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碩士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00:26: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術碩士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析重慶打銅街民國銀行建筑
摘要: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川康殖業銀行和四川商業銀行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政權的交替依然屹立于重慶打銅街的街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本文將在目前研究狀況基礎上對其建筑風格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川康殖業銀行;四川商業銀行;風格
關于重慶民國時期建筑的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細化,從原先較為簡單的介紹到比較有針對性的裝飾研究,關于川康殖銀行和四川商業銀行的討論也逐漸隨之深化。但現行研究在對于這兩座建筑建筑風格的探討上還是不夠深入。本文將依據沃爾夫林形式分析中的五對概念,對這兩座銀行建筑的建筑風格進行更為明確的區分。
一、川康殖業銀行
川康殖業銀行的建筑正立面雖有裝飾但裝飾簡潔,多采用幾何紋樣,少突出于建筑結構基本形式的立體性裝飾物,對于建筑基本結構形式沒有形成遮擋,顯示了限制的、規則性的、固定的形式,屬于沃爾夫林所講的“封閉的形式”。這種簡潔的裝飾同時也突出了建筑物清晰的輪廓線條,給建筑物帶來了“線描的”特征??砂盐盏耐廨喞€,滿足了訴諸觸覺的視覺要求,讓整個建筑擁有了“清晰的”面貌。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建筑正立面,沒有強調建筑的深度關系,體現了“平面”的特點。銀行一、二兩層愛奧尼亞柱頭的雙柱獨立于其他部件且與三、四兩層仿壁柱的裝飾物上下對應,將建筑從縱向上分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個部分。窗戶周圍的裝飾物雖然統一卻沒有強烈的主次之分。處處彰顯著“多樣統一”的關系。
二、四川商業銀行
藝術學理論的教學與學科發展
進入1990年代中葉后,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隨著教育產業化,各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使藝術學生的招生數量大增。80年代至90年代,我國又新建一批藝術學院,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在原??茖W校的基礎上成立全日制本科學院,上海大學建立美術學院,湖北藝術學院分開為武漢音樂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此外,幾乎所有的有一定規模的師范大學和師范學院都恢復和增設藝術學院、或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與此同時,綜合大學也看到藝術學學科發展的光明前景及藝術學生報名人員踴躍和收費較高的經濟效益,紛紛開辦藝術學院。90年代成為中國藝術教育飛速發展的第二個高峰。90年代以來,以北京地區為例,綜合大學與理工商農林礦等大學紛紛增辦藝術學院。如北京大學在原藝術系基礎上成立藝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增設新媒體藝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設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最近成立藝術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設計珠寶藝術學院、中央財經大學設立藝術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設立徐悲鴻藝術學院,現改為藝術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和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郵電學院、北京商學院等,均設立了藝術設計學院,此外,還有北京服裝學院等,由于社會經濟、商業、工業、廣告、信息新媒體、建筑等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空前需要,各大學看準這一機遇,紛紛以設計為切入點,開始組成藝術學院。所以,中國的第二次藝術教育高潮,是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而設計藝術正是連接藝術與社會經濟的橋梁,所以各個綜合大學以藝術設計為切入點建立藝術學院就是合乎邏輯的事情。北京其他藝術院校也在發展。中央美術學院每年招生一千多人,在原來造型藝術基礎上,又新建了建筑學院、設計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底合并到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建立研究型大學的統一要求,使清華美學院成為全國唯一沒有擴大本科招生的藝術學院,現本科招生的數量每年仍控制在二百四十人左右,分為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藝術設計、工業產品造型設計、陶瓷藝術設計、金屬工藝設計、服裝藝術設計及繪畫藝術、雕塑藝術、藝術史論等專業。清華美院一方面發揮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設計藝術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在美術學方面也加快步伐發展,建立了繪畫系和雕塑系。
在搞好本科教學的同時,特別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碩士生的培養。清華要求本科生與碩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華美院美術學原二級學科2003年建立博士點,在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及公共藝術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張仃、袁運甫、杜大愷、劉巨德、陳丹青、包林、陳輝、劉臨等教授為導師,在全國率先招收繪畫藝術創作與研究的博士生,培養了繪畫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高級人才。2000年,清華首先由張仃、吳冠中、袁運甫、杜大愷、劉巨德、陳丹青等教授開始招收“繪畫博士”時,當時曾引起非議和討論,并受到有關兄弟院校的反對,現經過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養,已畢業約50名繪畫博士研究生,他們分別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工作,在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清華建立起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復合型博士生培養的教學機制,而原反對清華招收繪畫博士生的單位也開始招收繪畫博士生?,F有中央美院、中國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單位均在繪畫博士招生與培養方面積累了經驗,適應了社會文化與高等教育發展對高層次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相結合人才的需求。清華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許正龍教授為首,開始招收與培養雕塑藝術創作與雕塑理論相結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嘗試。與此同時,清華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術學博士點后,在美術歷史與理論研究方向招收和培養博士生。2004年國家批準清華設計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現已招收和培養了近五十名藝術學博士后人員,開展藝術學相關課題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應的科研成果。
