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05:53: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錢幣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賭博管窺論文
摘要:宋元時期的禁賭律令之嚴,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有關賭博的專著頻出,賭博種類日益增多,賭博現象滲透到每一個階層,賭風日益昌盛。本文在綜述這種昌盛賭風的同時,并試圖探討其泛濫的原因。至于遍及民間的關撲現象,過去認識不夠,或只把它看作是一種單純的娛樂。作者在此認為關撲是一種明顯的賭博,其主要特征是賭物。
關鍵詞:宋元賭博賭風關撲禁賭
賭博,按法理學的解釋,是以金錢或財物作賭注,以營利為目的,通過各種形式的輸贏較量后,使賭注在參賭人之間發生轉移的一種行為。
賭博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源遠流長,據《古今圖書集成•博戲部雜錄》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已較普遍。到秦漢時期,賭博的種類逐漸增多。此時,通稱之為“博”(或簙)、“博戲”、“博揜”等。唐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賭博現象更是滲入各個階層。賭博,作為專有名詞正式出現。《唐律疏議》中的《博戲賭財物》條,首次把“博”與“賭”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法律條文,這可視為賭博一詞的雛形。北宋蘇軾在一篇奏議中記道:“城中有開柜坊者百余戶,明出牌榜,招軍民賭博。”晏殊亦有詞云:“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賭博一詞正式形成。到明清時期,各類賭博更加活動猖獗,被稱之為國粹的麻將(原稱馬吊)開始出現,并迅速彌漫全國,一些斗戲更是發展到高峰。鴉片戰爭后,一些西洋賭術諸如跑馬、輪盤賭、撲克等引入中國,使得中國的賭博文化更顯紛繁龐雜。賭博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對這種帶有病態的文化活動,歷代政府均出面加以制止。對賭博處罰最為嚴厲者,首推宋元時期,輕者罰金配遣,重者處斬。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賭博的種類輩出,有關賭博的述作層出不窮。舉國上下,上起皇帝官僚,下至平民乞丐,紛紛參加。至于遼道宗晚年以擲骰來量彩授官,更是前所未有。
賭博,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至今影響頗深。但史學界對之一直重視不夠,宋元時期更是如此。查閱近年來的宋元史研究成果,僅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國賭博史》(蕭梅花、郭雙林著),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的《黑白二十四史》(杜永明主編),兩書對宋元時期的賭博現象均有論述,但都局限于對當時幾部賭博專著的闡述。而有關專題論文,至今亦尚未發現。本文試就宋元時期的賭博活動進行較全面的探討,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
經濟現狀革新趨向論文
當現在鮮將接納何種革新步伐開脫眼前目今的經濟逆境,這與政權在當前及以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的決策趨向親昵相干,因而倍受國際社會關注。連年來,朝鮮政府雖然仍在夸大“堅持朝鮮式社會主義生長偏向”,“警備資本主義因素的滲透滲出”,但自去年7月以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已差異水平地反應了其調解或革新之意,至此政權有條件的、漸進式的經濟革新已漸顯眉目。
一、朝鮮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20世紀90年月,朝鮮經濟曾陷入了空前未有的逆境。為此,朝鮮政府從1995年起開始了“苦難的行軍”,招呼天下人民為克服眼前目今的經濟困難而發憤開心,國際社會也紛紛給予憐憫并伸出救濟之手。時隔5年之后,朝鮮政府議決2001年新年配合社論(《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報》、《青年前衛報》)宣布“苦難的行軍”勝利竣事,體現朝鮮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其具體配景是:1999年朝鮮經濟比前年增長了6.2%,2000年又增長了1.3%,2001年則增長了3.7%,從而竣事了長達9年之久的經濟負增長。(注:朝鮮《勞動新聞》,2002年3月28日。)只管云云,連續9年的經濟逆境,使朝鮮財源枯竭,生產緊張萎縮,人民生存極為困難。
當前,朝鮮政府面臨管理的突出題目是糧食題目、電力題目和資金題目。
糧食題目是恒久困擾朝鮮住民生存的最浩劫題。現執政鮮生齒約莫2350萬人,倘使每人月勻稱糧食需求量為15公斤,那么1年就須要180公斤,天下口糧總計須要430萬噸,再加上種子、飼料、產業質料等至少須要600萬噸。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月以來,朝鮮的糧食年產量不停倘佯在300-400萬噸,因而其口糧的絕對不夠量達30-40%(參見表1)。
[表1]20世紀90年月以來朝鮮糧食生產量
量衡制度研究論文
一、古代中國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會度量衡的萌芽
