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動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2:1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能源動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機場航站規劃設計探討
1引言
航站區作為機場建設的核心部分,其規劃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是整個機場建設的重中之重。而對于改擴建機場,其規劃設計的影響和限制因素較多,并且航站區的總體規劃設計不可能全部新建,要考慮與現有機場航站區進行銜接,充分考慮利用現有航站區的設施設備。
2航站區總體規劃設計
航站區功能分區及流線設計與控制性單體建筑位置的確定是機場改擴建工程航站區總體規劃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規劃設計時需同步考慮、同步設計。現以某改擴建機場為例簡要說明上述問題。2.1航站區功能分區及流線設計想。航站區主要功能分區有:機場工作區、辦公生活區、能源動力區、車庫區、油庫區等。各功能分區包含單體建筑主要有:機場工作區包含航站樓、航管樓、貨運庫、機務場務用房、消防救援站、機場辦公樓等;辦公生活區包含職工公寓、餐廳、文化活動中心等;能源動力區包含中心變電站、鍋爐房、供水泵站、水池等;車庫區包含特種車庫區、普通車庫區;油庫區包含油車庫、油泵棚、加油站。規劃設計時,首先,應明確各功能分區的主、次相關關系[1]。其中主相關關系的功能分區有機場工作區—辦公生活區、機場工作區—能源動力區、機場工作區—車庫區,且關系最為緊密,應作為緊密關系進行規劃設計;其他功能分區之間的關系相對較弱,作為次要相關關系規劃設計,各功能分區關系如圖1所示。其次,應注意航站區的幾種重要流線應充分考慮,盡量減少流線之間的相互干擾。幾種重要流線有旅客→機場工作區(航站樓)→飛機;工作人員→機場工作區(航管樓、機務場務、貨運、消防救援站)→站坪;工作人員→能源動力區→車庫區→站坪。通過對上述功能分區及流線的總體分析,應大致對航站區進行功能分區的布置和相關流線的布置,在此基礎上進行控制性單體建筑位置的確定(見圖2)。2.2控制性單體建筑位置確定。2.2.1新建航站樓新建航站樓作為航站區內最主要的建筑單體,它的位置應首先確定。首先,根據規劃的站坪位置規劃新建航站樓;其次,新建航站樓的位置應位于新建航站區的一邊、一角或一側,規劃時應盡量利用新建航站樓的一邊或一側規劃其他新建建筑,這樣有利于航站樓的遠期規劃和發展。若無法做到,應充分預留遠期航站樓的發展空間。對于改擴建機場,新建航站樓的位置還要考慮如何與現有航站樓相聯系的問題。首先,要確定現有航站樓的功能:經過一定的改造后繼續作為航站樓使用,還是經過一定改造作為其他功能使用。由于原有老舊航站樓在設計時層高較高,為了合理、充分地利舊,可以將其改造為機場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或車庫、貨運等功能使用,其原有的設施設備也可作為新建航站樓的設施設備的一部分進行利用。2.2.2新建航管樓新建航管樓位置的確定,主要應考慮下列因素:(1)新建航管樓與新建航站樓合建還是單獨建設航管小區;(2)考慮能否完全滿足遮蔽要求以及這2個條件是否能夠同時滿足;(3)現有航管樓與新建航管樓如何聯系以及現有航管樓內的各設施設備的利用問題。這3方面的因素決定了新建航管樓的位置。2.2.3新建中心變電站、鍋爐房、水泵房新建中心變電站、鍋爐房、水泵房作為能源動力區的主要建筑單體,要結合能源動力功能分區位置及主要供電、供水、供熱、供冷負荷位置進行規劃,要位于主要負荷中心,以縮短各類管線長度,減少能源損耗。其中,鍋爐房應位于主要建筑群體的下風方向。中心變電站、鍋爐房等建筑還要考慮與油庫區的安全間距等問題。這些因素決定了能源動力區各單體的位置。2.2.4新建機場辦公樓、職工宿舍公寓新建機場辦公樓、職工宿舍公寓為機場辦公生活區的主要建筑單體,應緊鄰機場工作區布置,以縮短步行距離,提高工作效率。在確定了上述控制性單體的位置后,可以確定其他相關建筑單體位置,整個航站區的各建筑單體位置就可以初步的確定了。整個改擴建機場航站區規劃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相互妥協的過程,直到最后出現一個或多個相對合理、可行的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案對比和優化,推薦一個相對最優的方案進行建設。
3結語
本文認為改擴建機場航站區規劃應從航站區功能分區及流線設計與控制性單體建筑位置確定這2個最主要的問題入手,同時充分考慮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為改擴建機場航站區規劃設計提供一些思路和經驗做法,以提高規劃設計的效率和質量。
淺談成本核算優化方法
一、準確核算原主材料成本,提高原料暫估成本的準確性
原主材料成本一般占據產品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達到八十以上。原主材料成本核算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產品成本的準確性。一般加工制造企業原主材料供貨價格按協議鎖定,暫估價格按合同約定計算即可。但有部分鋼鐵企業及相關行業,事先簽訂的采購合同價格為掛牌價格,最終產品結算價格按照當月產品市場價格指數確定,一般該價格都在發貨月25日以后通知。一般企業成本核算會按照合同價格或計劃價作為原料暫估價格,但合同價格或計劃價與產品最終結算價格會有較大差距,部分月份超過300元/噸,造成原主材料成本核算不準確。財務人員可以積極與采購負責人溝通,及時獲得當月采購原主材料的后結算價格,更新到相關的成本核算系統當中,按此價格進行原主材料的暫估入賬,使當月的原主材料成本核算更加準確。
二、準確核算能源動力成本
