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邊坡工程質量評價論文

時間:2022-12-03 03:10:11

導語:鐵礦邊坡工程質量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鐵礦邊坡工程質量評價論文

1礦區(qū)地質概況

1.1地層

區(qū)內出露沉積地層有晚太古代變質表殼巖即雙山子巖群茨榆山組、中生代火山沉積巖及第四系殘坡積物,由老至新分述:晚太古代變質表殼巖:分布在礦區(qū)的中東部,呈帶狀北北東向展布,南北長約1400m,東西最寬約700m,面積約0.7km2,周圍被變質深成巖包裹,呈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俘虜體產于變質深成巖之中,總體呈單斜產出。2線以南地層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0°~84°;2線以北地層走向漸變?yōu)楸睎|38°,傾向南東,傾角75°~84°。巖石組合主要為角閃變粒巖夾黑云變粒巖、云母片巖和磁鐵石英巖。根據(jù)巖石組合特征,按巖性對比,其地層年代相當于晚太古代雙山子巖群茨榆山組[1]。其主要巖石特征:1)角閃變粒巖:巖石呈層狀或似層狀產出,空間分布穩(wěn)定。巖石呈灰黑色,細粒變晶結構,變余晶屑結構,變余微層理構造。主要礦物為普通角閃石,含量25%~30%;斜長石占50%~55%,石英20%~30%;含少量黑云母。局部黑云母含量增高,過度為黑云母角閃變粒巖。2)云母片巖:主要分布在9~13線間,為Ⅱ號礦體直接圍巖。巖石呈灰色~灰白色,細粒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由絹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石英組成。云母和石英合計含量一般大于90%,含少量綠簾石,副礦物有磷灰石,金紅石、梢石、鋯石。礦物顆粒較細。中生代火山沉積凝灰?guī)r:分部在礦區(qū)西南部,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變質基底之上。屬燕山早期巖漿活動的產物,巖石呈灰紅和灰綠色,火山碎屑狀結構,不明顯的流紋狀構造[2]。第四系:由殘坡積和沖洪積物組成,主要分布在山間溝谷中,厚度一般2~5m。

1.2構造

區(qū)內構造復雜。太古代晚期,受區(qū)域變質作用改造,區(qū)內巖石普遍發(fā)生塑性變形;變質表殼巖形成一系列小型揉皺和褶曲;變質深成巖和變質深成侵入體形成一系列透入性面理和片麻理;構造線總體走向為北北東。中生代晚期,該區(qū)巖漿活動強烈,伴隨響山巖體侵位,構造活動以脆性斷裂為主;區(qū)內變質表殼巖總體為一單斜構造[2],礦區(qū)內斷裂構造不甚發(fā)育,主要有兩條斷層,即F1、F2。

1.3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太古代晚期巖漿活動,形成變質閃長巖及混合巖等變質深成巖,構成安子嶺片麻巖套。中生代晚期,巖漿活動以響山花崗巖侵入為主,伴隨一系列基性-酸性巖脈產出[2]。變質閃長巖:屬太古代晚期變質深成侵入體,主要分布在礦區(qū)中西部,與變質表殼巖和混合片麻巖呈侵入或構造接觸關系。原巖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變質閃長巖呈淺灰色。變余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局部呈片麻狀構造。混合巖:屬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為變質深熔作用或原地重融的產物。主要分布在礦區(qū)的北部,面積較大,構成安子嶺穹窿的主體。與變質表殼巖呈侵入或構造接觸關系。巖石呈淺肉紅色,風化后呈灰白色,變晶結構,

2廟溝鐵礦工程地質分區(qū)勘查

2.1南幫邊坡地質勘查

10線以南范圍內屬礦區(qū)南幫,組成邊坡的巖體呈淺肉紅色,中粒花崗結構,斑狀構造,南幫斑狀花崗巖為主,受結構面切割巖體成塊狀結構。南幫敞口越小,彈性力學的泊松效應形成的“圈谷”環(huán)向的約束作用越明顯,裂隙處于閉合狀態(tài),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并不一定降低,而且深部邊坡巖體一般比較新鮮,風化弱,質量好于淺部,同時爆破震動和水的侵蝕弱,沒有其他構造控制的情況下,穩(wěn)定性較好[1]。

