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9:38: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間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學畢業論文-民間文學的特征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才出現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民間文學一般認為有下列幾種特征:
一、口頭性
由于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廣大勞動人民,包括他們的專業藝人或半專業藝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們的文學創作,一般只能用口頭語言,甚至還用地方土語方言去構思、表現(包括演出)和傳播。現在新社會的人民,雖然大多數已經認識文字,并且有的還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場合,他們仍然要用口頭語言歌詠或講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間文學(新民間文學)的資格,必須基本上采用廣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來民間傳承的文學形式,如故事、歌謠等,并且能夠在群眾口頭上流傳。因此,口頭性──用口頭語言創作和傳播是民間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征。
民間文學藝術研究論文
[摘要]民間文學藝術需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版權特征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對大量尚未形成作品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也需法律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客體的多樣性和主體的群體性決定了對其法律保護的交叉性,同時也決定了主體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的共享性。
[關鍵詞]民間;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
民間文學藝術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論文是各民族、種族、種群等群體集體智慧的結晶。目前,民間文學藝術被任意使用、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瀕臨失傳,因此,民間文學藝術形式亟待法律保護。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由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諸多問題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至今仍未出臺行政法規進行規制,使相關人的利益無從保護。所以有必要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涵義、特征、主客體、權利內容等進行探討,為其法律保護奠定理論基礎。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涵義
群眾集體1:3頭創作、口頭流傳,并不斷地集體修改、加工的文學,是民間文學[1]。民間藝術則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等[2]。創作者的集體性或群眾性、藝術形式的繼承性和漸進性是兩者的鮮明特征。所以,民間文學藝術是指由社會群體集體創作,或群體中具有傳統技藝、反映該群體傳統特征的個人創作并被群體認可,由該群體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的體現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環境地貌、心理特征的文學和藝術形式。
二、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
新疆民間文學研討
新疆民間文學研究成果已略成系統,在一些領域(如英雄史詩)已較為深入,認真回顧和反思新疆民間文學研究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在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中首先提出“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的概念,所謂“新疆世居民族”是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漢族,共13個民族。“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研究”也就是以世代居住在新疆的13個民族的民間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文學問題及其與當地文化生態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發軔以后,學者開始借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的方法關注邊疆問題和民族問題;對新疆民間文學的關注也就是在這時開始的。建國前,維吾爾民間文學工作者魯•穆塔里甫搜集整理了《伊犁維吾爾民歌》,先后從書中精選了一部分翻譯發表在《反帝戰線》(1940年4月號)上;中國邊疆學會編輯的《中國邊疆》也曾刊載過《維吾爾民間歌謠輯譯》(南京,1948年)。這些工作可以看作新疆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的開始,同時也是當時學界試圖通過邊疆問題的研究來實現“經世致用”、實現“創化出現時代適應于中國的新風氣”的目的的重要體現。建國后,新中國開展的民族識別工作促進了我們對新疆民間文學的了解。這些調查雖然不是專業的民間文學田野作業,但卻為以后的深入調查提供了很多線索和第一手資料。