1.能源動力消耗期間要與產量統計期間要一致。能源動力成本是除去原主材料成本,占產品成本第二大的變動成本項目。正常來說,排除大型的企業集團,一般中小規模企業所需的能源電、水、蒸汽等都是從外部采購,每月能源結算的抄表日期不統一,而產品產量按月統計,可能出現30天的產品產量對應28天或32天期間的能源消耗,造成了能源統計期間與產量統計期間不一致,致使產品的變動成本中能源動力成本不實。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自行記錄能源的月末表數,將能源按照存貨管理,本月消耗但未開票的部分進行暫估。以電為例,具體做法是,上月抄表結算數A,上月月末表數為B,當月抄表結算數C,當月月末表數為D,結算開票數(C-A),上月暫估數(B-A),當月暫估數(D-C),當月處里就是結算電量加上本月暫估減去上月暫估,即(C-A)+(D-C)-(B-A)=(D-B),就是本月實際消耗的電量。2.理順自產能源項目核算順序,保證自產能源單位成本準確。很多企業因生產需求,需要消耗氫氣、氮氣、壓縮空氣等特殊的能源介質,這些介質外部難以采購,需要自產,生產這些介質時需要消耗相關的能源產品,所以為了準確核算自產能源介質成本,需要理順自產能源項目核算順序。以筆者所在冷軋板生產企業為例,外部購入的電是220千伏的高壓電,需要通過自己電站降壓才能使用,生產凈化水需要用外購原水、自產電,脫鹽水需要凈化水作原料,并消耗自產電。所以公司成本核算首先是合算自產降壓電的成本,再核算凈化水,然后再核算脫鹽水,這樣保證了自產能源介質單位成本的準確。
三、提高輔助材料領耗數據準確性
多數企業對輔助材料的管理是已領代耗,但是部分輔材項目因一次性領用較多,月末結余量大,造成當月指標的消耗不實。針對此項情況,企業可以選擇對成本額度影響較大的輔材項目,月末已領未耗部分要求進行退庫處里,這樣就實現了成本報表輔財數據真實性。
三維造型軟件在大學生專業創新的應用
[摘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下,面向創新教育的課程目標,基于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課題組總結了專業創新實踐的教學現狀,探究了增強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方法,分析了教學內容的創新途徑。課題組還針對三維造型軟件在本專業發揮的重要作用,將造型設計列入創新實踐教學內容,融合專業研究對象和個性化設計的教學素材,發展學生的創新創造思維,通過學生作品展示了專業創新的實踐效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創新實踐;軟件;仿真;能源與動力工程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工科人才培養注重實踐,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用于工程實踐,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工科教學中的基本內容。在“新工科”時代背景下,需要強化工程背景,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對工科教師和工科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制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納入學分管理[1]。眾多高校開展了創新創業類課程的建設工作,大批創新實踐課程被列入大學生的培養計劃。為了有效發揮創新實踐課在工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課題組以揚州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創新實踐課進行了教學研究。
一、創新實踐課程的教學現狀
在工科大類背景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以培養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在“新工科”建設時期,培養知識面廣、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為本專業的建設明確了具體任務[2]。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能源利用與轉換、動力機械與測試、電氣設備及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構建“能源—機械—電力”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傳統課程設置包括公共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近幾年新增的創新創業類課程,配合實踐性教學環節和第二課堂的學習,強化培養本專業學生順應時展的創新實踐能力。目前,創新創業類課程涵蓋了專業創新基礎、專業創新思維訓練、專業創新精神與實踐等課程。課題組結合教學實例,研究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創新實踐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以下內容。(一)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師授課、學生記錄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實踐課程教學中貫穿了師生互動環節,通過相對頻繁的課堂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提問效果因學生個體差異而不同,對于部分相對被動的學生,課堂提問對其激勵作用并不顯著。