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0:59: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媒介素養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介素養培訓

高職教師提升媒介素養分析

一、高職教師媒介素養亟待加強

截至2017年2月8日,在CNKI中以“媒介素養”“教師”為篇名,可篩選出80篇相關文獻,而經進一步篩選,僅獲得2篇以高職教師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以及1篇涉及高職教師的文獻。研究人員分別對廣西、江蘇等多個省、市高職院校教師的媒介素養現狀進行了小樣本調查,發現雖然教師基本具備從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自身也具有較強的對媒介信息的判斷能力,但缺乏創造和傳播媒介內容的能力,更缺乏對媒介素養內涵、體系等的清晰認識,主觀上沒有感知到媒介與教學的重要關聯,因此在教學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意識非常淡薄,也疏于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且多數教師沒有對應用于課堂的媒介素材進行提煉與整合。由此可見,高職教師的媒介素養較為低下,針對高職教師媒介素養的研究較為匱乏。高職院校應更加重視教師的媒介素養水平,這是因為,一方面,高職學生普遍表現出辨識力和自我約束力的不足,可能更容易迷失在龐大的信息傳播空間,受到不良信息的加害,需要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教師加以引導;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本就以重動手能力、貼近崗位見長,各種媒介,尤其是互聯網媒介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需要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教師加以篩選,投入教學,將自己消化吸收的信息傳播給學生。在教師眼中,媒介決不應該只停留在傳統紙質教材和一些常見電化教具上,也不應該只局限在網上沖浪,抑或是已經離不開的手機上。不論是逐漸老去的電視和廣播,還是新媒體中走向成熟的移動媒體,抑或是尚處于上升期的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它們構成了硬件和軟件兼具、各類媒介加速融合的媒介環境。不過這種環境既不純凈,更不平靜。如果是QQ群和微信朋友圈內的不實信息傳播,如果受者無法有效甄別,對學生思想的危害更大。各種實時聊天工具、社交網站中存在的網絡欺凌等,可能導致高職學生群體的新媒介消費變得嚴重缺乏理性和目的性。媒介環境還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媒介素養關乎一個學生的思想信念,也關乎一個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生存能力。為了應對復雜的媒介素養教育局面,我認為高職教師是第一責任者,必須在加強自身媒介素養的同時,主動將各種媒介與教學聯系起來,這就要求不僅是為了教學來利用媒介,更要培養一種媒介素養教育的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對學生不一定采取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而會內化于課程的每一個片段。

二、多渠道提升高職教師媒介素養

(一)學一點新聞傳播學,近用多種媒介

學習新聞傳播學知識,不僅僅是高職院校中主管宣傳的同志的事。我認為,每一名高職教師都需要通過閱讀對媒介的概念、類型、特性、運作方式、效果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媒介造就的擬態環境,知道這種擬態環境會給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帶來何種影響。在掌握了宏觀的知識之后,下一步就是近用。若是自己熟悉的媒介,宜結合媒介理論、自己的生活和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媒介使用。例如,經常在互聯網上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不同網站同一內容的新聞或許存在差異,如果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就會善于質疑,通過檢索和邏輯推理,發現最貼近真實的版本。再如,在一些科技類網站上有幾款手機的比較介紹,可以為購買手機提供參考,但其實是較為偏向其中一款手機的廣告軟文,如果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就會善于發現。若是那些平時不太使用的或者從未接觸的,但卻是較為流行的媒介,應積極體驗,只有親自用過了,才能對媒介有直觀的了解,才可能理解學生對媒介的態度。例如,有的人很早就接觸QQ,卻很晚才接觸微信,他們的理由是微信不過是又一款聊天工具而已。但微信發展到今天,其信息的精準傳播特性,朋友圈的社交應用集成,微店、理財、支付、信貸等一系列的商業金融應用集成,以及交通出行、飲食娛樂等生活應用集成,使微信發展成一個幾乎無所不包的平臺,微信一個應用就包含著豐富的功能。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取材,圍繞微信設計經管類高職課程的案例,使用微信群管理班級、收發文件,把微信的功能盡可能利用起來,來為教學管理服務,為學生管理服務。