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新疆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近百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達斡爾族等十幾個民族的民間文學資料集(含維文、哈文、漢文)。特別是“新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全面認識和研究新疆民間文學提供了比較翔實、客觀的資料基礎,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從事民間文學搜集和研究的專家。同時,學者深入新疆田野作業,進行了新疆各民族民間文學領域的深入學術研究,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成果有郎櫻對新疆民間文學(尤其是在史詩領域)進行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如《〈瑪納斯〉論析》、《中國少數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福樂智慧〉與東西方文化》、《西北突厥民族的薩滿教遺俗》等,畢桪的《哈薩克族民間文學概論》,李竟成、雷茂奎的《絲綢之路民間文學研究》,烏斯曼•斯馬依編著的《民間文學概論》(維吾爾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維吾爾幻想故事研究》(維吾爾文,新疆大學出版社,2006年),哈薩克族別克蘇力坦主編的《哈薩克民間文學》(漢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郎櫻、畢桪等學者把新疆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置于東西文化交流史的語境下研究,資料翔實,條分縷析;對深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意義。在新疆民間文學領域,英雄史詩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郎櫻、阿地里、那木吉拉等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新疆柯爾克孜族學者、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的阿地里•居瑪吐爾地對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學那木吉拉的《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學習出版社,2010年)是全面展示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我們研究新疆各民族神話史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對新疆民間文學研究者來說,我們如何拓寬“史詩田野作業的緯度”、如何“對以往英雄史詩搜集整理工作”進行“反思和研究理論的反省與總結”是值得我們認真考慮的,同時,如何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在多樣化文化語境下對各民族史詩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新疆維吾爾族的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水平。海熱提江•烏斯曼在維吾爾古典文學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對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極有熱情,他參與搜集整理了《阿弗拉提可汗與九個女兒》、《傳說(4篇)》、《四十條辮子》、《卜古可汗的傳說(4篇)》等。他還對維吾爾族神話《烏古斯可汗的傳說》給予了長期的關注和研究,發表了數篇研究“烏古斯”的論文;他還較早關注到了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中神話與傳說的區分問題、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吉數問題等。烏斯曼•斯馬依在民間文學知識與理論普及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編著的維吾爾文《民間文學概論》側重于民間文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介紹,并結合維吾爾民間文學文本進行分析研究,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的重要參考書,他還在“維吾爾幻想故事研究”、“維吾爾民間敘事詩(達斯坦)研究”、“維吾爾民間故事母題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穆赫麥提•祖農和阿布都克里木•熱合曼合著的《維吾爾民間文學基礎》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著作。買買提江•沙迪克主編的《論維吾爾民間文學》也是研究維吾爾民間文學的重要參考。新世紀以來,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的熱依拉•達吾提、周亞成是新疆民間文學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特別是熱依拉•達吾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保存、傳承、發展與新疆社會經濟發展》、《維吾爾族非物質文化傳承研究———以民間麥西來甫為例》和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維吾爾族民間敘事詩保護傳承研究》成為新世紀以來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研究的典型代表。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間文學研究也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畢桪的《哈薩克民間文學概論》就是哈薩克族民間文學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畢桪把哈薩克族民間文學與哈薩克族的歷史、宗教信仰相聯系,將哈薩克神話、傳說、故事、民歌、謎語以及敘事詩系統地進行了闡釋,全書資料均翻譯自哈薩克原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黃中祥在哈薩克、維吾爾等突厥語族的民間文學、語言、文化等方面著述頗豐,在哈薩克族民間文學田野調查和理論研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頗具開拓性的研究。