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研究
時間:2022-03-29 08:26:31
導語: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向縱深推進,軍事代表職能定位向以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管為主轉變,使得質量監督主業更加聚焦。軍事代表作為一線質量監督力量,可以有效降低、規避各種風險,加快實現從基于問題的救火式被動監督向基于風險的預防式主動監督轉變[1],這也是裝備項目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軍事代表工作,提出了基于風險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管控各個環節進行研究探討,以提升軍事代表事前監督效能。
1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管理流程框架
風險管理是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通常把風險管理劃分為:風險規劃、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控[2],依據裝備采購合同監管運行機制,結合軍事代表工作的實際,將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管理流程進行了歸納(圖1),以便軍事代表在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管中對質量風險實施管控,提升質量監督工作效益,解決人少事多等矛盾問題。1.1風險規劃。風險規劃是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監督的初始工作,是對風險實施有效管控的核心。合同監管部門、軍事代表機構主要是根據合同信息、合同監管協議,涉及的型號標準和經驗,組織質量風險規劃。1.2風險識別。軍事代表依據風險規劃組織發起風險識別,這一階段是風險監管的重要環節,需要對潛在質量風險進行全面識別,形成對應的風險因素清單或列表,主要包括各階段(工序)的人因風險、機(機器)因風險、料因風險、法(制度)因風險、環境風險的識別。1.3風險評價。風險評價對象是風險列表里的單個質量風險,軍事代表在形成風險識別結果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風險評價方法和手段,綜合衡量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大小,分析評估風險的影響程度及其級別高低,并對風險等級加以排序,為后續制定風險應對措施提供依據。1.4風險應對。軍事代表在風險識別和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裝備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對于評價出的重大風險因素上報上級軍事代表局,由總體軍事代表機構牽頭組織制定應對策略和管控計劃,待合同監管部門批準后,軍事代表室組織實施應對策略。通常,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應對策略可具體劃分為風險預防、風險減輕、風險回避、風險轉移、風險接受、風險后備措施6種,軍事代表主要依據風險等級和影響選擇對應策略。1.5風險監控。風險監控是依據上一流程制訂的風險應對計劃,對風險識別結果、風險應對策略效果和危機現象進行持續監測、預防、控制的動態過程。通過對風險應對策略效果的評估來判斷應對策略是否有效或滿意。如果有效或滿意,則監控結束;否則返回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管理流程的相應階段。
2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質量風險識別
風險管理是否取得實效的核心在于積極主動地提前規劃。在風險管理的最初環節,發現風險的時間越早,發現風險因素越全面,越能給后期的風險管理提供有利條件,越能消除或減少風險帶來的影響。因此,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早期的風險識別顯得尤為重要。在裝備采購合同監管中,常用的風險識別方法主要包括:模糊識別、敏感性分析、故障樹、SWOT分析、流程圖、影響圖、工作分解結構、因果圖、假設分析、核對表法、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文檔審查、情景分析法等。在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過程中,各個階段所面臨的風險類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不同階段運用的風險識別方法也不一樣。通過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風險識別方法的全面比較判斷,在預先研究階段,軍事代表的主要工作是跟蹤技術攻關情況、參與重要技術節點技術評審、參加重大實驗驗證活動及樣機功能性測試,參與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能力素質的高低決定了風險的高低,所以預研過程風險識別方法主要采用專家判斷法和頭腦風暴法。在研制階段,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宜采用SWOT分析、過程流程圖、核對表等方法。上述各種風險識別方法均有優點,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當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才能使風險識別結果全面、系統地反映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的質量風險情況。
3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各階段質量風險
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內容包括:預研過程質量監督、研制過程質量監督、生產過程質量監督、維修過程質量監督。雖然風險因素存在于裝備項目全生命周期,但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各階段的特點和監督內容不同,其風險因素及風險等級也有不小的差異。表1為基于4M1E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質量風險因素識別的對照分析。4M1E是產品質量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分別指人員(Man)、機器或設備(Machine)、料或零件(Material)、法或制度(Method)、環境(Environment),簡稱人、機、料、法、環五大要素。(1)預先研究(預研)階段,軍事代表主要是參與演示驗證項目預先研究過程質量管控,監督裝備承制單位制訂質量管控計劃。具體監督工作主要是:跟蹤關鍵技術的攻關情況,參與重要階段及重要節點的技術評審活動,參加重大實驗驗證活動及樣機功能性能測試,對質量目標的實現情況實時提出意見,并監督重大技術質量問題的整改。這一階段主要是計劃風險,風險等級相對較低。(2)研制階段,難度高、規模大、范圍廣,風險增加比較明顯,主要是各類技術風險。例如,技術文件不完善、相關論證不充分、新技術和新工藝沒有經過驗證,導致目標不能按時完成或不能完成的風險。(3)生產階段,主要包括從外購器材入廠、投料加工、產品總裝調試、檢驗直至包裝出廠全過程。軍事代表主要針對生產準備環節、外購(協)器材管理、工序管理環節、產品標識管理環節、計量測試環節、不合格管控環節、質量記錄控制環節進行質量監督。這一階段涉及市場、生產、技術、管理,甚至還有銀行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門,投入的資金較大、工作量龐雜、牽扯范圍較廣。有時還會受到外界相關政策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這就導致此階段風險因素顯著提高,是軍事代表質量監督的重要環節。(4)維修階段,隨著裝備的交付使用趨于穩定,風險因素大幅減少。主要是存在圍繞維修過程中的相關保障性風險,例如,售后維修人員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或能力素質不夠、裝備維修器材目錄未編制、配套產品不能滿足要求、未編制裝備維修驗收規范等風險影響。
4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質量風險評價
從風險評價結果來看,裝備采購合同質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和半定性三類[3]。(1)定性風險評價是以相關專家和風險管理人員獲取的信息為基礎,對風險進行打分或直接判斷,形成風險評價結果,進而劃分出風險等級。(2)定量風險評價需要獲得大量的基礎資料,并結合相關分析方法,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后果進行量化,從而獲得風險程度的具體值,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有:控制區間記憶模型、影響圖、風險矩陣、灰色理論、數據包絡分析法。(3)半定性風險評價是根據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風險涉及因素較為復雜的特點,將定量風險評價與定性風險評價相結合,對質量風險進行綜合評價,例如,層次分析法、神經網絡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一般來講,大型復雜裝備質量監督,采用半定性的風險評價方法更為合適,但對于具有大量基礎資料和對風險評價精度有較高要求的項目,則應使用定量風險評價法,進行準確的綜合風險評價[4]。
5結語
本文提出的基于風險的裝備采購合同履行質量監督研究,依據裝備采購合同監管運行機制,就裝備采購合同質量風險管理流程框架、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方法進行研究。但在軍事代表實踐中,只有結合裝備項目實際選擇花費較少、效果最好的風險管理方法,并合理運用,制定有效應對策略,才能為裝備采購合同質量監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何泓武.軍事代表在裝備采購風險管理上的作用探討[J].中國軍轉民,2015(4):51-56.
[2]田斌,馮冰,馬哲.航空武器裝備研制項目風險管理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5):13-14,100.
[3]張傲.廣西合山煤礦采空塌陷風險評價[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5.
[4]汪送.大型復雜裝備研制項目群風險管理研究[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7(2):6-10.
作者:李正映 張樺 高鐵路 陳曉 宋星 單位: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
- 上一篇: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監督管理研究
- 下一篇:城建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