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健康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9:51: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女生健康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女生健康教育

中職女生性健康現狀及需求調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海南省中職女生性健康現狀及性健康知識需求,為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性健康教育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法,對海南省11所中專學校共1541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海南省中職女生性健康知識知曉率不高,三年級女生性健康知識知曉情況普遍優于一年級、二年級,漢族女生性健康知識知曉情況普遍優于少數民族女生。學生性態度較為開放。少數民族女生戀愛及性行為率高于漢族女生,一年級女生戀愛率高于二、三年級女生,一、二年級女生性行為率高于三年級女生,差異有顯著性。中職女生獲取性健康知識的途徑主要是學校教育(69.2%),其次是家庭教育(50.2%)。結論中等職業學校女生性健康知識較為欠缺,低年級和少數民族學生更甚,學校應重視性健康教育與知識宣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價值觀和性道德觀。

關鍵詞:中職;性健康知識;性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將性健康定義為一種與性相關的軀體、心理、社會功能的良好適應狀態以及性道德[1]。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期或青年早期,年齡為15~19歲,是人體性器官和性機能快速發育成熟、心理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女生的青春期來得比男生早。據國家流行病學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女孩性發育時間提前到平均9.7歲,男孩提前到平均11.3歲[2]。而進入青春期的女生,隨著生理機能的成熟,性心理被喚醒,她們渴望與男性交往,渴望得到來自異性的愛,她們試圖探究異性的心理,進入異性的生活[3]。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當代家長、教師談“性”色變,進入青春期的女生不敢公開獲取相應性知識,無法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獲取科學的性知識,對性知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易發生危險性行為,一旦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事件如意外懷孕、人工流產、感染艾滋病等,不僅會危害女生身心健康,還可能對她們今后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為了解海南省中職女生性健康知識、行為、態度現狀及性健康知識需求,為今后開展中職女生青春期性教育提供參考,課題組于2018年對海南省11所中職學校女生展開性健康狀況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法,選擇海南省11所中職學校(海南省第二衛生學校、海南省銀行學校等)在校女生為調查對象,年齡15~19歲。于2018年對11所中職學校在校女生進行二維碼線上問卷調查,共獲取問卷1654份,有效調查問卷1541份,有效率為93.2%。其中來自農村地區的1018人(66.1%),來自城鎮的523人(33.9%);漢族914人(59.3%),少數民族627人(40.7%);一年級750人(48.7%),二年級448人(29.1%),三年級343人(22.3%)。1.2工具。利用自行設計的中職女生性健康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根據研究目的,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3-6],遵循調查問卷設計原則和格式,結合中職學生特點編制問卷。之后經專家審閱,并在中職學校隨機抽取80名中職女生進行預調查,以完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包括民族、年級、家庭所在地3個項目;(2)性健康知識:包括青春期身體變化、月經期個人衛生護理、產月經血的器官、避孕方法、艾滋病傳播途徑、宮外孕癥狀及危害6個項目;(3)性態度:包括初中專階段性行為、婚前性行為、為了物質(錢、禮物)和別人發生性行為、男女彼此同意就可以有性行為4個項目;(4)性行為:包括戀愛狀況、性行為2個項目;(5)性健康知識來源及需求:包括性健康知識來源、接受性健康教育狀況及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的途徑3個項目。1.3質量控制。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集中、統一培訓,調查時考慮到問卷調查內容的敏感性及為了保證所獲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課題組設計生成問卷鏈接二維碼,利用手機微信進行二維碼線上問卷調查。被調查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遵循自愿原則,現場以獨立、匿名形式答卷,調查員在學生填寫問卷時回避,以消除被調查者的顧慮,從而控制無應答偏倚和報告偏倚。1.4統計分析將線上問卷調查結果導入Excel2016軟件整理并核查。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相關數據以率或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查看全文

深究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廣西某醫學院一、二年級3328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整群分層抽樣法。剔除錯誤學號或無真實姓名等無效問卷,獲有效問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專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測量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簡稱SCL-90,作為準則參照試驗[1],并參照全國青年組常模對比分析[2]。