此外,哈薩克族學者別克蘇力坦主編的《哈薩克民間文學》也是哈薩克族民間文學基礎研究的代表。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研究主要集中于英雄史詩《瑪納斯》,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對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其他內容豐富的文本(敘事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歌、諺語等)關注太少,沒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樣,在新疆蒙古族民間文學研究中,除了以英雄史詩《江格爾》、蒙古族長調等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外,在神話研究、民間傳說研究、民間歌謠研究等方面雖也有一些開拓性的研究,但在對新疆蒙古族民間文學的整體性研究和有代表性的深入個案研究等方面仍有待新疆本地學者努力。除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外,包括漢族、回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在內的其他世居民族的民間文學研究工作相對薄弱,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個案研究。就國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而言,國外學者直接介入新疆民間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英雄史詩和民間故事領域,特別是《瑪納斯》研究和《江格爾》研究早已成為學術研究熱點。其他研究對新疆問題的關注多側重于歷史學或人類學緯度上的中央與邊疆治理問題,如美國學者拉鐵摩爾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和托馬斯•巴菲爾德的《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這些研究對于突破固有成熟的“歷史/政治”研究敘述模式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者從跨學科角度考量多樣化文化視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提供了方法論思考。總體而言,這些成果為進一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提供了原始資料和理論參考。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尤其是新疆本地學者仍應展開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新疆世居各族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學作品凝固了各個時代新疆多樣化文化交流的歷史文化記憶,體現著新疆“多樣化復合”的邊疆文化特征,是中華文化和新疆世居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好見證;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可能從這“多樣化復合”的邊疆文化特征中,發現和諧一體的“中國性”認同。在此語境下,“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應在未來的研究中關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尤其在田野作業問題上更值得研究者反思,特別是對新疆本地學者而言,更應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研究視角方面,研究者應從多樣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對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進行深入研究。
新疆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地帶,同時又是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與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之地;從多樣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考察新疆世居民間文學更能揭示其本質特征。以“阿凡提故事”為例,我們應從歷史地理學派的角度考辨其源流和流布范圍,在此基礎上考察某類故事類型、母題的功能是如何在多樣化文化交流視野中變化和形成的,并進一步考察這種變異背后隱藏的深層原因。這一視角和方法同樣適用于新疆移民民間文學的研究,特別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移民民間文學,從那些老軍墾人的傳說、故事文本中,文化和精神的內在張力更能體現新疆多樣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的特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區,我們對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更應該從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來理解、闡釋這些文本。以《烏古斯可汗的傳說》為例,烏古斯是維吾爾族的神話英雄,我們能從這一神話文本中局部復原維吾爾族先民某些政治、社會、文化、習俗的歷史,為我們理解當代維吾爾族社會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視角。但這還遠遠不夠,在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中也有烏古斯神話傳說的流傳,厘清烏古斯神話傳說在幾個民族中流傳、演變、融合的情況,對我們重新認識多民族歷史融合的情狀具有重要意義。此類文本在新疆地區比較普遍。因此,我們從多樣化文化生態背景中、在多民族交流融合視野下考察新疆世居民族民間文學應是新疆民間文學工作者的重要學術課題。
