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王道”醫學思想分析
時間:2022-11-07 02:26:51
導語:龔廷賢“王道”醫學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龔廷賢醫學思想的形成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認為“仁”即“王道”,主張“王道”行醫,精勤不倦,博施濟眾;推崇“王道”醫方,如六味地黃丸、八味丸、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避免使用猛烈峻攻之藥;采用諸家“王道”,反對攻邪治法,注重固護元氣。文獻引用:張治國,李景遠,劉理想.龔廷賢“王道”醫學思想探析[J].中醫學報,2017,32(11):2124-2126.
關鍵詞:龔廷賢;儒家思想;“仁”;“王道”;中醫理論
龔廷賢,字子才,生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卒于明萬歷47年(公元1619年)。江西金溪人,曾隱居金溪縣云林山中,故別號“云林山人”,明代著名醫家,著有《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等書。龔氏從醫70余年,臨證經驗豐富,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對各科臨床病證的論治,理精方博,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其創制的方劑尤為后人所稱頌與傳承,如烏雞白鳳丸、清上蠲痛湯、高枕無憂散、溫清飲等至今仍常用于臨床各科。其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通過其著作或弟子傳承,對后世影響頗大,對日本漢方醫學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龔廷賢早年習文從科舉之業,也與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企望能夠走仕途之路,光耀門庭,“將有志南溟,效用廊廟,以大究厥施”,然而卻“數奇不第”,科舉之路受挫,“遂纘父業,精于醫”。雖以醫為業,但儒家思想對龔廷賢亦有較大影響。本文從儒家“王道”思想出發,探討“王道”思想在龔廷賢醫學思想中的體現。
1主張“王道”行醫
儒家主張以“仁”治理天下,稱之為“王道”,是與“霸道”相對而言。儒與醫關系密切,可謂醫道即儒道,后世有“儒醫”之稱。與龔廷賢同一時代的醫家陳實功在《外科正宗•醫家十要》中曾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業,或內或外,勤讀古書,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得之于心,應之于手,臨證時自無差謬[1]。”陳實功所謂“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業”,是說作為醫者必須具備“仁”心,才能精勤不倦地鉆研醫道,才能在臨證時得心應手。龔廷賢對此講得更為明確,他在《萬病回春》“醫家十要”中說:“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二通儒道,儒醫世寶,道理貴明,群書當考[2]。”亦即,通儒道,明仁義,方能存“仁”心而博施濟眾。龔廷賢也常以“儒醫”自命,自少年時即“誦愛物濟人之句,不勝神往”,成為名醫后著醫書立說,如其在《濟世全書•自序》中所言:“予將借醫國之書而展其濟世之心,故書成而世世共躋予之愿也[3]。”在疾病治療方面,龔廷賢頗為推崇“王道”,這與他自幼受其父龔信及當時眾醫家的影響有關。他在《種杏仙方•序》中說:“顧霸之效也,詭駁之宜。而王謂易簡,曷以也,醫惡是類乎。余自髫齔,席箕裘業,從家大人醫寓中,家大人輒以霸禁,比長客壺京肆,稍見俞諸大方,若蔣定西、高使相、劉秋堂諸老,僉以王道醫,交口稱矣[4]。”
2推崇“王道”醫方
龔廷賢在《種杏仙方•凡例》中,對于錄用之方的選方原則加以說明,其中一條即是對“王道”之方的選錄。其云:“方皆出王道者錄之。其猛烈峻攻之藥,雖有起死之功,不無偏勝之患,不善用者,無益而有損,故未敢錄也[4]。”在《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等書中,常見龔廷賢對“王道”之方的推崇。如《壽世保元》關于“鼓脹”的診治,在論及六君子湯方時說:“一論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此調治脹滿王道之藥,久病虛弱之人,宜服六君子湯[5]。”關于“水腫”的診治,在列出一系列方劑后加按語說:“右諸方治腫脹屬虛,皆宜用此王道之劑,病者苦其腫脹難堪,予令朝服丸藥,夕服湯藥,或三朝五日,間服蟠桃丸,或石干散一服,謂之下棋打劫而治,病者暫攄一時之寬,醫者一補一攻,亦善治之良法也[5]。”“脹滿”一般認為是由于氣機壅滯于腹內,應難于補,而用理氣疏導之法,但龔廷賢卻不這么認為,他在《古今醫鑒•脹滿》中說:“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營運,邪氣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勢篤,欲取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可以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者,惟可略疏導,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6]。”氣虛不補,氣何以運行,脹滿何以解除,在龔廷賢看來還是應用王道之方以補來解除脹滿之患,可謂“塞因塞用”,即“按經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唯精達經旨者知之,庸醫未足道也[5]。”在《壽世保元•補益》中,論述人參膏主治時龔廷賢說:“一論治傷寒汗吐下后,及行倒倉法吐下后,與諸癥用攻擊之過,以至元氣耗憊,用此補之。韓飛霞曰:人參煉膏,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王道也。”在論述太和丸主治時說:“飲食勞役,所關非細。飲食失節,損傷脾胃。勞役過度,耗散元氣。脾胃損傷,元氣衰劇,乃成內傷,諸病難治。保合太和,預防無慮,大補諸虛,再進飲食。清痰降火,解郁消滯,養氣健脾,王道之劑。不問老幼男女通治[5]。”在《壽世保元•老人》中,論述陽春白雪糕功用時龔廷賢說:“凡年老之人,當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每日三餐,不可缺此糕也。王道之品,最益老人[5]。”《壽世保元•諸疳》中論述肥兒丸功用時載:“一論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真王道也[5]。”《壽世保元•勞瘵》論述調元百補膏功用時載:“一論此膏能治五勞七傷,諸虛勞極,元氣虛損,脾胃虧弱,養血和中,寧嗽化痰,退熱定喘,止瀉除渴,真王道之劑也[5]。”《壽世保元•傷食》中,以五言詩的形式對千金肥兒餅的組成、功效、制作等加以說明。龔廷賢最后言道:“每日二三餅,諸病即安寧。肥兒王道藥,價可擬千金[5]。”《萬病回春•萬金一統述》中,指出調理脾胃之法是“醫中之王道”。其云:“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2]。”在該書中還收錄了兩個以“王道”命名的方劑,如九仙王道糕、王道無憂散。