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思考

時間:2022-01-18 11:02:39

導語:生態文明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根據各門課程的不同特點,提出了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并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有自身的規律可循的。因此,把握融入不同課程側重點,遵循融入的共性原則和要求,要整合思政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使生態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內化于心,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生態道德情感和生態環保意識;外化于行,以實踐教學為抓手,培養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是今后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素質,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這將會直接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如何把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深處,并轉化為實際行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亟需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把握融入不同課程中的側重點

要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具備生態文明知識、生態環保意識和生態行為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是使當代大學生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所開設的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因此,以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結合十八大、精神,在思政課教學中強化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顯得非常重要。當然,也應該注意到五門課各有其自身特點,內容各有側重,因而在教學中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具體課程具體分析,根據各門課程的不同特點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重點講授生態法治理念。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時要著力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有關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講清楚生態法治理念,著重向學生介紹我國現有的環保法及其實施意義,使學生認識到破壞環境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通過解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讓學生了解生態紅線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排污許可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國內外環境政策與法律規定,同時也應向學生講授我國在加強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也一直在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建設。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新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施行。至此,這部中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就應該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要求,講授生態文明領域法治建設過程中的這些立法、執法環節的具體案例,切實使學生自覺形成生態文明法治理念。(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重點講授生態文明的歷史脈絡。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時,應著重講清楚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歷程及優秀生態文明成果。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國歷史悠久,從古到今,歷朝歷代都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借鑒,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燦爛優秀的文明成果時,可適當地補充中國古代有關生態文明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等,增強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厚重感。教師還應從歷史的視角講清楚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對人類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同時也應講清楚破壞環境給人類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對比中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重點講授。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時,應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闡述這一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表明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又是探索解決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是一種系統的、深刻和整體的生態觀,從唯物主義自然觀出發,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類依賴自然而生存。生態思想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大多是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批判,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導致了新陳代謝的斷裂,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所以要解決生態問題必須建立一種聯合起來的生產,馬克思指出:“隨著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3]。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消除私有制。馬克思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4]只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才能最終解決生態問題,消除生態危機。通過本課程的講授,就是要使大學生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類生存之基,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人類生存危機。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經濟危機,也有生態危機的印記。前述可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包含有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因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從人自身生命、生存的高度對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使其更新思想觀念,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世界觀。(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重點講授生態文明思想。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時應重點講解生態文明思想在理論、實踐維度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與創新。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最普惠人民福祉”的民生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然觀、民生觀、生態觀和科學的發展觀、世界觀;要讓學生懂得、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都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他們創立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還要讓大學生形成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生態環保習慣,以積極的行動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點滴細節中。(五)《形勢與政策》課應重點講授生態文明理念的最新發展。由于《形勢與政策》教材內容更新很快,且含有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應重點講清楚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發展。如:2012年教材要講清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2015教材要講清楚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2017年教材要講清楚黨的報告中提出的更加突出生態文明的地位,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2018年8月教材專題四的主題是“厚植生態文明,耕耘美麗中國”[5]。2019年教材雖沒有專門的專題講授生態文明思想,但是在第二個專題鄉村振興里的第四個問題是專門講授“生態振興:建設美麗家園”[5]。可見,每年《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中都有關于氣候變化、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題講座。通過教師系統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了解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發展,從而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高校每門思政課都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講授,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兩方面入手,使生態文明思想入腦入心;從理論層面轉化為實際行動,為踐行美麗中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遵循融入的共性原則和要求