民間文學教改與實踐
由北大歌謠運動開啟的中國民間文學、中國民俗學,在近幾年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背景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實施以來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又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從事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教學和研究的工作者,應該如何“借尸還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高校民間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業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高校民間文學人才培養的實踐中,絕大多數學校將重點放在民間文學博士、碩士的培養上。“我國在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本科教育來看,目前全國高校尚無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專業,這是民俗學和民間文學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系統工程的一種缺憾。”①從高校民間文學教學實踐情況看,大多學生都會被包羅萬象、五彩紛呈的民間文學文本內容吸引,對民間文學田野作業的基本方法論感到新奇,更對民間文學基本理論所體現的思想和理念所震撼。當然,學生希望能夠全面、深入、生動地了解民間文學知識,也為高校從事民間文學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要求,筆者在不斷探索和實踐民間文學教學教法過程中發現,從一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或許可以為民間文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提供一些批判的視角。
1民間文學教學的目的、內容與課程性質
1.1民間文學教學的目的與課程性質從全面范圍看,民間文學本科教學雖然取得一定的發展,但在中文系作為一門必修課來開設的學校并不不多。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的民間文學課程是一門文學專業必修課,并且還有一個實踐學分(選課學生每年暑假到全國各地開展為期半月的民間文學田野作業)。正如段寶林先生所言:“民間文學知識是一切從事文學事業的人所必備的基礎知識,民間文學課程應為文學專業的必修課。”②因此,就開設民間文學課程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要使學生了解中國民間文學的基本知識,理解民間文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民間文學田野作業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傳承中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為這是“一種文化自覺,是文化史、文學史和學術史、教育史所顯示出來的社會需要”③。基于這樣一種認識,筆者建議:高校民間文學課程性質應從大部分學校設置的“專業選修課”改為“專業必修課”,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置民間文學課程的實踐學分,給予學生到民間去田野作業的機會。
1.2民間文學的教學內容為了達到民間文學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中國民間文學學科歷史與發展概況,深入闡述民間文學的概念、基本特征、功能價值和分類,重點介紹神話、史詩、傳說、故事、諺謠、說唱和小戲等具體內容。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在具體授課內容上還應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補充。換而言之,各地方高校中文系民間文學課程還應關注本省區市的民間文學傳統和非遺保護問題,讓學生(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作為文化他者的外鄉學生)了解高校所在省市的民間文化傳統,讓他們試著發現當地民間文學文本背后所隱含文化意義的重要性。
2民間文學教學教法的改革與實踐
民間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變異性、傳承性等基本特性,這是一個眾多周知的民間文學學科常識。但這個常識卻又是從根本上理解民間文學的一個“必經之路”。如何讓學生以合適的方式和方法認識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進而理解其價值和功能,便成為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參考緯度。在筆者看來,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進入民間語境,并讓他們自己體驗豐富真實的民間文學場,同時讓學生自己反思民間理性,并讓學生參與到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語境中。
人類文學系統分類構造思索
一、人類文學大系統分類結構的時問性與空間性角度
古今中外一切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研究等都可以按以下兩個視角分類,從而構成一個完整而開放的文學系統:第一是文學的時空角度,第二是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角度。先來看第一個視角,即文學的時空角度,這又可分為時間性和空間性角度。
(一)時間性角度:古典性文學與現代性文學
