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49:00

導語:胃腸道間質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胃腸道間質瘤研究論文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一類發生在消化道的少見腫瘤,約占胃腸道腫瘤的0.1%~3%。它是一種胃腸道肌層的非上皮性腫瘤,起源于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以往常診斷為平滑肌源性和神經源性腫瘤,近年來隨著電鏡、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對GIST的診斷與治療取得很大進展。現將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療的39例GIST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35~76歲(平均55歲)。腫瘤位于食管1例,胃底7例,胃體8例,胃竇4例,十二指腸球部1例,空腸2例,回盲部1例,結腸2例,腸系膜5例,小腸漿膜層3例,直腸3例,肛旁2例。其中胃多發間質瘤2例。腫瘤直徑1~23cm。

1.2臨床表現

嘔血5例,間歇性黑便3例,中上腹部脹痛11例,下腹部疼痛5例,腸梗阻1例,結腸穿孔1例。病人自已摸及腹部腫塊5例、肛旁腫塊2例,健康體檢彩超發現胃區腫塊1例,肛門指征發現腫塊2例,因農藥中毒住院胃鏡檢查發現胃底腫塊1例,因胰腺囊腫手術術中發現胃體漿膜下多發腫塊1例,胃鏡確診賁門癌手術術中發現合并胃竇部GIST1例。病程最短1h,最長10年。

1.3輔助檢查

胃鏡檢查16例,胃鏡下診斷為潰瘍2例,胃炎3例,潰瘍型癌1例,食管癌1例,胃外壓性隆起3例,胃間質瘤3例,胃平滑肌瘤2例,十二指腸球部平滑肌瘤1例。結腸鏡檢查3例,2例正常,1例診斷結腸癌。CT檢查13例,診斷間質瘤9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瘤1例,囊實性腫塊性質待定2例。彩超檢查18例,發現實質性腫塊10例,囊實性腫塊2例,無異常發現6例。胃鋇劑造影診斷胃腔內隆起3例,胃腔外隆起3例。小腸鋇劑造影診斷小腸占位伴不全梗阻1例。血腫瘤標記物CEA、CA199、CA125、AFP均正常,部分病例血色素降低、血沉偏高。

1.4治療

39例均手術治療,其中腫塊完全切除32例,有轉移7例。

1.5病理及免疫組化

本組胃腸道間質瘤分類:良性10例,潛在惡性5例,低度惡性9例,惡性15例。見表1。表139例在消化道的分布(略)

2討論

2.1GIST的診斷

過去臨床和病理診斷的胃腸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經鞘瘤大多(50%)屬于GIST。近年來隨著組織病理學、免疫組織化學、電鏡、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臨床醫生對該病認識的提高,GIST報道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目前的認識可歸納為[1]:胃腸道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經鞘瘤及神經纖維瘤,并且表達跨膜糖蛋白(CD34)或/和干細胞因子受體(CD117)同時表達的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于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該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高峰期在中老年(50~65歲),男性多于女性。本組病例平均年齡56歲,男女比例2∶1。GIST可發生在整個胃腸道以及網膜和腸系膜等處,呈單發或多發,胃60%~70%,小腸20%~30%,結、直腸5%,其他部位(食管、闌尾、膽囊、網膜、腸系膜等)5%[1]。腫瘤可向胃腸道腔內或向腔外發展,位于胃腸黏膜下層60%,漿膜下層30%,肌層10%。GIST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主要與腫瘤的大小和發生部位有關。腫瘤小,通常無癥狀,常在體檢或其他手術時偶然發現。腫瘤增大后則可出現癥狀,如消化道出血、中上腹不適、腹痛、腹部包塊、腸梗阻、腸穿孔等非特異性表現。惡性GIST可伴有體重減輕、發熱、腹腔播散和肝轉移等癥狀。本組病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脹痛,少數病人自已能觸及腫塊。目前,臨床上尚無對GIST的特異性術前診斷方法,主要原因是發病部位隱蔽,臨床表現不確切,各種影像學及內鏡檢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發生在胃腸道黏膜上的腫瘤,通過胃(腸)鏡檢查一般都可確診,但胃(腸)鏡檢查對診斷GIST中存在著局限性,因為GIST發生黏膜下層、漿膜下層和肌層。CT檢查診斷GIST有一定幫助,但難以定性。本組血腫瘤標記物檢測均正常,因此血腫瘤標記物對診斷GIST也無臨床意義。本病的確診有賴于病理組織學和免疫組化檢查。病理組織學上將GIST分為三類:良性、交界性(潛在惡性、低度惡性)和惡性[2]。良性:腫瘤直徑<5cm和核分裂像<1個/50HPF;惡性:腫瘤具有浸潤性,腫瘤出現遠近臟器的轉移;交界性(潛在惡性、低度惡性):胃腫瘤直徑>5cm,腸腫瘤直徑>4cm,胃間質瘤核分裂像>5個/50HPF,腸間質瘤核分裂像≥1個/50HPF,腫瘤出現壞死,腫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生長活躍,排列密集。免疫組化:典型的GIST免疫組化為CD117、CD34陽性(陽性率分別為81%~100%和56%~80%),CD117比CD34更具特異性,而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均不表達該蛋白,有利于與這兩種疾病相鑒別。本資料免疫組化CD117陽性32例(占82%,其中良性5例,交界性13例,惡性14例),CD34陽性30例(占76.9%,其中良性5例,交界性12例,惡生13例),SMA陽性10例(占25.6%,良性3例,交界性4例,惡性3例),NSE陽性6例(占15.3%,其中良性無,交界性1例,惡性5例),S-100陽性4例(占10%,其中良性1例,交界性1例,惡性2例)。作者認為,CD117和CD34陽性可以作為GIST特定的診斷標志,但不能作為GIST良惡性的判斷指標。

