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20:48: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藝術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藝術概論

議民族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摘要:在美術教育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關鍵詞:民族藝術;美術教育;價值;教學形式;時代感

一、民族藝術在現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

(一)傳統服飾藝術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查看全文

剖析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

摘要:在美術教育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關鍵詞:民族藝術;美術教育;價值;教學形式;時代感

一、民族藝術在現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

(一)傳統服飾藝術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查看全文

民族藝術在教育的價值綜述

摘要:在美術教育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關鍵詞:民族藝術;美術教育;價值;教學形式;時代感

一、民族藝術在現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

(一)傳統服飾藝術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查看全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教育的結合

摘要: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是我國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重要結晶。在新時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備受重視,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藝術教育工作結合到一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活動中,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內容的同時培養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藝術教育;傳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我國開展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在整個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藝術教育工作中,豐富藝術教育內容,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與發展性,使學生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保護者與發展者。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結合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各族人民以大大相傳的形式所傳承下的一種文化想象,例如民俗活動、民俗禮儀、傳統表演藝術、口頭傳統、傳統手工技能、同宇宙和自然界有關的傳統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交流、維系區域傳統、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還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國外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帶來嚴重的沖擊,在不少社會群體看來傳統文化是一種落后、老土的信息,面對傳統文化往往采取一種摒棄或者是鄙夷的態度,這一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日益深入,我國不少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消亡局面,如何扭轉傳統文化逐步消亡的這一結局,成為我國打造文化強國的重要出發點。在新時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緊跟時展的潮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工作、發展工作相關的法律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與優化,財政部門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傳承工作以及發展工作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一系列現代化科學技術被陸續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等工作中,并通過宣傳手段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工作的開展。“文化生態”就是一種“人文環境”,“人”作為“文化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生態”構建工作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需要依靠“人”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作出正確的判斷。教育與媒體作為影響“人”審美觀念、價值取向的直接因素,從教育與媒體入手提升“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傳承意識,使“人”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以及傳承工作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是一個龐大的教育組織體系,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滲透到教育體系,創建與非物質文化有關的教育系統、學科體系、教學制度,使教育能夠成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工作、傳承工作與發展工作的重要途徑。藝術作為記載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不僅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方式,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結合到一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繼承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現狀

查看全文

淺談圖像學下少數民族音樂史

音樂圖像學最初興起于西方國家,20世紀70~80代引入中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音樂圖像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音樂圖像資源數不勝數。特別是近些年來,中國的音樂圖像學學科發展迅速,研究碩果累累,受到了音樂學屆的更多關注。王玲博士《音樂圖像學——與云南民族音樂圖像研究》一書便是音樂圖像學新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從以下幾點對本書進行解讀。

一、以圖像闡述歷史,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新范式

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多以山居民族為主,大多數的山居民族都有著相似的共性,即他們的語言系統里有著固屬于本族的“方言”語調,但從“方言”發展成獨有的文字形式較為困難。他們音樂生活的資料從文獻史料上幾乎無從考證,只有一些文獻零星散落著只言片語。因此,少數民族會用其他方式記載傳承著他們的音樂生活,就如有關音樂生活的圖像,來記載闡釋他們的音樂歷史,記錄著關于音樂生活中的大事件,就像歌謠一樣,傳載著少數民族藝術智慧的結晶。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生活歷史,對音樂圖像的考察、梳理工作就凸顯出來了。既要用音樂圖像學的方法論對音樂圖像本體進行鉤沉爬梳,又要以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成果驗證云南少數民族的音樂歷史發展的問題。在“音樂圖像學”學科的學科研究框架下,用嚴謹、細致的專業視角從新解讀“云南音樂圖像”,不僅對我們了解云南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文化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構成整個云南地域音樂整體發展版圖的一部分。云南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音樂圖像資源種類豐富,歷史上流傳下來眾多圖像資料,有著各自的民族特色。有學者對云南某些民族的音樂圖像進行研究梳理,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如此全面系統的對云南地區的民族音樂圖像進行研究及學科理論建設,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因此,王玲博士的《音樂圖像學——與云南民族音樂圖像研究》為地方少數民族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攻營拔寨”。眾所周知,音樂的興衰起伏與歷史的浪潮息息相關,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著極具特色的脈絡主線,或明暗交替,或跌宕起伏,這也賦予了音樂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特殊氣質,強烈且獨特。對于歷史階段的劃分,是研究史學的重要問題。關于云南音樂圖像研究的一個重點,就是時間節點的劃分。這對于研究云南民族音樂圖像是至關重要的。作者對云南歷史上遺留下繁多的云南音樂圖像資料,敏銳的發掘出云南各民族共有的傳承線條,結合文獻記載史料,參考前人對清代以前云南藝術的分期,把云南各族各時期所保存的音樂圖像資料進行了細致的爬梳分類,清晰地劃分出具有代表性的時間節點: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并以戰國—西漢、(東)漢晉、南詔(唐)大理(宋)、元明清五個樂舞文化時期為主要研究主體,對其進行詳盡的梳理、研究。此外,作者在論述云南民族圖像歷史發展的梯度時,在五個時間節點中分別加入了云南民族音樂圖像的典型個案。這種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是對云南民族各時期整體音樂圖像研究的相互印證,讓讀者更為清晰、直觀、具體的了解音樂圖像個例的研究成果。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見證“圖像學”如奔向川流不息的“歷史”長河。