中國古代計量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4-6]。古書記載,黃帝創立了度、量、衡、里、數五個量,命大撓作甲子以記日。堯命令羲、和兩人參照日月、星辰制定歷法。舜東巡時協調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時季節,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規矩準繩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長、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標準等,這些傳說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時代計量發生的萌芽情況[4,5]。
(二)商周時期計量器制的出現
商周時期已出現度量衡器制和計量年月日的歷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積單位“田”字;采用干支記日法和“十三月”的記載。商代歷法以366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計量晝夜時刻的漏刻,相傳始于黃帝,應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的符號,可推測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前或同時,重量計量已經產生并得到應用。
(三)春秋戰國—度量衡發展繁榮時期
古代實學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以葉適為中心
一、宋學的“實學”傾向與“踐履”同“事功”之分
一般說來,實學是明中葉以降三百余年的重要社會思潮。實際上,實學自宋即伴隨新儒學(即宋學)而共生演化。理學、心學中蘊涵反空疏虛學而主張"躬行踐履"的實學特色,而浙東學派講求實利功效力倡"經世致用"之實學,開明清事功實學之先河,成為東南區域史研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所謂"宋學"即宋代學術,包括文、史、哲、經各學。其結構特征主要是學派林立各有傳承,又相互汲取相互交鋒,兼容并蓄相斥趨同;其學術特征主要是對儒家經典及其傳注的質疑,通過較為開放自主的方式重新解經,以闡發學術見解思想主張,探索義理性命宇宙生成。表現出經世濟用、規范倫理或重思辨、明義理的思想傾向,學理思路又多吸收釋、道二教,因而在方法、觀念、學風上有別于傳統儒學。宋代豐富多彩的思想學說和格調迥異趨同的觀點主張,匯集而成精神文化發展的五彩長河,蘊積而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
繼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后,宋學蓬起,自"宋初三先生"、李覯、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邵雍、張載、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程頤、程顥到張軾、朱熹、陸九淵、呂祖謙、陳亮、葉適等思想家,人才濟濟,學派林立,各臻其妙,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興起于北宋集成于南宋的理學。自周敦頤、張載、二程,發展到南宋的朱熹、陸九淵,建構了理學發展的流脈體系,至元明而流變賡續,入清漸趨衰微。理學融匯儒、釋、道三教,結合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儒學思辨化、哲理化,并發展了儒家學說的道德倫理,成為中國帝政時代后期社會秩序意識形態的核心,和士林學術思想與思維定式的規范。
實學與理學共生而又對立于理學。明代實學家崔銑說:"宋之四子造詣精矣,皆實學矣。"(《洹詞》卷10)"宋之四子"即周敦頤、程頤、張載、邵雍。清代實學家章學誠也稱贊朱子學是"性命、事功、學問、文章合而為一",認為其后學"皆承朱子而務為實學"。(《文史通義》卷3《朱陸》)但"實學"一詞在宋以前就有,如東漢王充《論衡·非韓篇》說:"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全齊文》卷26《釋玄光》有"圣賢功績,何莫由斯。實學者之淵海,生民之日月"(收入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冊)。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3《釋道岳》"毗曇成實學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清微。"《舊唐書》卷119《楊綰傳》引其論貢舉之弊的奏疏中有"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至宋,伴隨著理學的興起"實學"的概念被更多地運用,如《河南程氏遺書》卷一記載程頤說:"治經,實學也。……如國家有九經及歷代圣人之跡,莫非實學也。"他強調"窮經將以致用也。"(同上,卷4)朱熹《中庸章句》的《題解》開篇講程子釋《中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他批評"近世學者不知圣門實學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說,無致知之功,無力行之實"(《朱文公文集》卷46)。他認為"今學問流而為禪,上蔡(指謝良佐)為之首,今人自無實學"(《朱子語類》卷5)"一味說入虛談最為惑人,然亦但能謾得無學底人,若是有實學人,如何被他謾才說悟,便不是學問。"