2.2西幫邊坡地質勘查

西幫邊坡巖性分布較為復雜,且邊坡高度加陡,是該項目研究的重點區(qū)段。該區(qū)邊坡巖石節(jié)理發(fā)育明顯并具有明顯的球狀風化特征。西幫南區(qū)(4~10線)和西幫北區(qū)(1~4線)邊坡巖性特征差別較大,4~10線巖體顏色灰褐色,1~4線巖體呈淺肉紅色,風化后成灰白色,兩種巖性有明顯差異。因此,分別對4~10線西幫南區(qū)和1~4線西幫北區(qū)進行詳細勘查[1]。西幫南區(qū)(4~10線)勘查結果:4~10線范圍內巖石,節(jié)理較為發(fā)育,大部分節(jié)理走向與邊坡傾向近乎平行,次生卸荷裂隙發(fā)育,邊坡表面巖體破碎較為嚴重,成塊狀-散體結構,風化崩落巖石碎塊較多。8~10線有F2斷層經(jīng)過,在斷層帶上下盤附近巖體較為破碎,同時潛在多組結構面和斷層組合,存在局部單臺階的楔狀危巖體。10號勘探線附近東西方向有一排水溝,流經(jīng)臺階處有明顯的滲水痕跡,礦山應做好防排水工作,防止?jié)B水產生臺階局部滑落。雖然該區(qū)段的巖體結構面比較發(fā)育,但巖性為角閃變粒巖,巖塊的強度較高。西幫北區(qū)(1~4線)勘查結果:礦區(qū)西幫北區(qū)1~4線邊坡,巖體呈淺肉紅色,風化后成灰白色,此處巖體主要以變質閃長巖、混合巖為主,此帶主要由片理化很強的陽起石片巖組成,局部充填石英脈,走向340°~10°,傾向西,傾角約79°,0線以北傾向南東,其中變質巖風化強烈,微斷裂和節(jié)理密集發(fā)育,片理化帶寬12~25m,巖圖1西幫北區(qū)片幫滑移帶示意圖塊強度很低,侵水后強度更低。該處片理化帶曾于2006年發(fā)生過厚2~3m的2~3個臺階的片幫滑坡(見圖1),表明該處巖體穩(wěn)定性較差,擴幫加陡過程中應密切監(jiān)控該處的邊坡穩(wěn)定。0~4勘探線之間,564水平以上筑有高8m的砼壩。靠近砼壩北側邊坡巖體破碎,局部臺階風化成散體土狀,壩體及臺階表面雨水沖刷痕跡較為明顯,并存在與臺階走向平行的裂縫。

2.3東幫邊坡地質勘查

東幫巖體以角閃變粒巖為主,巖石呈灰綠色,風化后局部呈灰色,主要由斜長石、角閃石、石英組成,含少量綠泥石。結構面發(fā)育,存在兩組貫通性較好的節(jié)理,0~2線有地下水聚集涌出,礦山已鋪設排水管道[1]。

3地質勘查分析結果

東幫邊坡高度不大,巖體質量較好。南幫邊坡雖然高度較大,但上部自然山體邊坡坡度較緩,下部開挖邊坡巖體質量較好,且端幫環(huán)向約束作用較強,裂隙處于閉合狀態(tài),邊坡穩(wěn)定性較好。西幫南區(qū)邊坡是該礦最高最陡的區(qū)段,巖體成塊狀結構,松動崩塌形成的落石較多,尤其在F2斷層帶附近巖體破碎,存在局部楔形危巖體滑落的可能。西幫北區(qū)邊坡巖性為風化程度劇烈的變質巖,存在陽起石片理化帶,表面風化成散體結構,發(fā)生過局部片幫滑坡,擴幫加陡實施過程采取必要的監(jiān)測和加固方案。

作者:任浩許雁超張洪宇郁平單位:河北鋼鐵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廟溝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