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

時間:2022-03-17 09:16:17

導語:品管圈在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管圈在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踐效果。方法選取急診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急診科先后建立5個QCC小組,各小組均完成QCC活動目標值的設定,達標率為100%;開展QCC活動后科室在護理文書書寫、急危重癥病人護理、護士急救技術方面均顯著優于活動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滿意度由活動前91.67%增至97.5%,與活動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能有效保證護理安全。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PDCA;頭腦風暴法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應用科學統計工具及管理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1]。急診科作為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首批開展QCC活動的試點科室,自2013年8月開始將QCC工作模式應用在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中,對護理質量管理工作運用品管手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已先后成立5個品管圈小組,取得良好成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急診科在崗執業護士26名,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為(30±2.8)歲;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6人,護師8人,護士11人;學歷:本科17人,大專9人。本研究對實施QCC活動前后急診科護理質量管理效果進行評價,QCC活動前隨機選取2013年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齡19~81歲,平均(40.6±5.7)歲;QCC活動后隨機選取2015年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齡18~79歲,平均(41.2±4.8)歲。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理論培訓。開展QCC活動前護理部成立QCC推動委員會,確定QCC推動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和組建原則,由QCC推動委員會邀請國內和省內專家對全院護士進行品管圈知識培訓。培訓內容豐富充實,主要涉及品管圈的相關概念、發展現狀、新舊七大手法及應用技巧、實施步驟及關鍵點等方面[2]。對部分護理骨干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培訓方式,本科室選派4名護士參加由省衛生計生委組織的QCC運作和管理的相關培訓,進一步深入學習QCC活動的品管手法、質量管理理論、原則和開展QCC活動的意義。

1.2.2確定各品管圈活動思路。由醫院QCC推動委員會和急診科全體護士共同討論科室目前在護理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管理缺陷及薄弱環節,如護理質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法律意識薄弱,安全防范意識不強,護理安全管理力度不夠;護士的層級管理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層級護士的工作積極性;高端急救物品科技含量高、性能復雜、多使用英文界面,在使用時護士僅進行常規操作致使其很多功能不能發揮作用;低年資護士對急危重癥病人搶救思路和搶救流程不能完全掌握,醫護之間的配合與默契需進一步提高。因此,從科室具體實際情況出發,客觀地分析問題,采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各QCC活動思路。

1.2.3成立品管圈小組。各QCC小組由4~8人組成,圈員采取自愿參加、上下結合的原則參加,1名護士可以交叉參加不同的QCC小組活動。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選舉輔導員和圈長,選定圈名與圈徽,成立QCC小組均需上報醫院QCC推動委員會審核并備案,督導員由QCC推動委員會委員擔任。QCC小組活動嚴格遵守戴明環(PDCA)程序,按PDCA循環管理的10個步驟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持續不斷地改進護理質量。每個QCC小組活動周均為6個月,圈長召集全體圈員每2周進行QCC小組討論一次,共同討論活動主題,反饋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方法。急診科先后成立了5個QCC小組:急救物品管理小組、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急救技術管理小組、優質護理小組、護理安全管理小組。

1.2.4各品管圈活動。(1)主題選定。各QCC小組根據已確定的QCC活動思路,運用頭腦風暴法,全體圈員共同討論本小組在護理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要改進的主要問題,通過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確定活動主題,并上報QCC推動委員會審批。(2)擬定活動計劃書。用品管工具“甘特圖”擬定活動計劃書,作為此次QCC活動進度的依據,時間為6個月。(3)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根據選定的活動主題,調查科室目前護理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現狀,收集數據,采用品管手法柏拉圖及根據80/20原則進行要因分析和研究,確定本次QCC活動需改善的重點內容。(4)按照QCC的相關公式: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現狀值×圈能力×改善重點)計算出目標值[3]。(5)制定對策并實施。圈員共同討論活動主題,根據本次QCC活動在護理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按照5W1H原則,從可行性、經濟性、效益性方面制定改善對策并實施,實施對策的過程由圈長和輔導員進行督導。(6)檢查效果、標準化、總結經驗。在QCC實施過程中,全體圈員每2周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一次,反饋對策實施的有效性,進行效果確認,制定標準化的護理流程,形成長效護理工作機制。每個QCC小組活動開展半年后,客觀評價本次活動,總結經驗教訓,以利于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1.3效果評價

