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分析
時間:2022-08-13 09:54:29
導語: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中國的地表水污染非常嚴重,這與我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和粗放式加工有很大關系。水污染問題作為限制中國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反思。在環境污染治理的框架內,環境監測是幫助生態學家了解污染的類型、趨勢和提供信息以制定有效的污染計劃的重要方式。因此文章通過經驗總結法從中國地表水環境監測的進展、中國地表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地表水環境監測問題的解決措施等方面對本課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問題
在自然水循環系統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地表水主要由海洋、河流、溪流、湖泊等組成;自然水體與地表相互作用,因而更容易受到污染。在我國,地表水污染的蔓延速度正逐漸加快。水污染的存在不僅影響水資源的利用,而且增加了資源的稀缺性,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環境監測質量決定了污染效率。
1我國地表水環境監測的進展
1.1水環境自動監測體系的研究進展
我國的地理分布廣泛。地表水的環境監測完全依靠人員進行環境監測,這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質量和效率也將受到限制。相關人員要隨時注意發生的事情,避免出現污染問題,因此用于監視水生環境的自動視頻監視系統已成為我國的重要設施。水環境自動監視系統是利用科學技術對水體進行自動連續監視和遠程監視的系統,目標是一天24h監控整個流域。為此,形成一個自動控制系統水環境,控制區內的主要水質、水環境、水文和氣象特征,污染點源等等。其次,應根據匯總結果,科學安裝監控設備。對水環境的重視應包括二次污染物,非污染物和來源,尤其是在受災地區。然后,監控人員必須使用互聯網技術來實現設備與數據中心之間的通信,并創建計算機自動控制的自動報警設備。最后,水環境自動監視系統的操作僅接收自動監視和預警。受污染的現場管理和處理還需要現場檢查人員之間的合作,以及時確定廢水污染的原因,從而減緩污染的擴散。對于水質管理,改變管理水域中污染水平的管理標準非常重要。必須完全根據這些基本材料對水環境的自動控制系統進行調整,以實現完全控制。讓整個監視區域的監視操作的質量和效率都能夠得到科學和標準地完善。
1.2水環境監測裝置、設備的進展
在我國,許多城市地區都是依水而建,導致水資源污染過于嚴重。因此為了有效地獲取有關水生環境質量的數據,管理人員必須快速有效地執行管理任務,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對水環境監測效率,同時與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監視設備的發展相關聯,以實現更高的簡便性和效率。例如,車載地表RF就是一種很好的設備,該設備可以收集有關微量元素的相對準確的數據,并允許跟蹤器提供準確的數據[1]。
2我國地表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2.1監測范圍劃分不恰當
近幾十年來,我國在水管理戰略和工具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水管理的質量并沒有真正提高,錯誤的控制限制就是這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水體控制區域的劃分不正確、控制工具的放置不正確以及實驗室采樣不足會影響從環境監測站獲得的水環境質量數據的可靠性,呈現的環境監測數據使得難以準確顯示我們國家的真實地表水環境狀態,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污染水環境計劃和決策的質量,也降低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的效率。
2.2監測數據過于局限
為了確保水生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必須科學、有效和準確地使用控制器,通過精確的控制方法來執行水環境監測,以確保水環境監測的操作質量,以便在后續活動中智能地獲取可視化數據,分析并導入日益完善的控制數據。我國政府近年來已經認識到加強水環境監測的重要性,但由于實際監視過程存在許多問題,如工作方法不夠科學、管理團隊不夠強大、不夠完整,導致我們無法提供足夠的數據來監控水生環境,因此無法有目的地、有效地評估水生環境的質量。在我國,地緣政治環境很少受到有效水管理和決策的影響,導致水環境監測的數據的可靠性、穩定性不足,影響了水環境監測的實際安全性。
2.3監測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關于有效控制下的我國地表水環境的研究分析表明[2],現有的管理體系缺乏效率和可靠性。在某些水環境控制工作期間,由于不同部門之間的流暢交互和協作不足,可能會出現問題,這對地表水環境監測操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難以保證地表水監測的質量和有效性。地表水管理必須依照特定的標準和投入開展一般性的調查和分析,以確保所有環節都得到適當發展。
2.4監測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問題始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水環境監測也提到了這一點。為了解決地表水臟的問題,我國最近從以前的區域管理轉向監視流域。統一的水生控制站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生環境表面質量的變化:該處理控制了水污染的程度,減少了地表水系統的污染面積并確保了水域的凈化和恢復。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管理的問題逐漸出現。其中,邊界問題是優先事項之一,如果在兩個省或兩個市的交叉口出現污染問題,則兩個管理部門在管理職責上應當有不同的協調;如果管理不當,則會形成真空地帶,這會影響到累積流的回流控制的整體效率。