2011年,經國家批準,藝術學由原來文學門類下屬的一級學科上升為和文學門類并列的藝術學門類,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藝術學門類下屬美術學、設計學、音樂舞蹈學、影視戲劇學及藝術學理論五個一級學科。這次學科升級和調整,為藝術學各部門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同時藝術學各部門及藝術學理論如何發展,取得新的創造性成果,也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現,對于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各個層面,如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教學與科研及學科建設方面還有諸多工作要做。我國在民國時期興辦藝術學院,以美術和音樂為主,主要培養美術與音樂創作人才及師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專、北京藝專、國立杭州藝專,都主要培養國畫、西洋畫、雕塑等創作人才及美術師范教育人才,均沒有設理論專業。但為各專業開設有中國美術史(或中國繪畫史)、西洋美術史(或西洋繪畫史)、及藝術概論、美學等主要藝術史論方面的理論基礎課。有的綜合大學哲學系偶爾也開設藝術理論或稱藝術學課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學宗白華先生在哲學系開設過藝術學的基本原理課程。新中國成立后,在民國時期藝術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藝術學院,仍以美術、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創作與表演為主要教學任務,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個美術史系,開始招收美術史論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藝美院成立藝術史論系,開始招收工藝美術史論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樂學院開始招收音樂學方面的本科生。“”結束后,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當時藝術類碩士研究生招生,創作與理論研究兩個方面均同時進行,而在藝術博士生招生和博士點審批方面,主要是理論方向,如美術史論、音樂學等,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的碩士、博士生,現已在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化教育部門發揮重要作用。目前的藝術學理論學科有了以上的學科發展基礎,這使我們藝術學理論學科有了良好的學科根基。無論是美術史論、音樂史論本科生招生培養,還是美術學、音樂學、設計藝術學等學科的碩士、博士生培養工作,都為我們的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教學、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文學學科和哲學學科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民國時期的綜合大學都設有文學系和哲學系。新中國的綜合大學,文學和哲學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國古代的詩論、文論有豐富的文獻資料,且詩、書、畫常常聯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詩文理論和書畫理論呈現出互補互證的狀況,如南朝齊梁時期有鐘嶸的《詩品》,謝赫的《畫品》、庾肩吾的《書品》,詩書畫三品同時出現,相映生輝,這說明我國古代的書畫理論和文學理論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文學理論常常用“文藝理論”加以代替。在中國文學一級學科中,現在所設的二級學科“文藝學”,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們都稱為“文藝理論”,即使現在的“文藝學”,也沒有稱“文學學”或“文學理論”,而是將“藝”包括進來,稱為“文藝學”,這個名稱說明,無論是“文藝理論”還是“文藝學”,在研究文學理論時,都是注重對藝術理論的關照。反過來,我們的藝術學理論研究也要關注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在我國文藝理論或文藝學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礎和豐碩的成果,常常在文學藝術思潮與理論的研究中,文學理論處于前衛狀態,他們在觀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藝術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鑒。所以藝術學學科雖然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但不要絕對分開,借鑒文學理論的成果來發展藝術學理論,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是大有益處的。況且諸如戲劇戲曲理論、電影電視藝術理論,都是文學學科和藝術學學科共同關注和研究的對象。所以在中國文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的聯系,是一種客觀的歷史存在,我們要續接歷史而不是割斷歷史。
藝術學和哲學美學的關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學學科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但仍從屬于哲學。后來德國美學家馬克斯•德索想將藝術學從美學中分離出來,單獨建立藝術學,但藝術學和美學哲學仍割不斷。黑格爾曾將美學稱為藝術哲學。哲學要研究人的思維和意識精神活動,主要有三大塊,一是認識論;二是宗教論;三是藝術論。藝術是人的精神創造活動,是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學家也是藝術學家。而美學更要研究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和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藝術是人類和自然審美關系及人的審美理想的最高表現,美學如果不研究藝術,其領地就所剩無幾了。所以朱光潛先生要求不通一藝莫談美。北大幾位美學大家對藝術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華、鄧以蟄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空間意境和審美形式有精辟見解,朱光潛認為其代表作不是《文藝心理學》和《西方美學史》,而是《詩論》,宗白華、鄧以蟄的學生劉綱紀結合中國書畫來研究中國美學史,著有《謝赫六法論》、《書法美學簡化》、《書法美》、《文征明》、《黃慎》、《龔賢》等書畫研究專著。