(《朱子語類》卷121)"大抵今日之弊,務講學者多闕于踐履,……殊不知因踐履之實,以致講學之功,使所知益明,則所守日用。"(《朱文公文集》卷46)他指出:"只是無志,以舉業為妨實學",提出"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卷13)可見朱子是十分強調實學的。其他宋學者也大多倡實學,如張拭說:"圣門實學,貴于踐履"。(《南軒全集·論語解》卷四)心學提倡"躬行實踐"(《陸九淵集》卷6),陸九淵講自己"平生學問惟有一實,一實則萬虛皆碎。"(《陸九淵集》卷36)其文集中有包恢在《三陸先生祠堂記》中提到"孟子之實學"(同上,卷36)"唐虞三代之實學"(同上,卷35)等說法。宋代官方文書也用實學,如建炎元年科舉詔令中有"俾謹擇于考官,用精搜于實學";慶元四年有言者嘆云"天下士子,誰務實學哉!"(《文獻通考》卷32《選舉五》)"學校必選實有道德之人,使為學官,以來實學之士。"(《文獻通考》卷42《學校三》)
雷州港的對外貿易研究
【摘要】宋代雷州港的對外貿易繁榮,對外貿易的物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精美的陶瓷和藥物、銅錢等。物品遠銷印度支那半島、南洋、印度、埃及、東印度洋、波斯灣沿岸地區。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加強了中外貿易友好交流。
【關鍵詞】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
雷州港,古時又稱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島中部雷州灣南渡河港口一帶,即今雷州市內。宋代雷州港是隨著雷州半島開發重點由南向北逐漸轉移而興起和繁榮的。學術界僅對歷史上雷州半島主要港口的興衰和出土文物有所研究,卻少有研究宋代雷州港的對外貿易的。本文將對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進行分析和闡述,以期發掘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作用和貢獻。
一、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繁榮的原因
雷州半島三面臨海,有不少地方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形成港口的自然條件。唐宋時期,雷州半島開發的重點在半島中部海康一帶。雷州港在宋代對外貿易如此繁榮與港口所在地當時的經濟開發程度、其在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國家政治、軍事和對外貿易政策有關。(一)優越的地理位置雷州港,古時又稱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島中部雷州灣南渡河港頭一帶,即今雷州市。雷州灣外有東海島、硇洲島等海島為天然屏障,避風條件好;港內水域相通,港池開闊,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樂水三條內河通往港口,海運與內河航運相連,形成港口的條件甚至還要優于徐聞港。(二)政策影響雷州港是隨著中原王朝對海南島及周圍地區統治的逐步鞏固和雷州半島的不斷開發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于海南島及周邊地區的統治較秦漢時期明顯加強,特別是海南島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已成為中原王朝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唐代海南島屬嶺南道,設置崖州、儋州、振州和萬安州。入宋以后,海南島屬廣南西路,宋設置瓊州、昌化軍、萬安軍和崖軍(南宋改稱吉陽軍);元屬湖廣行省,元王朝于其上置乾寧宣撫司、南寧軍、萬安軍和吉陽軍;明清皆屬廣東省,置瓊州府。對海南島及周圍地區統治的鞏固,使得徐聞地區突出的軍事和政治地位隨之消失。(三)人口增加與此同時,隨著北方移民的不斷遷入,雷州半島的人口也逐漸增加,雷州半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增強。宋元明三朝雷州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和水利建設活動。區域政治中心地位的確立既是雷州港在海上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種表現,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港口貿易的發展。(四)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位于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港,早在漢代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唐宋時期,雷州半島中部的雷州港興起,成為雷州半島水陸交通樞紐。
二、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路線
古代東西方度量衡制度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度量衡;古代東西方;發展過程