查看全文

城市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論文

摘要:城市小學生心理論文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要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全面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之以個別輔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根據小學生特點,開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教育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穩步推進的今天,重視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及關注的熱點,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查看全文

女大學生HPV疫苗健康教育效果

摘要目的:評價健康教育對高校女生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相關知識的教育效果,為構建我國相關干預方案提供參考。方法:以PRISMA2020框架為指南,在中文、外文文獻數據庫中檢索了2007年1月1日—2022年1月的文獻。結果:初步檢索出897篇文獻,最終納入文獻7篇。干預方案的設計差異很大,7項研究中僅有2項探討了干預措施對HPV疫苗實際接種的效果,但是并未表明該干預方案對接種率的提升。結論:雖然較多干預措施改善了高校女生的HPV疫苗知識水平和接種意愿,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尚無行之有效改善女大學生疫苗接種率的干預方案。

關鍵詞:HPV疫苗;接種;女大學生;宮頸癌;系統評價

宮頸癌是嚴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宮頸癌年死亡人數約5.3萬例[1-4]。其發病機制與持續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密切相關[5],通過接種HPV疫苗可以預防超過70%的宮頸癌[6]。中國《子宮頸癌綜合防控指南》中指出,預防宮頸癌首先應當開展健康教育和接種HPV疫苗[7]。Meta分析顯示,中國大陸大學生HPV和HPV疫苗認知率分別為28%與23%,認知率處于較低水平[8]。高校女生是進行宮頸癌及HPV疫苗健康教育的重要群體,正處于接種疫苗的重要時間段。研究表明,基于學校的干預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對宮頸癌知識和HPV疫苗的了解,進而提高該群體對HPV疫苗的接受度[9-10]。本研究擬通過系統評價近年來以學校為基礎,涉及HPV疫苗及宮頸癌的健康教育對高校女大學生的教育效果,為開發相關干預方案提供信息,為制定有效的高校女大學生HPV疫苗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可靠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的檢索策略檢索中文、外文文獻數據庫。采用中文檢索詞“大學生/大學女生/年輕人/高校學生”“宮頸癌/宮頸癌疫苗/HPV/HPV疫苗/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人乳頭瘤病毒”“隨機對照試驗/健康教育/干預/RCT”及英文檢索詞“HPV/humanpapillomavirusvaccination/cervicalcanc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random/intervention”“uptake/education”“students”“collegestudent/collegestudents/undergraduate/undergraduates/academician/academicians/universityman/universitymen/youngadult”“papillomavirusvaccines”在文獻數據庫中檢索2007年1月1日—2022年1月的文獻。文獻篩選遵循PRISMA2020指南進行。1.2排除標準和納入標準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中國高校女生,包括研究生、本科學生、專科學生和高職生等;②研究類型包括隨機對照組試驗(RCT)、類實驗性研究;③測量的結果至少是以下結果之一,即HPV疫苗接種率、HPV疫苗接種意愿、HPV疫苗及宮頸癌相關的知識;④語種為中英文;⑤至少有一個關于HPV疫苗健康教育的干預組。排除標準:①文獻無法全文獲取;②干預地點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③同一研究的相似研究。1.3文獻篩選與信息提取首先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完成文獻篩選,剔除不滿足篩選條件的論文,隨后對篩選成果進行比較,如存在差異意見可經過磋商并請第三方做出仲裁加以處理。根據干預過程提取了每篇文獻的研究設計、干預過程和結果。1.4質量評價通過2名研究人員獨立對納入的文獻進行評估,差異通過與第三方的聯合討論或協商解決。按照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11],由2位研究者對納入研究中的隨機對照試驗的偏倚風險進行評價,包括隨機分配、數據完整性、盲法、選擇性報告和其他偏倚。使用循證衛生保健中心的質量評價工具(JBI)評價[12]類實驗性研究的質量。

2結果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與體育教學論文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以衡水學院以及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的師范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參照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有589名,研究組(將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有376名。本研究的樣本容量為965.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進行,這些研究對象都是以班級為組織單位。