他們能從哲學與美學的高度來審視藝術學問題,提高藝術學的理論思維能力。在我國,藝術學學科和美學學科雖然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在美學研究中也離不開對藝術問題的研究。我國綜合大學哲學系及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研究所,或文學系中,往往都設有美學教研室或美學研究室,從事美學研究有一大批學者,他們對中外美學史及藝術理論的研究均有可觀的成果。因此,我們從事藝術學理論的同仁應加強同哲學美學學科的聯系,以期在哲學美學思維方法、思想觀念上,借鑒其研究成果來發展藝術學理論學科。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學學科發展過程中,和西方航海擴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社會學家與藝術學家,對一些新發現島嶼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進行科學考察與人類學調查的同時,對這些土著民族的藝術活動也進行了考察,他們運用了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藝術活動和藝術作品,取得一些藝術學研究成果,諸如德國學者格羅塞的《藝術的起源》、法國學者布留爾的《原始思維》等,藝術學在十九世紀后期的發展,正是靠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和藝術人類學來推動的。所以今天我們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應考慮交叉學科對本學科發展的作用,注重運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以及歷史學等學科的方法來進行藝術學的研究,開拓藝術學的研究新領域。我國當代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視將民間藝術研究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結合起來,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在民間藝術學研究和民間美術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藝學論綱》等多部專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還建立了民間美術博物館,這都為藝術學理論研究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民間音樂與藝術教育研究
摘要:從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出發,探索學院的藝術教育體系中四川地區民間音樂的傳承與實踐。從而尋求地區民間音樂與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達到推進地區民間音樂持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四川;民間音樂;藝術教育;傳承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包括民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種類,如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鑼鼓、川江號子、川劇、四川清音、蜀派古琴、口弦等。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30多項,還有數不勝數的省級、州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川文藝)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是川西北地區唯一的藝術類全日制高等學校。目前該校共有綿陽、梓潼、成都三個校區;下設音樂舞蹈學院、美術學院、傳媒學院、文化經濟學院等5個學院;涵蓋音樂學、美術學、環境設計、表演與編導等34個本科專業、16個??茖I。因此,將地區民間音樂與高校的藝術教育體系有機結合,能夠完善高校的藝術教學課程,優化教學資源,促進地區民間音樂的發展。
一、四川地區民間音樂在川文藝教學中的傳承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實地采訪等形式,了解到川文藝全校學生對四川民間音樂的認知情況(見表1)。通過對表1調查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川文藝學生對四川地區民間音樂的認知情況:(1)學生對四川地區民間音樂認知普遍偏低,大部分不知道、只有部分音樂專業學生了解少量的四川地區民間音樂。(2)音樂專業學生對四川地區民間音樂的認知高于非音樂專業學生對四川地區民間音樂的認知。(3)學生對四川地區民間音樂認知順序依次是民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音樂、歌舞音樂。認知最高的是民間歌曲,最低的是歌舞音樂。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將從川文藝的科研、教學兩方面,討論四川地區民間音樂如何與川文藝的藝術教育體系有機結合,從而在高校中建立傳承與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四川地區民間音樂在川文藝教學中的實踐
兒童食品包裝設計視覺元素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兒童食品包裝為載體,結合兒童的消費心理,總結了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食品包裝設計的直接要求。在包裝設計中以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個性化心理和喜歡新奇性為出發點,對兒童食品包裝設計中的元素:造型、色彩、圖形、文字、趣味性互動一一做了分析。
關鍵詞:兒童食品包裝;設計元素;年齡特點
受二胎政策的影響,造成我國的出生率大大提高,給兒童相關行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其中,兒童食品市場就是其中一個。面對兒童食品行業的激烈競爭,商家對商品的包裝設計的要求已經不單單是滿足保護產品運輸的基本功能了,他們還關注商品包裝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包括情感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進而達到促進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的。
1兒童食品包裝市場分析
隨著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食品包裝設計可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甚至促成購買。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審美要求,食品包裝者們逐漸開始在包裝設計中融入趣味性的能夠吸引眼球的設計。但是,就目前國內的兒童食品包裝的趣味性來看,大部分兒童食品包裝造型單一,不能吸引兒童注意。有一些造型過于浮夸,不能滿足大眾審美的要求。而國外食品包裝在這一點上,要優于國內,他們更注重包裝本身和產品的關聯性,色彩和造型也比較符合消費者心理。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兒童食品包裝者們在形式和材質上紛紛效仿,因為包裝相似,兒童在購買商品時容易被誤導,也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因為口感的差距太大,很快就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消費者對該產品乃至品牌喪失信心,不再嘗試。這種行為無疑殺雞取卵,沒有真正解決市場占有率低的問題。
