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師專女大學生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1 04:38:00

導語:文山師專女大學生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山師專女大學生現狀分析論文

一、現狀與特點

(一)生活、學習方面

1、學生貧困面大,生活壓力較重。調查顯示,在“你感到最為苦惱的問題”中,“上學費用高,經濟困難”(22.47%)居第二位僅次于“就業前途未卜”。在每月的實際開支中,90一150元的學生占16.19%,150一200元的占32.98%,200一300元的占31.01%,300一500元的占17.10%,500元以上的僅占2.72%。說明有不少同學維持溫飽都須精打細算,如需外出考察、購買高檔學習用品,其經濟能力根本不能承受。主要經濟來源,依次是“家庭供給”(81.55%)、“親友接濟”(7.犯%)、“勤工儉學”(5.64%)、“貸學金”(5.34%)和“獎學金”(0.15%)。日常生活消費的前三位依次是:三餐(81.6%)、學習用品(61.39%)和衣服(59.28%)。

2、學習基拙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夠,大部分同學不具備從網上獲取知識的能力。顯而易見,擴招后,專科學校生源質量較擴招前明顯下降。進人高校,女大學生們認為,在學習中影響女性潛能發揮的重要原因分別是:缺乏學習主動性(65.76%)、有心理障礙(46.15%)、不喜歡所學專業(36.2%)。由于地處西部,經濟落后,信息不暢,加之大部分同學來自偏僻的農村,接觸現代高科技機會少,有45.68%的同學“從沒上過網”,對網絡知識的了解“比較精通”或“比較了解”的僅占10.53%。學習網絡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有78.99%的是“自學書籍和報刊”或“自己在網上摸索”或“向同學和朋友學”,這說明學校在培養學生從網上獲取知識的能力方面還相當欠缺,當然這與我校校園網絡尚未建成有關,但應引起足夠重視,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3、希望獲得更高的學歷,但在實際學習中缺乏具體的目標和方向。對希望具有什么樣的學歷,有57.60%的選擇“本科”,有40.25%的選擇“碩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對“終身教育”,有47.17%的表示“很贊同,自己也將這樣做”,有41.19%的認為“好提法,但實際做起來很難”。這說明大部分同學不滿足于現狀,追求更高更好的層次。但是面對學習和生活,62.92%的學生認為“有目標但不具體”,有11.%%的“沒有目標和方向”。可見,對在校女大學生進行“在大學學什么”、“怎么學”的引導還需加強。

(二)思想政治方面

l、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但理想與信念不夠堅定,政治理論水平還較薄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9.69%的學生表示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加人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必定能戰勝資本主義”,53.92%的學生表示“堅信”,但有27.41%的表示“有點懷疑”,3.16%的表示“不可能”。這說明女大學生思想上要求進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但由于受自身的學識水平、判斷能力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世界觀尚未成熟,對理論的深層次把握甚淺,理想與信念搖擺不定。如對“愛中國就是愛社會主義中國”,有10.11%的表示“不贊成”。對“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正確選擇“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建設和搞好社會主義”的僅占46.27%。

2、人生觀、價值觀主流取向健康積極、務實進取。有88.26%的同學認為“人生應正當索取,積極地奉獻”。對于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68.79%的學生認為要“自己努力,也爭取他人幫助”。對“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居前六項的選擇是:健康(69.68%)、知識(56.56%)、人格(38.76%)、友誼(29.86%)、理想和信念(26.00%)、家庭(25.04%)。有83.61%的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對于人生最大的幸福,45.96%的認為是“事業成功”,24.07%的認為是“建立美滿和諧的家庭”。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65.3%的表示“集體利益為主兼顧個人利益”,26.18%的表示“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

3、積極尋求自身發展,崇尚獨立自主,但往往盲目追求個性發展,不愿接受規范和要求。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46.83%的認為“很有必要”,但有18.88%的認為“人應該自由發展,不應約束和規范自己的個性”。這表明,部分女大學生在成才目標的價值取向上與黨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有一定差距,追求這一發展目標的信念有所弱化。同時,調查表明,女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較強,有73.76%的表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在乎別人的評論”。