(二)培養對媒介內容的敏感性

查看全文

高職教師媒介素養研究

一、高職教師在媒介素養中的雙重角色

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的系統工程,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教師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當著推介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教師作為推介者,通過教書育人來建構社會文化,啟迪學生的智慧,擔負著向全社會宣傳和推廣媒介的教育職責,成為了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作為參與者,高職教師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斷加強媒介素養的學習來提高專業意識和堅定職業操守,更好地充當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所針對的對象之一,充當著“推介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既體現著教師在媒介素養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預示著媒介素養教育的復雜性。

(一)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職教師之所以能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推介者,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決定的,在課堂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者,影響力與日俱增,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不僅高職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來自于教師的信息傳播,而且高職學生對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賴于教師們的指引。事實上,教師在提供給學生信息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們方方面面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教師被稱為神圣的職業,原因在于他的媒介傳播能產生巨大的效果,教師傳遞的信息能提供給學生一種世界觀,久而久之,學生就依據教師提供的參考框架來界定并修正個人觀念和行為。如今,微時代新技術的變革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傳播方式,方便了教師和學生們對于所需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由于高職學生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整體媒介素質不高。同時,高職教師獲取外界信息的環境較為單一,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較簡單,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教師也應主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能力,也有責任和義務推介媒介素養,將媒介素養知識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而更好地培養高職學生的批判思維,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聽偏信,給學生提供一種多元視角和多方思維,讓學生在立體化呈現的事實中尋求真相。

(二)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參與者的原因分析

教師作為信息傳播者的社會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積極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負面和消極的功能。因此,高職教師如果不具備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會影響到所授高職學生的意識和行為。事實上,西方提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社會大眾抵制媒體的負面信息。如今看來,提高高職學生的媒介素養固然重要,但對傳媒本身即教師來說也勢在必行。因為,高職教師素質在媒介參與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職教師媒介使用能力較低。教師經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聯網、報刊、書籍、雜志、廣播和電視等,隨著新媒介的變革,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使用互聯網作為教科研的首選工具,還有許多教師借用互聯網的社交網絡平臺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和動態的渠道,但教師們對其信任程度較低,以教學、研究為動機接觸媒介的機會很少;其二是對媒介內容不能有效把關。對于網絡貼吧、社區論壇、微博及微信中各種不明來源的消息、言論,教師們往往選擇不輕易相信,網絡上的病毒式傳播、網絡推手、虛擬環境等新名詞,許多教師僅僅是聽說過,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強教師們的職業素養,做好媒介傳播的把關人,才能更為有效的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術受阻。教師們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數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師們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課、慕課等新媒體與學生互動較少,甚至絕大數老師從未使用過“微格教室”這一教學手段,而教師們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學習和活動更少,所以加強教師們媒介使用能力勢在必行。

查看全文

媒介素養納入素質教育探究論文

一、中小學階段教育模式:獨立教學與學科滲透

所謂獨立教學,是指將媒介素養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加入中小學課程體系。然而,獨立教學模式暫時還不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經濟條件限制,一些西部邊遠地區的學校沒有條件單獨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2)由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媒介素養教育專業師資隊伍還沒有建設起來;(3)我國中小學課業負擔往往比較繁重,貿然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會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可先選定部分地區的學校進行獨立教學模式的試點,待時機成熟后再向全國推廣。

學科滲透則是指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現有學科當中,以相關學科中的媒介素養成分為基礎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由于將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納入全國教育體系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當前更具普適性的是通過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各科教學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媒介素養。這樣既能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延續性,又不會增加學生過多的學習負擔。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師范院校還擔負著為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師資隊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師范院校當中開展媒介素養專業教育。作為未來教師,師范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公民媒介素養提高有著“后續遞延性影響”,對于媒介素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和普及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師范生媒介素養教育意義重大,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與中小學階段的兩種模式——獨立教學和學科滲透兩種模式相對應,師范院校除了對一般師范生進行專業教育外,還要利用傳媒專業的優勢,對傳媒專業學生進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媒介素養獨立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師資力量。與此同時,鼓勵師范院校傳媒專業的學生到中小學任教還能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為廣泛的就業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議程構建,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策略的探討:

查看全文

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論文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由來及發達國家開展現狀