2兒童所處年齡階段和包裝設計的關系
普通高校音樂通識課程教學分析
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程在上海大學開展近七年,積累了一些關于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本文將通過對選修該系列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于課程的開展情況、優缺點進行總結,為我國藝術教育的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探索。
一、調研背景
2018年,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確提出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教育,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將“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重要保障?!懊烙钡母拍钭畛跤?8世紀由著名的德國作家、思想家席勒提出。席勒在《美育書簡》一書中,對美育的性質、內容、任務及社會意義都作了相當全面的論述。中國的“美育”概念是王國維于1903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才提出的主張。后來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說”,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視。在他的后續教育事業中,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F代社會不僅要規范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應該關注個體的精神狀態。美育教育影響其性格、情感、氣質等方面,對于個體的影響會更加全面與深入,從而間接影響整個社會,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美育對于個體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一個人如果想成事,除了有理性的頭腦和卓越能力以外,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襟等諸多內在優秀品質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育是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作為美育教育的主要平臺,能夠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和社會對于新時代綜合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多門通識教育課程,通過不斷創新全人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公民意識、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并能應對之后種種挑戰的綜合型人才。上海大學作為綜合類高校,其藝術學科相對較完善,包含電影、美術、音樂、文學等多種學科。以此為基礎拓展出以下三類美育教育課程體系。核心通識課體系:包含理工、經管、人文三大領域。三大領域中包含科技進步與生態文明、經濟發展與全球視野、人文經典與文化傳承、政治文明與社會建設、藝術修養與審美體驗、創新思維與創業教育六大模塊。從工程技術到全球金融,從政治歷史到藝術美學均有涉獵。藝術實踐平臺:上海大學擁有包括弦樂團、管樂團、打擊樂團、民樂團、鋼琴協會以及舞蹈團等多個平臺并向全校師生開放。極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讓有興趣的同學在學有余力的同時,通過藝術團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藝術展演平臺:上海大學聯合社會團體定期舉辦活動,通過畫展、影展、音樂會、話劇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師生普及藝術知識、提高藝術修養、培育對于藝術美的審美認知。
二、課程調研情況
上海大學開展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程近七年,積累了一定經驗。本人全程參與《外國經典音樂》與《中國經典音樂》兩門課程。經過近一年的跟蹤調查,結合多位任課老師的采訪,特地制作一份調研問卷,調查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情況。通過問卷反饋分析上海大學實施核心通識課程的美育效果、育人效果,為后續教學規劃與改革提供一些支持。(一)專業與年級分布狀況。該問卷的目標人群是2018—2019學年,冬季、春季學期選修《中國經典音樂》或《外國經典音樂》這兩門音樂類核心通識課程的上課學生。有效問卷共512份。問卷顯示大二的學生的比例為最高,達54.7%,超過半數,這一點與學校對核心通識課程的學分要求以及大一因大部分學生未分專業而限制了總學分的原因有一定的關系。大一、大三、大四學生分別占了17.2%、22.7%、5.4%。在專業方面,理工類學生因本身在學校的基數較大而占有約63.1%的比例,其次是經管類約16.2%,人文類約14.7%,藝術類約5.3%,其他約0.8%。上海大學開設核心通識課程與通選課的理念是希望本科生在大學的四年里,跨專業學習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根據調研人群的專業分布可見這兩門音樂類課程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二)參加問卷的課程分布。在選修音樂類通識課程方面,核心通識課程《外國經典音樂》與《中國經典音樂》占比分別為42.2%和39.5%,剩下18.3%選擇了音樂學院開設的音樂類任意選修課:《時代音畫》和《素質教育音樂會》。(三)參加課程的原因統計在學生參加課程的原因方面,最主要是對音樂感興趣,包括但不限于音樂本身、音樂發展、文化歷史、中外樂器等方面,其次是同學推薦、拓展視野等原因,以下是兩個課程各自的人數統計。在《外國經典音樂》課程中,有效調研對象為212人,其中有188人是因為對音樂有一定興趣才選擇此課程,另外24人表示是同學推薦或其他個人原因選擇此課程。在《中國經典音樂》課程中,有效調研對象為228人,其中184人表示對音樂有一定興趣選擇此課程,剩余44人是同學推薦或其他個人原因選擇此課程。由此可見,學生在選擇藝術類通識課程時,較大原因是自身對于音樂的喜愛,即內在驅動力,這一點和上海大學開設核心通識課程的理念不謀而合。(四)課程反饋。本次問卷調查不僅涵蓋了對選修課程學生的基本情況的了解、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同學們對于課程學習的收獲以及對于本課程滿意度等問題,也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學校不斷改進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據統計,87.6%的同學不同程度表示在選修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后,對音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音樂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流行音樂,并開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接觸中外經典音樂。