高校各門思政課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融入生態文明教育,但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并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有自身的規律可循,具體表現如下。(一)生態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提出的“八個相統一”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原則,也是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對“八個相統一”的科學內涵和內在聯系進行深入研究。使高校思政課:既有生態文明理論深度,又有生態文明政治高度;既能學到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又能形成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既能使學生掌握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又能使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使學生能以批判的眼光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二)生態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課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1]等要求,是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對思政課教師的殷切期望和要求,為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把生態文明思想講好,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有理論深度還必須要有政治高度,不僅要有生態意識還必須要有全球視角。在生態環保方面,不僅要以身作則還必須要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不僅要有堅定的生態文明理念信仰還必須要有人民情懷,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勝任培根鑄魂的大任,才能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更好的生態文明思想教育。(三)生態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課對學生達到基本目標的要求。很多大學生都認為生態文明離我很遠,而且生態文明建設也跟我沒有多大的關系,往往對生態文明思想不夠重視,沒有生態環保理念,新時代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環保理念就是一個難題,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是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目標。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生成和確立,必須要經過“理論”的把握、“理念”的堅定、“實在”的感悟、“情感”的體驗、“情懷”的保持和“行為”的實踐等互動環節,體現出知識內化、行為外化和價值建構規律,“三進”互動與協同生效規律,核心引領與多層發展規律,漸進演變與內驅推動規律。探究這些機制和規律,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入生態文明思想教育提供機制保障和規律引領。

三、創新融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2018版思政課新教材充分體現了黨的精神進教材,但在思政課教材體系中除了《概論》和《形勢與政策》課的教材內容有多個章節對生態文明內容進行了專門系統論述之外,其它課程并沒有直接的章節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專門闡述。所以需要從生態文明思想視閾出發,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并使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大學生之心,外化于其行。(一)內化于心,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生態道德情感和生態環保意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目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育人不僅要育才更要育德,在講授生態文明理論過程中,必須要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利用新媒體資源,培養學生生態道德情感。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優化對于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灌輸”方法,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結合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和特點,既要理論講授,又要想辦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通過教學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或在戶外教學中讓學生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感。新媒體是繼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之后興起的“第五媒體”,新媒體以其超強的輻射力和滲透力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其傳遞的信息量之大、速度之快、范圍之廣,都是傳統的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其生態道德情感,必須正確引導、充分利用新媒體。思政課教師可創建生態道德教育微信群,專門收集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資料,并適時更新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省內外生態文明現狀,并組織交流討論和相互分享心得體會。這樣既拓寬了學生視野,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二)外化于行,以實踐教學為抓手培養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以實踐教學為抓手,培養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進行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培養生態道德情感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大學生能夠自覺踐行,使之成為一種行為自覺。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塊綠地、每一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熏陶,得到無聲的教育”。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活中無不體現出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課本上所學的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是抽象和復雜的,而我們要培養的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因此必須把抽象的生態問題思想外化以行,充分發揮實踐課堂的作用,使生態文明思想從抽象過渡到生活的具體實際。只有當學生真正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用到和感受到生態文明的存在及其作用,理論與實際相統一,才會自覺去學習、理解和實踐這一思想。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需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支撐,因而思政課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生態文明習慣。思政課教師應考慮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如有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其中有一項就是帶學生到楊善洲林場參觀考察學習。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生態文明理論知識,同時也切身感受到綠水青山給云南保山施甸地區老百姓帶來的金山銀山,這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很好的詮釋,也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力踐行。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組織學生開展校園環保日、生態文明辯論賽等主題活動,對校園內外非環保現象進行調查分析,如亂丟垃圾、損害花草樹木等;利用課余時間到滇池、盤龍江、翠湖、垃圾處理廠等地進行參觀考察,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對自己家鄉的環保情況進行調研;組織學生集體觀看與生態環保相關的電影、教學影片,加深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親自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所學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撰寫綜合調研報告。通過以上這些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督促學生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從生活小事做起,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生態環保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生態文明理念,更加具象地理解生態文明思想與生活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將抽象的理論思想轉化為可見的實際行動;讓學生明白,生態文明不在高處、遠處,而就在我們的身邊。通過這些實踐教學活動,使生態文明的理念內化在學生心里,外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從日常生活點滴做起,自覺養成生態文明的有力踐行者和實際推動者,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只有把生態文明思想和理念根植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才能還地球一個干凈清潔美麗,天藍地綠水清的好環境,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時事報告大學生版—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專用[M].北京: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雜志社,2018.

[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郭佩惠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