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
時間:2022-09-12 10:48:22
導語: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是質量卻并不高。“重形式,輕內涵”是我國很多城市城鎮化發展的真實現狀。與之前所進行的城鎮化方式相比,新型城鎮化在質量這一方面的追求得到顯著的提升,從思想上對量的追求向對質的追求這一根本內涵進行轉變。本文以2002-2017年安徽省的統計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對新型城鎮化發展在時間軸這一水平線上測度其質量綜合值并加以對比,以安徽省各地級市2017年的新型城鎮化的質量作為樣本在空間上進行比較。明確影響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質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為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鎮化質量;層次分析法
1研究背景
安徽省在2016年城鎮化率就已經達到51.99%,年平均增長率為1.26%,此增長率明顯高于全國城鎮化增長率。但安徽全省新型城鎮化卻存在區域差異明顯、經濟與環境發展不一致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各界對城鎮化的根本認識不夠全面,只在乎城鎮化數量的多與少,卻忽視了城鎮化質量的高和低。城鎮化質量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專家研究的熱點,伴隨著國家環境和條件的變更,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模式無法繼續占據領頭羊位置,城鎮化轉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成為重中之重,由速度型向質量型的轉變成為重心。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要穩中有進不能盲目,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同時要正視并解決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從政府主導、重規模擴張的粗放式城鎮化向科學、統籌發展的內涵式城鎮化轉變進行提速,使各區域與城鄉發展能夠協調和可持續。
2分析
2.1測度指標建立。2.1.1測度指標體系構建。本文的指標體系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效率兩個子系統。其中,新型城鎮化發展規模包括人口、土地、經濟城鎮化三個一級指標,指的是建成區面積占比、第二和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人口城鎮化率。新型城鎮化發展效率指的是生態環境質量、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利用效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質量、城鄉發展關系共六個一級指標。2.1.2測度指標權重確定。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建立一個初始矩陣,該矩陣為成對比較,通過二級指標互相比較可以得出這兩個二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并以此來針對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比較結果應用標度值表示,通過矩陣表現出來。一般用1-9來表示兩兩比較的重要程度。1表示相同重要,3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5表示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7表示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9表示前者比后者極其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鄰判斷中間值。比較時需要用因子Xi、Xj,并以aij表示兩因子對目標層的影響比值的大小,設因素i與因素j兩者重要性比值為aij,那么因素j與因素i兩者重要性的比值則為倒數,即aij=1/aij。計算單排序向量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若檢驗通過,通過標準化后處理的矩陣特征向量就為權向量,若檢驗不通過,則需重新構建一個矩陣。當CR<0.1時,就認為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測通過。一致性檢驗指標計算以及比例表示為:CI=λmax-n/n-1;CR=CI/RI通過計算二級指標相對應的一級指標的權向量,可以得到體系的指標權重。2.2測度結果分析。2.2.1縱向分析。標準化處理數據并利用對上述的指標體系進行加權后計算可以得出安徽省2002-2017年城鎮化質量的測度綜合值,可以發現安徽省在2002-2017年城鎮化質量上升,安徽省城鎮化質量逐年升高。并且安徽省城鎮化質量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2002年,此時安徽省城鎮化質量增長水平呈較為平緩的態勢,平緩的主要原因是雖然城鎮化的發展規模較快,但忽略了發展的質量,所以綜合值增長較慢。第二階段表現為2005年-2016年,此時安徽省城鎮化質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該階段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安徽省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過程中安徽省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公共服務質量等方面都有所提升,這是此階段安徽省的城鎮化質量提升較快的最主要因素。第三階段從2017年以后開始計算,此時城鎮化質量增長速度開始放緩,說明了城鎮化發展進入到調整的時期,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質量增長明顯不再符合安徽省長遠發展需求,而應更重視城鄉一體的共同發展,并且需要合理的控制城市發展規模,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給人們創造出較好的居住環境,來達到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省份的目的。同時,2002-2017年,安徽省城鎮化質量發展規模和效率比值的變化說明了安徽省城鎮化質量增長趨勢逐漸從發展規模向發展質量進行轉變。此數據也充分驗證了之前安徽省城鎮化質量發展三個階段的變化,2006年以前,發展城鎮化的規模是提升城鎮化質量的主要方法,城鎮化質量發展效率較低;2006-2016年,安徽省城鎮化發展效率開始提速,成為推動城鎮化質量提高的主要動力:2016年后,安徽省城鎮化發展逐漸從量向質方面轉變,此時安徽省城鎮化進入一個發展調整時段,城鎮化發展的模式向以質量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模式轉變。