4、大部分同學能較為正確地看待傳統道德,但傳統的宿命論、拜金主義等腐朽觀念仍然嚴重影響、制約著女大學生的思想。

5、大部分同學充滿自信,但總體自我評價過高。在“如果有機會讓你組織一臺晚會”問題中,有73.02%的表示“沒搞過,但相信自己有能力搞好”。在對12項能力和意識進行自評時,女大學生們認為,“強”或“較強”的有:道德水平(67.68%)、理想信念(60.72%)、競爭意識(54.09%);“弱”或“較弱”的有:心理素質(22.84%)、創新精神(17.87%)和艱苦奮斗精神(12.12%)。認為能力“一般”的是:奉獻精神(61.52%)、學術素養(59.19%)和科學精神(57.52%)。但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筆者認為學生的學術素養和科學精神不僅僅是弱,而是嚴重缺乏和不足,而正是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殘缺和不足,才導致學生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認識不清。

(三)對學校的看法

1、對學校的期望值不高,入學后情緒相對不穩。作為專科學校,文山師專屬于高校中的低層次。因此,對于“被錄取到文山師專”,有33.28%的表示“很失望,原想會考上更好一些的學校”,有22.75%的“一切在預料之中”,12.52%的認為“很意外,沒想到還能考起師專”。對于“失望”的同學,強烈的失落感會使其人學后的學習生活態度不能很快調適。對于“意外”的同學,則說明其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由于基礎薄弱,這部分同學入學后必然會碰到學習上的困難,若不能及時排解,會滋長畏難、厭棄等消極情緒,從而影響學習生活。

2、雖然對學校不是非常滿意,但對大學生活充滿期望和理想,可由于缺乏具體的學習、生活目標,情緒體驗以負面灰色調為主。在“你認為在文山師專受教育能成才嗎?”這一問題中,93.77%的認為“能”或“也許能”。對在師專三年所要達到的目標,46.30%的是“獲得較強的專業能力,拿到畢業證”,39.82%的是“有足夠寬的知識面”。但面對學習和生活,62.9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目標但不具體”,有11.%%的“沒有目標和方向”。在對大學生活的情緒、態度體驗中,前五項分別是:壓抑(35.29%)、枯燥(33.78%)、自由(31.98%)、空虛(31.52%)和有理想(24.89%)。

(四)對職業的看法

1、部分學生愿意做教師,但不愿意到邊遠貧困地區做教師。進人師專,就意味著將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但有23.04%的表示“不愿意”或“很不愿意”。對于到邊遠貧困地區做教師,有51.34%的“不愿意”或“很不愿意”。而對職業的第一選擇,40.47%的選擇了教師,這一比例同“愿意”和“非常愿意”做教師的76.96%相差了36.49個百分點。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同學選擇師范專業不是出于內心的喜好,而是別的諸如有補助、就業率相對高等原因。

2、就業壓力大。雖然師范專業較之其他專業就業形勢稍好,性別歧視較小,但由于只具有專科學歷,在各地師資隊伍趨于飽和,多是較為落后邊遠的地區需要教師的情況下,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較之男性要大。在“你感到最為苦惱的問題”中,占第一位的是“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前途未卜”(53.70%)。和朋友之間談論最多的話題是“未來職業”,占48.03%,居第一位。

(五)性別意識、·

l、具有男女平等觀念,但性別主體意識較弱,進取意識不強。絕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贊同“男女平等”的觀點,認為不應絕對的機械的看待男女平等,應該看到男女的差別。但是,大部分同學僅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氣憤和無奈,沒有從中反思自己的責任。有同學寫道,“在農村,由于受封建意識的影響,人們認為‘給姑娘讀書,不如養頭老母豬’,男女平等談何容易?”僅有極少部分同學表示要積極努方,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社會地位。

2、大部分同學對傳統性別觀念有較為正確的態度,但對所受教育缺乏性別意識關注。對一些傳統思想,女大學生們表現出較強的女性自強意識。如對“家庭中女比男強,好景不長”,74.51%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對“女性不適合當領導”,89.46%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78.03%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對“女性與男性在社會中具有同等的競爭力”,85.39%的表示“很同意”或“同意”。可是對所接受的教育,雖然對“在學習中是否能將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有65.44%的表示“一部分能”,有19.97%的表示“不能”,但在課程設置是否需要考慮性別因素問題上,僅有18.77%表示“需要”。這說明,由于學校領導和教師對于性別因素的忽視,使學生對所受教育缺乏性別意識關注。在這里,看似沒有歧視的男女平等,其實恰恰包含了忽視男女差別、不遵循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點開展教育,即承認現存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性別意識的合理性的不平等。