二、引入西方學理,建樹中國音樂圖像學原理

無根浮萍,何以成蒼蒼巨擘?沒有堅實的理論根基,何來瓊樓玉宇?搞學問研究就是如此。書名為《音樂圖像學——與云南民族音樂圖像研究》,因此音樂圖像學的學科基礎理論的建構也是這本書的亮點。每一門學科的達到“百花齊放”的地步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學科的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淀與積累。自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音樂圖像學傳入我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因此中國的音樂圖像研究還有諸多領域需要探索。進入新世紀以來,關于“音樂圖像學”學科的研討會、年會召開次數之多,影響范圍之廣,使得“音樂圖像學”越來越具有號召力。2013年,來自美國、瑞士、臺灣等國家地區的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音樂圖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在徐州舉辦了“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2016年10月,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了“第十四屆國際音樂圖像學會暨第三屆中國音樂圖像學年會”,全世界10余個國家70多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這些學術會議的成功召開,是對中國音樂圖像學傳播的大大促進。現階段音樂圖像學蓬勃發展,但是其學科建構還是相對薄弱的,以現有文獻來看的話,關于學理建設的著作聊聊無幾。成體系的音樂學學科,應從學科的基礎理論的建構來闡述。學科基礎理論的構建,是支撐學科樹立的骨架,是進行學科研究的第一步。對于學科理論構建的問題,本書的第一章用五個部分來論述,一步步搭建音樂圖像學學科的輪廓框架。作者首先對音樂圖像學的概念界定。對“音樂圖像”本體進行解讀,對圖像影射的內容進行研究,指出音樂圖像的研究意義及對出土文物“圖片”描述的差別。其次,對音樂圖像與音樂圖像研究及音樂圖像學學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嚴謹地論述,劃分三者的殊同界限。對音樂圖像、音樂圖像研究、音樂圖像學三者的研究現狀以及前瞻發展動態的整體把握。這不僅僅是云南音樂圖像研究的范式,更是推動了音樂圖像學學科的整體建設,完善、擴充音樂圖像學這門新興學科的研究方法,使得音樂圖像的研究更為深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熟練地將西方理論較全面的引入,借鑒西方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方法。例如是音樂圖像學西方經典的文獻,書中多次引用。這體現英語能力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輔助性。作者身為英語語言專業文學碩士,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問學者,使她能夠無障礙直接閱讀有關的英文資料,查閱英文典籍。從而能夠時刻關注國際新學界動態,吸收、借鑒最新的理論成果。

三、兼收并蓄,“跨學科”的研究視野

查看全文

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雙重參照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筆墨;寫意;綜合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筆墨是中國畫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筆意的產生,有賴于用筆、筆意的產生,也有賴于筆法、筆意的產生,更有賴于筆枝、由用墨而衍生出的“墨意”,則指用墨創造繪畫的意境、筆與墨、筆意與墨意得有機統一、完美結合,形成筆墨、寫意不僅是中國畫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而且是整個中國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寫意”一詞,最早即源于中國畫、中國畫的“寫意化”審美特征十分鮮明、中國畫的空間營造法,主要分為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分層式空間三種、中國畫的詩、書、畫、印“四合一”,充分體現出它的綜合之美等,具體請詳見。

