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00:16: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集群管理論文
摘要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存在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尚且不足,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嚴重滯后等現狀。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集群的發展,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集群循環經濟特色經濟
1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基本狀況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產生和正在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他們以鄉村農民企業家、城市科技實業家、外資、港臺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等為驅動主體,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盡相同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集群基本上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兩種,其中以農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存在的農業集群總數已達到440多個。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集群的基本情況主要有以下內容:
1.1根據地區區位優勢,建立在農村或鄉鎮工業基礎上的農業集群,并形成專業化小城鎮
例如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生產的優勢農產品主要種類有18種,其中1/3的品類與國家對農業區劃要求主攻產品目標相銜接,2/3與融入國際產業鏈,應對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區內注冊的品牌有45項。
農業產業化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荷蘭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的表現,發展的模式以及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經驗等進行了論述,指出了中國農業發展存在的不足,最后論述了中國農業發展能夠從中借鑒的經驗,農業產業化還是農村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坦途。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合作制市場+農戶合作社+農戶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國一些大的工商企業就有自上而下地把農業生產中的產供銷三個環節連結起來的做法。1955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戴維斯提出了“農業企業”的概念,這是國外較早提出農業產業化概念。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現代農業的一種綜合經營體制,它更大地發揮了市場力量,將資源、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在市場機制下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農、工、商的一體化經營。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中,荷蘭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荷蘭大田作物的馬鈴薯和甜菜,園藝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業的奶類、肉類和禽蛋生產均形成了高度的專業化,已經不再是“政府羽翼”下過度支持和保護的一種產業,而是成長為有競爭力的產業。荷蘭的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具體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荷蘭農產品成為出口主導型產業,促進了荷蘭農業一體化市場機制的完善,壯大了農業集體經濟。
一、荷蘭的農業產業化
1.荷蘭是農業產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主要表現在:
農業企業資源性管理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2000年12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正式了《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得到了一些國家、地區的好評和積極響應。借鑒IAS41,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規范與農業活動相關的生物資產和農產品以及農業企業社會性收支的會計核算辦法近日即將由財政部正式。但是,對于同樣與農業活動相關的土地(已列為固定資產)、灘涂等稀缺自然資源的會計處理,由于不適用于辦法所規定的范圍而未能對其作出規范。作為資源性資產的土地是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是農業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8號)強調指出,國有農場的土地是國有農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雖然將農業企業使用的土地明確為固定資產,但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對其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規定,因而只能在賬外造冊登記,即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自然資源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未能將土地資源的價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階段。顯然,時至今日,現行農業財務會計制度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處理,已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黨的十六大強調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國不同所有制的農業企業即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專業核算辦法之后,借鑒國內外資源資產理論研究成果,按照我國有關法規的要求,盡快制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資源性資產(探討)》(以下簡稱探討辦法),采取資產化方式來經營和管理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從實物管理過渡到價值管理;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作出規范,從會計核算制度的層面上防止土地等國有資源資產的流失,就顯得十分迫切。可以說,這也是首先在農口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一次創新性的嘗試。但是,探討辦法的制定,既涉及資源資產理論和會計技術問題,也涉及相關的法規問題,尤其是現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擬議修改中,所以,必須廣泛征求意見,使之切合我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具有合規性和可操作性。
二、資源性資產的定義
要制定好一項會計核算辦法,首先要對辦法所依賴的基礎性概念作出科學、準確而明晰的定義,并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給以界定。探討辦法應該遵循《企業會計制度》和生物資產辦法的有關規定,需要作出補充界定的只是“資源性資產”這一概念。在探討辦法中我們擬將“資源性資產”定義為: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動性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