即使對于“癰疽”這樣的外科疾病,龔氏亦是強調并推崇“王道”之劑的應用。如他在介紹“千金內托散”主治時說:“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敗,已成者速潰,膿自去,不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服藥后,疼痛頓解,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祛風邪、辟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2]。”對于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強調“慢不知者無補調養之功,愈后虛證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2]。其推崇“王道”之意不言自明。六味地黃丸、八味丸、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是龔廷賢醫書及醫案中常見常用的方劑。從這些方劑的應用中,亦可見其治病用藥“王道”思想之一斑。
3采用諸家“王道”
對于金元四大家,龔廷賢醫書中常引用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的學說來論述自己的觀點,而幾乎未引用張子和的觀點。即使引用,也是作為反面例子來說明自己的學說。如《壽世保元•婦人總論》論及產后病治療時說:“若子和之法,當行溫涼,溫熱之劑,實所禁也。以余常用和暖之劑,使血得暖以流通,其惡露自盡,故無后患耳。況生產有難易,血氣有盛衰,豈可偏執一法,能盡產后無窮之變焉!余每經歷新產,月里用溫暖治效者十多八九,用溫涼治效者百無二三。嘗考子和之法,施于月外,蘊熱自甚,陰虛潮熱往來,當行溫涼之劑,故無禁耳,其月里可不慎哉!人之受胎,雖系陽精所得,實賴母血而成,亦若瓜果,賴枝葉所蔭也。今婦人于十月而產者,即瓜熟蒂落脫殼之意,雖冒寒暑傷食,調理不宜急迫,隨手而愈[5]。”眾所周知,張子和以攻邪而著稱,是攻下派的宗師,其言“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可謂是運用“霸道”之法集大成者。即使對于產后病,其攻邪之法亦繼續使用。如《儒門事親•產后心風七十一》說:“夫婦人產后心風者,則用調胃承氣湯一二兩,加當歸半兩,細銼,用水三四盞,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則愈。如不愈,三圣散吐之[7]。”《儒門事親•產后潮熱七十三》說:“夫婦人產后一二日,潮熱口干,可用新汲水調玉露散;或冰水調服之亦可;或服小柴胡湯加當歸及柴胡飲子亦可。慎不可作虛寒治之[7]。”張子和的這些攻邪治法,在龔廷賢看來,屬于違背王道的霸道之治。而對于補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東垣,在龔氏看來,則與張子和截然不同。李東垣學術思想的中心是“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他發揮了《黃帝內經》“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調胃氣作用的思想,認為脾胃運化水谷,是元氣的物質源泉,而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百病由生。所以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8]。李東垣又非常強調脾胃在人體氣機升降中的樞紐作用。他說:“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人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8]。”只有升清降濁,氣機正常,身體才會健康。如果脾胃受傷,則百病皆起。在氣機升降問題上,李東垣特別強調生長和升發的一面,只有谷氣上升,脾氣升發,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旺盛,陰火才能收斂潛藏。否則,若谷氣不升,脾氣下流,元氣虧乏,生機衰退,陰火即因之上沖而為諸病。因此,在治療脾胃病上,非常重視升發脾陽,同時也注意到潛降陰火的一面。李東垣這種重元氣、護脾胃的理論,被稱之為“醫之王道”。其弟子羅天益在《脾胃論•后序》中說:“善乎!魯齊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醫之王道也!觀此書則可見矣[8]”。因此,龔廷賢亦視李東垣為醫中王道之家,李東垣重元氣、護脾胃的思想,也為龔廷賢所繼承與發揚。在其著作中,常引用李東垣學說,且專立“脾胃論”并大量使用李東垣醫方,如補中益氣湯等。
4結語
在龔廷賢長達70余年的醫學生涯中,其不僅宣傳“王道”醫學,提倡“王道”醫學,推崇“王道”醫方,而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王道”醫學,積累了寶貴的醫學經驗,留下了豐富的“王道”醫學方面的醫案。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面對如何安全有效地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規避中藥不良反應、提高臨床療效等情況,龔廷賢王道醫學思想及實踐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對養生保健日益重視的今天,龔廷賢王道醫學思想及經驗也有著廣闊應用的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深入發掘。
作者:張治國 李景遠 劉理想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陳實功.外科正宗[M].劉中恕,點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33-334.
[2]龔廷賢.萬病回春[M].朱廣仁,點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15,494,553-555.
[3]龔廷賢.(新刊)醫林狀元濟世全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7-14.
[4]龔廷賢.種杏仙方/魯府禁方[M].王志潔,點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4-5.
[5]龔廷賢.壽世保元[M].魯兆麟,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2-128,137-163,273-274,333-335,339-341.
[6]龔信,龔廷賢.古今醫鑒[M].萬少菊等,點校.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51.
[7]張從正.儒門事親[M].張更生,點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5.
[8]李杲.脾胃論[M].魯兆麟,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2,32.
- 上一篇:物業管理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 下一篇:中醫醫院臨床檢驗醫學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