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也激發了學生自身對于經典音樂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經典音樂的初步學習,開闊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了解了經典音樂的歷史背景及社會文化,掌握了基本的樂理知識和鑒賞能力。也有少部分同學表示,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在課程中略顯吃力。正如一位同學在問卷中反饋:“在大部分同學中,上大學之前會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接觸、學習藝術,在大學如果沒有這類課程,恐怕絕大多數非藝術專業的同學將不會在年輕時培養出對藝術美的欣賞意識,人文素養的缺失將有可能成為終生遺憾”。確實,從調查問卷上來看,上海大學為上大學子提供了接觸藝術的良好平臺與機會,核心通識課體系初步達成了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培養前瞻性思維的教學目標。
三、調研分析
人文精神中美術鑒賞論文
摘要:高中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舞臺,在美術課堂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課程的客觀要求。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師要做適應性調整、用人文的方法引領學生鑒賞、在引導鑒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關鍵詞:高中美術人文精神鑒賞
人文性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并與社會發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關聯。美術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育中發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已成為當今美術教育的主流。《美術課程標準》更是把美術定位為人文性的學科。特別是對于高中美術鑒賞課而言,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更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一、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關系
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今我國學校美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為如此,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舞臺
美術課堂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論文
摘要:高中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舞臺,在美術課堂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課程的客觀要求。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師要做適應性調整、用人文的方法引領學生鑒賞、在引導鑒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關鍵詞:高中美術人文精神鑒賞
人文性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并與社會發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關聯。美術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育中發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已成為當今美術教育的主流?!睹佬g課程標準》更是把美術定位為人文性的學科。特別是對于高中美術鑒賞課而言,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更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一、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關系
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今我國學校美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為如此,高中美術課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舞臺
動漫產業鏈發展現狀及戰略研究論文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代表成果
1922年,一部叫《鐵扇公主》的動畫長片就宣告了中國動畫的誕生,然而8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動畫行業依舊未成熟。目前,中國動畫片市場處于一個過度轉型階段,魚龍混雜,大量低質、劣質動畫片充斥市場,而真正意義上的優質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從99年制作發行的中國動畫大片《寶蓮燈》中我們看到,雖然從影片本身來說,其可圈可點之處并不多,但是我們從其商業運作中卻看到了商業動畫市場的巨大潛力。全國能消費動畫片的人約2億,但這一市場產生的利潤有八成被日美動畫片攬去,全國電視臺每年要播長達30萬分鐘的動畫片,其中只有2-3萬分鐘是國產片的份額。
隨著近些年中國動漫產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動漫人對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討和研究。關于中國動漫產業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兩方面,一是從動漫理論方面,側重于動漫產業在動漫創意、語言、美學、色彩、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從動漫產業鏈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是對動漫產業發展的產業體制和營銷環境進行剖析。本片論文是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對中國動漫產業進行研究,在這里主要是從第二個方面來綜述目前關于中國動漫產業的文獻。
目前,關于動漫產業的探討較多集中在其運營模式和創意策劃,以及動畫市場、動畫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而對于中國動漫整體產業鏈的開發與挖掘則不多見。