這里我們先把這一擬定的定義與生物資產辦法中的生物資產定義作一比較。該辦法將“生物資產”定義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活的動物或植物。”而“資源性資產”,則是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這樣下定義,與“生物資產”概念一樣,首先,抓住了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物征,是人類勞動參與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資源,比如,大自然恩賜的土地須經過開墾才能成為農用地。其次,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將其限定在農業活動范圍內,即既將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明顯非農業活動適用的資源性資產排除在外;也將不須對其進行生物轉化管理(指人為提供營養、濕度、溫度和光照等條件,促成或加強轉化的發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雖屬于自然生成物但不屬于農業活動范圍內的森林資源(包括林區內的森林、林內動植物以及森林環境等)排除在外,同時,也為“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辦法”的制定留下了空間。再次,自然生成物屬于有形資產,這樣定義也就把通過國家出讓、補地價方式取得或通過市場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資者投入等作為無形資產入賬的有一定使用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排除在資源性資產之外。
農業企業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國際經濟環境下,農業企業同樣需要依靠科技提升競爭力,增加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成功與否將成為農業企業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將促使農業企業越來越重視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占農業農業企業總支出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關鍵詞】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支出;費用化;資本化;會計處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知識要素和知識產業的創新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從系統觀來看,知識經濟系統中的第一推動力是科技創新。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創新的能力和儲備與研究開發的投入息息相關。?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的合理使用是農業企業一項重要經營管理決策,它關系到農業企業長期、持續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隨著研究開發支出的大幅度增長,成為會計界關注的焦點。
一、農業企業研究開發過程的介紹
農業企業的研究開發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技術引進,自主研發(內部研發)、合作研發。與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相比較,國內農業企業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整體上自主創新的能力薄弱。較多農業企業處于對外部的依賴,內部研究開發支出較低。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我國農業企業逐步實現研究與開發支出內部化,研究開發的支出必然增大。
二、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的特征
農業保險業務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農業保險是政策性業務,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其間”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文章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論述了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屬性,認為保險公司要從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關鍵詞: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屬性
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業務,其依據是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高,任何一個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經營,也無法經營。而且在國際上通常也把農業保險界定為政策性保險業務,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把該保險列為政策性強、具有社會保障性的業務。因此,要發展我國農業保險首先應確立農業保險為政策性保險的地位。農業保險既然是政策性保險,就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政府實施農業保護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必要時政府還要給予一定的經營補貼。而保險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虧損同商業保險盈利性目的相違背。因此,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公司中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發展位置和業務空間,也就不可能發展。換言之,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農業保險業務。
筆者對上述觀點不敢茍同。毫無疑問,農業保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保險必然虧損,商業保險公司不能涉足其間。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農業生產分散,風險防范機制脆弱以及政府財力有限等實際情況都決定了我國必須動員一切力量發展農業保險,而不能簡單照辦發達國家的模式。因此,筆者認為,不應該把農業保險完全定位于政策保險,更不能把保險公司排斥在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之外。而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開辦農業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一方面,保險經濟與國民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商業保險的發展有賴于社會經濟的進步。商業保險本來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過去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一再證明,國民經濟發展快,保險消費或需求就會增加;反之保險產業的發展就缺乏基礎,導致保險水平低下。如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人們的風險意識淡薄,加上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大大抑制了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致使我國保險事業幾度停辦并長期停滯不前。