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教學質量評教出現邊緣人研究
時間:2022-07-03 03:34:59
導語:高校學生教學質量評教出現邊緣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評教是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常用措施,但是在學生評教中出現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邊緣人”問題,處在評教下的“邊緣人”出現“不合作”與“偽合作”現象,極大地影響學生評教的推進,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必要對高校學生評教下出現的“邊緣人”問題進行探討,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將“邊緣人”拉回高校學生評教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評教真正成為“教、學、管”溝通的重要平臺,以促進學校管理的進步、教師教學水平的增強、學生學業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質量;學生評教;邊緣人
1前言
學生評教是高校擴招后所實施的一項確保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制度,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正是從那時起由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型轉變。大規模擴招背后教育變得更加散,而且廣,因此,教育界和全社會各界極其關注高校教學的質量,如何實現對高校教學質量的評價就成為熱點話題。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發現,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做到科學合理,結構組織環節緊密,各個參與方能夠嚴謹認真,學生評教則是可以信賴的、高效的、可靠的,并已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我國高校把這些措施看得很平淡,雖在大力執行學生評教措施,且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解決,學生作為評教主體始終游離在評教活動之外,學校的評教活動沒有得到實實在在參與,學生評教的“邊緣人”現象就此形成。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利益和訴求得不到表達,個性得不到發展,進而對評教產生抵觸情緒,這無疑會影響到學生的教學管理和評價的有效性、可靠性。分析高校學生評教下的“邊緣人”問題,并探討相應的應對策略,這是本文所討論的重點。
2學生評教概述
學生評教是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常用措施,主要由評價者——學生、被評價者——教師、教學管理部門——教務處或者評估中心,一起構建起的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具體是通過全面收集教師的教學信息,讓教師迅速知道教學狀況,促進教師持續改進教學措施,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相長、提高質量”的過程。學生評教措施的構建,讓學生獲得表達教學意愿的路徑,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局面,真正達到為學生服務的辦學宗旨,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學生評教具有以下特性。穩定性在一個班級里面,教師會面對各種各樣性格特征的學生,諸如隨意性、無序性或情緒性等,這使得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評價也會存在隨意性、無序性或情緒性等,其實這僅僅是個別學生現象。一個班級中至少有幾十位學生,更多的學生的綜合評價是極具穩定性的。可靠性可靠性從統計學上而言就是這個數據是真實的,具有可以信賴的特點,而且人數越多,可靠性就越高。通常一個班級里面有幾十人,綜合性課程會有上百人,參與評價的學生人數越多,評價的可靠性就越有保證。導向性顧名思義,導向性就是具有引導的作用,學生評教的各個組成部分,無論是評價者——學生、被評價者——教師,抑或教學管理部門——教務處或者評估中心,都有很強的導向性:教師想自己的工作獲得大家認同,就會持續地發展與完備;學生想要獲得優秀的教學資源,就會借此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教學管理部門希望通過學生評教為人事部門提供策略依據,也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必然性學生評教主要涉及的參與對象是學生和教師,學生是評價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習的主體和直接參與人,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措施、教學思想等方面的感觸最為直接、深刻,因此,他們對教師在課堂的教學質量評價最有發言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和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專業水平、執教態度等方面都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3學生評教下的“邊緣人”原因分析