(六)對“性”的態度

1、科學地獲取性知識的途徑封閉,女大學生的性知識相對貧乏。從訪談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女生來自農村,信息閉塞,觀念落后,科學的性知識相對貧乏。有62.71%的同學認為“科學性教育的途徑很封閉”,有27.46%的認為“根本無法通過正當渠道獲得性知識”。女大學生們認為,性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的本質、戀愛中的性倫理道德、戀愛的性心理、性生理和性醫學。

2、大部分同學對婚前性行為持謹慎態度,但少部分同學“無所謂”的態度也不容忽視。對婚前性行為,有56,39%的認為“應受道德譴責”,有20.75%的表示“只要雙方愿意就可以”,有15.79%的認為“只要基于愛情就可以”。對非婚同居,有70.69%的表示“不贊成”,12.82%的表示“贊成”。在“你對正常情況下,婚前貞潔男女雙方都應遵守”這一命題的回答中,有80.43%的“完全贊同”,但有16.66%表示“不贊同”或“無所謂”,有2.91%的認為“對女的可以,男的則無所謂”。

(七)對“西部大開發”的態度

女大學生們對自己在西部大開發中的責任有一定的認識,也充滿著信心和希望,但缺乏緊迫感和使命感。答卷顯示,對東、西部女青年的差距,絕大部分同學都有正確的認識,認為不僅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但對西部大開發,大多數同學是從局外人的角度,寄希望于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或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希望西部大開發獲得成功。只有少部分同學把自己的命運同縮小差距、同西部大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示要“抓緊時間學習,努力縮小差距”。

二、對策與思考

1、減輕經濟壓力,為女大學生成才解除后顧之憂。

由于家庭貧困,生活負擔重,使女大學生倍受經濟困擾,不能安心學習。因此,學校和社會應關注女大學生的生活困難,除發放國家助學貸款外,還應多渠道幫助女大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學校應多方籌措資金,建立多種獎學金,提高獎勵力度和廣度;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學生既得到鍛煉,又能解決經濟困難;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和婦聯組織等部門的關心和支持,共同為女大學生成才掃除經濟上的障礙。

2、尋找差距,樹立目標,為女大學生成才指明方向。

調查表明,缺乏學習主動性是影響女大學生潛能發揮的第一重要原因。為什么會缺乏學習主動性呢?第一,認為前途無望,得過且過。進人師專就意味著當一名中小學教師,而且極可能只是鄉村中小學教師。鄉村教師社會地位,特別是經濟待遇偏低的現狀,與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形成強烈反差。一方面不情愿當一名鄉村教師,一方面感到就業壓力大,能有工作就不錯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有些同學認為,學好學壞區別不大,只求順利畢業。第二,學習壓力相對減輕,對自己放松要求。現在專科畢業除專業課程外還要求英語和計算機過級,壓力并非不大,但與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言,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而且在高校,教師不再緊追身后強調,家長也不在身邊時時要求,外界壓力小了,對自己的要求也就低了。第三,對合格教師的要求不甚明確,認為教書識字是很容易的事,輕視師范技能基本功,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

要幫助女大學生成才,就要讓其內因充分發揮作用。首先,要引導、幫助學生找準差距,明確方向。作為師專女大學生,要從這幾方面來找差距:自身素質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差距、自身素質與合格教師的差距、自身素質與東部發達地區同齡青年的差距、自身素質與理想成功人士的差距。特別是與合格教師的差距,要看到,作為未來的教師,在積淀自身“識、才、德”的基礎上,還應加上一個“通”字,強調通識、通才、通德,應該成為通人,成為比較全面發展的人。同時應注重學術性和師范性齊頭并進,既能承擔起具體的教學任務,又能站在理論的高度對專業和教育教學進行把握和研究。其次,學校應為在校學生創造獲得多種技能、提高學歷層次的渠道和機會,讓學生在專科畢業后可進人更高層次學校深造,或是獲得自考本科文憑。除保送讀本科外,還可為在校學生參加自考本科、“專升本”考試提供輔導和相關服務等,鼓勵學生向更高層次攀登。讓學生看到,雖然在專科學校,但只要自己努力依然可以成才。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女大學生成長為對社會主義事業有用的人才。