[論文摘要]:古代東西方度量衡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最初人們都選擇了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衡量長度的標準。古代度量衡的發展與國家的產生是分不開的,同時其發展又與科學技術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古代數學、天文學、音律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計量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度量衡是計量長短、容積和輕重的統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遠古時代人們對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標準就是開始于人體的某一部分。由于人體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確,在社會化勞動和商品交換中就不適用,而需要加以標準化。中國是音律標準發展較早的國家,古人就用音律的標準借用為度量衡的標準[1]。《漢書•律歷志》載:度量衡出于黃鐘之律也。度者,本起于黃鐘之管;量者,本起于黃鐘之龠;權(即衡)者,本起于黃鐘之重。黃鐘,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的律名。
古埃及、波斯等國,度量衡的產生發展過程[2,3],與古中國度量衡起源十分相似,只不過不同文明的度量衡在產生時間及表達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古代中國的度量衡
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文
一西夏語言文字研究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
西夏文字自明代中葉以后,再無人使用,歷經明、清兩代五百余年間,世人不復知歷史上曾有過這種精美奇特的文字。到19世紀初,才由中國學者發現和識別出西夏文字,揭示了它在歷史上的存在。清代西北史地學者張澍(1776-1847)為最早判別和認識西夏文字的學者。清嘉慶甲子年(1804)張氏于家鄉武威療養之際,一日攜友人游清應寺(注:按:此寺實即原西夏之護國寺。),偶然拆出一座石碑來,但見碑陽所刻文字形體方正,類似漢字,但無一字可識,見碑陰有漢字,末尾落款“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天佑民安”乃西夏年號,張澍遂判定碑陽所刻不識之文字為西夏字,該碑便是日后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俗稱“西夏碑”。張氏為這一重要發現作文一篇曰《書西夏天佑民安碑后》(注:張澍:《養素堂文集》卷19,清道光17年(1837)刻本。)。西夏碑發現后不久(1820),金石學家劉青園在武威發現的數甕古錢中,不但識得數品西夏年號的漢文錢,還見到不少所謂的“梵字錢”。他將此類錢文與西夏碑陽文字對比,方知錢譜中所謂的“梵字錢”實為西夏文錢,自此以后,錢譜中才真正開始著錄西夏文錢(注:初尚齡:《吉金所見錄》卷15,清嘉慶25年(1820)刻本。)。據載,清代學者鶴齡于清字(滿文)館供職時,曾從綏遠(呼和浩特)城一古廟中得經一函八冊,其標題為九個西夏文字,因該經卷數與偈語同《佛說妙法蓮花經》,鶴遂判斷該經必為《法華經》,每冊第八字各不相同,因此知其必為記數。1904年,法國人毛利瑟發表了他4年前在北京所得《法華經》三冊殘卷,此經第一卷第一頁經文右上方已有漢字注解。也就是說遠在毛氏之前,即有中國學者曾試通其文。聯系鶴齡事跡,蓋西人毛利瑟君之所得或正是鶴齡原藏八冊《法華經》失散之卷冊(注:聶歷山:《西夏語研究小史》,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號(西夏文專號),1932年;賈敬顏:《西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黑城西夏文獻出土后,俄國人捷足先登,率先著手研究,并迅速將重要的學術信息傳遞給中國學界。于是我國學者羅振玉于1913年,將俄國學者所贈之對西夏文字解讀至為重要的文獻《番漢合時掌中珠》——西夏文、漢文對音詞典殘頁照片在日本京都翻印。其子羅福成、羅福萇二人立即投入西夏文字的研究。1919年,羅福成《西夏譯蓮花經考釋》、《西夏國書類編》,羅福萇《西夏國書略說》等著作相繼刊布。1927年,羅振玉刊出《西夏官印集存》,據實物文字,以正西夏紀年。1935年,羅福成又將《同音》影寫石印。西夏學在中國的發展,羅氏父子功不可沒。
鮮為人知的臨夏人鄭隆(1884-1938),亦曾著有《書武威縣西夏感通塔碑后》、《西夏譯華嚴經普堅行愿品考釋》、《西夏譯妙法蓮花經考釋補》等文章。國學大師王國維及陳寅恪等人亦對西夏文字有所研究(注:見賈敬顏:《西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1932年,北平圖書館隆重出版了館刊“西夏文專號”紀念該館1929年從寧夏購得的西夏文佛經百余冊。刊物中收錄國內外專家著譯36篇。當時西夏研究在中國可謂盛況空前。
繼羅氏兄弟之后,王靜如教授在西夏語言文字研究方面成績最為顯著。1930-1933年他連續出版了《西夏研究》三輯,除論述西夏國名、語言、文物等方面的文章外,主要是對西夏文佛經的譯釋,首次為學界提供了長篇漢譯西夏文材料。同時,王氏還在《中國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表了有關論著(注:詳見《王靜如教授學術著作目錄》,載《中國民族史研究》(2),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這一學科被迫中斷了數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老一輩學者王靜如、羅福頤等,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后備人才方面,同時,在西夏歷史方面開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不久即發生了反對科學文化的“”。