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治理及制約分析
時間:2022-06-05 10:34:29
導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治理及制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初期,歐盟和IMF采取的這些臨時性救助措施從短期來看,起到了暫時平息市場恐慌情緒,避免了債務危機國國家信用的破產,為推動債務國改善財政狀況,維護債務的可持續性爭取了必要的時間;從長期來看對于歐洲債務危機的治理來講只能是臨時的救助,無法解決危機產生的根源,整個救助措施就是法國所主張的“救急”,這些救助資金對整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來講也只能是杯水車薪。(2)成立歐洲穩定機制(ESM),為歐洲債務危機的治理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救助機制。為了保護各歐盟成員國的金融穩定,2010年5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SM)”以及應急性過渡機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是歐洲穩定機制(ESM)的應急性過渡機構,以便于在條件充分許可的情況下過渡至歐洲穩定機制(ESM)。目前ESM職能暫由EFSF執行,預計2012年底,EFSF將關閉,并將金融穩定職能歸還至ESM,從而建立一個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新的永久性救助機制。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主要職責是向申請援助并得到批準的歐元區成員國提供緊急貸款,以歐元區成員國的信用作為抵押發行債券融資。EFSF成立于2010年6月份,為擴大自身救助實力,2010年12月提出擴容方案,后經歐元區17國議會投票,終于在2011年10月14日獲得通過,救助金額從4400億歐元擴至7800億歐元的計劃終于獲批。2010年11月28日,歐盟各國財長批準通過了向愛爾蘭提供規模達850億歐元(約合1150億美元)的救助計劃,愛爾蘭正式成為繼希臘之后歐元區第二個接受金融援助的國家,但是確實是EFSF實際救助的第一個國家。緊接著,EFSF又作為葡萄牙的救助一方,為其提供約260億歐元的貸款。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運行近兩年來,在穩定整個歐元區的金融穩定,提升市場信心上是起到了強心劑的作用,將來取而代之的歐洲穩定機制(ESM)按愿景來看是要建成為在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永久性救助機制。這些治理措施本質都是利用市場工具,直接的解決債務的償還問題,是一種再舉債的經濟手段,同救助是一樣的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治理措施,不是解決債務危機發生的治本之道。(3)正式簽署《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系統治理主權債務危機。面對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在2011年12月召開的歐盟冬季峰會上,歐盟26個成員國均同意締結“財政契約”。2012年3月2日,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25個歐盟成員國正式簽署《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財政契約”),通過政府間條約的方式來強化財政紀律,加強經濟穩定、協調和治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各成員國要努力實現財政預算平衡或盈余。年度扣除債務再融資成本以后的財政赤字控制在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不超過0.5%、只有在經濟環境特殊情況下,才允許按《穩定與增長公約》達到財政赤字上限3%。這些規定必須納入各國憲法或者其他相應法律,以增強其約束力。第二,建立“自動懲罰”機制,確保遵守財政紀律。如果成員國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比例超過歐盟規定的3%和60%上限,歐盟委員會可直接對違規成員國采取懲罰措施,除非多數成員國反對。第三,成員國將在金融監管、就業、稅收和促進增長方面采取趨同政策,并通過法律形式加以規范。《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的簽署,標志著歐盟對危機的治理終于開始“治本”,觸及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產生的根源性問題。但是,邁向財政聯盟的道路并不平坦,而“財政契約”也將在短期內面臨時間和市場的嚴峻考驗。
歐盟當前對債務危機治理,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還有待觀察,影響其治理效果的制約因素有那些,這些制約因素在這些治理中能得到解決嗎?(1)財政緊縮、生產性缺失,制約債務危機治理的根本。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之一就是生產性缺失,導致經濟增長乏力。整個歐洲除了德國有較好的工業體系之外,其他各國包括法國、英國,實體經濟缺失,主要依靠服務業。例如歐洲債務危機始發國希臘主要經濟支柱是旅游和航運業,這兩項產業都極易受外圍環境的影響。當前債務危機日益加深,現在一攬子治理措施中都要求債務危機國必須實施財政緊縮政策,但從歷史來看,還沒有出現過在緊縮政策下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國家。這就使當前的治理措施還只是停留在“救急”層面上,這就大大的制約了包括財政契約在內的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從長期來看歐盟必須推動整個歐洲進行工業再造,加速經濟增長才是治本之策。(2)赤字和出口的惡化,制約了債務危機治理的直接效果。歐洲債務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乏力,導致外匯收入減少,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問題只能依靠財政赤字來實現,從而導致國家主權信用的過度透支。歐盟各國多年來的出口由于受勞動力成本高,又缺乏靈活的貨幣政策,導致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金融危機的發生嚴重影響居民消費,導致經濟下滑,貨幣高估使得出口始終較差,而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現在的治理措施要求債務危機國壓縮財政支出,但出口卻持續惡化,財政收入來源末得到改善。這些因素就使債務危機的治理在各危機國遭到國民排斥,使危機發生國的政客們左右為難,也加劇了歐盟內部的各種矛盾。(3)缺乏統一財政政策,歐盟固有的體制缺陷制約了債務危機治理的及時性。統一的貨幣政策,分散自治的財政管理是導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的體制性原因。在歐盟成立之初,因為歐元而使貨幣和匯率政策得以統一,又因歐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財政政策由各成員國自己控制。這就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缺乏協調性和一致性,矛盾和沖突不斷。也正是因為這種利益訴求的不一致性,及歐盟內各種平衡關系,使危機的治理措施在歐盟主要成員國不斷的爭吵中遲遲不能出臺,錯過了治理危機的最好時機,現在的一攬子的治理措施盡管已經簽署,但還只是契約,還不是法律,能不能正式實施還有待觀察。(4)高福利、老齡化、政治固疾制約了債務危機治理的廣泛性。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市場僵化等因素導致歐盟各成員國實體經濟虛化。加上全民公選的民主制度,使得政客只顧眼前利益,對危機的治理產生機會主義傾向。財政契約要求危機發生國采取的財政緊縮措施必定減少福利水平,這對習慣了高福利政策的歐洲選民來講是不能接受的,從而引發國內民眾強烈反彈,罷工示威游行不斷,政府執政如履薄冰。所以現在的一攬子治理措施在整個歐洲能多大程度被接受還值得觀察,這就制約的危機治理的廣泛性。2009年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經過了臨時救助,到逐步形成永久性治理機制,再到開始系統治理危機產生根源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的簽署,這一系列治理措施,讓我們看到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已經在為歐元區的穩定和增長努力,開始嘗試系統性的根治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我們也看到歐盟總是在磕磕碰碰中艱難進行。但通過研究可以看出,當前歐盟的治理措施,還只能是在緩解危機,樹立信心,危機的治理效果還受到各種各樣制約因素的限制,危機的徹底解決尚需時日。
本文作者:萬承剛工作單位: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
- 上一篇:私人部門債務通縮的歐債危機新解
- 下一篇:小微金融的認識誤區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