“邊緣人”是一類復雜的社會人文現象,最早源于社會學領域,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其心理特點與行動表現特點都和正常人有差別。后來,羅伯特·帕克(R.E.Park)于1928年完善了這一概念,指出“邊緣人”是文化沖突中處在兩種社會及文化邊緣的人,主要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引起,且這類“邊緣人”未能全面地滲透、融合在一起。現在,“邊緣人”的研究已經滲透到文學、管理學和教學等各領域。高校中學生評教下的“邊緣人”是指高校在評教工作中處在權力真空和利益不平等地位的大學生人群。當前,我國高校目標方式和管理主義偏向過度強化教育目標的實現與管理的速效,使得學生評教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出現教學行政管理人員掌控評教組織的行動與結果解決等各個點的參與等現象,以更好地適應持續強有力的管理力量,進而出現學生評教“邊緣人”。目前,學生評教制度結構主要還是偏向于教學行政管理者,他們依然是權力的主導者;學生雖然參與學校的教評工作,通常是管理人員安排學生到某一特定環節參與評教的過程,其形式遠遠大于實際,可以說教學行政管理人員仍是教評工作的主體,他們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評價的結果。學生與教師的權力則處于次要地位,被邊緣化。學生長時間處在被支配位置,被動邊緣化,進而形成認同性邊緣化,同時認同性邊緣化又促進被動性邊緣化,二者相互影響,使得學生最終成為評教“邊緣人”。學生評教下的“邊緣人”主要有群體數量大、學歷高和內部差異明顯等幾大特點。一是學生是高校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評教下的重要構建人員,其數量大小直接影響到評教的改革和創新,而較之高校的教學管理人員,學生的群體數量毋庸置疑是龐大的,這也直接造成數量龐大的“邊緣人”。二是“邊緣人”的文化程度都很高。“邊緣人”主要是學生,他們大多處于高年級階段,學歷較高,且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具有獨到的思維見解、強有力的展現欲望,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好他們的特點,將會極大地推進評教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發展。三是“邊緣人”的內部差異明顯。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家庭背景、思想觀念、個性特點、表現欲望、生活追求等特點,巨大的內部差異讓學生評教下的思考點更多、更廣。從上述特征可以明顯發現,“邊緣人”的群體非常復雜,這也是在我國高校進行學生評教中將學生“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隨著“邊緣人”的畢業或者學校推薦,他們有可能從“邊緣人”變換成參與評教運行機制的關鍵人物。因此,只有突破學生評教下“邊緣人”問題,才能實現學生評教的更大發展。
4學生評教下“邊緣人”現象的問題展現
學生評教下出現“邊緣人”現象,還應從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管理習慣說起。管理者是制度的創建者,更是執行者,員工就是制度下的接受者、約束者。這與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特征極為相似,學生評教制度結構中教學行政管理人員擔負起制度的制定、指標系統的篩選、評教工作的組織實施,以及評教結果的解決和反饋等工作,他們是權力的主導者;學生雖然參與學校的教評工作,但是只能被動接受管理者的安排,通常是管理人員安排學生到某一特定環節參與評教的過程,如評教的打分任務,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會采取“不合作”與“偽合作”的行為表示反抗。“偽合作”成為學生評教下的常態,如安排學生的打分任務,這種流于形式的工作,很多學生并不知道評教的原委,而又要配合學校的工作,因此在打分過程中會出現故意打高分或者低分兩個極端,以及代評等“偽合作”工作。還有一方面就是學生出現“不合作”的反抗,在學校開展學生評教工作時,學生對評教制度、評教活動組織、評教結果、評教反饋等工作不參與、不關心,以漠視的心態進行處置。“不合作”與“偽合作”最終的結果是學生評教低效而無意義,而且對學生和教師以及學校的管理活動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學生評教下“邊緣人”的“不合作”與“偽合作”對學生和教師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是不利于學生發展,不利于教師專業水平和個人能力的提高。“不合作”與“偽合作”看似是學生默默無聲的反抗行為,其實反映出學生實際參與度低,其多元價值觀、思想觀念、行為特征和個性展示被壓制等問題,使得學生評教流于形式,最終成為管理人員意志的工具,評教出的結果不能反映出真實的情況,不能成為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提高的參考依據,阻礙了教師發展;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因此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學校管理活動方面,“邊緣人”的形成會給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增強和評教功能的施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學生評教中學生本是評教的主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們不能參加到評教運轉的核心環節,不知道評教運轉制度,對評教的結果處理和反饋毫不知情。這種有失公平公正的行為已經背離評教的最基本要求,出現“不合作”與“偽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種表面現象;學生認為自己不被尊重,進而產生焦慮和反感心理,喪失集體歸屬感,不僅導致評價反饋與改進的評教機制收效甚微,還會出現一些充滿不確定性的安全因素。正所謂有壓迫就會有反抗,更何況有著高知識的大學生,他們希望能展示自己,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來體現個人能力和個人魅力。學生評教活動本是學校“教、學、管”溝通的主要平臺,但是種種行為使得學生成為“邊緣人”,這違背了制度的構建初衷,也阻礙了教學的發展,這也是本文急于提出改變這種不利現象的關鍵所在。