針對女大學生信任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同時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理論的深層次把握有待深人的特點,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組織要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培養,采取交給任務、加強培訓等多種方式加以考察和培養。要不斷改進“兩課”教學現狀,增強“兩課”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以及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要結合新形勢新要求,結合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國內外熱點問題,大力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要加強對女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和引導,幫助她們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認識社會現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思想陣地;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幫助女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她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總之,要確保女大學生成長為對社會主義事業有用的人才。

4、開設性別教育課程,全面發掘女性潛能,促進女大學生成才

性別教育是指承認和重視男女兩性之間的差異,并針對女性的生理、心理特點設置學科和課程,為女性的成一長提供幫助和引導。目前,美國女性性別教育學科有793門,而我國才剛剛起步,于2002年2月在上海7所高校試點開設。上海市婦聯和市教委首批確定的4門性別教育課程為《性別學概論》、《女性心理與成才》、《情感、戀愛與婚姻》和《婚姻、家庭與經濟》。開展性別教育,可以使女大學生對自己將要擔任的社會角色和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可以對女大學生普遍感到的職業角色和性別角色的困惑進行引導,幫助她們擺脫困境;可以對女大學生全面開展“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教育,幫助她們樹立良好的性別意識,自覺抵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襲;可以強化其自我開發、自我設計的主體意識,發掘女大學生的性別優勢,幫助女大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競爭力。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師專女大學生而言,開設性別教育課程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第一,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雖然沒能進人一流大學學習,但她們大多是當地的佼佼者。調查顯示,作為女大學生,有9.15%的在當地屬于“很稀罕,是第一個女大學生”,有23.21%的屬于“很不容易,是極少數女大學之一”。她們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是相當不容易的。作為來自農村、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僅能提高她們自身的素質和社會地位,而且她們所樹立的女性新形象,她們的意識、觀念和行為,將極大地影響和帶動當地、身邊女性的覺醒和進步。

第二,作為未來的中小學教師,將走向教育教學第一線,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關乎國民素質的提高。西部大開發要獲得成功,人才是關鍵。培養人才,基礎教育是根本。作為師專女大學生,進校時基礎較差,畢業后卻得執教三尺講臺,這就決定了在校教育困難大、任務重、意義遠。因此,師專女大學生必須得到最好最有效的在校教育,而開設性別教育課程,激發女性自強、自立意識,發掘潛力,是促進女大學生盡快成長成才的有效可行之途徑。

第三,從女性的性別角色來看,女大學生不僅要成為教師,還要成為母親,要面對戀愛、結婚、生育。女性生理、心理是否健康將嚴重影響事業發展和家庭幸福。而開展性別教育,讓女大學生學習掌握必備的生理心理知識,養護練就健康的體魄,才能為其開創事業、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奠定基礎,才能為其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文山師專女大學生,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村,經濟困難,基礎較差,同時又將回到農村擔當起任務最重的基礎教育工作。而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時代又賦予了她們提升婦女素質和社會地位的重擔。歷史的重任,急需她們成才,要求她們在在校學習期間有一個質的飛躍,因此,她們需要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教育,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注釋:

①陳瑜.性別教育將在上海市7所高校試點開設并納人學分制.解放日報,2001-12-14.

參考文獻:

〔1〕顧曉波.面向21世紀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報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J〕.高等教育,2001,(7).

〔2〕劉永琴.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及對策(人大復印報刊資料)〔J〕.思想政治教育,2001,(10).

〔3〕文韶等.“十五”系列談—加強和改進師范教育(人大復印報刊資料)〔J〕.高等教育,200l,(11).

論文關鍵詞】現狀女大學生文山師專性別教育

【論文摘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從七個方面調查了文山師專女大學生的現狀,并針對女大學生貧困面大、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等情況,提出了減輕經濟壓力、樹立學習目標、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設性別教育課程,以發掘女性潛能、全方位促進女大學生成才的對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