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學院學報》以學術性為主導,強調學術質量與研究創新,致力于推動學術交流與學科發展。學報涵蓋了廣泛的學科領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門類,以滿足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需求。首先,該雜志注重學術質量和研究創新。該雜志擁有一支由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他們負責對投稿文章進行嚴格的學術評審和把關。學報雜志旨在推動學術水平的提高和學科的創新發展,為廣大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的平臺。
其次,該學報注重學術交流與學科發展。學報雜志鼓勵學者們積極投稿,發表原創性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通過各類學術論文的發表,學者們可以相互交流學術經驗、分享研究成果、探討前沿問題,推動學科的不斷發展。此外,該雜志也非常注重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學報雜志積極與國內外相關學術機構合作,組織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搭建國內外學者交流的橋梁。同時,學報雜志還積極與國外學術期刊進行交流與合作,推動學術成果的國際化。
此外,該雜志還關注學生的學術成長與培養。學報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提供學術發表的機會,激勵學生發展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學報還定期組織學術論壇、學術夏令營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學術經驗的平臺。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學報不斷提升學術水平,搭建國內外學者交流的平臺;同時,注重學生培養與成長,為學生提供學術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相信呂梁學院學報雜志將持續為學術界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對于重要的或有爭議的稿件,編輯委員會將在與編輯部之外的專門研究人員協商討論后,最終決定是否錄用,但只以文章質量為依據。
2.標題使用小二號字,宋體,加粗顯示;正文使用五號字,宋體;圖題、圖注、表格、標注、參考文獻使用小五號字,宋體。文中英文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體,根據其在文中所處位置選用相應字號。
3.為了方便編輯部與作者取得聯系,投稿時請附作者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單位、詳細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號碼和郵箱,以及其他作者的單位。
4.參考文獻限作者親自閱讀已發表的近五年主要文獻。按文內引用先后順序列于文末,并在文內引用處右上角以[]號(角注)注明序號。
5.注釋采用頁下注(腳注)的方式。頁下注(腳注)中引證文獻標注項目一般規則為:中文文章名、刊物名、書名、報紙名等用書名號標注;英文中,文章名用雙引號標注,書名以及刊物名用斜體標注。
6.關鍵詞:4~8個,提取能代表文章主要內容或特色的詞語作為關鍵詞,且關鍵詞的詞義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7.引文超過150字換行另起;上下各空一行;第一行縮進4格,以下各行縮進2格。夾注置于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之后。引詩超過8行換行另起,規則同上。
8.計量單位使用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公式及中外文字符務必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等,易混淆字符第一次出現時用鉛筆注明。
9.基金項目(有則加項):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
10.作者如欲投他刊,務請事先與編輯部聯系,切勿一稿兩投。一旦發現一稿兩投將立即退稿,并刊登撤銷該論文及該論文系重復發表的聲明,且2年內拒絕發表以該文第一作者為作者的任何來稿。
地址:呂梁市離石區學院路1號
郵編:33001
主編:郝艷君
我們不是呂梁學院學報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呂梁市離石區學院路1號,郵編:33001。
呂梁學院學報雜志是一本省級期刊,是由呂梁學院主管,呂梁學院主辦的一本教育類期刊。國內刊號:14-1365/G4,國際刊號:2095-185X。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呂梁市離石區學院路1號,郵編: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