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利維斯和他的學生桑普森從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反對大眾傳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現代媒介社會中,“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1]。它是“人們面對媒體各種新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國學者在歸納、研究各國學者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釋和論述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1]。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抵制大眾媒介對公眾精神追求的誤導,尤其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倡導在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20世紀70年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媒介素養教育運動,呈現出普及化、規模化、模式多樣化、社會化、網絡化、全球化等特點。許多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科目納入學校課程內。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個正式將媒介素養教育從法律上規定為必修課的地區。1987年,當地教育部門指導方針,強調了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普通英語課程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針規定:在中級和高級英語課程中,至少要有1/3的時間必須分配給媒介素養教育;在7-8年級學生(約12-13歲)的課堂中,必須有1/10的時間要用于各種形式的媒介素養教育。此外,在畢業所需的5個英語學分中,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完整的媒體課程來完成其中1個學分。此后,該省又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來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完善,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而且每年舉辦媒介素養學科學術交流和研討會。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學和200多所中學和高中開設了正式的媒介素養教育課。[3]

二、對我國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于媒介素養教育已有所關注: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2004·媒體與未成年人發展論壇了《未成年人媒介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著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盡管如此,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有效實踐還比較缺乏。在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學校還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國還沒有形成自己完備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二是由于中小學教育主要是以高考為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擔心學生無法承載這些壓力。然而,在今天這個由媒介包圍的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中小學生每天都處在電視、廣播、電影、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媒介網絡之中以及它們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圍之中,這種勢不可擋的局勢已不容我們再忽視或駐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點及其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查看全文

學生素質的重心

摘要:媒介素養教育作為論文一種培養青少年媒介批判意識,幫助其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不良影響的有效手段在國外被廣泛實施。媒介素養不僅是當代中小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終身學習社會對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國對于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中小學生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由來及發達國家開展現狀

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利維斯和他的學生桑普森從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反對大眾傳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現代媒介社會中,“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1]。它是“人們面對媒體各種新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國學者在歸納、研究各國學者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釋和論述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1]。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抵制大眾媒介對公眾精神追求的誤導,尤其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倡導在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20世紀70年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媒介素養教育運動,呈現出普及化、規?;?、模式多樣化、社會化、網絡化、全球化等特點。許多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科目納入學校課程內。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個正式將媒介素養教育從法律上規定為必修課的地區。1987年,當地教育部門指導方針,強調了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普通英語課程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針規定:在中級和高級英語課程中,至少要有1/3的時間必須分配給媒介素養教育;在7-8年級學生(約12-13歲)的課堂中,必須有1/10的時間要用于各種形式的媒介素養教育。此外,在畢業所需的5個英語學分中,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完整的媒體課程來完成其中1個學分。此后,該省又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來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完善,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而且每年舉辦媒介素養學科學術交流和研討會。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學和200多所中學和高中開設了正式的媒介素養教育課。[3]

二、對我國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摘要:信息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單一性和權威性,促進了大眾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遷,構建了交互性、鏈接性較強的新興媒介環境。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內容的主體也由原先的專業媒體工作者變成了現在每個屏幕后的社會成員,進一步擴大了新聞傳播的范圍,提升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公眾的信息分辨能力,使媒介素養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養,已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新媒體;公眾;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

由英國學者湯普森和李維斯于1933年在《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首次提出,隨后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于1992年對媒介素養作出如下定義:媒介素養主要是指社會公眾在面對不同媒體時所表現出來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價能力等等。此后,隨著媒介形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媒介素養這一概念也開始不斷完善和發展?,F階段,隨著5G技術和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設備的不斷發展,媒介素養的含義和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主要是指社會公眾認識媒介、使用媒介以及評價媒介的能力等,主要包括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等等。基于此,本文以媒介素養為研究主題,分析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提供參考。