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人們的觀念不斷轉變,風險意識逐步加強,對保險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國保險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費年平均增長率為32.1%,由此可見國民經濟發展對商業保險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農業企業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國際經濟環境下,農業企業同樣需要依靠科技提升競爭力,增加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成功與否將成為農業企業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將促使農業企業越來越重視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占農業農業企業總支出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關鍵詞】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支出;費用化;資本化;會計處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知識要素和知識產業的創新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從系統觀來看,知識經濟系統中的第一推動力是科技創新。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創新的能力和儲備與研究開發的投入息息相關。?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的合理使用是農業企業一項重要經營管理決策,它關系到農業企業長期、持續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隨著研究開發支出的大幅度增長,成為會計界關注的焦點。
一、農業企業研究開發過程的介紹
農業企業的研究開發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技術引進,自主研發(內部研發)、合作研發。與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相比較,國內農業企業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整體上自主創新的能力薄弱。較多農業企業處于對外部的依賴,內部研究開發支出較低。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我國農業企業逐步實現研究與開發支出內部化,研究開發的支出必然增大。
二、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的特征
農業產業集群管理論文
摘要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存在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尚且不足,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嚴重滯后等現狀。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集群的發展,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集群循環經濟特色經濟
1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基本狀況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產生和正在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他們以鄉村農民企業家、城市科技實業家、外資、港臺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等為驅動主體,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盡相同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集群基本上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兩種,其中以農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存在的農業集群總數已達到440多個。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集群的基本情況主要有以下內容:
1.1根據地區區位優勢,建立在農村或鄉鎮工業基礎上的農業集群,并形成專業化小城鎮
例如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生產的優勢農產品主要種類有18種,其中1/3的品類與國家對農業區劃要求主攻產品目標相銜接,2/3與融入國際產業鏈,應對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區內注冊的品牌有45項。
農業就業路徑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分析農業大省嚴峻的就業形勢及導致就業不足的原因出發,闡述了農業大省擴大就業的大體思路、基本路徑和這一路徑選擇的邏輯起點及其可行性。然后,提出了循著這一路徑積極擴大就業,作者認為必須采取的五條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大省;就業不足;擴大就業;路徑選擇;城鎮化戰略;就業優先
中圖分類號:F240
“積極擴大就業”以降低社會失業率,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十五”及今后一個時間農業大省擴大就業的路該怎樣走?應如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把積極擴大就業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在此,筆者試圖對這一問題作一些也許膚淺的思考和探究。
一、就業不足的原因分析
農業大省由于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前人口的過快增長,使當前男16~59歲、女16~5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大量膨脹,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帶來了巨大的失業源。加之“入世”導致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下崗職工與失業人員,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高峰不期而遇,造成了當前嚴重的就業不足,并呈現出如下四個明顯特點:一是不僅勞動力供求總量嚴重失衡,且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二是由于城鎮化程度偏低,加之“入世”對近期農業的負面影響,使引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化解農村就業壓力的任務變得十分艱巨復雜;三是科技進步使就業增長的彈性系數下降,導致單位投資提供的就業機會銳減;四是擇業觀念滯后,社會勞動參與率過高,導致就業競爭日益加劇。可見,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大省的勞動力供需已嚴重失衡,致使就業不足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據調查分析,導致就業不足問題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幾點:
稻作農業概論管理論文
一、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稻作農業最早的發生地。根據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和對古代植物遺存的分析鑒定成果,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大約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個中國史前稻作農業大致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從理論上講,栽培稻的起源,是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野生稻分布區域內。
關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過農學方面的、民族學方面的和考古學方面的多種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國南方腹心地帶,主要是根據近十年來的兩項考古發現提出的。
農業管理論文:農科企業在農業的作用探索
本文作者:鞏文紅劉春泉工作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六合動物科學基地
