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適應能力調查研究
時間:2022-01-30 10:34:15
導語:醫學檢驗適應能力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與方法本研究
以某高校醫學檢驗專業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研究總體,共發放問卷280份,收回274份,有效問卷262份,有效回收率93.57%。采用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編制的社會適應能力量表,共有20個項目,整個問卷的Cronbaneha系數為0.706。為了保證數據錄入的準確性,采用雙向錄入、兩次校驗。錄完數據后,對錄入的數據進行邏輯查錯。所有數據采用Excel進行錄入,以大于0分的成績為合格,以小于0分的成績為不合格,并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本研究統計分析P值無特殊標注均取雙側值,檢驗水平α=0.05。
2結果
2.1基本情況在262名研究對象中,大一學生105人,占40.1%,大二學生93人,占35.5%,大三學生64人,占24.4%;男性106人,占40.5%,女性156人,占59.5%;獨生子女102名,占38.9%,非獨生子女160名,占61.1%;來自城市的65名,占24.8%,來自城鎮的95名,占36.3%,來自農村的102名,占38.9%。2.2研究對象的社會適應能力總體水平研究對象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描述性統計量為5.7±12.0,262名研究對象中,合格者184名,描述性統計量為11.3±9.3,不合格者78名,描述性統計量為-7.6±5.4。2.3不同人口學特征的社會適應能力狀況262名研究對象中,106名男性的得分描述性統計量為5.0±12.0,156名女性的得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1±12.0,不同性別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105名大一學生的得分描述性統計量為7.3±13.9,73名大二學生的得分描述性統計量為1.8±7.4,64名大三學生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8.5±12.7,不同年級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來自城市的65名學生得分的描述性統計量為7.5±11.0,來自城鎮的95名學生得分的描述性統計量為3.9±11.0,來自農村的102名學生得分的描述性統計量為6.2±13.3,不同生源地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102名獨生子女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7.7±12.6,160名非獨生子女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4.4±11.5,不同獨生子女情況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2.4不同家庭及環境的社會適應能力狀況262名研究對象中,186名父母感情良好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7.6±12.7,62名父母感情一般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1.8±8.5,14名父母感情較差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2.6±8.4;父母感情不同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91名父親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5.4±11.2,140名父親文化程度為中學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7.0±12.2,31名父親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0.6±12.3;父親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85名母親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5.6±11.0,130名母親文化程度為中學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7±12.4,47名母親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2.9±12.3;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41名家庭月收入大于一萬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4.0±10.1,102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一萬大于五千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4.9±12.6,119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五千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9±12.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2.5不同個人行為習慣的社會適應能力狀況262名研究對象中,43名好友數量大于5個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7.8±11.1,105名好友數量大于3個小于5個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0±12.1,101名好友數量小于3個大于1個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4.7±11.9,13名好友數量為0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3.7±14.9;好友數量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111名性格外向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9.8±12.1,151名性格內向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2.6±11.0;性格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74名自我認知良好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9±12.4,88名自我認知較差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3.3±10.9,自我認知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3名有未來規劃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3.7±11.9,209名無未來規劃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2±12.0;未來規劃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39名遇到困難選擇留存考慮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5.2±11.4,177名選擇立刻處理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6.9±12.2,46名選擇放棄者的總分描述性統計量為1.2±10.8;困難處理方式不同的研究對象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結果表示,盡管有部分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得分較高,但大學生總體社會適應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不容樂觀。70.2%的人社會適應能力合格,29.8%的人社會適應能力得分較低,即不合格,總體來說,社會適應水平不高。李悅輝等研究發現,現代大學校園里有52.78%的人能適應或基本適應,30.56%的人在特殊條件下不能適應,16.67%的人很難適應,總體來說,適應性水平不高。蘇琪等[3]研究表明,4.71%的人適應良好,20%的人能夠基本適應環境,36.47%的人適應水平較差,38.82%的人社會適應水平很差,總體來說,社會適應水平較差。262名研究對象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分的描述性統計量為5.7±12.0,江巧瑜等[4]對福州市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研究顯示,大學生社會適應總均分為134.5±28.5分。邱君等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發現,輔導前,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描述性統計量為107.4+6.0,輔導后,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描述性統計量為112.0+8.1。宋之帥等的研究顯示,高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均值為2.98,標準差為0.405。由于未使用同一量表,故不進行比較。造成研究結果差異的可能原因有:1)測量工具不一致,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社會適應能力測量工具,各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測量工具也不同,造成測量結果差異較大;2)研究對象不同,有的研究以師范生為研究對象,有的研究以體育生為研究對象,而本研究是以檢驗醫學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且各研究對象所處地區也不盡相同。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行為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現在社會交往、職業適應和網絡使用等方面。各高校應當以各種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為載體,認真搭建文化藝術平臺,要認真指導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5-6],以幫助大學生更加積極地應對生活。學校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一方面,致力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進學生自我教育[7-8],使其在處理事情方面擁有更多的資源和經驗。
參考文獻:
[1]李魯.社會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
[2]柏文涌.論社會資本視閾下家庭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教育探索,2013(1):129-130.
[3]蘇琪,宮淑瑰,王輝.以提升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46-48.
[4]江巧瑜,許能鋒,汪雪蓮.福州市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8):703-704.
[5]江巧瑜,曹建平,陳向君.671名大學生學習因素與社會適應狀況關系的研究[J].中國校醫,2011,25(4):241-243.
[6]楊澤恒,王彭德,張瓊.西部地方學院理工科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淺析[J].大學教育,2014(7):93-94.
[7]姜玲玲,劉曉衛,徐凌忠.對民辦高職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應用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4(7):226-228.
[8]陳自龍.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74-76.
作者:郝峰 鄭鍇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
- 上一篇:醫學檢驗人才培養途徑分析
- 下一篇:航空市場培育對策研究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