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探討
時間:2022-11-06 10:07:49
導語: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國內外建筑業發展趨勢,分析了國內民用建筑抗震力度弱、使用年限短的成因,闡述了提升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方式與途徑,論述了提升民用建筑質量安全對保障民眾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抗震力度,提升舉措
地震是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自然災害。建筑設計與建造企業綜合實力、員工專業技術(技能)水平,渉及建筑質量的高與低,關系到居民住房損毀、地區災情程度。面對不可預知、不可預測的地震災害,給建筑業帶來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挑戰,應分析探究地震造成民用建筑損毀的關聯因素,實行多方式、多舉措提升企業員工專業技術(技能)水平與強化現代建筑設計和建造能力,使民用建筑技術與質量得到改善,使建筑“壽命”得到普遍延長,使抗震減災能力得到增強,使國家與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影響建筑質量安全因素
地震具有極強破壞的深度和廣度,其災害的發生不可避免,亦可提升建筑的結構質量和抗御能力,可防止或減少造成的損失。應深入探究影響民用建筑質量安全的主要成因,使建筑技術得到改進,抗震力度得到提升。1.1建筑勘察設計因素。建筑勘察設計是建造施工的實施依據,也是確保建造質量的前提和基礎。設計單位綜合實力和專業人員職業素質、專業能力、技能水平,都涉及設計質量。建筑設計能否以高度責任感,能否對地質勘察與承載測試做到嚴慎,對建筑的高度、垮度、結構做到精準定位,對建筑關鍵部位與重要節點做到優化設計,對建筑地震設防標準做到科學定級等,均涉及建造施工質量與建筑的抗震安全。由于過去多年,民用建筑開發與新建,規劃缺長遠、設計缺超前、方式缺俱進、抗震缺設防標準等,使老舊建筑拆毀率高,地震損毀率高。1.2建筑企業建造實力因素。建筑企業是建筑設計方案的執行方與實施方。國內建筑企業數量約達7萬家,由過去單一公有制擴變為公企、民企、私企性質的多元化建筑企業體系。建筑企業資質等級、綜合實力、建造水平等不同,建造的建筑結構質量就不同,并難以防止資質低、實力弱的建筑企業,建造低質量、低標準和安全性差的建筑工程。對資產、資本擁有量極為不足和建造水平極差的企業,若涉及建造重大質量安全問題,無實力承擔經濟損失;若干年或數十年出現質量安全問題,被淘汰或銷冊企散的企業,追責難以實施,后果無人賠償,質量安全終身負責制難以落實。1.3建筑企業員工技能因素。建造施工涉及多專業、多工種和多技能,企業員工技能素質和占比量,涉及建造質量高與低。據資料顯示,國內建筑業從業人員約4000萬人,其中專業技能人員僅為10%,臨聘農民工達90%,專業技能人員嚴重不足,使許多專業性強、技能性高的崗位(工種),大都由農民工操作施工,對確保建造標準、建造技術、建造質量實施難以到位,難免在施工環節潛伏下看不見、查不到、測不到的安全隱患。1.4建造方式滯后因素。建造方式的科學性與滯后性,涉及到建筑質量安全性與抗震力度的強與弱。目前農村人口量約占全國的60%,住房面積約占全國的40%以上。在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邊遠地區的鄉村,農民居民建房大都由缺乏現代建筑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民間“工匠”實施,在一無專業設計圖紙、二無抗震設防標準、三無建筑結構科學定位的情況下,憑參照、模仿、經驗施工建房。由于建造方式滯后,不少村民居住的是傳統方式的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的房屋,存在建造安全性能極差、抗震力極弱的狀況。由于上述因素存在與影響,對國內建筑業造成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拆毀建筑浪費嚴重。據資料顯示:拆毀1萬m2舊建筑產生垃圾量約700t~1200t,年拆毀老舊建筑占建筑垃圾量約40%,年拆毀老舊建筑與新建建筑產生垃圾量占城市垃圾量約30%~40%,不僅使土地、能源造成極大浪費,又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二是抗震能力脆弱。由于綜合因素所致,使許多老舊建筑抗震能力極差,有些新建的建筑抗震能力也較弱。例如:5•12汶川8級大地震,造成民用建筑倒塌損毀慘重,經濟損失達8400多億元(其中民用建筑損失占48%),給國家與民眾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傷。與地震頻發多發的智利國家類比,近年曾發生8.8級大地震,釋放能量比汶川地震強16倍,民房倒塌損毀率極低,經濟損失極少。由此表明: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性能差,抗震防災能力弱。三是建筑使用年限短。據資料顯示:國內建筑平均使用“壽命”約30年,國外僅英國建筑平均使用“壽命”達132年之久,是國內的3倍~4倍。亦表明:國外許多國家建筑具有“長命”之稱,國內建筑技術與質量尚有差距。
2提升建筑質量安全的途徑