于是,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3],通過分小組的形式,布置課后學習任務,設立課堂匯報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通過查閱課外資料、拓展專業知識視野、掌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在講臺進行授課體驗等方式鍛煉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匯報內容也為教師教學補充了素材,經過師生和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營造集體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我們在探索創新實踐課程教學方法的過程中發現,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全面實現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勢在必行。(二)教學內容。專業創新課程以專業知識為背景,以創新公共基礎課程為依托,內容包括創新思維的基本概念、創新方法和創新實例,教學內容覆蓋社會生產和國民生活的多方面,引導學生從科學常識學習專業知識,避免課程與專業脫節的常見問題[4]。在此列舉一個教學實例:在眾多創新方法中,仿生創新是一種向大自然的生物學習從而發明創造并為人類服務的過程,以仿狼群學習為例,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企業管理領域是如何學習狼群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危機處理能力,從而優化管理模式的,另一方面,為本專業學生介紹一種基于狼群群體智能的優化算法——狼群算法[5],該算法在水電站優化調度和泵站經濟運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創新實踐課堂中,介紹本專業常用的商業軟件MATLAB,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計算機語言進行算法演練,深入理解優化算法在節能降耗方面的工程意義,強化訓練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諸如此類的教學實例,構建專業創新課程與創新公共基礎課程的聯系,引導學生掌握本專業數學軟件、設計軟件、仿真軟件等計算機應用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三)教學成果。考核創新實踐課程的學習效果,不同于傳統理論教學借助課程考試來評定,而是需要通過創新與實踐成果來展現。參照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項目可見,實踐成果不應止步于抽象的思路或概念,而應拓展至具體的物件或實用的方法。考慮到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教學特點,大量與流體動力相關的科學問題依賴于實驗測試與現象分析,但是實驗設備少、測試周期長等因素往往制約了學生開展實驗探索的親身體驗,相比實驗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和仿真技術成為更可行的研究工具[6]。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需要運用多款計算機軟件,其中制圖、造型、仿真等軟件的應用是能源動力類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軟件學習通常不被列入課堂教學內容,學生自學又抓不到重點,需要較長的周期,實際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借助創新實踐課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專業軟件為工具,進行專業創新探索,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與實踐,為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相關工作儲備技術力量。
二、應用三維造型軟件的專業創新實踐教學
跨界融合和產教協同的儲能技術研究
摘要:儲能技術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支撐,是實現“雙碳”目標、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保障,儲能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和電動汽車的飛速發展,儲能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呈井噴式增長.高校加快儲能技術專業學科建設,對推動儲能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培養、滿足儲能產業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三峽大學立足儲能產業特點和需求,依托學校電氣工程學科特色與優勢,融合電氣、材料、物理、化學和能源動力等五個優勢學科力量,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儲能技術方向,確立了“跨界融合、產教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對該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搭建、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期對其他高校儲能技術專業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儲能技術;學科建設;跨界融合;產教協同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和電動汽車飛速發展.儲能技術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支撐,關系到能源、電力、交通等多個重要行業的發展,儲能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儲能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呈井噴式增長[1-3].