一、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麥克盧漢曾說:“媒體是人的延伸”,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在信息時代,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新媒介不僅能加快傳播速度,拓展傳播方式,還能最大限度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1]。再加上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環境已成為當前社會公眾生存與發展的第二大環境,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公民媒介素養的教育,旨在提高公眾的媒介使用能力,進而達到促進個人發展,參與社會建設的目標。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信、抖音等社交應用。此類社交應用對未成年人最具吸引力,影響力也最大?,F階段,部分媒體出于市場競爭和經濟利益的需要,或因信息采編過程缺少嚴格管控,經常在傳播的信息中夾雜暴力、色情等內容。《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46%的未成年網民曾在上網過程中瀏覽過各類不良信息,其中淫穢色情、血腥暴力等負面思想內容占比均超過15%,這些內容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使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發生轉變,長此以往會導致一些青少年出現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厭學情緒[2]。第二,由于新媒體環境下媒介內容呈現出商業化、感性化的趨勢,網絡信息也逐漸朝刺激受眾感官等方向發展,導致不良信息的傳播范圍急劇擴大。而在媒體傳播的信息中,包含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長期接觸會使人出現不思進取等行為,導致自我封閉。除此之外,部分公眾因缺少媒介素養,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判斷存在非理性的特點,這很容易使公眾面對各種信息誘惑時,難以作出正確的選擇,導致時間與精力的浪費。一旦發生某些重大新聞事件,還可能出現以訛傳訛、造謠中傷、人肉搜索等網絡不良行為,既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也會對新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輿情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對主流文化和道德規范的認同出現危機。第三,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者,這對公眾媒介素養教育來說是極大的挑戰。由于新媒體具有平民化、草根化以及門檻低等特點,部分熱門話題經網絡傳播后,會迅速占領網絡輿論的制高點,但媒介道德和法律評價監督機制的滯后又會讓部分無良媒體在群體事件傳播過程中故意扭曲事實真相,將個體意見用于媒體意見,導致網絡失范行為頻發。除此之外,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缺失,且職業素養不高,存在網絡詐騙、虛假新聞等不良行為。而公眾在面對這些網絡信息時,如果不加以辨別就接受,很容易引發網絡謠言、社會恐慌等問題。

二、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的工作路徑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企業的媒介素養

企業媒介素養

(一)媒介素養的界定“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下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3]媒介素養的核心是人的認知能力,它是在假設人們具有認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的基礎上提出的?!熬唧w的公民媒介素養表現為四個方面內容: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保?]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媒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學者甚至提出了計算機素養、信息素養、網絡素養等概念。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不僅強調對信息判斷和甄別能力的提高,而且提出了有效的創造信息和利用媒介傳播信息的能力。如果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素養就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在信息量不斷增大,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的新媒體時代,受眾應該學會正確的理解媒介信息,理性地對待媒介信息,同時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而傳播者則應該在提高自身職業技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精神。(二)企業媒介素養研究作為身處信息化社會的現代化企業,掌握市場信息的能力和運用媒介傳遞企業信息的能力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必備的素質。我國對企業媒介素養的教育多停留在一些針對企業領導者的培訓課程或對員工的普及教育上。對于企業媒介素養的研究也缺乏從定義、內容到教育模式的系統梳理。孫素華在《企業員工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模式研究》中提出了整合社會教育機制、政府監督組織、企業管理體系、公共媒介機構等力量對企業員工進行全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建立完善的企業員工媒介素養評價體系、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培訓體系;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企業文化等觀點。金海燕的《現代企業管理人員和媒介素養》側重對企業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媒介素養內容進行了深入探析。其他相關研究則多圍繞企業信息素養和市場信息素養等方面展開,可以說關于企業媒介素養的研究少之又少。隨著現代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信息和媒介成為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武器?!罢蠣I銷傳播時代的到來,對企業充分掌握客戶和潛在客戶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市場信息數據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企業整合運用媒介傳遞企業信息,塑造企業品牌和形象的素質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保?]從最簡單直接的信息傳遞、營銷手段到今天的整合營銷傳播,企業也在不斷的提升著自己的媒介素養和信息能力。企業媒介素養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探析就顯得更加重要。