提升民用建筑質量安全涉及到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安居與幸福。應針對國內建筑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實行多方式、多途徑并舉,改善建筑業基本現狀,為全面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持久性和抗震性奠定堅實的質量基礎。2.1強化企業員工技術與技能的提升。加強對建筑行業專業培訓,是提高員工專業技術、施工技能和改善企業技術力量不足、提升建筑質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礎。1)對企業員工技術(技能)實施培訓。地方政府應據本轄區建筑業實際,堅持有計劃、有針性的邀請大專院校專業的講師,或行業專家,對建筑設計與建造企業的專業技術(技能)人員,實施分類、分期、分批授課培訓,并成為定期化、制度化,使企業員工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技能)得到不斷提高。2)舉行技術研討、交流與觀摩會。運用技術研討、交流與施工觀摩是技術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重要方式。應在縣區、地市、省區、國內建筑行業之間。每兩年舉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技術交流會、研討會和觀摩會,運用此方式使強勢企業更強,優質工程更優;弱勢企業變強,劣質工程減少。3)加大對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針對建筑行業高級技能人才匱乏、專業技工與農民工比例失調的狀況,省區高級職業院校應擴大建造施工類生源招收量,大力培養、輸送具有現代“工匠”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逐步精減農民工的使用量,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2.2加大建筑業留學人員比例。近年到國外留學生逐年增多,學其他學科的多,學建筑類的少,也有的畢業回國后所學非所用。對此,應將建筑業所需專業技術人才列入留學深造的重點,加大建筑業留學深造人員數量與比例,做好公派與自費留學生所學專業選擇的指導,為國內建筑業培養急需高素質的后續技術人才。2.3實行引聘國外建筑高端人才。引進與聘用國外建筑業高端技術人才,是對先進技術引進與應用的重要舉措。建筑行業應借鑒體育行業引聘國外高級教練和球員的方式,應適量引進和聘用急需國外建筑業高端人才,參與建筑工程的設計與建造實施,不僅對國內專業技術(技能)人員達到傳、幫、帶的作用,又能達到建筑業技術橫向交流與自我提高。2.4提升重點建筑抗震設防。抗震標準的設防涉及建筑結構質量與抗震力度。在對民用建筑抗震等級精準設防的同時,應重點提升人員聚集量多的民用建筑抗震等級設防標準。例如:5•12汶川大地震造成校舍損毀,其主因是抗震設防標準低與建造質量差。對此,應將學校(院校)、醫院、中大型商場的建筑抗震設防標準提升1級~1.5級,以強化抗御地震災害的防險能力。
3改善農村居民住房的建造方式
目前農村人員多,住宅面積大,居住點多分散。針對許多地方的村民住房建筑技術方式滯后、居住房屋結構質量極差和抗震能力極弱等現狀,應實行以下途徑予以改善。3.1強化民間建筑“工匠”技能培訓。地方政府應對轄區的民間建筑“工匠”進行調查摸底,并建立信息庫,加強建筑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定期培訓,并經考核、考試合格者,予以注冊備案,頒發《建筑資格證書》,方可實施農村民房的建造施工;對考核、考試不合格者,不得從事農村民房的建造施工。3.2實行村民建房督導與設計。對農村居民住房新建與改造,應列入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做到有部門督導、有勘設方案、有施工圖紙、有抗震標準和有施工督檢,以改變以往農村居民建房時,按村民口述要求,或憑民間“工匠”想象式、模仿式、經驗式的傳統滯后的建房模式。3.3嚴格把控建房結構類型建筑結構類型與建造質量對抗震減災、保障村民生命安全至關重要。據資料顯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重災區的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的民房基本全部倒塌損毀,其中磚混結構倒塌率達80%,并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慘重的經濟損失。此次地震得到的啟示:1)建房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對農村居民的新建或改造住房,應由專業技術人員依據地質結構、樓(房)體高度、樓(房)體跨度等綜合因素,嚴格依據建筑規范,做到科學確定建筑結構類型和抗震設防標準,糾正過去對建筑結構位置定位的隨意性和不科學的問題。2)嚴禁建造傳統滯后的住房。地方鎮(鄉)和村委會應在每年5•12防震減災宣傳日,對轄區村民新建住房進行宣傳、檢查、督導工作,不斷增強村民對自建住房質量安全意識,并做到“五嚴”:嚴禁延用老舊滯后的傳統方式建房;嚴禁未取得《建筑資格證書》的民間“工匠”實施建房;嚴禁再建土木、磚木結構的住房;嚴禁無專業設計圖紙實施建房;嚴禁無抗震設防標準建房。對“五嚴”的實施,可極大地提高農村居民住房的安全性、抗震性與持久性。3)加大老舊住房的改造力度。目前國內農村特別是尚未脫貧邊遠地區鄉村與牧區,老舊傳統式住房面積極大,抗震能力極差,實施改造工作難度大。對此,應將改造實施放在防地震、保安全之前,切實做好結構質量差、抗震能力低的老舊住房的改造實施,提早防范突發性的震災給農村居民生命與財產造成危害。
4結語
多次發生地震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與財產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得到的深刻啟示:建筑業是極其重要的行業,建筑質量安全涉及千家萬戶的安居與樂業。對此,地方政府應將民用建筑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和治區之策,并把強化建筑結構質量和提升抗震能力,放在嚴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做到從長規劃、從優設計、從精建造、從實監理、從嚴質檢。建筑企業應將質量安全列入重中之重,增強保民生、保安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行多方舉措提升建筑質量與建造水平,經得起各種突發性災害檢驗,做到小震不損、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最大高度地確保建筑的安全性、抗震性與持久性,盡快縮小與國外建筑技術先進國家的差距,使國內建筑業早日步入世界領先之列。
作者:李群 單位:寶雞市土木建筑勘察設計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要點
- 下一篇: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