對急診科實施QCC活動前后的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進行效果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自行設計調查表,對急診科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進行回顧性調查,發放120份調查表,回收率100%,對實施QCC活動前后科室護理文書書寫、急危重癥病人護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護士急救技術、急救物品缺陷率進行比較;患者出院時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對護士急救技術、病房管理、護理服務質量等內容評分,共20項,很滿意5分,滿意3分,不滿意0分,滿分100分;所有參加QCC活動圈員從專科知識、溝通協調、解決問題能力、QCC方法運用、護理管理意識、團隊凝聚力等8個方面對QCC的無形成果進行評價打分,每項1~5分,8項共40分,每項平均分作為評價依據,對實施QCC活動后圈員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進行比較。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有形成果

急診科作為醫院首批開展QCC活動的試點科室,至今科室已先后建立5個QCC小組,各小組均完成QCC活動目標值的設定,達標率為100%;在QCC實施過程中,完善應急預案3項,制定標準化的護理流程9項;開展QCC活動后科室在護理文書書寫、急危重癥病人護理及護士急救技術均顯著優于活動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滿意度由活動前91.67%增至97.5%;實施QCC活動前后對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效果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無形成果

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護士的專科知識、溝通協調、解決問題能力、QCC方法運用、護理管理意識等能力和素質均得到提升(見表2)。運用雷達圖對QCC活動的無形成果進行確認,取實施QCC活動前、后每項的平均分作為評價數據。

3討論

3.1品管圈活動增強了護士的質量管理意識

在品管圈活動過程中,通過“頭腦風暴法”,圈員們主動尋找工作中存在的質量和安全問題,挖掘圈員們的管理潛能,實現全員參與質量管理,共同確定活動主題,運用品管工具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制定對策,科學實施并檢查實施效果,制定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及時總結經驗。護士有參與管理意識和愿望,通過共同參與管理形成良性循環,提高了護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執行力和效果[4]。本研究的無形成果中顯示,在品管圈實施的過程中護士的質量管理意識得到增強,從而提高了科室護理質量管理效果。

3.2品管圈活動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在QCC實施過程中注重對護士專科知識、急救技術、突發事件處理和搶救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科室進行急救理論知識和急救演練的培訓,使護士明確搶救思路和流程;能熟練使用具有英文界面的高端急救儀器和物品,充分發揮多種功能;加強醫護之間對急危重癥病人救治的配合與默契,使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實施QCC活動后護士急救技術合格率為95%,急危重癥病人護理合格率91.67%,與活動前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品管圈活動提高了護理安全管理質量

由于急診科工作的高風險性,護士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發生嚴重的護理差錯、事故,醫院在急診科開展品管圈活動中針對科室目前存在的護理安全管理上缺陷及薄弱環節,強化護士的法律意識及風險意識,轉變出現差錯、事故消極處理為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把差錯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注重對護士防范能力的培養,同時在護理安全質量控制上加大監督和考核力度。實施QCC活動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實施前后效果比較分析,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4品管圈活動有利于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品管圈工作模式應用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圈員們運用品管圈的思維理念對患者的臨床護理及護理質量進行動態持續的PDCA循環管理,實現了由點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體的質量管理活動,建立護士質量改進的意識和方法,實現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5-6]。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者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由91.67%提高到97.5%。因此,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作者:尹國華 趙艷晶 劉卓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劉庭芳.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

[2]許晨耘,符林秋,陳克妮,等.以點帶面全面推行醫院護理品管圈活動[J].護理學雜志,2013,28(13):4-6.

[3]張志娟.ICU患者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15-17.

[4]唐志強,盧順麟,陳華.加強醫患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黑龍江醫學,2012,36(9):697-698.

[5]孫莉,劉瑤,賈立紅,等.在胃腸外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提高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知曉率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58-61.

[6]張莉萍,戴曉冬,楊寧琍.品管圈活動在造口患者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