中國畫,簡稱:“國畫”,顧名思義,它是中國的繪畫藝術,是民族繪畫的主要代表。它還與中國書法并成為“中國書畫”,而“中國書畫”又與中醫中藥、京劇一起,并稱“三大國粹”。中國畫之所以作為民族繪畫自立于世界繪畫藝術之林,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特征。因此,研究探討中國畫的審美特征,對于中國畫的繁榮與發展,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一、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中國畫以中國特制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故中國畫又稱“水墨畫”或“彩墨畫”,這使得“筆墨”成為中國畫技法和理論中的重要術語,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審美特征。

由用筆而衍生出的“筆意”,則指的是用毛筆進行繪畫時的藝術經營與筆畫運轉間所表現出來的意向、風格、功力、神態、意趣等等。宋代大詩人兼大畫家蘇軾曾在詩中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說的就是繪畫時的筆意。

筆意的產生,有賴于用筆。中國畫使用的毛筆,具有特殊的功效,它能自由地勾畫出各種線條,通過線條的粗細、方圓、頓挫、徐疾、輕重、濃淡、轉折等,達到造型的目的,充分而又獨到地表現物象的形體和質感。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審美教育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少數民族靈魂的象征與身份的表征,是少數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在市場經濟、現代科技、文化霸權等的全面沖擊下,已經處于被“他者化”、“邊緣化”的境地。高等院校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作為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陣地,如何將學校的教學科研與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以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柳州師專”)中文學科課程教學與改革為切入點,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融入到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學理依據、政策依據、現實可行性和實踐路徑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一、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理念的學理依據與政策依據

“桂中”是一個概述地域方位的名詞,是廣西中部地區的俗稱。桂中民族地區擁有豐富多彩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如有首批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四絕”———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還有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麒麟山文化、盤古文化、紅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藝術為高校的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師專的審美教育中來,推進學校中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師專的審美教育也有著一定學理依據和政策依據。

(一)學理依據

民族文化與學校課程教學之間有著非常密切內在關系,高校課程的設置、教學改革與高校傳承民族文化的職能的內在關聯也有著深層的理論依據。在人類學家的視野中,學校“課程”是“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民族都創造發明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人們將其認為“精華”的部分編寫成教材,放到學校中作為“課程”,以便能夠進行代際“文化傳承”。可見,課程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傳承形式,它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化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民族交往、民族發展和民族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其生存與發展受到了極大地威脅。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高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主要機構和場所,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神圣職責和艱巨任務。課程作為高校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主要工具,總是體現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將一定社會的文化轉化為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與教師的日常交往中,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習得了這些文化。高校審美教育是高校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教師通過選擇一些具有豐富審美意蘊的藝術文本和藝術樣態作為教學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感受藝術美的生成、理解藝術美的內涵、把握藝術美的價值等各種審美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積極的審美態度,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作為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的一種特色鮮明的優質審美教育資源,既要傳承發展,又要應對文化現代化的矛盾,因此,科學合理的設置既能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又能適合學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課程,處理好民族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的關系,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所面臨重大問題。

(二)政策依據

查看全文

學校藝術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方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絢爛多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學校的群體優勢,必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綜合推動力。因此,通過學校教育保護好、傳承好各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凝聚本民族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藝術教育;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及分類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2003年9月29日至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舉行了第32屆會議,會議中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給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為了使我國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更加具體化、規范化,通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五大保護體系,并制定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共五級保護體系,分別所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種類較多,其表現形式十分復雜多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根據我國各級政府與單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過程中整理并將其劃分為10個類別,分別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Traditi-onalSports,RecreationandAcrobatics);民間文學(FolkLiterature);民俗(Folk-custom);傳統音樂(TraditionalMusic);傳統技藝(Tradit-ionalSkills);傳統美術(TraditionalFineArts);傳統戲劇(Traditi-onalOpera);曲藝(ChineseQuyiMusic);傳統醫藥(TraditionalMedi-cine);傳統舞蹈(TraditionalDance)。