新媒體時代企業應具備的媒介素養內容

新媒體的出現,海量的信息,虛擬的信息環境,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都對企業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恰當的對待和利用媒體資源可以幫助企業了解市場動態,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相反,不當的媒體運用也會使企業身陷負面信息中,無法自救。新的媒介環境下,企業適應新媒體環境,理性對待市場信息,整合運用媒體資源,應對負面信息傳播的素質成為企業媒介素養的重要內容。(一)適應新媒體信息傳播模式的素質現代企業不僅要及時地了解媒介社會的變革,包括公眾媒體的更新,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信息傳播效果的控制等等,而且還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適應這些改變。由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轉變為一對一,甚至多對多的信息傳播模式;由以大眾媒體為領袖的權威信息到網絡媒體人人皆是信息者也是信息接受者的轉變;由真實理性的信息傳播環境到虛擬感性的信息傳播環境,信息傳播模式和社會信息環境已經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F代企業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素質,宏觀上要正確把握信息環境的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引起的社會文化的轉向。學會在新的信息環境中收集、篩選和處理企業所需要的市場信息和社會信息,并且能夠適應并利用當下蓬勃發展的商業文化和娛樂文化。微觀上,企業必須適應消費者信息接收行為和理念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F代企業要了解新媒體信息生產與的規則和技術,并且學會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企業的市場信息數據庫。在適應消費者新的信息接收習慣的基礎上,創造更有效的企業信息傳播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二)理性對待、篩選信息的素質新媒體的出現,信息技術的提高在拉近企業與客戶聯系的同時也使信息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混亂。因此,如何理性地對待和篩選媒介信息就成為企業媒介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的信息環境下,一方面,企業要學會運用媒介收集、整理和評價各種來源的信息,加工處理數據和報告結果,能夠為完成特定的任務評估和選擇新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成果。組織運用信息技術的力量和潛能提高績效也是整合營銷傳播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現代企業還要能夠了解媒介的性質,正確地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了解國家政策、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新動態。媒介信息是企業做出決策的重要參考,也是企業融入市場的重要工具。在復雜的媒介信息環境中理性并科學的判斷和甄別,是企業獲取宏觀市場信息和掌握客戶和潛在客戶相關信息的重要素質。(三)整合運用新媒體傳播企業信息的能力現代企業借助媒體向目標消費者傳遞企業信息,塑造產品品牌,樹立企業形象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企業的廣告宣傳和營銷活動都離不開媒介的幫助。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企業信息傳遞與企業營銷也發生著改變。新媒體的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特點為企業營銷帶來更多的體驗性、溝通性、差異性、創造性和關聯性,新媒體營銷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如何整合利用新媒體資源更好地與客戶溝通,了解市場的需求成為企業營銷的新課題。近年來,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微博營銷,自媒體營銷,網絡病毒式營銷等營銷概念層出不窮。企業一方面要掌握最新的媒體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特性傳遞企業和產品信息。另一方面,企業要學會整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為自己的營銷策略服務。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大眾性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為企業傳遞產品信息,樹立企業可信賴的品牌形象。新媒體的互動性和針對性則可以使企業深入到每一位目標消費者生活中,建立與客戶的親密聯系。根據企業自身產品特點和發展需求,整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遞企業信息,塑造企業品牌是現代企業立足于市場的重要法寶。(四)應對負面信息環境的能力新媒體為企業帶來更多新營銷機會的同時也為企業公關帶來很多麻煩?!坝捎诨ヂ摼W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特征,互聯網信息的傳播往往不容易受到控制和有效的監管。”[6]互聯網盛行以來,很多企業都經歷了互聯網負面信息所帶來的困擾,例如蒙牛特侖蘇事件和修改乳制品生產日期等負面信息在網絡上被爆出,將企業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對企業形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如何應對互聯網帶來的負面信息環境,做好危機公關成為企業應對新媒體的必修課。面對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首先要冷靜對待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合理解釋或拿出應對的措施。其次在日常的營銷中企業也應該更加注重與媒體的關系,注重維護自己的“互聯網形象”。最后,企業同樣可以巧妙地運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模式有利于企業的信息,并為自己制造一定聲勢,以化解負面信息危機。

總之,面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序和混亂,理智的應對態度和巧妙的應對策略是企業化解負面信息危機的關鍵。在社會信息化,市場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每個企業都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能夠在信息海洋中求得生存并乘風破浪是每個企業都希望做到的。新媒體時代,提高企業媒介素養不僅應該受到重視而且應該盡快付諸實踐。企業媒介素養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化過程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才能得到提升和加強。適應新的媒體環境,了解消費者信息接收習慣的改變,運用新媒體傳遞企業信息,理性對待媒介信息,冷靜處理信息危機是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企業應該具備的媒介素質和能力。