3地表水環境監測問題的解決措施
3.1構建完善的水環境自動監測體系
由于我國水資源管理的問題很多,導致對地表水環境監測出現了許多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了提高控制地表水效率的一些解決方案。第一個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完整的自動控制系統水環境。此測量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科學技術提供持續的監測和控制,實時遠程監控偏遠水域[3]。實現這種解決方案要開發一種自動控制機制:首先,必須了解每個集水區的地質和地形特征以及工業集水設施的狀態;然后,尤其是當企業不需要專注于監視時,需要根據所包含的結果定位監視設備,并使用互聯網技術在設備與數據中心之間建立通信并觸發檢查。然后定義控件的內容及其閾值。如果在自動監視過程中超過了閾值,它會提供預警,以提醒相關工作人員及時清除污染物并解決水污染問題。
3.2制定標準的水環境監測方案,規范水環境的監測標準要求
應當與有關部門積極合作,進行水生環境監測工作評估情況交換,交換重要信息和重要數據,交換信息并充分執行。符合當前操作要求,改善水生環境標簽,有必要創建、修改和設置最集成的標準,整合水環境的各個監管部門的工作,為了提高水生防治的效率和質量,還需創造一個相對先進的水生科學環境。我國生態部門水產養殖技術管理研究和標準技術的融合方面都進行了艱苦的工作,都在專注于制定更適當的科學標準和政策,以通過修改水環境監測工作之前的規范和標準來促進我國水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
3.3有效提高信息處理與監測能力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的傳輸更加便捷,也更加準確地在其他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我們的國家,特別是在地表水環境監測區域,有關部門應重點關注這些技術在正確地開展表水環境監測作業,加強遠程管理,加快相關數據和信息的有效傳輸率以及確保該信息的準確傳輸。同時,有關部門應建立專用的數據信息平臺,以標準化的方式實時使用檢查點數據,以確保監視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保障正確開展監視活動。此外,相關行業要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購買新的現代化設備,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并利用這些經驗和技術有效地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3.4加強對地表水采樣過程的管理
為了提高我國集水質量,首先必須加強地表取水管理。在對地表水進行分析時,不僅應根據具體情況正確選擇更合適的采樣方法,還應考慮水質樣品的測試方法和實際目的。取樣之前,首先應確保水源未被污染,并且確保裝有樣本的容器不會損壞水樣。在樣品的運輸和收集過程中,必須注意確保樣品沒有被完全污染,以確保正確形成水樣。最后,必須妥善保存所采集的水樣,并且必須遵循正確的水樣存儲程序,以免干擾水樣的分析。分析水樣品時,應根據分析目的選擇不同的測試試劑[4]。
3.5高效化利用水環境監測裝置
在我們國家,水資源分布非常廣泛。因此,水源可能被污染是水環境監測的負擔之一。所以,我們需要獲取有關數據(包括污染)及信息,提高工作的效率,包括控制工作的工作人員的效率及其在現場進行活動,其觀察和監視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監督人員必須根據當前情況使用每種結構和設備,并確保結構寬敞舒適。通過特定的管理操作提供監視元素,有效地縮短管理任務周期,建立有序且適當的資源計劃,并實施這些資源和程序。因此,有關部門應意識到正確開展地表水環境監測業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鼓勵和積極推廣、使用檢查站,以確保地表水環境監測和業務的適當發展。
3.6促使水環境監測裝置設備有效化、簡單化
由于水資源在我國廣泛存在,水污染頻繁,水管理變得困難。獲得所有污水環境的良好性能數據,要求檢查人員必須及時、快速、高效地在受污染地區進行管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污染地區的管理效率。監測人員應考慮到我國水管理的實際情況,以促進監測設備的簡單化和效率化。例如,水質管理流程可以快速有效地提供有關受監控目標的相對準確的數據,從而最大程度地縮短質量管理周期。在快速規劃和創建受污染水資源方面,它可以提供更準確,更有效的數據。因此,我國有關部門必須認識到建立簡單有效的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積極推廣水環境監測的各個環節,提高水環境監測的工作效率。
4結語
通過改善水資源的環境監測可以預防和有效管理水污染,向我國的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可靠的數據,并在制定水質評估標準方面起到中介作用。同時作為一個數據管理庫,可以識別當前的土地和水源問題。
參考文獻:
[1]鄢文曦,潘敏.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及問題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1):77-78.
[2]李慧,謝莉強.環境檢測中地表水監測的現狀及進展[J].住宅與房地產,2019(34):221.
[3]鄧聰文.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與問題解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6,35(05):65-66.
[4]甘偉.塔里木河地表水環境監測進展與問題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7):171.
作者:李志才 單位:廣州黃埔區水質監測中心
- 上一篇:環境監測在大氣污染治理的應用
- 下一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