.2GIST的治療

GIST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手術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35%~65%,因此合理的首次完整的腫瘤切除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對術后復發、轉移病例只要病情允許,也可行再手術治療,其療效比較滿意[3]。研究表明,術前或術中腫瘤的破裂是不良預后的因素之一,因GIST只有一層極薄的包膜,有的甚至無包膜[4],手術時極易破潰,因此,術中切不可過度牽拉或擠壓瘤體,以免造成腫瘤的破裂或腹腔內種植。GIST淋巴轉移較少見,因此一般不必行廣泛的淋巴結清掃或擴大根治術,單純腫瘤切除也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轉移多發生在腹腔內和肝臟,本組術中發現已轉移7例。藥物伊馬替尼(格列衛)可作為分子靶向治療。對于因各種原因不能首次完全切除的腫瘤,術前可先用伊馬替尼治療[5],使瘤體縮小或腫瘤得到控制后再行手術切除。對GIST復發、轉移及不能切除病人,藥物伊馬替尼治療仍有較好的效果,有效率50%~70%。Demetri等報道對無法手術切除或復發轉移的GIST病人用伊馬替尼治療,最終53.7%病人獲得部分緩解,27.9%病情得到穩定。

總之,目前認為GTST都具有潛在惡性[6],關健是如何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由于本病起病隱蔽,臨床癥狀無特殊性,又缺乏特異性檢測方法,故對早期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免疫組化CD117、CD34檢測雖對GIST的診斷具有特異性價值,但必須是手術標本才能獲得結果。因此,作者認為,只有對本病有高度認識,綜合臨床資料加以分析判斷,才能提高對本病的診斷率。對有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病人積極行胃(腸)鏡及X線造影檢查,對腔鏡檢查陰性者必須結合超聲及CT檢查,有利于提高GIST的檢出率。超聲內鏡無法鑒別平滑肌瘤與GIST,有報道在超聲內鏡引導下進行細針穿刺抽吸,再結合免疫組化可以在術前作出正確診斷[7]。健康體檢有助于發現早期或小病灶GIST。GIST治療首選手術,對GIST復發、轉移及不能切除病人,選用藥物伊馬替尼治療仍有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MiettinenM,LasotaJ.Gastrointestinalstromol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moleculargeneticfeture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VirchowsArch,2001,438(1):1~12.

2MiettinenM,Kl-RifalW,SobinLH,etal.EvaluationofmalignancyandprognoaisofGISTs:Areview.HumanPathop,2002,33(5):478~483.

3PierieJP,ChoudryU,MuzikanskyA,etal.Theeffectofsurgeryandgradeonoutcom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rchSurg,2001,136(3):383~389.

4羅容珍,梁小曼,何潔華,等.154例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廣東醫學,2004,25(3):244~246.

5何純剛,陳利生,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治研究進展.中國腫瘤,2006,15(6):386~388.

6GreensonJK,Gastrointcstinalstromaltumorsandothermesenchymallesionsofthegut.ModPathol,2003,16(3):366~375.

7葉菲,張澍田.胃腸道間質瘤研究進展.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3):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