本文作者:王誼茜王玉潔工作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查看全文

大學生媒介素養缺失與提升

摘要:現如今,互聯網平臺上充斥著較多的泛娛樂化信息、低俗信息,對媒介依賴程度較深的大學生群體是社會輿論的主導力量,但是他們面對媒介信息時,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缺乏使用媒介的能力。本文從技術和內容兩方面提出媒介素養提升的渠道,討論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依賴;負面信息;媒介素養

美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曾說,“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每個人也從接受者成為了傳播者,媒介信息也逐漸由年輕群體所主導,他們作為媒介接觸的主流人群,也時刻對我國媒介素養的整體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雖然在媒介接觸、媒介認知等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卻存在著對媒介信息分析判斷能力不夠強、媒介使用以及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探究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迫切。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發展與研究現狀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①其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受眾需要擁有認識且識別媒介的能力;其二,始終應具備使用恰當的媒介,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應學會使用媒介最快地在互聯網信息中攫取到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而非在面對網絡信息泛濫時,無法掌握正確的信息,從而變得無所適從,導致網絡行為失范和道德的缺失?!敖陙恚覈囊恍W者和業界人士已經深刻地意識到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伴隨著大眾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缺失社會責任意識,出現低俗、緋聞、媚俗等現象,為此專家學者開始以各種方式激活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積極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雹趽{查顯示,大學生上網時間運用于聊天軟件、SNS網站與博客和游戲占據了74%,而查資料、電子圖書館的時間僅占18%,而大多數大學生運用互聯網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事情,因此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利用率雖然較高,但是能夠積極使用互聯網并使其發揮價值的占少數。鑒于以上情況,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迫在眉睫。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主要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

媒介素養教育概念引入我國后,學者對這個概念給予了不同的界定,如卜衛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于“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發展關于大眾媒介的思想、提高對負面信息的覺醒能力、培養建設性的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1]吳廷俊和舒詠平認為實行媒介素養教育是為了“滿足信息社會人們對傳播溝通空前巨大的需求。適應社會結構、生活形態的巨大變化;在現代中國社會,由于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帶來巨大的社會變化,人們所處的社會結構與生活形態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各種變化均指向了對傳播素質教育的需求?!盵2]無論哪種界定,“媒介素養”的概念都包含有以下的元素:媒介是被建構的,它也在建構真實;媒介有商業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訴求;由于內容和形式各異,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審美特質、符碼和傳統;受眾獲得媒介的意義是通過協商而來。[3]所謂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簡要地說,就是指導青少年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二、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現狀

1、青少年面臨的傳媒環境

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學者W•JamesPotte在他的《媒介素養》一書中對媒介對人們的影響有個形象的比喻:“媒介傳播效果對人的影響就像天氣對人的影響一樣,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4]據世界報業協會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報紙消費國,日銷量達8200萬份,報紙種類也高達2000多種。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塑型力量”。有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頭腦中關于“社會圖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知的。由于人們對信息獲知的渠道依賴,大眾媒介在議程設置、社會輿論形成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2004年7月的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止,中國網民總數已達8700萬,其中未成年人約占網民總數的一半。據抽樣調查,有71%的教師和家長發現孩子接觸過網絡上的“黑信息”或進過“黑網吧”,81%的教師、家長和學生對“黑信息”的攔截和抵御不懂得采取安全的措施,95%以上的家長對孩子上網可能帶來的危害抱有警惕心理。

2、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查看全文

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變革與應對

[摘要]新媒介時代背景之下,手機、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大學語文呈現弱化趨勢:語文學科地位下降,重工具輕人文,教育方式落后,教師被邊緣化。當下,對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與應對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在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學生人文性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素養。

[關鍵詞]新媒介;大學語文;變革與應對

一、新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何為新媒介?顯而易見,“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相比較而言“傳統”一詞更為貼切。

(一)新媒介之概念

“新媒介”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中,之后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在向尼克松總統的報告中多次引用,由此新媒介一詞由美國流行而擴展至全世界。新媒介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歷史上雕版印刷術、無線電廣播、黑白電視都曾是每個時代的新媒介,但是都沒有永恒的占據這一名稱。當下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專門指那些信息化、網絡化為手段,通過手機、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概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