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邊區民主政治探索

時間:2022-11-01 10:22:00

導語:晉察冀邊區民主政治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晉察冀邊區民主政治探索

摘要:晉察冀根據地在聶榮臻的領導下逐漸發展壯大,抗日民主政權不斷完善。聶榮臻就如何實行晉察冀地區民主政治進行了積極地探索,普遍實施“三三制”政權,廣泛實行民主選舉,廣泛推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全面開展整風運動,通過這些措施,把晉察冀邊區建設成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和統一戰線的模范區”。

關鍵詞:聶榮臻;晉察冀邊區;民主政治

聶榮臻同志領導和創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曾經被黨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和統一戰線的模范區”,它“象征著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象征著新中國光明燦爛的前景”,“晉察冀邊區是新中國的雛型”。贊譽說“晉察冀邊區是華北抗戰的堡壘……,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1]從1941年只1942年,日軍對晉察冀邊區實施“鐵壁合圍”戰術,施用了最殘酷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晉察冀根據地日漸縮小,進入艱苦困難的時期。以聶榮臻為首的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堅決執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于堅持敵后抗戰的方針政策,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邊區的民主政治進行積極地探索,建立“三三制”政權,進行民主選舉,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開展整風運動,使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入到了恢復和發展時期。

1聶榮臻推動“三三制”在晉察冀邊區的普遍實施

聶榮臻非常重視人民的民主權利,認為這是人民自身的解放,同時提高了抗日政權的威信,又動員了廣大人民積極抗日,使敵后抗戰能有效地堅持下去,他在1939年北方分局黨代表大會指出,“各群眾團體應盡量動員會員進行民主運動,并以民主力量與反民主現象對抗,使民主運動成為廣大的群眾運動,使反民主的人在廣大人民面前屈服,這種可能是很大的。而更重要在民眾能夠運動中開展民主運動。我們同志要積極地參加民主運動,但不要是形式的,而應該很活躍地參加進去。今天我們應在群眾中鞏固和提高政府的威信。”[2]為了廣泛動員社會各階級階層各黨各派群眾團體參與到全民族抗戰中,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起草的黨內指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明確提出了“三三制”的概念,并指出:“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3]三三制政權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也體現了共產黨和各黨派人士實行真誠的民主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為完善民主制度,推進全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中央的方針,邊區黨組織和聶榮臻認識到只有發揮民權,實行民主,才能改變民心,扶植民氣,提高民眾抗日熱情,發揮民眾抗日的力量,要求在民主選舉中貫徹“三三制”原則,建立健全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民主制度在晉察冀根地更加完善。“必須真正實現民主政治,給人民以民主自由,改善人民的生活,真正能動員、組織并武裝廣大人民,才能真正發揮總力戰之力量,并使軍民成為魚水不可分之整體。否則孤軍苦戰,必難獲勝。”[4]鞏固了邊區政府與根據地。聶榮臻推動“三三制”在晉察冀邊區村政權建設中的普遍實施,廣泛動員了鄉村社會民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凝聚了鄉村各階級階層,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合力,在根據地建設和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聶榮臻號召民主選舉在晉察冀邊區廣泛實行

為了建立既是抗日的又是民主的根據地,邊區廣泛開展了民主政治運動,進行區、村政權民主選舉,逐步加強和改造基層政權。聶榮臻經常與宋劭文等研究,確定改造原來的舊政權首先要發動群眾。群眾發動起來后,用各種辦法檢舉基層政權中的不良分子,把壓迫人民或不為人民辦事的人清除出去,然后選舉出能代表基本群眾利益的人來掌握政權。各地還實行了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改革了政權機構。代表由村民大會選舉產生,農民群眾文盲多,投票選舉頗為不便,聶榮臻針對這種情況,辦了七千所小學,七所聯合中學,另外成立了夜校掃盲班、識字班,盡可能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基層工作人員和農民一起創造出很多聞所未聞的選舉方式,如當時極為民主的“投豆選舉”法。在每位候選人的背后放一個碗,選舉人往碗里投放黃豆,得豆多者當選。投豆選舉缺乏隱蔽性,為了不得罪人,投豆的時候,選民穿長袖子衣服從每個碗邊都劃過去,旁邊圍觀的人看不清楚到底投了誰的豆,這樣既參加了選舉,別人又不知道投了誰的票。這樣選出的代表或干部,大多能為人民謀利益,得到群眾的擁護。即使對于共產黨看好的人選,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當選,也絕不重選,尊重選舉結果。行使這樣的民主權利,是晉察冀邊區人民祖祖輩輩從未有過的,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受苦人做了當家的人,體現了莊稼人的尊嚴,這就是生動、鮮活、樸素、感人的草根民主。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絲都這樣稱贊道:“千百萬中國人民用投豆入碗的辦法來進行政治上的選擇,這些人如果是在歐美制度下,他們就根本不能參加選舉。”[5]