為加快我國儲能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培養,增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以產教融合發展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以下簡稱“三部委”)于2020年1月聯合制定了《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4](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之后,國內高校紛紛布局儲能技術專業建設[5-6].例如,西安交通大學通過整合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等六大理工類優勢學科,依托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率先于2020年獲批我國第一個儲能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2021年,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福州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25所高校依托各自優勢學科也獲批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年,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院校又新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14所.此外,還有一些高校(如同濟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雖然目前沒有開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但也開展了儲能學科相關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上述高校雖然為儲能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由于儲能技術專業尚處初建階段,尚無成熟經驗可循.各高校如何根據儲能行業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狀況,結合各自學科優勢,突出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等還有待思考和凝練.三峽大學立足儲能產業特點和需求,依托學校電氣工程學科特色與優勢,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儲能技術方向.本文對在電氣專業下增設儲能技術方向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對該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搭建、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期為其他高校儲能技術學科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1儲能技術方向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雙碳”目標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已成為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三峽大學是一所水利電力特色與優勢比較明顯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其電氣與新能源學院是該校具有鮮明電力特色和明顯行業優勢的學院,也是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試點學院.該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為國內一流建設學科,也是湖北省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學院圍繞新能源微電網儲能技術已開展了電池儲能系統相關方面的研究,并在新能源微電網電池儲能等領域突破了一些技術瓶頸.學校于2012年創辦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在儲能材料與電池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經驗也為儲能技術方向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為適應國家能源革命戰略需求,該校積極響應三部委號召,于2020年9月專門召開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研討會,決定借鑒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成功建設輸電線路工程方向和新能源方向的經驗,依托學校電氣工程學科特色與優勢,通過集中和整合電氣、材料、物理、化學和能源動力等五個優勢學科力量,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儲能技術方向.這一舉措,不僅可以助力我國儲能領域“高精尖缺”人才的培養,滿足新型電力系統儲能市場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為傳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和繼續深造的方向.
2儲能技術方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新能源電池行業發展研究
