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
時間:2022-05-31 10:58:13
導語: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思政課要想實現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教師必須加強對高中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實際和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異同,提高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實現高職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有效融合。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與融合
高中政治教師雖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但是很少深入研究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充分講解現有教材中的理論難點,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誤解和偏差。高職思政課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較為深厚,但是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歷,對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對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也無從把握,導致高職與高中的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出現脫節現象。
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設置給課堂教學帶來挑戰
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特征和本質,從而學會把握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和實現自身的發展。高中“經濟生活”課程任務多樣,內容豐富,既包含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如價格波動、價值形成、生產投入等,又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貨幣認知、理性消費、保險理財、就業創業等,還融入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這些知識內容匯聚在一本教材中,要求高中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給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一是內容多,涉及面寬,不僅高中生難以理解與把握,而且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覆蓋面。“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基本理論,如價值理論、經濟制度、生產理論、消費理論等,還涉及金融、財政、稅收、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勞動就業等內容。“經濟生活”課所用教材對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以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信用工具和外匯內容”為例,當前銀行卡結算主要使用借記卡,但是該教材卻沒有介紹借記卡,反而直接介紹信用卡。學生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儲備和實踐經歷,僅憑教材的介紹無法實現對信用知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借記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此外,教材還介紹了支票,但是對于學生乃至普通大眾而言,支票是很少接觸的一種金融票證和支付方式。二是在教材介紹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中存在矛盾。高中政治課具有特殊屬性,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介紹了勞動價值論,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在“專家點評”板塊中強調了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觀點。但是,該教材對相關內容缺乏深入剖析與論述,容易引發高中生認知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困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論述邏輯而展開的,脫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單純強調某一結論,不利于學生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構成是學界長期爭論的經濟學理論焦點之一。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勞動力作為商品生產主體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是多元的,僅把商品價值歸因于勞動就難以理解商品的本質。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知識和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本質,就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導向編制框架、設置內容;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僅僅是介紹當前經濟學界形成共識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地對某些觀點做一般性知識介紹。顯然,《經濟生活》在勞動價值論內容介紹方面傾向于后者,這容易使高中生對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價格對應等問題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解答學生的疑問,最終影響了高中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認知。三是教材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內容呈現與理論體系的系統性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和基本職能,是因為學生對經濟生活的感受與認識是以貨幣或錢物的使用為起始的。教材的這個開端雖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知興趣,但是與經濟學一般理論體系的起點存在較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商品分析入手的,進而圍繞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逐步展開,深入發掘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屬性。《經濟生活》教材沒有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出發,而是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展開論述,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卻因缺乏理論邏輯的支撐而導致知識呈現碎片化。四是教材內容相對單調且與高職課程存在一些重復。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維敏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愿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特別喜歡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新動態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但是,高中政治課教學難以將學生的良好愿望與課程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原有的課程安排講授教學內容,而有些內容往往滯后于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也難以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知識內容的相對滯后,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無法滿足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由于部分內容在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已經有所介紹,高職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大大削弱了學習實效。
二、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教學內容銜接上的困惑
高職院校思政課涉及的經濟學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高職生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進程,從而增強高職生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從理論來源上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經濟學理論是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長期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探索并逐步總結出來的,也學習借鑒了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新成果。這些理論知識對于高職生來說往往較為抽象,甚至晦澀難懂。高職思政課教師如果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具體變化不能充分展開論述,就難以在具體的經濟理論和問題分析上形成較強的闡釋力與說服力。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與研究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性,以及經濟生活對社會生活尤其是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就顯得十分必要。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典觀點,而且要有選擇地介紹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新成果,讓學生充分了解經濟學領域的新動態、新觀點和新方法,力求從理論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歷史根源和實踐依據論證透徹。當然,在介紹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觀點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批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不能回避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庸俗理論的分析和批判,要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那樣,在正面闡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之后,要有對西方經濟學的錯誤理論進行批判的內容。”[1]高中“經濟生活”課在介紹經濟生活一般常識時使用的一些概念和結論,實際上來自西方微觀經濟學理論,教師不需要清晰地闡述西方經濟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根本對立與區別。然而,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深入分析和拓展論述,“對于一些容易在價值觀方面產生誤導的內容,應作針對性的說明和必要的內容補充”[2]。這不僅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主要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的階級剝削、勞資矛盾、剩余價值的產生以及社會結構的失衡等問題展開,而且因為時代飛速發展使社會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變化,無論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在實踐中產生了一些新經驗、新理論,需要高職生不斷學習、批判和吸收。
三、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融合的舉措
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想把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變化作為課程的重要內容來講解,就必須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西方經濟理論的根本區別,實現與高中政治課內容和目標的有效銜接與深度融合。由于高職生經歷了高中政治課學習,高職思政課不僅不能與高中政治課在內容上存在錯位,而且應該“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變化,重點突出其高中階段沒有涉及的教學內容”[3]。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雖然具體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但是終極目標有內在一致性,即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這就要求二者在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上做到有效融合。高職思政課教材編寫者要熟悉高中政治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避免簡單重復,要側重培養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政治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高職思政課程有較高的專業性要求,但是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都應該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能只強調課程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如果教師僅僅注重講授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矛盾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等知識,就不僅難以達到讓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目的,而且難以充分解釋我國當前面臨的現實經濟問題。教師必須深入學習,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能力和闡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能力。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拓寬與高中政治課內容的融合渠道。高職思政課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當代經濟學發展的新理論加以融合,無論教材編寫還是課程教學都不能僅局限于現有觀點和理論體系,要放眼當代經濟學發展的前沿,促使學生關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最新發展,關注其他經濟學流派的理論成果。高職思政課教師在講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時要闡明馬克思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得出相關結論的,也要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當今社會面臨的新問題、新變化和新挑戰。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僵化的理論,而是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教師如果回避社會新問題、新變化和新挑戰,機械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就無法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現實問題做出有效回應,也難以發揮馬克思主義對錯誤社會思潮的批判作用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功能。當然,高職思政課教師在介紹經濟學新理論時,不能僅僅把相關經濟學理論視為純粹的知識體系,或者把相關課程視為經濟學基礎課和啟蒙課,而要在講解中介紹某些理論的研究特色和值得借鑒之處,闡明相關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之間存在的差異或矛盾,以及在分析社會經濟問題方面存在的局限與不足。最后,高職教師與高中教師要加強教學研究。高中“經濟生活”課僅僅開設一個學期,教學內容僅僅涉及一冊教材,但這一課程濃縮了繁富的經濟學知識,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并不容易。高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教材進行研讀和消化,還要根據社會經濟理論的新發展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力爭做到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設計與實施教學。經濟學理論的綜合性和不同學派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都要求高中政治課教師既要掌握相關經濟知識的理論基礎和學科來源,還要了解知識之間可能存在的爭議,以便在教學中將經濟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結合起來,有所側重地向學生介紹經濟學基本理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能力。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也要針對高中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把“經濟生活”課涉及的經濟學知識進行拓寬和延伸,深化高職生的經濟理論認識,促使他們學會運用各種方法分析社會經濟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
參考文獻:
[1]丁堡駿.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指導[J].當代經濟研究,2006(1):54-58,73.
[2]孫辛勤,施建軍,張臺秋.西方經濟學教學與高職生價值觀塑造[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6-19.
[3]朱茜.高職院校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比較研究[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40-43.
作者:孫召路 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高校有機化學如何滲透課程思政
- 下一篇:大學語文教育文化自信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