二、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大慶市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綠色油化之都”之美稱。所屬大慶市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所在地方的寶貴財富,它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沉淀,散發著無限光芒。目前,大慶市共有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表(其中大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從屬于其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項從屬于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此說明,下表中不再贅述)展示如下:黑龍江省大慶市雖建市不久,但由于這里匯聚了醇厚的歷史積淀和悠久的文化遺產傳承,使得大慶市現有的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活躍在大慶市的方方面面。大慶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在此工作進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使得各方的保護工作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和改進,并從中取得了寶貴的傳承與保護經驗。

查看全文

原生態舞蹈對舞蹈教師的啟示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進行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和“劇場”民間舞蹈文化兩個維度的文化分析、風格闡述和事實舉例,結合民間舞教師的基本專業素養和當前民間舞專業教育的現狀提出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對民間舞教師的啟發和幫助,并提出民間舞教師獲取所述啟發與幫助的實地采風、經典研究、理論學習等途徑。

關鍵詞: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民間舞教師;啟發與幫助;原生態;基本途徑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人類社會的初始階段。它是人們表達情感、描摹生活、探討人與自然關系地重要工具和自發行為之一。中國彝族、藏族等的民間舞蹈文化,往往還蘊涵著本民族的歷史與傳說,有著舞蹈藝術之外的,更加廣闊的社會價值和重要意義。而把民間舞作為課程搬到課堂,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舞蹈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才逐漸出現的。所以,豐富駁雜的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既是民間舞教師最直接的教材,也是需要民間舞教師進行不斷研究、揣摩的素材。其豐富性決定了民間舞教師在處理方法上的多樣性、選擇性和研究性。但首先可以斷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民間舞教師,科學地了解和研究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是廣大民間舞教師的必備環節之一。

一、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一)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內涵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是指中國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統中存在的獨立的舞蹈亞文化系統的總和。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內涵,可以最簡明地分為“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和“劇場民間舞蹈文化”。

1、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所謂“原生態”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質的特征。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是劇場民間舞蹈文化的母體。

查看全文

五四時期藝術歌曲創作風格與演唱特色

是中國史上的一次尋求思想啟蒙、個性解放的運動,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振興中華就必須進行精神層面的改革,徹底改變文化心理結構。新文化運動自此拉開了大幕。由于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新音樂文化建設也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音樂文化建設架構中關鍵一環的音樂創作,逐漸為一些熱心于新音樂文化發展的音樂家所注意,新型音樂創作開始起步。

一、五四時期藝術歌曲的發展概況

(一)產生條件

1919年爆發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這種追求新思想、新知識、新藝術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才引導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出現。在此之前,“選曲填詞”學堂樂歌可以算得上中國藝術歌曲的最早雛形。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許多學校開始普開樂歌課,強調用音樂來加強學生的“美的教育”,這種音樂教育使得藝術歌曲的產生提供了客觀上的需求,成為藝術歌曲產生的條件之一;其二,新文化運動中所大力倡導的“白話文”“新詩”“國語”使得許多優秀的新體詩接踵而至,這也為藝術歌曲的形成在歌詞方面提供了準備;其三,最重要的還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出現的一批優秀音樂人才的有力推動。以蕭友梅、趙元任、黃自、青主等為代表的留學歐美的音樂人紛紛回國,帶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樂理論和作曲技術,并將其同我國的傳統音樂元素緊密結合,創作出了許多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

(二)發展梗概

“選曲填詞”學堂樂歌是我國藝術歌曲的雛形,大多學堂樂歌選用日本或歐美現成曲調來填詞,也有少部分是選用中國傳統民歌曲調或音樂家自己創作的,代表性的音樂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馬》《春游》,李叔同的《送別》《西湖》,曾志忞的《練兵》《游春》等。20世紀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樂的武器擔負起了時代的責任,帶著對祖國、民族的極大熱情投入到了藝術歌曲的創作領域,在作曲技法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涌現出來許多反映時代特征、具有愛國情懷,同時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思考憂慮及對中國勞苦大眾深表同情的不同題材和形式的藝術歌曲。如青主的《大江東去》,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