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程優化原則
時間:2022-08-10 11:04:18
導語:高中政治課程優化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核心素養是高中政治教學的前提。在高中政治課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核心素養的滲透,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導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政治課程教學的效果,優化教學過程。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分析高中政治課程教學的優化原則,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優化政治課程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課程優化
現今,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高中政治課程教學的前提和關鍵。高中政治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能只關注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還要重視他們對各種概念方法的理解,以及思想意識的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依據,構建多元化的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充分發揮政治課程的育人作用。但目前來看,高中政治課程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要求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1.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指的是社會政治生活中,個體在參與時形成的情感歸屬,是基本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的基礎。就高中政治課程而言,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還要加強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也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素質。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客觀科學的認知與分析,把握事物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對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與思考,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以理智的心態來參與政治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態度,理性地看待各種事物,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3.法治意識。法治是指實施法律制度的理念,法治意識則是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制度的思想意識,是對于社會法律法規的認可與肯定。從本質上來看,法治是社會秩序,需要依靠每個人的共同遵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法律法規,讓學生明白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對自己行為產生的后果能夠做出較好的判斷。4.公共參與。公共參與是一種基礎性的社會政治活動,涵蓋了公民在社會活動的行為,包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政治參與等。公共參與作為政治課程核心素養之一,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具體來說,公共參與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共決策,學生應依照法定權利,對社會管理、文化發展、經濟建設等工作提供個體意見;二是公共事務,學生應當在解決公共問題、運用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方面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三是公共監督,學生需明確自身在公民監督、政治監督、輿論監督等方面的權利。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公共參與的框架,是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重要內容。
二、優化課程教學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目標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在課程開始時,教師首先要預設正確的目標,對于課堂教學活動應當達成的效果作出明確的規劃。同時,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在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當中,目標的制定都至關重要,關系到課堂教學活動的整體走向。就高中政治課程而言,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們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高中政治教師要以此為目標,探索優化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同時,還要對總體目標進行細化,針對每堂課的具體內容和主題,制定出三維目標,以此來推動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2.整體性原則。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由不同的環節組成,各個環節的形式、內容和方法不盡相同,但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層層遞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從整體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明確不同環節在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應當達成的效果。課堂教學通常由教師、學生和教學資源三部分組成,其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因此,高中政治教學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自身、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不能只關注某一要素,而是要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將教學當作一個完整的系統,協調好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部分的作用,以此來提升政治教學的效果。3.主體性原則。在新時代下,教師應當始終堅持主體性原則,將學生當作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感狀態、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變化情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同時,要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改變過去理論灌輸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與探索,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有趣。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是信息獲取與加工的主體,也是實踐參與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積累經驗,給學生更多的信任與支持,引導他們養成主動參與的意識與能力,更好地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4.生活化原則。知識是從生活中而來的,并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體現與應用。高中政治課程更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生活化的原則,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構建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政治課程不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學生多種素養的發展。只有在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學生才能切實理解各種政治概念、觀點的意義與作用,實現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上的轉變。政治課堂既是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平臺,也是學生感受生活、觀察生核心素養活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水平,引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內心共鳴,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三、優化課程教學的切入點
1.優化課程目標。在高中政治課程的優化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優化課堂教學的目標。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不僅要教授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能力、情感、態度、思維等多方面的發展。在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上,不能將應對考試作為唯一的目的,而是要意識到政治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現實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政治課程教學的作用,優化課堂教學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認識改革開放的過程;2.能力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對改革開放進程的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相關內容,使學生明白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推動中國的發展。通過多維化的目標,改變過去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本課的具體內容進行解讀,分析其對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發展意義。如在政治認同方面,通過對改革開放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明確我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使他們樹立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在科學精神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相關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深化認知程度,增進學生對于黨的領導以及人民群眾勤勞智慧的認識,培養學生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2.利用并整合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確定了教學的主題與基本內容。因此,要推動政治課程的優化,教師首先要對新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與研究,充分利用與整合教材,最大化地發揮教材的作用。高中政治課程的教材包含了不同方面的內容,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等,其設定的主體與目標各有不同,每本教材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都具有針對性與獨特的作用。教師需要充分發掘教材的潛在作用,將其與核心素養的各部分內涵連接起來,增強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在教材整合過程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參照考試大綱,對各章節的目標與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制定出符合學情的教學計劃,明確哪些內容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學生能夠復述的,哪些只需要學生了解即可。同時,要明確不同教材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作用,比如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述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確立的過程,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可以作為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主要載體,有利于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而樹立起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又如必修4《哲學與文化》,在教學中可以將重點放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上,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意識,情緒敏感易沖動,但由于本身的社會經驗不足,思想意識不夠成熟,在看待問題上容易片面、偏激,通過《哲學與文化》的教學,可以使他們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掌握正確分析問題的方法,形成理性看待、科學分析的意識,對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3.優化課程實施方案。傳統的高中政治課程大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將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這種方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政治課程的優化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程實施方案的改進,采用更加豐富有效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比如在《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我國各民族文化習俗的紀錄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化與豐富性形成深刻的認知。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感受,思考如何有效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又如在教學《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最新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視頻,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入具體地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與流程,增強他們的公共參與意識與能力。4.提高評價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是一個重要環節,是了解學生發展情況、分析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然而,政治課程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而德育本身較為復雜抽象,無法通過簡單的紙筆測驗進行評價。因此,教師要改進政治課程的評價方式。一方面,要提高評價的針對性,不能只通過固化的考試或作業形式進行評價,而是要針對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從科學精神、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出發,設置教學評價的具體要求,對學生的發展情況作出全面的評價,具體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真實,從核心素養出發來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另一方面,要提高評價的時效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評價以階段性考試為主,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較少進行評價,以至于評價具有滯后性,在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對評價的重視程度,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作出相應的評價與指導,促使他們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實現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總之,在現代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將核心素養放在重要位置,改變以往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觀念,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深入理解政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內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策略,通過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方式的轉變,實現高中政治課程教學的優化,增強政治教學的有效性,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推動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J].中外交流,2018(50):146-147.
[2]宋佳.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堂轉向[J].中外交流,2018(51):433.
[3]鄭志東.淺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7):80.
[4]徐鳳,郭靜靜.淺談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3):149.
[5]葉娟.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深度教學路徑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8(07):75-76.
作者:謝靜
- 上一篇:新課標小學英語課堂美育滲透對策
- 下一篇:新會計準則下合并報表問題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