1.2研究方法

為了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筆者使用了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KL-90)來對研究對象進行訪問和心理評估。SKL-90量表共包含90個測評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由專業人員首先對測評方法做出說明,并由輔導員組織實施,由學生自主回答。問卷共發出965分,收回有效問卷965份,滿足統計要求。對于調查數據的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進行。

2.調查結果及分析

查看全文

初中心理咨詢室工作規劃

一、工作目標:

繼續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為方針,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點,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為目標,構建“心理咨詢室為主體、班級為主導、優化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為手段”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工作重點:

(一)常規工作:

1、繼續做好每一天的面對面咨詢工作,接好每一個咨詢電話,答復每一封咨詢信函。

2、建立健全每一個咨詢者的心理檔案,做到及時準確。

查看全文

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實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為滿足新形勢人才素質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不能單純以身體訓練為主,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更注重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多方位全面的發展其身體素質,朝著快樂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德育滲透,注重職業特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激發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關注女生身心特點。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中等技術勞動者為目標,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適應廣泛就業需要的職業素質教育。與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職業技術來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而且還要有強健體魄和健康心理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對提高他們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體育教學就顯的尤為重要,這也是新時期對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1體育教學應加強德育滲透

體育是個大舞臺,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則是通過體育教學去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過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質,這些對職業學校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從“育人”的目標出發,堅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備課,將思想品德的內容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將“育體”與“育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他們將來升學或就業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和人文理念,真正體現學校教育培養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標。

在具體教學中,體育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加強德育滲透:其一,結合課堂常規進行德育滲透,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如通過隊列練習,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自覺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其二,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學生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如跑、跳、擲、基本體操、游戲、球類等。如在短跑教學中,結合技術動作要領,要求學生遵守規則,打消搶跑等投機心理,培養求真務實的精神。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往往是游戲,因此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游戲教學中滲德育無疑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如接力游戲“搶運傷員”,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精神,嚴肅認真地完成“戰地”搶運“傷員”的光榮任務。其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滲透力度。主要是利用體育教學活動的實踐環境,結合體育教學方法,貼近學生實際,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