對中國動漫產業的重新崛起進行深入探索,對其產業鏈的運作方式和營銷策略等幾個方面作出較為深刻的分析與批評,,對中國動漫產業作出客觀的、必要的價值定位和對其未來發展方向上一個可能性確定,對動漫產業化與其制作、出版、營銷等問題進行認真、廣泛的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中國動漫產業正確、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和研究心得,是我進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在動漫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李秋香,李麥產的文章《傳統文化創造性采借與中國動漫創新性發展》以及劉俊生的《論中國動漫民族話資源的利用》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總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學術論文版權侵權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千名碩博士訴萬方學位論文侵權的案例分析;數字圖書館條件下的版權保護問題及解決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案例發生背景、這一千名碩博士學位論文侵權案。被業界稱為國內知識分子集體維權首案、多層授權下的學位論文、第一層授權是學生給學校的授權、授權是中信所對萬方公司的授權、在中信所獲得國家專項資金資助情況下,向萬方公司提供數據庫建設費用、分清著作權的歸屬、建立健全數字出版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機制、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采用數字版權管理技術、提高著作權人的維權意識、借鑒學習國外的著作權保護方法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訴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學者郟成思等七人狀告北京書生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侵犯《知識產權文叢》等作品網絡傳播權糾紛案、400學者訴超星數字圖書館侵權案等頻頻出現在媒體上。引起學界強烈關注。
筆者對我國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影響較大的數字圖書館版權侵權案件進行了梳理,從中選擇了千名碩博士訴萬方學位論文侵權案作為研究對象,因為這一案例是近年來聲勢最大,參與維權人數最多的一次。在國內發生的數字圖書館侵權案件,尤其是學術論文的版權侵權問題方面具有代表性。
一、千名碩博士訴萬方學位論文侵權的案例分析
1案例發生背景
2006年6月,某大學老師劉美麗完成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為《重組綿羊朊蛋白(OvPrP<’C>)的構象轉化與Prion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共12.5萬字,是一篇專業性較強的學位論文。劉美麗從2003年到2006年,花了近三年時間完成這篇博士論文。畢業前夕,劉美麗與學校簽訂了《關于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以下簡稱《授權聲明》)。隨后,她的這篇博士論文出現在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方公司)開發的《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里,在國家圖書館和許多學校的內部局域網上。該數據庫都能方便地在線瀏覽或下載。最終,劉美麗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將萬方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在媒體和萬方公司的網站上公開致歉,并向她賠償經濟損失、精神損失、公證費、律師費等共計36800元。一審及二審都駁回了劉美麗的全部訴訟請求。
高校音樂院系與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
關鍵詞:地方音樂;傳承;現狀
地方音樂,或稱之為地方民間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能夠真實反映當地的民風民俗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同時,地方音樂文化也對音樂院系自身促進教學和科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擴大其在本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調查
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2015年全國高校名單,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絕大部分為地方高校,這些地方院校中開設有音樂院系的學校有十多所,筆者選取了三峽大學、黃岡師范學院和湖北文理學院3所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對其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如下:(一)三峽大學藝術學院。三峽大學地處宜昌,其藝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學院下設音樂系、舞蹈系、美術系、設計系、基礎與理論課部等5個系(部),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搖籃,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源遠流長。巴楚藝術作為巴楚文化的分支,藝術品種繁多,音樂方面如土家族跳喪鼓、哭嫁歌、茅古斯、擺手舞、儺戲、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藝術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區域文化沃土,藝術學院以巴楚藝術研究中心為依托,將巴楚地方音樂運用在科學研究、音樂創作和舞臺表演等方面,產生了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成果。這些學術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學研究,一類是創作實踐??茖W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專著和學術論文。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多項,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長陽南曲源流研究——兼論清朝初期政治統治制度對土家文化的影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家族歌師文化研究》、《土家族傳統音樂的遺傳基因與傳承保護研究》等三項,湖北省社科基金《楚樂美學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儺戲傳承策略研究》兩項;學術論文如《長陽南曲的傳承方式芻議》、《論鄂西土家族儺戲藝術音樂文化的特征》、《土家族喪葬儀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調查資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樂文化學術專著,如《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狂歡的靈歌——土家族歌師文化》等。