[提要]實現“雙碳”目標應當在能源供給、能源消費、人工固碳上共同發力,在居民生活、交通等領域,盡量用電能、氫能等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減少CO2、SO2、NO2等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或能源供應系統”,從而達到減碳、固碳的目的。本文基于“雙碳”目標及低碳循環背景,研究我國新能源電池發展現狀,構建行業預測模型,探索綠色能源轉型路徑,旨在構建以人為本、科技支撐、經濟可行、節奏合理的綠色交通發展藍圖,促進新能源電池商貿流通。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新能源電池;綠色轉型;商貿流通
一、“雙碳”背景
2020年,我國提出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控制CO2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對《巴黎協定》等國際公約的主動履約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更是在工業化發展道路上對綠色低碳方式的重要選擇。隨著綠色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加強環保標準化建設,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完善光伏發電、風電、新能源汽車、建筑、工業等領域節能環保標準,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加強環境監測,逐步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在提高民生福祉的同時,推動碳排放全球化治理進程。
二、行業發展現狀
(一)新能源電池材料層面。新能源電池材料由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主導,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前景一片向好。國內動力電池產量主要由需求決定,為適配適量生產。2021年以前,三元鋰電池在政府補貼的成本和市場優勢下,產業迅速發展并領軍動力電池市場。2021年起,政策紅利不斷退去,由于磷酸鐵鋰電池更突出安全性和成本優勢,在產量、裝車量方面不斷超過三元鋰電池,獲得市場主導地位。據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有關數據,2021年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74.3GWh,占總裝車量48.1%,同比累計增長91.3%;磷酸鐵鋰累計電池裝車量79.8GWh,占總裝車量51.7%,同比累計增長227.4%。2022年磷酸鐵鋰電池同樣保持穩定高速增長。
煤化工熱能系統的評價方法探討
1化工熱能動力聯合生產技術
[1]長期以來,不同功能系統多是相互獨立的。常規熱能動力系統的核心為熱力循環,側重于熱與功的轉換利用,局限于物理能范疇,受制于卡諾理論框架。而傳統化工生產則側重于化工工藝,想方設法把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產品。它們追求單一功能目標的思路無法破解能耗高、化學能損失大及環境污染嚴重等難題。因此,系統整合思想受到重視,多能源互補和多產品聯產已成為當今世界能源動力系統發展的主要趨勢與特征。多聯產是指通過系統集成把化工過程和熱能動力系統整合,在完成發電、供熱等熱工功能的同時生產化工產品,實現多領域的多功能綜合,其本質特征是系統集成,更合理的物質與能量綜合梯級轉換利用。圖1為某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示意圖。根據圖1,化工生產過程為原料的加工和轉換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與熱能動力系統發生諸多聯系,包括由熱能動力系統供給反應所需的蒸汽和動力裝置所需的電力等,而化工過程副產的部分蒸汽可進入熱能動力系統中,進行全廠的平衡。現代化工生產在探求分產能效提高的同時,越來越趨向于追求總體效能的提高。例如,通過對某煤制烯烴項目的驗收,發現全廠熱能動力系統約占總耗能的28%,工藝裝置能耗占總耗能的72%。工藝系統的能源效率很難進一步提高,但是熱電的爐機配置和供電模式對全廠綜合能效影響較大,進行系統優化后可較大程度提高全廠綜合能效水平。圖2為煤氣化熱能動力多聯產在化學工業中的應用。圖2所示項目以最大限度地優化利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組分為基礎,向化工生產裝置(如,醋酸、醋酐裝置)提供CO氣體,向化工生產裝置(如,合成氨裝置)提供H2,同時充分利用合成氣中的CO2生產尿素等,從源頭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并進行酸性氣體的處理,實現脫硫;部分合成氣經過處理后進入燃氣輪機,燃機排氣進入余熱鍋爐,余熱鍋爐產生的蒸汽部分直接用于供熱,其余進入汽輪發電機組,從而實現熱能、動力多聯產。傳統煤化工產業存在能耗高、污染重、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等局限,其發展正面臨著原料供應、環保、新興產業沖擊等三個方面的挑戰,而燃煤電廠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能源利用效率沒有實質性突破和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的困境。煤化工和發電兩個系統單獨運行時,對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并不是最充分的。如果把發電和煤化工結合起來,可以使得溫度、壓力、物質的梯級利用達到最佳,實現效率最高、排放最小,兩者相互結合和促進。