查看全文

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養成教育研究

1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現狀及影響因素

1.1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現狀。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規律生活行為、運動鍛煉行為、飲食營養行為、健康危害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等。據筆者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和實際調研(見表1)發現,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不容樂觀。1.1.1規律生活行為方面。調查數據顯示,23.7%的學生做不到起居作息按時規律,26.5%的學生做不到睡眠充足。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部分高職學生作息不規律,晚睡晚起,許多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沉迷電腦或手機游戲,不僅白天玩,晚上熄燈后還會在宿舍玩到深夜,睡眠嚴重不足,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1.1.2運動鍛煉行為。調查數據顯示,51.5%的學生做不到每周持續3次30~60min的慢性有氧運動(做操、慢跑、散步等),44.6%的學生做不到每周至少3次較劇烈(會流汗)的運動,54.8%的學生做不到每次運動約30min。結合相關文獻報道,發現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從小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平時存有“怕苦、怕累、怕出汗”的心理,對于體育鍛煉不感興趣,課余時間不參加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少,直接導致學生體能下降,學習精力不足,免疫力較差,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1.1.3飲食營養行為。調查數據顯示,17.1%的學生做不到每天吃早餐,16.4%的學生做不到每天三餐時間固定,16.7%的學生做不到每天喝至少800ml水。許多高職生飲食習慣及膳食結構不合理,如不吃早餐、三餐時間不固定、攝取食物營養不均衡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未意識到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對自己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不關心、不重視,也不夠了解,而且缺乏飲食營養知識。還有部分學生一味追求形體美,有意控制飲食,少吃甚至不吃供能食物。1.1.4健康知識學習行為調查數據顯示,31.6%的學生不能主動學習疾病預防(特別是結核病、艾滋病等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一項關于大學生學習內容傾向的調查顯示[2],大學生最想學習的知識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實用技能和科技知識、計算機知識和網絡技術、人文知識。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選擇所學知識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仍然集中在學科的實用性而非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上,但過于強調實用性的專業知識勢必導致學生研究領域過于狹窄,不符合多元化、全球化時代對“全人”的要求。除此之外,哲學、歷史、文學、語言等人文知識積淀不足,也導致學生缺乏研究興趣和精神動力。另外,學習方法不科學也成為學習方式方面的問題之一。1.2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影響因素。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且關系錯綜復雜。生理特征、心理及認知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不僅各自影響著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行為,而且生理特征與心理及認知特征、生理特征與院校特征、家庭特征與生理特征、家庭特征與院校特征之間也存在著影響關系。也就是說,生理特征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行為,也可通過“生理特征→心理及認知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來間接影響。家庭特征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為,也可通過“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家庭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來間接影響[3]。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級、專業是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影響因素[4-7]。性別方面,女生健康生活方式行為優于男生,這與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識積累,比男生更懂得健康知識的重要性,更注重自身形象有一定關系。例如,女生對心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比較注意,尤其是對體重非常關注;另外,女生天干凈,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男生抽煙較多,女生對被動吸煙的知曉率高于男生,同樣在面對吸煙時,對相關保護措施知曉率高于男生。男生健康技能得分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對各種技能的敏感度及面對突發情況的反應速度高于女生有關。專業方面,醫學專業學生健康知識、行為、技能和健康素養均優于其他專業學生,說明醫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后,健康素養相關知識積累增多,健康意識增強,能把健康知識和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促使個體有意識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醫學專業學生在校學習和醫院實踐中,健康技能逐步提高。而非醫學專業學生沒有系統學習健康知識,對健康知識知曉率低,健康意識薄弱,對不良行為對自身健康的危害了解不深。年級對健康素養水平也有影響。一年級學生健康素養普遍低于二年級學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睡眠時間不足等影響其健康素養水平。而進入大學以后,一是學習壓力有所減輕,二是學校開展健康教育,積極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因而學生健康知識水平和健康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2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養成教育措施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現狀,圍繞健康教育教學主渠道、學生健康教育實踐及大學生健康行為(包括運動鍛煉、飲食營養、健康危害、睡眠休息、壓力管理等)干預等,提出健康生活方式養成教育措施。2.1發揮健康教育課程主渠道作用。將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公共選修課,從頂層設計高度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安排必要的課時,確定相應學分。按照日常教學管理制度進行課程管理,針對高職學生關注的健康問題精選教學內容,吸引學生選修健康教育課程[8]。2.2學生健康教育實踐。(1)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把參與健康教育活動納入學生志愿服務管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健康教育實踐,傳播健康理念和知識。(2)結合各種衛生主題宣傳日,集中開展各類衛生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廣播、宣傳欄、校園網絡、微博、微信等傳統和新興媒體,經常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結合階段性、季節性疾病預防,以防病為切入點,傳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預防知識和技能。結合高職學生健康生活方式三大主要影響因素,學校應制訂科學有效的健康技能傳播策略,不斷探索新的健康知識傳播思路、方法及形式,包括開設專業選修課、組織健康知識座談會、舉辦健康技能活動等,加強對學生(尤其是非醫學專業學生)的健康教育。(3)將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素養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和健康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4)充分利用新生入學教育、軍訓等時機,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預防專題健康教育活動。①從迎新工作入手培養學生健康意識。迎新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因為它關乎學校各種教學理念和精神的傳承,關乎良好教育教學氛圍的營造,關乎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的成長。學生剛踏入大學校園,站在新的起點上,這時學校如果重視學生健康意識培養,那么對后期健康教育會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學生角度來說,學校的整體形象和辦學理念也會在迎新工作中得到體現。所以,學校是否在迎新工作中融入對學生健康意識的培養,會從側面影響學生對健康生活的重視程度。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校要抓住新生入校的良機,宣揚健康生活理念,培養學生健康生活意識,讓其盡早融入創建健康校園氛圍中,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以院系為單位舉辦特色健康活動。不同院系學生興趣不同,在組織院系活動過程中既要體現專業性和職業性,同時又要融入健康生活主題,舉辦特色健康活動。2.3進行健康行為干預。健康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態度。當前很多年輕人不愛戶外活動,長期足不出戶,過著極不健康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年級、性別學生的特點,傳遞相應的健康理念并給予健康行為干預。比如,運動應該是一項長期堅持的事業,它給我們身心帶來的益處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體現出來的。所以,在校三年,學校要把鼓勵學生運動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做。對于大二學生來說,大學生活的新鮮感不再那么強烈,此時他們容易在飲食、睡眠方面放縱自己,可能會出現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熬夜等問題,長此以往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差,也會嚴重影響學業。所以,對于大二學生,學校要重點指導其飲食和作息方面對自己進行有效約束。對于大三學生而言,他們在校外頂崗實習,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他們遠離煙酒,保護自己的身心不受侵害。另外,大三學生作為剛步入社會的準職場人,他們會在實習過程中感受到各種壓力。所以,學校要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困惑,順利完成實習任務,增強自信心,給企業留下好印象,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在運動鍛煉方面,要充分發揮部分男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進行運動,如跑步、跳繩、打籃球、踢足球等,讓運動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飲食營養方面,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吃高鹽、高油、高熱量食物,這無疑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健康隱患。學校要提倡學生一日三餐均衡營養,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攝入,有效控制卡路里,避免垃圾食品對身體的侵害。睡眠休息方面,良好的睡眠對于健康非常重要,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甚至會引發精神疾病。相反,充足的高質量的睡眠會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有效放松,使我們能夠以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狀態來面對學習與生活。壓力管理方面,運動、睡眠都是有效緩解壓力的途徑,關鍵是要讓學生正確面對壓力,懂得通過各種有益的方法排解壓力,不要被壓力嚇倒。