文學的時問性,實際上就是文學的時代性。文學的產生、生長和演變是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是在歷史時間長河中不斷運動的。這就有了文學的長度,即時間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文因時而變,文與時俱進。一個時代產生了適應一個時代精神與需要的文學,是作家對所處時代具體生活有感而發的產物;但同時,一個時代的文學又反過來反映和促進了這一時代的精神和品格。無論是把文學比擬為照亮時代的精神明燈,還是反映時代的鏡子,說的都是文學的時代性問題。就整個人類文學而言,可以區分為古典性(古代)文學、現代性(現代)文學與正在發展運動中的當今性(當代)文學。就中國文學具體論之,從時間性角度可分為先秦文學、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每一時代都有代表這個時代價值取向、社會生活、審美理想與藝術創新的經典性作品。如先秦文學中的《詩經》和《楚辭》,前者是北中國文學的代表,后者是南中國文學的典范,兩者互補融合,哺育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古典性品格。同樣,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代表著所處時代的文學成就。按時間性即時代性研究文學,正是我們的文學史教程長期奉行的研究路數。中國的古典性文學,美學上的道、氣、韻、味等,政治上的忠君、愛國、濟世等,構成了藝術和思想上的鮮明個性。在語言上,古代文學是古代漢語的文學,與古代漢語的語言系統相一致。中國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之間還有一個中介,即近代文學。近代文學是一種轉型期的文學,很多東西都沒有定形與定制,但它是現代文學產生的必要準備。需要說明的是,在西方,“近代”和“現代”是同一個詞,不存在“近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別。本文考慮到中國文學史的習慣分類,因而析出介于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的“近代文學”。現代文學是現代性的文學,表現了人類對現代社會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感悟。現代性的基本標志有三個力‘面: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個體原則。市場經濟以功利原則為主導,民主政治與權威主義相對立,個體原則是區別于整體主義的行動哲學。歷史的發展要求人類找到一種能夠更好地表現現代人精神情緒、審美理想、價值觀念的新的文學形式。試以中國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相比較,從文體角度不難發現,中國古典性文學中的韻文較發達,廣義的散文比韻文要弱;而現代性文學則相反,散文體尤其是敘事性文學小說特別發達,詩的成就相對要小一些。我們看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主體部分就是一部小說創作的發展史,詩歌、散文、戲劇都在其次,如果去掉小說,現代文學大廈就會轟然倒塌。從整體上說,中國現代文學即現代性文學在精神取向上表現為向西方學習,科學、民主、自由、理性、民族、國家等構成了現代文學的主題。在語言上,現代文學是現代漢語的文學,與現代漢語的語言系統相一致。現代文學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即印刷技術和傳播媒體比之古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晚清以降,印刷業的發達,報刊的傳播,文學大眾化、通俗化的取向,極大地刺激了小說創作,使這一能夠有力、有效地表達現代人精神情緒與生存體驗的文體,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關于文學的時間性與時代性,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意味著后起的文學必然勝于從前的文學、越是后代的作品必然超過前代的作品。文學是精神產品,不同于科技產品。科技的發展是一種線性發展,后起的必然超過從前的,今天的火車飛機比之古代的騾馬舟車自然要先進快捷,但人文領域的文學就不同了,每件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時空、特定語境、特定情緒下產生的,與彼時彼地人們的精神狀態、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緊密聯系,其意義與價值是復雜多元的,不可能像物質產品那樣可以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與判斷。比如詩歌,你能說今天的新詩已經超越唐詩了嗎?顯然,李白、杜甫的崇高詩史地位,今天依然無人可以取代。
(二)空間性角度:本國文學與外國文學
時空視角的第二個角度是關于文學的空間性,也即文學的地域性、民族性。從這一角度立論,可以把文學分為本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兩大類。本國文學指自身所處國家的文學,具有民族、國籍身份的認同意識。對中國人而言,本國文學就是中國文學,即發生在中國境內的一切文學;外國文學是發生在中國境外的一切文學。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論文學的空間性,只將其分為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兩大類。中國文學內部又可按地域或民族分為各類文學。以地域區分,如京派、海派文學,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199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就包括巴蜀、楚湘、吳越、齊魯文學等分類,研究了特定地域與現代文學之間的關系。就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形成了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不同的地域文學。臺、港、澳文學與大陸文學一方面是同根同源同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各有其特殊的文學生態環境與發展態勢,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深受西方文化與文學的影響;深受商業化運作對創作出版的影響;在語言方面深受閩南客家文化、廣東方言以及外國語的影響。外國文學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地域文學概念。