2.2.2橫向分析。這里采集了2017年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同一指標體系對安徽省的16個市新型城鎮化質量進行測度,并得出其綜合值:合肥城鎮化質量0.831;銅陵城鎮化質量0.81;蕪湖城鎮化質量0.748;馬鞍山城鎮化質量0.747;黃山城鎮化質量0.658;蚌埠城鎮化質量0.646;淮北城鎮化質量0.644;滁州城鎮化質量0.618;淮南城鎮化質量0.615;池州城鎮化質量0.613;宣城城鎮化質量0.61;安慶城鎮化質量0.593;亳州城鎮化質量0.569;宿州城鎮化質量0.551;阜陽城鎮化質量0.545;六安城鎮化質量0.544。合肥、銅陵、蕪湖和馬鞍山處于第一梯隊。這4市新型城鎮化質量較其他12市明顯更高。合肥市是安徽省省會,也處于安徽省政治經濟核心位,每個方面綜合實力都要高于省內大多數地級市,蕪湖和馬鞍山利用了自己的區位優勢,迅速發展,直追合肥與銅陵。是黃山、蚌埠、淮北、滁州、淮南、池州、宜城和安慶處于第二梯隊。這8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差異并不大,處于中等水平。亳州、宿州、阜陽和六安處于第三梯隊。這4座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在較低水平。安徽南部地區城鎮化質量水平總體高于安徽中部和安徽北部,是因為皖江城市地理位置具有極大優勢,東部的發達地區的產業大量向該區域遷移。
3安徽省城鎮化的問題
第一、不協調的區域發展。沿江城市群如馬鞍山、蕪湖、銅陵等地及省會合肥城鎮化發展比較好,但六安、宿州、亳州和阜陽四個城市城鎮化質量水平較落后。總的來說,安徽省南部城市發展優于安徽省中部城市,安徽省中部城市發展優于安徽省北部城市。第二、較弱的區域聯動。雖然馬鞍山、蕪湖、銅陵地區已形成集群式發展,但安徽省大多數城市與周邊城市經濟聯動性較差。第三、個別城市犧牲生態環境來推動經濟發展。安徽省不少城市在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生態壞境的重要性。第四、產業結構單一。安徽省地級城市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普遍處于較低水平。第五、城鄉間差距明顯。城鎮的高速發展并沒有帶動鄉村經濟的繁榮,而二三產業高度集中于城鎮,城鄉統籌并沒有做好。
4結論和建議
4.1結論。安徽省城鎮化質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各地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綜合指標卻大相徑庭。安徽省各地區并未充分自身優勢,來達成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也沒有形成城市和農村兩區域相協調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無法使中心城鎮帶動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4.1.1安徽省城鎮化質量在區域上存在明顯差異各市城鎮化發展體系目前并未實行較為科學的布局,需要以中心城市的繁榮發展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城市,二者協同進步與發展。即以合肥所處經濟圈帶動毗鄰城市,以合肥為中心建立安徽中部經濟區,沿江則要以皖江地區為首帶動安徽南部地區經濟升級,以蕪湖為中心建立安徽南部經濟區,以安徽南部城市群帶動安徽北部經濟,同時與中原經濟區互成掎角之勢。4.1.2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理念急需轉變各地區目前只重視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規模的理念仍占據主導思想,實則應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實現由偏重經濟發展、人口城鎮化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轉變,當前城鎮化的社會成本和環境代價過于高昂,城鎮化發展的包容性還需進一步實現。4.2建議。(1)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城鎮化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以科學理念為指導核心,制造業與基礎產業為基礎發展關聯產業和第三產業,新型城鎮化除了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更應著重提升人口城鎮化質量。圍繞各產業進行轉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2)合理利用土地潛力合理使用建設用地供給,制定相應的土地利用規劃并實施進一步的管控,嚴格控制城鎮擴張的速度和規模,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保障城鎮建設和保護土地同時進行,提高土地經濟利用收益。(3)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優化安徽省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新的中心到外圍的城鎮化格局,重點發揮經濟聯動的幅射作用,重點吸收農村過剩勞動力,對經濟運行和生產要素向各區域拓展和開發進行引導。同時,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在社會制度上,加快戶籍轉入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提高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經濟戰略轉移和市民化。促使鄉鎮居民在戶籍和生活方式兩方面向城鎮居民改變,逐步提升基層群眾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剛.中國城鎮化模式舉證及其本質差異[J].改革,2010,(4):78-83.
[2]吳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以劉易斯拐點期為背景的理論、模式與政策研究[J].經濟科學,2015,(2):18-29
[3]阿榮,陳才,董振華.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的內蒙古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10):26-32.
[4]錢力,杜金娥.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北方經貿,2014,(7):78-80.
[5]張巧玲.山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6.
作者:程夢珂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上一篇:大學校園景觀質量評價與環境認知研究
- 下一篇:農村公路質量安全監督與管理探究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