直至70年代末期政策松動之后,新老西夏學者才能有機會發表有關的研究成果。1974年到80年代初,王靜如、史金波、白濱、李范文等對河北保定明代西夏文經幢和甘肅武威新發現西夏文字的考釋、討論,陳炳應對武威西夏碑的介紹和譯釋;李新魁對西夏文字構造方式的初步探討;史金波、白濱對國內外西夏文字研究狀況的介紹;史金波對西夏文字及辭書的論述;李范文對西夏文字的論述等,一步步把中國的西夏學推向高潮。80年代至今為西夏學的黃金時代,單就語言文字方面的論文就有百余篇,專著10余種。專著分三個方面:1.對西夏辭書的研究和整理,計有《文海研究》(1983)、《同音研究》(1986)、《番漢合時掌中珠》(1989)、《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掌中珠〉對音研究》(1994)等;2.西夏文字類文物的研究,計有《西夏官印匯考》(1981)、《西夏陵墓出土殘碑粹編》(1984)、《西夏文物研究》(1985)等;3.西夏世俗文獻的譯釋和研究,計有《類林研究》(1993)、《西夏諺語》(1993)、《天盛改舊新定律令》(1994)、《圣立義海研究》(1995)、《貞觀玉鏡將研究》(1995)等。這些語言文字方面的專門著述,尤其辭書研究,對學界了解和運用西夏文字資料提供了工具書。論文可歸納為四個方面:1.對辭書的研究,如《西夏文辭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1983);《西夏辭書〈同音〉研究提要》(1986);2.語音方面,如《西夏語的濁塞音與濁塞擦音》(1981)、《西夏語音系導言》(1982);3.語法方面,如《孫子兵法西夏譯本所見動詞詞頭的語法功能》(1987)、《西夏語的復合構詞法》(1988)、《西夏語的音韻轉換與構詞法》(1993);4.文字方面,如《略論西夏文字的構造》(1980)、《西夏文的意符與聲符及其衍生過程》(1985)等。這些都提出了西夏語言文字研究的前沿問題,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公開選拔副縣級領導干部公共科目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一個正確,請將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出寫在括號內。每題1分,共20分)
1.黨的領導主要是()
A.具體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
B.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
C.理論、宣傳和文化的領導
D.經濟、文化和組織的領導
公開選拔副縣級領導干部公共科目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一個正確,請將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出寫在括號內。每題1分,共20分)
1.黨的領導主要是()
A.具體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
B.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
C.理論、宣傳和文化的領導
D.經濟、文化和組織的領導
符號在平面設計中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符號是平面設計的思維主體,在平面設計論文中具有較強的表現作用。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具有直接性、間接性和約束性。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發展具有能動性。發掘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潛能,使符號在平面設計中對象社會化。
[關鍵詞]符號平面設計直接性間接性約束性
“一幅平面設計,由于其本身的設計目的性,決定了設計的作品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審美形式,同時還要具有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如以什么樣的形式對事物進行表述,以什么樣的符號表達準確的思想主體,符號在平面設計中如何應用,則成為設計者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符號與平面設計的關系
“符號的起源是勞動。”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有了實用和審美兩種需求,并且已經開始從事原始的設計活動,以自覺或不自覺的符號行為豐富著生活。從我們祖先的結繩記事到歌舞圖騰,都是維護社會傳統秩序的信息符號。符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是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是“利用一定的媒體來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東西”。
符號是平面設計思維的主體。“平面設計,是以信息傳達為目的的,在二維的空間中對符號的選擇位置、比例、相互關系等的籌劃,這一個思維的過程中,符號是思維的主體。”如一個名為“請高抬貴腳”的環保設計,首先是挑選有關環保的符號—樹苗、腳底,接著是對符號的經營策劃——把樹苗與腳底的抽象型進行圖底結合,這一系列的設計思維活動,都是圍繞符號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