創作實踐方面有詩舞音畫《五十年,五千年》、《三峽•大學》,合唱歌曲《江河情懷》、《求索之歌》、《峽江放歌》等,以及綜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龍船調”,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船工號子”、“撒葉兒嗬”這三種典型文化元素及樣態進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現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立足宜昌,重視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對當地音樂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學研究和創作實踐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為其他地方音樂院校傳承、發展地方音樂文化樹立了榜樣,唯一缺憾的是沒有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和校本教材中,這樣使得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黃梅戲學院。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源于1972年創辦的黃岡師范文藝科。1993年成立音樂系,開辦音樂教育專業,該專業是湖北省同類院校中開辦最早的專業。1999年,黃岡師范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音樂系在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樂學院,學院各項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扎根地方,凝練特色,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學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研究中心,全院教師凝神聚氣,將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黃梅戲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學院已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時期黃梅戲研究》1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新時期湖北黃梅戲研究》和《2018年非遺傳承人群黃梅戲演員培訓項目》等兩項;出版學術專著《湖北黃梅戲劇目研究》、《黃梅戲音樂研究》和《黃梅戲藝術論》等三部,有關黃梅戲研究學術論文多篇。除此之外,學院在創作實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歌曲《天職》、《好大的大別山》,黃梅戲《昭君出塞》,與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共同打造的革命歷史題材大型紅色黃梅戲《大別山母親》,黃梅戲劇本《奴才大青天》、《兌現》、《請讓我做你的新娘》,集體創作《青春無悔》黃梅戲劇本,組織大型黃梅戲舞臺劇《霜天紅燭》劇本創作、創作演出音樂舞蹈史詩《紅色薪傳》等。與此同時,學院還成立了黃梅戲工作坊,開設了《黃梅戲演唱與欣賞》課程,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教學,有利于黃梅戲在大學生中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綜合師范院校中的二級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在挖掘地方音樂潛力,凝練地方音樂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以地方特有劇種——黃梅戲為研究對象,凝練出三個研究方向:黃梅戲聲腔及其發展研究、黃梅戲表演研究、黃梅戲劇目及起源研究。學院以院領導帶頭,帶領一批學術骨干,同時聘請省內外黃梅戲研究專家和表演藝術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黃梅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將黃梅戲研究成果運用在了教學當中,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為同類院校傳承地方音樂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三)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學院藝術系,2000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音樂學專業本科生,2001年音樂系成立,2009年院系調整,成立音樂學院,2018年1月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學院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音樂表演、舞蹈表演三個專業系。學院地處襄陽,歷史文化厚重,荊楚文化、漢水文化和三國文化在這里交匯。學院建有市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漢水樂府,下設“漢水音樂研究”和“漢水流域音樂教育與發展研究”兩個中心,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地方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研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獲批省部級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兩項,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如《襄陽谷城湖北越調考察》、《鄂北荊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討》、《荊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聲”分析》、《荊山“陽鑼鼓”藝術形態之探微》、《〈扛神〉與“荊楚歌樂”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樂文化系列專著,如《荊山杠神》、《荊山楚韻音聲研究》、《荊山陽鑼鼓》、《荊山陰鑼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參與創作大型原創先楚風情歌舞詩《荊山楚源》,其中由學院師生創編表演的歌舞《荊山楚源——鼓盆歌》獲文化部“群星獎”,此外,學院還將襄陽本土的一些民間音樂文化納入人才培養和日常教學的計劃中,開設了《襄陽本土音樂賞析》、《鄂西北民間音樂》等課程,同時邀請襄陽市藝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為學生進行襄陽地方劇種的展演和講座,實現了將地方音樂教育資源和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雖然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練不夠,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數量少,缺乏科研領軍人物,沒有形成核心研究團隊等等,因此,音樂與舞蹈學院要想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