一般把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東方文學等大類。就歐美文學而言,又可分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東歐、北歐、美國、加拿大文學等;就東方文學而言,則有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文學等。文學的空間性是由產生這種文學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地理環境是一切因素中最穩定的因素,勢必影響到與之緊密聯系的地域文化生態的穩定性及其特征,濡化、組織、干預和引導著該地域作家的性格與思維、情趣與視野、審美理想與藝術感受,進而影響該地域文學的表現世界、精神走向與文化品格。科學的進步有其世界性的統一標準,但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文學的進步則在于其獨創性。文學在時間上是時代的,在空間上是民族的。一個民族的文學只有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時代精神、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共同榮辱以及本民族生存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質,才能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學。秀華光發的世界文學大廈,正是由形形色色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所支撐起來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不但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尺度,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時代性是一種全球意識,民族性則是一種尋根意識,這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思潮。21世紀人類面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交通立體化、信息網絡化,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特別足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不分國界的“電子空間”,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真正成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文化價值的精髓,體現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地佗、意義及尊嚴,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普世的精神追尋。在此意義上,研究文學的時代性與民族性越發濕得重要。對文學大系統進行時問性與空間性分類,具有自身的學理邏輯,并非簡單的分門別類。
五四演講---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國的一個超級民族節日。她的意義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義,也有深遠的學術意義。像這樣意義的節日在我國歷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說是唯一的。
發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歲(按照中國舊歷虛歲的算法),是一個已經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了;在知識上,也開始有了一些積累。我在七歲左右的時候進私塾讀書。那時還是晚清,家鄉附近沒有現在所說的學校,大城市有了,但我們鄉下還沒有,所以只能入這種舊式學堂。這是一家客家人創辦的私塾,老師也是從鄰縣請來的一位講客家話的生員。因為據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外地遷來的,祖宗是講客家話的,我父親大概是為了讓我不忘祖先的緣故,就讓我讀講客家話的書。我先學了《三字經》、《論語》,后來好像又學了《幼學瓊林》之類專講駢偶對句的開蒙書,我都是一本一本地跟著學下去的。但老師教書的時候,只教誦讀,不講意思,不注意兒童心理,所以我那時對讀書并不感興趣,學習態度是被動的。有時老師還打人,連像我這樣很老實的學生也被恫嚇過,結果弄得我對讀書的事,心里很怕。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我們那個鎮子破天荒地開辦了第一所完全小學,當時叫\"兩級小學\",實行初小與高小雙部學制。它看上去挺新,實際上還是半新半舊的。學校里并沒有新式的教學設備,原創:師資也還是原來的生員班底,不過是受過短期的師范培訓,比如讀了幾個月、半年的師范專科,就又取得了新的教書資格。在功課上,開設了國文、算術、格致、體操、圖畫等。在作文訓練上,起初做一些簡單的題目,如《讀書論》;稍后做史論文章,較為復雜一點了,像談漢高祖治世的《劉(邦)項(羽)優劣論》等;策論沒做過。到了高小時,老師又增加了經史典籍方面的功課,如讀《左傳》、《綱鑒發凡》等,讓學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鑒今的道理。除此而外,雖然不是開課,但在老師和高年級的同學當中,還興起一股風氣,就是作舊詩,我也被卷了進去,并且很感興趣。我后來一輩子寫詩兼搞詩學算是在這時啟蒙了。當時讀的書有《唐詩三百首》和《隨園詩話》等。這些書,在今天看,也是好書。這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小學教育。那時我也讀了一些文言小說,像有一部叫《余之妻》,當時很有名,作者叫徐枕亞,是禮拜六派的作家。至于白話小說,那時還見不到。總之,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陳舊的、半新半舊的教育制度下度過的。
,像一聲驚雷,把我們從沉夢中喚醒。她使我們這些本來不大懂得國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學生,組織起來,上街游行、講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貨,到神廟前的戲臺上表演宣傳愛國精神的活報劇……這些活動的想法和內容都是很單純的,但這一來,卻使我對國家社會有了一種實體的感受。過去,我在學校里做《愛國論》,都是空的;到了這時,有了自己的實踐,就把原來抽象的東西,變成了實在的信念。這種初步的社會實踐,還成為我后來進一步為國家社會做工作的萌芽、基礎。