農業科技企業在農業示范基地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科技企業是農業示范基地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農業示范基地功能主要包括科技創新、技術集成示范、產業帶動等。科技創新主要由科研單位中的科研項目組承擔,研發資金來源于各科研項目組承擔的項目經費。農業科技企業是科研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的重要平臺,與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都是以產品作為標識進入市場,示范帶動,參與交易,從而獲得市場利潤。農業科技企業的產品從制作工藝、產品性能到外包裝等都包含著多項科技成果,這些成果在產品上的轉化形式不是多項成果簡單的堆積,而是根據產品研發的需要,科學配置后以產品為載體得到集成創新。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使多項科技成果在基地得到熟化、集成、創新、示范、推廣,拓展了農業示范基地的發展空間,促使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走向市場,為基地的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業科技企業是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輻射和展示功能的主力軍農業科技企業憑借科研單位自身的優勢,通過實施“基地+公司+農戶”、“基地+公司+市場”、“專合組織+農戶+市場”等產業化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地方特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特色產業生產中充分發揮示范、帶動、輻射和展示作用。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六合動物科學基地為例,江蘇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基地以來,根據市場需求,集成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現有成果,大力推進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當地、周邊及宿遷、揚州、鹽城等其他市區的農村農業發展發揮了示范、帶動、輻射與展示作用。目前,公司向市場推出了“方欣”牌系列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其中,番茄、辣椒、黃瓜、南瓜等4個產品獲得綠色產品證書,空心菜、土豆、西蘭花、青菜、莧菜、蘿卜、菠菜、芹菜等8個產品獲得有機轉換證書。蘇鐘豬肉、即食玉米、有機蔬菜、山芋等產品受到了廣大城市居民的青睞,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該公司設有專門的質檢機構,建立了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標識和追溯體系,輻射和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為滿足現代都市人對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作出了貢獻。
農業科技企業在農業示范基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農業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技企業自身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基地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在農業示范基地發展中壯大自己是近年來農業科技企業發展的新課題,必將面臨著來自企業外部和內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阻礙著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產權不清,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規范脫胎于農業科研單位的農業科技企業,目前大多數還是事企不分,與其母體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名為企業,實為事業,產權不清,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規范。由此必然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一是企業實質上負盈不負虧,其母體對企業承擔無限經濟責任,企業一旦虧損或破產,債務全部推給母體。由于有人承擔債務,這種企業實難盈利。二是母體對企業干預過多,影響了企業的自主經營,致使企業對原單位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喪失了主人翁意識,降低了經營的積極性,缺乏發展的動力與壓力。沒有真正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三是企業員工一部分是事業編制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等同母體其他事業編制的人員一樣;一部分是企業編制人員,在人事上屬于科研單位的在編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由企業決定;還有一部分是企業向當地勞動部門招聘的合同制員工或臨時工,這種多種成分組成的員工隊伍,同工不同酬,相互攀比,導致員工缺乏責任心、積極性,吃“大鍋飯”的現象十分突出。農業科技企業成了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的沒有多少活力的半經濟半事業的組織[4]。基地各部門運行缺乏協調性農業示范基地的三個主要部門(科技研發部門、農業科技企業和基地辦公室)各有分工,在基地發展的整體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部門各自利益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科技研發部門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基地辦公室為農業科技企業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務,但并不參與企業的利益分配,這必然影響對企業的支持力度。科技研發部門合作意識淡薄,基地辦公室服務不到位,也將引起企業對他們的抱怨,最終導致基地的3個主要部門不能實現有效地合作,影響了整個基地的運行效率。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結構比例不合理,內部管理不規范農業科技企業來源于農業科研單位,所以在專業人才方面有較大優勢,銷售人員、研發人員、示范推廣人員比例較小,善經營、懂市場的管理人才相對缺乏。在市場經濟面前,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這些人才的缺乏阻礙了新產品的開發、產品功能的改進,阻礙了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阻礙了企業的業內地位及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同時,農業科技企業規模一般較小,整體盈利能力較差,員工薪金水平相對較低,科研環境和各方面福利又不及科研單位,難以吸引并留住有經驗的管理和研發人才[5]。此外,企業內部普遍存在著管理手段滯后,管理水平與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現象,部分企業沒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還屬于典型的粗放式管理,不利于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開拓市場的能力。農業科技企業產業化規模小,帶動效應不強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農業科技企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企業生產規模小,農戶及農產品零星分散,增加了生產和流通成本,賣難、買難現象嚴重,打擊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6];企業生產規模小,制約了機械化生產的普及;企業生產規模小,所擁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數量就較少,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能力較弱。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資金量大、周期長、風險大,需要企業有雄厚的資金和風險承受能力,企業的規模小、資金實力不足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本[5]。此外,由于經營理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識,很多企業都沒有形成極具影響力的品牌產品,導致企業發展、壯大的步伐緩慢,后勁不足,因而對農民的帶動力不強[7]。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企業在農業示范基地中的作用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