行為呈現出泛濫的趨勢。
3信用危機的解決措施
在當今中國社會政府、企業及個人都面臨著強大的社會信用壓力,而他們將怎樣面對這些壓力,怎樣在這種壓力下不斷地為改善中國的信用問題而努力呢?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專家也都做了研究和探索,并且也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在解決信用危機這個問題上。針對我國信用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要解決信用問題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破除所謂“聰明的人”的傳統偏見,加強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中國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之一,是文明的發源地。而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的傳統偏見在這些正宗的文化之前生命力是極其短暫的,只要人們不斷的去學習、吸收這些文化的精髓,從理論上不斷的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它將自動滅亡。但是,我們要使每個人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是一種完美的理想。只有在這種自我學習的前提下,再加上健全的社會誠信體系,我們才有希望使這種完美的理想得到實現。而健全的誠信體系只有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經過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還要為這種良好的信用行為提供強有力的監督和保障措施。進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輿論環境。2)健全法制。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增加失信的成本,減少失信的收益,甚至使失信出現負收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日趨成熟,但涉及企業、個人信用方面的相關立法卻是相對滯后。在最近的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都齊聚北京,誎言獻策,而這些提案中關于加強我國信用立法的比比皆是。所以有關立法的問題,現在立即著手制定和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公眾信息信用數據的透明度是完全符合社會需要的。只有有了強大的法律武器為社會信用提供堅硬的后盾,才會使社會上的信用危機得到控制,使那些平時為了一己之私而拋信棄義的人受到法律的懲罰。同時,也給人們一種在法律面前權衡利弊的依據,讓那些存在失信想法的人充分了解自己在作出失信行為后將要得到的是什么!讓他們的失信成本大大提高,高到讓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沒有收益的。再者,用嚴厲的法律去震懾這些曾經或即將失信的人,讓他們在法律的強制作用下自覺的放棄失信的想法,進而把誠信受到法律保護的想法植入人們的思想中。
(3)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在解決信用危機的問題措施中,道德措施不失為是一個重要措施。利用道德上的壓力來使信用主體遵守自己的信用,這種道德壓力也就是社會對某種行為的輿論壓力。在加強輿論監督方面,應該主要從企業和個人這兩個信用主體入手。
(4)對于企業來說,信用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也是在這個行業立足的基本因素。但是,又有多少企業去違約,失信于市場?而對于這種行為我們不能只靠法律的強制措施,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靠社會的輿論壓力,讓失信行為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種人人喊打的局面是需要各種措施去加強的,比如在全社會建立一個信用監督機構,為所有的會員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信用測評、信用監督、信用咨詢、信用處罰等服務。使各個企業、機構能夠了解全國各地的企業、公司的信用情況,并及時的提供各個企業的信用動態,盡量減少失信行為的發生,讓失信損失減少到最少。為了擴大這些方面知識的影響也可以在網上進行各種信用信息的通報,把那些失信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同時,為了讓失信盡量減少,全社會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每個社會成員共同努力,檢舉揭發那些失信行為,相信我們的市場經濟必將健康發展。
(5)對于個人方面來說,悠久的歷史文化已經讓我們明白信用為立人之本,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地加強自己的理論道德修養,使自己事事講信用、時時講信用,把自己的信用看作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是永遠不容侵犯的。當然,這并不能讓那些少數執迷不悟的人醒悟,強大的社會壓力會讓他們的行為得到約束。而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把每個人從中學到大學甚至到以后的工作單位的信用表現用具體的數據表示出來,并把這個數據庫的資料作為每個人的終生材料跟在自己的檔案里,這樣就為我們的用人單位能夠準確地掌握每個人的信用情況,拒絕或嚴厲懲罰那些失信的人,并記入該人的檔案讓他承受失信的嚴重后果。
總之,中國的信用問題在當今社會已經越發的嚴重,它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我們的黨中央也已經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并已提上了日程去解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為我們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讓我們共同高呼“守信光榮,失信可恥”,從自我做起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杜建軍,何選.對我國信用經濟狀況和信用制度的思考與建議[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4)
2王云紅.破解信用危機新思路[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5(15)
3韓陽.美國信用危機產生的體系根源及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4商曉丹,翟海鷗.信用對經濟活動的影響[J].農場經濟管理,2005(3)
5梁鵬.信用危機的表現、成因及治理[J].湖北社會科學,2005(4)
6鐘玲,時薛原.談企業信用危機的綜合治理[J].林業財務與會計,2004(6)
- 上一篇:縣企業標準化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公司安全總監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