對我更大的啟導作用是在學藝方面。像大家都知道的,在五四的前兩年,即1917年,新文學運動已經在知識界開始了,但的巨大力量卻把它在全社會范圍內帶動起來,并把它的革命影響擴大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氣氛下,它這只文學之舟,成了一艘駛向縱深的歷史海洋的\"母艦\",承載了許多新學術的運送使命。它們后來又同它脫離開來,成了其他的現代新學科。在這些現代學科群中,就包括了我后來所終生從事的民俗學(包括民間文藝學)。
我接觸新文學運動是在1921年前后,即爆發后的一兩年。當時國內各地的報刊大都改成了白話文,所刊載的作品也大都是白話創作。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體的報刊,雖然尚未絕跡,但到底不是主流了。這些刊物影響了我,使我拋棄了讀古文、作舊詩的習慣,開始改而從事新文藝的創作。我開始學作白話的新詩、小品文和散文,不久,還與別的兩位同學聯合,出了一本新詩集,叫《三朵花》(自印,1923年左右)。現在另外兩人都不在世了,其中的一位在大革命時期成了烈士,另一位在抗戰中病逝。五四后的三四年,我還和同窗好友辦過一個刊物,起名《狂飆》。那時我熱血沸騰地創作新詩和寫散文,在后來出版的《荔枝小品》(1927,北新書局)和《海濱的二月》(1929,北新書局)中,都收入了我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一些作品。
黑暗傳漢民族神話史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黑暗傳漢族活態詩史神話史詩
論文摘要:受到文化界廣泛關注的漢族民間敘事長詩《只暗傳》作為一種“活態詩史”,具有“神話史詩”的特征;完全可以將《黑暗傳》認定為“漢民族神話史詩”。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即受到文化界熱烈關注的漢族民間神話歷史敘事長詩《黑暗傳》,終于在2002年4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有了第一個正式出版的文本,不能不令人備感喜悅與激動!
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黑暗傳》是由胡崇峻完成的“整理本,,。因此我們的評說首先就民間文學的整理問題展開。《黑暗傳》的第一個節錄文本,見于1983年底編印的《神農架民間歌謠集》中。隨后他又搜集到六七個抄本,集合起來成為《神農架黑暗傳多種版本匯編》一書,于1986年由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印出。當時我在中國神話學會主席袁坷先生的支持下,將它作為漢民族的“神話史詩”(廣義的神話史詩)予以評論,一時間受到文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時也引發爭議。因《黑暗傳》在廣泛流傳中生發出多種口頭與書面(抄本)異文,就《匯編》中收錄的文本來看,在內容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又有許多歧異,加之文本殘缺不全的情況也很普遍,因此胡崇峻就產生了要進一步搜求內容更完整的本子,從而整理出一個集大成的完善文本的想法。我和袁坷先生都贊賞他的宏愿。袁先生于1987年2月23日復信道:
關于《黑暗傳》整理問題,我以為宜持非常慎重態度。就現有8種殘缺版本,似尚難團滿達到整理目的。尚須作更廣泛搜集,最好能搜集到接近原始狀態的本子。整理時潤色要恰到好處。至于“發揮”,則應著重原作精神,略事點染也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離開本題,加入現代化的思想。
為進行更廣泛搜集,這十幾年胡崇峻可以說是如癡如迷,飽嘗艱辛。他曾九赴興山,三到株歸,八奔保康,三至房縣,只要聽到有一點線索,他就抓住不放,既有過受人坑騙的煩惱,也享受過“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喜悅。“皇天不負苦心人”,終于有了一系列新收獲,如保康縣店婭鎮一村民家收藏的《玄黃祖出身傳》抄本,計96頁,20回,3000余行,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本子。還有神農架林區宋洛鄉栗子坪村陳湘玉和陽日鎮龍溪村史光裕口頭演唱的《黑暗傳》也較為生動完整。在占有豐富的口頭與書面材料的基礎上,經過仔細鑒別比較,胡崇峻便以《黑暗傳》、《黑暗大盤頭》、《混元記》、《玄黃祖出身傳》等7份抄本和曹良坤、曾啟明、史光裕、陳湘玉等十幾位歌手的口述文本為基礎,選取其中意趣和文詞更為豐富生動的部分加以拼接,構成這一個新的文本。詩中的故事情節和文句均有來歷,他不僅沒有杜撰和改變原有的故事,文句上也只是根據情況略作修飾潤色,盡可能保持其原貌。這是值得贊賞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一)寫作流程:
1)學生根據下面分設的專業選擇一個,作為畢業論文的專業方向
2)在所選擇的專業方向里面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擬論文題目,開始論文寫作流程。參考論文選題附后(學生論文選題不宜相同):
(二)專業類別:
1.文藝學
文學概論文化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法美學概論
學報文學論文資源知識組合綜述
高校的圖書館、資料室收藏有大量的高校學報,是學校教學、教研可資利用的重要知識資源。高校學報文學論文資源的知識重組,是指選擇高校文科學報上發表的文學類論文為知識群,通過對知識群的科學開發,以論文中的重要論點為開發點切挖出精煉的小知識塊,然后進行小知識塊的必要標引,在適用工作平臺(軟件)上重組成各種開發性知識集成系列,為師生讀者利用等系統工程。根據每篇論文的重要論點為開發點切拆高校學報文學論文(知識群),產生適用性更強的精煉小塊文學知識單元(片段),各小知識塊有標引,可作多點檢索,是小塊文學知識資源庫建立的另一大特征。這一形式的數據庫,與(《CNKI(全文)、維普期刊庫)(全文)相比,屬開發性文學知識塊資源庫;與高校學報文摘的一文一摘相比,屬一文多點多摘的更小塊更專類的開發性文學知識塊資源庫。文學論文開發性小塊知識單元的提供,既可消除師生通過閱讀整篇文章去尋獲有用資料的勞作之苦,減少師生的檢索時間,又可使師生得到更適用的文學參考知識資源,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加以充分利用。