3聶榮臻鼓勵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在晉察冀邊區廣泛推行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滿足其日益擴張侵略的野心,日本增加了在華北的軍事投入,加緊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殘酷“掃蕩”。這給華北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帶來了日益嚴峻的危機。為了擺脫嚴峻的戰爭環境給敵后抗日根據地造成的困境,1941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并把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確定為1942年全黨全軍的中心工作之一。為了充分發動群眾,邊區政府頒布了《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規定地主之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額減收25%,債主之利息收入一律不準超過10%。此外,額外附加一律廢除,高利貸一律禁止。1939年1月,聶榮臻在中共晉察冀分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又強調,要保障人民已得的利益,各地必須徹底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他明確指出,要從政治上壓倒和在經濟上削弱封建勢力,這是根本措施。由于邊區政府在群眾中的工作日益深入,各基層群眾的階級覺悟和政治地位大為提高。他們大量揭發頑固不化的地主、漢奸、特務以及違背統一戰線及政府政策、法令的犯罪分子。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大大減輕了封建剝削對貧苦農民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人民有了新的生機。但是,有的地方也出現了政策界限劃分不清的做法。聶榮臻發現后及時向干部指出:“我們是要吃牛肉還是要喝牛奶的問題。吃牛肉一下把地主、富農的財產全沒收,不是很痛快嗎?但這樣做,只能是幫敵人的忙,會把地主、富農都趕到敵人那邊去,又將形成中央蘇區‘赤白對立’的現象,危及到我們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我們認真搞減租減息,只要地主、富農執行政府規定的政策,就團結他們一道抗日。這是擠‘牛奶’的辦法,慢慢擠,細水長流。”聶榮臻的舉例生動鮮明、通俗易懂,很快被廣大干部群眾所接受。聶榮臻在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政治建設的同時,還大力加強對群眾組織的領導,把根據地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和兒童廣泛組織起來,使他們在抗日斗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農會吸收和依靠貧雇農,并以貧雇農中的積極分子為骨干,團結廣大農民,以各種方式支持抗日戰爭,這是八路軍最可靠的群眾基礎。邊區青年最為活躍,是黨和軍隊的重要后備力量,各級黨組織特別注意了對“青年抗日先鋒隊”的領導,通過這個半武裝性的群眾組織,使廣大青年在對敵斗爭和各項工作中發揮了有力的作用。聶榮臻說:抗戰時晉察冀的群眾組織得很好,社會秩序井然,真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邊區,走到哪里都非常安全。

4聶榮臻號召在晉察冀邊區整風運動全面展開

1942年初,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整風運動是一次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極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運動。早在1940年12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在邊區各處秘書科長會議上的報告提綱中,就曾指示邊區各地在村政權建設中要“徹底肅清文牘主義”。他指出:“文牘主義是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他脫離現實,脫離群眾,每天都在公文中兜圈子,以為‘公文第一’,完全依靠公文來解決問題。”“文牘主義發展到某一程度,必然的會成為‘公事公辦’,無原則,無計劃,缺乏組織性,瑣瑣碎碎,完全被動的,腐爛的事務主義。”[6]隨后,文牘主義成為邊區整風運動整頓的主要內容之一。并且,在1942年的村政權建設中,“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與狹隘的宗派主義等不良作風與錯誤傾向都還嚴重的存在著”。因此,邊區政府指示各地要展開思想戰線上的斗爭,反對村政權建設中的宗派主義、形式主義、文牘主義,“首先要在黨內從思想上精神上對村政權的建設與三三制的徹底執行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展開兩條戰線的斗爭,反對狹隘的宗派主義和陽奉陰違的態度”,“黨必須加強政權工作中的黨員的統一戰線與民主的教育,使之養成善于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習慣和民主主義作風;黨必須展開兩條戰線斗爭,堅決反對那種宗派主義與把持包辦的惡劣風氣和麻木不仁、喪失立場的右傾機會主義。”[7]并且,“主觀主義、形式主義與宗派主義是1941年村選三三制沒有認真普遍徹底實現的基本原因”,“為了保證1942年村選三三制徹底的實現,必須在黨內有一個很大的動員,從思想上肅清主觀主義、形式主義與宗派主義的殘余。”“在開展兩條戰線的斗爭過程當中肅清主觀主義、形式主義與宗派主義,發揚自我批評的精神,改進領導機關的領導方式,這對于保證三三制的執行是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個中心環節。”[8]這些都為邊區整風運動在村政權建設中的全面展開奠定了思想基礎。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從1942年5月至1942年底,晉察冀邊區積極開展了第一期整風學習運動。這次整風主要以反對主觀主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本位主義、自由主義,加強組織紀律性,以整頓政風;反對文牘主義、政權“八股”,以整頓文風。邊區各地村莊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整風學習。1942年12月19日,邊區政府在第60次邊區行政委員會會議上,作出了《整頓政風初步總結》,指出,事務主義、經驗主義、文牘主義是邊區主觀主義的首要表現,必須從思想上打破舊的一套,徹底改造組織,貫徹簡政政策,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整風工作,晉察冀邊區的工作作風得到進一步改進,政權工作人員與黨員干部得到了一次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洗禮,端正了態度,轉變了思想,從而為凝聚了各階層的力量,提高了他們民主政治的思想觀念。

作者:曾群芳 單位:中共彭水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2]聶榮臻:聶榮臻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3][4]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6]徹底肅清文牘主義[Z].1940年12月,河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號:579-1-6-2.

[7]中共晉察冀北岳區黨委關于一九四二年村選的決定[N].戰線,第76期.

[8]論村選三三制[N].戰線,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