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
時間:2022-05-22 03:25:00
導語:高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時表示中國600多所地方高校將實現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在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轉型發展的迫切形勢下,教學質量尤其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辦院校的生源、生機、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因此,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從學生注意力提升的視角下,探討民辦本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之道是我國民辦高等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首先面對和解決的頭等大事,是地方民辦院校積極響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構建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創新計劃)的要求,是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必由之路。鑒于此,筆者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本文以高校最難實現學生注意力提升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為例,從課程定位、課程設計及實施、教學考核、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探討X學院的思政課如何通過應用型改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案例分析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簡稱毛中特,是高等院校四門政治公共必修課之一。我們通過大量的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和授課實踐發現,X學院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極度排斥,對這門課程的價值認同感較低,認為這是一門無用的課程。教學內容空泛,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教學方法仍沿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教學形式以教師講解為主,考核方式為傳統的期末考試定論制,教學效果一般。因此,學生遲到、缺課、逃課,上課睡覺、玩手機、考試作弊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鑒于此,我們從課程定位出發,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對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設計實施與考核評價。1.課程定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是高等院校四門思政公共必修課中的核心課程,旨在通過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探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外交現實,了解各自專業所涉及的行業領域發展現狀和趨勢,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做好服務社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進步的準備,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國家和社會、增強對黨大政方針的理解認同、關注行業的發展、提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所產生的一些現實的社會問題獻言建策的教學目標。2.課程設計和實施。對于現當代大學生而言,在大學的學習中,絕大部分教學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就連課外實踐也是圍繞課堂教學展開的。因此,本文結合民辦院校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張揚,聰明靈活、勇于表現、敢于創新、富有激情但同時基礎較差、自私懶惰、學習動力不足,團隊協作意識、集體意識、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自主性和溝通能力不強的現實,通過取長補短,項目任務式教學,充分發揮民辦院校學生的特點和潛力,使其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將課程設計圍繞課堂和課外具體設計為課前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三大部分。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即課前:線上預習(紀錄片、專題授課內容及相關資料)→課堂:新聞播報、專題授課、學生講課、知識競賽、主題演講、辯論賽、深度研討→課后:特色作業、情景短劇、社會調研考察、專家報告、人物采訪、正能量微電影、時政小報、家事國事天下事論壇社團、志愿者和公益等活動,實現課前導學、課堂steam項目任務促學、課后活動助學。3.課程考核。根據課程設計的內容及混合式教學模式我們將課程考核從傳統的期末考試定論制轉變為過程性考核占70%,期末考核占30%的全方位開放式動態考核模式。其中,新聞播報10分、團隊深度研討20分,個人搶答10分,知識、演講、辯論競賽15分,社會調研及調研報告撰寫20分,專家報告及心得體會10分、微電影PK15分、賽事獎勵10分(置換分),總分100分。為了使我們的整個考核過程有論有據,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個人表現考核記錄表、小組討論考核記錄表、過程性考核總表等三個記錄表,整個考核學生只有積極參與、積極創新、小組協作才能較完滿的完成教學任務,順利過關。4.課程評價。為了更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我們在課程評價方面,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包括學生評教、同行互評(主要包括同事、督導及本專業帶頭專家)、社會評價。調研顯示,學生對于毛中特課程評價相當高,教學效果相當好。學生上課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主動性、參與性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三、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得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1.全方位的應用型課程教改。在課程定位上盡量凸顯出課程的應用型價值,突出課程對引導大學生成人、成才、未來就業的幫助;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上,要結合民辦院校學生的特點和專業,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積極教改,通過差異化教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采用項目任務式教學,通過小組分工協作、查找資料、課堂展示、搶答提問等競爭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參與整個協作、探究的過程,完成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從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及跨學科知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2.整合課堂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個人、合作、競爭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有效融合。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互學,營造了和諧良好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主動性和參與能力大大提高,通過課堂各個環節的參與和展示,將學生的自我價值通過課堂活動一一實現。3.以生為本。毛中特課堂教學的成功得益于整個教學安排體現了以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課前導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到課堂項目任務式學習的各個環節,再到課后各種活動的舉辦,較好地刺激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課堂氛圍積極活躍,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學生成為了整個課堂的主角,提升了八大能力(即身心素質與健康、人文素養與品德、表達與溝通能力、知識獲取與自學能力、專業知識與職業素養、技術應用與創新、敬業樂群與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交流),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4.加強整個教學團隊的建設。當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時,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地充電學習,從專業知識水平、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技能、課堂駕馭能力等多方面提升自我,才能有效控制課堂,優化教學。而一批專業高水平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無疑將成為整個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主推手。5.構建全方位開放式過程性監督、管理、考核體系。教務、教學管理部門要加強教學監督、管理和考核,學生、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督導、專家共同參與構建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促進學風、教風建設。推進課程的應用化融合,推動整個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簡愛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利,課堂教學質量的理論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20日.
[2]樂伶俐、吳希林,提高高校課堂教學的策略,現代大學教育,2005年第四期.
- 上一篇: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分析
- 下一篇: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