一、文學論文知識重組平臺的選用與設計
文學論文的知識重組,需要選擇一個適用的軟件系統構建平臺,以便建成適用的小塊知識資源庫。目前,國內較好的資源整合系統有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的跨庫集成檢索系統(CSDL)、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研制的異構數據庫統一檢索平臺、清華同方的異構數據庫統一檢索平臺USP和TRS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門戶(TRSIIP)、浙江天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天宇異構資源統一檢索平臺等可供選擇。特別是經過改造的•“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所用軟件,就是一個很好用的工作平臺。軟件系統選擇到后,還應在其首頁上作數據庫題名、主題詞、檢索口等必要的設置,以期構建更科學的數據庫。數據庫首頁上作系列主題詞設置具有兩大功用:一是導讀功用,引導讀者快速、有效地從小塊知識資源庫中獲取和利用其適用的知識資源;二是宣傳功用,通過若干個主題詞就能讓讀者盡快了解本數據庫的知識資源體系。進行學報文學論文開發性小塊知識資源庫首頁上的系列主題詞設置,可根據學報文學論文的特色選取和組織相應的主題詞系列。學報中文學論文的開發知識系列,按學科知識分類可將專題數據庫首頁設置為:文學研究一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文學創作一詩詞創作、戲劇創作、小說創作、散文創作、兒童文學創作、報告文學創作、民間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一詩詞評論、戲劇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兒童文學評論、報告文學評論、民間文學評論……點擊上列最小檢索詞小窗口即進入第二層面及其檢索窗口,如點擊下列左邊的“小說創作”進入下一層的檢索窗口。數據庫的第二層面也可設為第一層面豎條窗口的多檢索人口(如:“傳統檢索”、“高級檢索”、“分類檢索”等)或一層面豎條窗口的下一級細分示意圖(如:“小說創作”的下一級細分示意圖“中國小說創作、英國小說創作、美國小說創作”等)及其檢索入口。數據庫檢索層面的設置,是一種知識分類重組形式,其設置的最小類目可以作為論文開發小知識塊的第一主題詞,用于按主題進行開發性知識重組。如上所述,可以把有關散文創作理論研究論文的開發知識組織到“散文創作”這一主題詞上,可以把有關詩詞評論研究論文的開發知識重組到“詩詞評論”這一主題詞上。開發性專題知識小塊數據庫不宜采用分類號作知識小塊的分類重組,以多級主題詞系列作按主題詞分類重組是個好方法。此法很適合開發人員有效開展知識小塊組織工作,由此法重組起來的小塊知識資源庫也非常便利讀者的檢索利用(符合讀者的檢索習慣)。但是,學報中文學論文的開發知識系列,更應該根據老師上課的實用教學題綱設計專題數據庫頁面,如當代文學本科教學專用參考開發文學知識數據庫首頁可設計為:當代文學研究一新時期文學產生背景、新時期文學創作特征、新時期文學創作思潮發展、新時期文學理論思潮發展、新時期詩歌創作、新時期小說創作、新時期散文創作……新時期小說創作(細分)一傷痕小說創作、反思小說創作、改革小說創作、尋根小說創作、先鋒小說創作、新寫實小說創作、新歷史小說創作……選擇好軟件并設置好各個建庫層面后,就可根據相關設計進行文學論文的知識開發重組。根據老師上課的實用教學題綱進行專題數據庫建設,是高校學報文學論文開發性知識重組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利用開發知識促進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好途徑。
二、高校學報文學論文資源的開發
文獻知識資源開發已經提了很久,做了很多,但成效不顯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開發出來的知識產品質量不夠高,無法使讀者與用戶完全滿意。要從文學論文中開發出高質量的小知識塊(產品),開發人員有熟練開發技巧并了解文學知識很有必要,這是技巧之外的大技巧。高校文科學報中的每篇文學論文都有若干個專用小知識團塊,從文學論文中作小知識塊開發,應根據文學論文的專用知識團塊分布狀況進行切分,然后提煉成精致的小知識塊。例如作者曠云的(論<聊齋志異>的時代性》一文,可開發成:“科舉制的興衰史(小知識塊的標題)‘通過科舉考試選拔錄用人才的制度形成于隋朝,在唐朝時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兩宋時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在元代曾一度終止,但并沒有妨礙它在明清之際走向發展高峰的命運。然而,它卻未能跳出中國文化盛衰循環的規律,盛極必衰,科舉考試在它走向最高峰的那一刻,就無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走上僵化、死板的窮途末路一等9個小塊知識單元。文學論文的小知識塊開發分三步:第一步,對知識小團塊進行切分。辨別知識小團塊先要識“塊”,識別文中知識小團塊的分界線才好分塊。一般對有4級或3級小標題的按小標題分塊;只有2級小標題的或無小標題的,需認真閱讀分析論文后根據知識組合團快分塊。文學論文的小知識團分塊,可運用相關的分塊訣竅:有明顯知識團的論文多數按團切分;小說評論方面的論文,可按原著的情節切分;文學史論方面的論文可按時序切分等。第二步,對切分出來的知識團塊進行“瘦身”提煉。從文中切分出來的知識分塊,大多數都要進行“瘦身”處理。特別是有些以文中的某段文或某兩段文作知識塊的,經過再提煉后才能成為精煉的小知識塊(精品)。知識分塊的再提煉,就是要運用編撰文摘的技巧,把其中主要的內容摘錄出來,丟棄那些次要或不用的部分。進行文學論文開發知識塊的“瘦身”提煉,需要堅持最小化原則與性質不變原則,即應把文學論文提煉成各種最小的專用知識塊(單元),并使最小化的知識塊能保持其原有的含義、性質。第三步,小知識塊的組合(知識重組)。經提煉出來的知識內容,有些只作累加即可成為適用的小知識塊(成品);另一部分得由摘編員通過使用關聯詞連接成有序、通順的知識小塊。進行文學論文的知識開發,要求開發人員既要掌握相關的開發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掌握開發技巧,能提高開發速度;而掌握文學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文中小知識團塊的劃分,開發出高質量的小知識塊。
三、高校學報文學論文的知識重組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