5學生評教下“邊緣人”的改變策略研究
出現學生評教下“邊緣人”的根本原因是教學行政管理人員擁有強勁的主導權,過大的權力使得他們左右了學生評教機制的構建。為了改變學生評教的現狀,需要弱化教學行政管理人員的權力,提升學生和教師的主體地位,構建起學生、教師和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的學生評教模式,可以引入公共管理領域的一種管理方式——參與式管理方式。參與式管理方式是指和政策利益有關的群體或者個人和行政單位共同參與公共問題的分析探討、決策處理、資源配置的過程,該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主體多元性,參與的主動性、公平性、平等性,權力運轉方向多元性、賦權性。這樣和政策利益有關的群體或者個人為了管理的目的,共同表達利益的訴求和自我的觀點,從而促進公共決策和活動的權力再分配,讓政策制度變得更加公正、合理、公開。學生評教下的參與式管理方式具體是指和利益有關的學生、教師和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共同參與,一起完成評教計劃、分配評教權力、聯合管理的過程。該管理方式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教學行政管理人員權力過大的問題,將更多的權力給予評教邊緣的學生,從權威控制型向利益有關的學生、教師、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廣泛參與的管理方式轉變,從而使得學生評教制度的制定、評教活動的開展以及評價結果的解決和反饋等過程都處在一起參與下完成。學生評教的參與式管理方式有以下幾大優勢。把教學行政管理人員的權力賦予學生和教師該方式就是管理中常用的賦權方式,是管理人員賦予下屬決策與實施的權力,被賦予的人員能夠獲得很大的自主權。在學校的學生評教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就有很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在共同參與管理時,學生和教師被賦予一定的權力后,利益相關者可以真實地參與學生評教的制度探討、信息采集與結果解決和反饋等行動環節,能夠增強參與人員的責任意識,增強參與的實際效率和參與質量。改變了教學行政管理人員一家獨大的單一性主體結構,形成以主體多元化、權力運轉方向多元性的參與式管理方式參與式管理方式下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學生和教師有了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個性化人格發展需要的機會,同時使得他們的意見與建議都有了上下或者下上的傳達,這和過去教學行政管理人員一家獨大地把控評教、發號施令式的評教方式完全不同。學生和教師不再是管理人員命令的執行者,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也獲得被認可的機會,不再是被忽略、被邊緣化的對象,最大限度維護了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參與式管理方式讓學生評教成為追求公共利益的著力點參與式管理方式下權力被賦予其中的每一個群體,尤其是對于長時間被忽視、被壓制和缺少歸屬感的評教“邊緣人”而言,他們所追求的利益更符合自身的需求和學校的進步。可以說,學生評教是“教、學、管”三者溝通的重要平臺,是實現學校管理進步、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學生學業提升的制度,大家所追求的利益歸根結底是公共利益,大家會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斷努力。
6結語
學生評教是確保高校教學質量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教學管理人員的權力占據主導地位,嚴重損害了學生評教制度效益的最大化發揮。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探討,并引入參與式管理方式,從一定程度上達到弱化教學管理人員的權力的目的,將更多的權力賦予學生和教師,使學生評教真正成為追求公共利益的著力點,成為“教、學、管”溝通的重要平臺,以促進學校管理的進步、教師教學水平的增強、學生學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邢政權,折文煥,趙忠.學生評教的師生認可度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21-24.
[2]陳夢龍.契約網絡下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途徑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4:1.
[3]李險峰.學生評教的理想與現實:基于第四代評估理論的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31,51
[4]單常艷,冷霜,何腕營.大數據時代“問題大學生”教育轉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29-31.
[5]劉玉君,張濟洲.誰更容易被錄取?:重點大學自主招生階層公平之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8(6):63-71.
作者:蔡雅端
- 上一篇:公路路基與橋梁工程質量管理價值
- 下一篇:話語交際理論在法語教學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