參考文獻:

[1]吳志勇,李惠,尹幫鵑,等.高職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現狀及成因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3):94-97.

查看全文

中職護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目的探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職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自行設計問卷,采用分層整群抽樣。調查對象為本省3所學校的2012級、2013級在校生,共計2574例學生。分析中職護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問題。結果本研究中職生的軀體化、強迫、焦慮、恐怖和精神病性均和常模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中職護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應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設置積極心理學教育課程,轉變心理教育理念,構建三能合一的學校管理,完善多維交叉的健康網絡,確保中職護生心理健康。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職護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堂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對中職護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衛生院校不僅僅承擔著日常教學任務,還應大力發展心理健康教育[1]。中職護生受到心理、生理等因素影響,不僅面臨著畢業后的社會生活、就業壓力,而且還面對自己身體及心理的變化,進而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影響身體健康及日后就業[2]。當前,中職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并不樂觀,這不僅僅是學生自身情緒激進、自控能力弱、綜合素質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當前的中職教育中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顯短板[3]。因此,如何有效解決中職護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話題。

1中職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1提高中職護生道德修養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護生的必修課程。在提倡德育教學的今天,中職院校應更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4]。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方向,為中職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從而使中職護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提升護生的學生氣質,培養護生的習慣與內在修養。

查看全文

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運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增添了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健康教育效果較差,這就使得教師必須探究出一條新的教育路徑。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打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固定模式,使教師們的工作開展更順利。

2.轉變了以教師為本的教育重心。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師明確了教師并不是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課堂的重點,更不是小學生行為規范的約束人。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里的教師僅在小學生日常行為的學習中起著管理作用。作為引導涉世未深的兒童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教師,應采用符合學生思維接受能力的教育模式來開展工作,著眼于對學生素質的培養,為小學生個性形成保駕護航。

3.提高了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現如今計劃生育政策已開展了多年,家里這一根獨苗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家長對教師的教育工作能力也有了新要求,這就表示教師得嚴格要求自己來提高教育的工作能力。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教育模式,它融于教師們的一言一行中。在課堂上一句話,說深了就會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說淺了達不到教育效果。這時,教師就要背負起培養學生堅強、塑造學生勇于面對自己的心理素質。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教育實踐者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運用滲透式心理健康的方法

小學生的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使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