煤氣化熱能動力多聯產是將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經過處理后,用于聯合循環發電和用于化工產品的生產,其比例可以調節,并且生產化工產品的弛放氣可以進入燃氣輪機發電。它是煤氣化、氣體處理、氣體分離、化工品的合成與精制和聯合循環發電五部分有機耦合的一種技術。通過整體優化,相對于獨立分產系統,其總能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降低,經濟效益提高,勢必成為未來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2]。目前,煤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系統集成和設計優化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優化方法、評價準則等基礎問題亟待突破。對多聯產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如把多聯產看作是相應的化工與動力的簡單聯合,各自保持與分產時的相同流程;把多聯產簡單地理解為多產品系統等。煤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系統中,化工動力側多是希望運行在設計工況,而通常把熱力系統的運行工況分為設計工況和變工況。設計工況是在給定的設計參數與要求下的基準工況,隨著環境大氣條件、外界負荷或系統本身等變動,熱力系統總是處于非設計工況運行。為了避免變工況給系統分析帶來的困難,本文中采用全年運行工況,突破設計工況點的舊框架,全面考慮全部可能運行區域的特性,以及相應的評價準則與設計優化方法等。分析化工熱能動力系統的所有可能運行工作狀況(穩定工況和過渡態工況)的總和,科學地描述與評估總能系統的性能特性,對煤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項目的選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傳統熱力性能評價準則
長期以來,熱力學第一定律被廣泛應用。對于單一能源輸入和單一供能輸出(如單純供熱或純發電等)的能源動力系統來說,熱效率能夠比較好地描述系統能量轉換利用的有效性與優劣,也比較簡單易懂。但對于功、熱并供與化工、動力聯產等復雜的系統,由于沒有區分功與熱、化工與電力等品位差異及其在價值上的不等價性,就不適用了。最初,功、熱并供系統常采用兩個指標(熱效率和功熱比)來綜合評估。若對比的某個系統的兩個性能指標都好,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如果出現“一好一差”的情況,就很難評說哪一個系統更好了。有關研究相繼拓展到冷-熱-電聯產系統和熱、電分攤理論問題。盡管許多研究有了重要進展,但至今沒有解決問題,且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系統集成優化比熱-電聯產系統還要復雜得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從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角度,無法合理評價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系統的優劣。后來,有些學者采用熱力學第二定律。火用表示一定參數工質在基準環境下所能做功的最大可能性,將“質”與“量”結合起來去評價能量的價值,改變了人們對能的性質、能的損失和能的轉換效率等問題的傳統看法,開拓了一個新的熱工分析理念。熱力學第一定律效率(簡稱熱效率,又稱總能利用效率)是聯產系統各種形式的能量輸出的總量Qout(包括化工產品、發電量、制冷量與供熱量)與輸入能源總能量Qin(所消耗的一次能源總量)的比值。該值越高,表明系統的熱力性能越好。熱效率把化工產品與熱工產品(功、制冷量供熱量)等不同品質與品位的能量等同看待,直接相加。因此,基于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系統熱力性能評價準則,只是反映系統能量轉換利用的數量關系。既沒有對不同有效輸出的品質與品位加以區分,又沒有合理反映產生有效輸出所消耗能量的分攤情況[4]。雖然熱效率應用得最早,而且至今還得到應用,但它通常只適用于單一功能系統,而對于化工-動力聯產系統等多功能系統來說,則是不科學與不合理的。[5]在聯產系統和參照的分產系統輸出相同的產品(化工產品種類和量與熱工產品種類和量)條件下,兩者總能耗之差的相對比值即聯產系統相對節能率Esr(或Est),Esr=Qd-QcogQd(1)式(1)中:Qd———參照的分產系統總能耗;Qcog———聯產系統總能耗。相對節能率體現的是聯產系統與參照的分產系統的對比。關注聯產系統與參照分產系統相比時能源消耗的節約情況。鑒于聯產系統與分產系統中化工原料、產品與熱動原料、產品的類型和數量存在不一致的情況,需要界定邊界條件。例如,相同的能源輸入量或相同的產品輸出量等。此外,聯產系統和與其比較的參照分產系統生產的化工產品和熱工產品的類型和量以及它們之間比例(如化/動比等)應該有個合理的界定。不同的化/動比,計算出來的節能率并不相同,有時也會出現“化/動比越大,節能率就越高”的結論。有的學者通過建立多聯產系統化、電分攤理論模型,分析化工生產過程和熱-功轉換過程的性能特性、能耗分攤情況,使得計算結果更具有針對性。應用相對節能率作為聯產系統評價準則時,正確選擇相應的參照分產系統性能基準(簡稱參照基準)非常重要。通常采用定折合性能基準法和當量折比系數法等。定折合性能基準法是假定參照的分產系統中相關的性能均為一個定值時計算出的性能基準,如某焦爐煤氣聯合循環效率為52%,某焦爐煤氣制甲醇能耗44.9MJ/kg等。當量折比系數法是通過規定不同燃料之間熱值比值的一個當量折比系數來計算聯產系統的參照基準。如假定1kg焦炭的熱值與0.9714kg標準煤相當,表達不同能源之間關系。采用不同參照性能基準進行分析時,在數量變化率上有較大的差異,但總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事實上,相對節能率與熱效率一樣,都把不同的有效輸出等同對待,沒有區分它們在品質與品位上的不等價性,仍局限于熱力學第一定律概念;且應用范圍較窄,特別是多能源輸入時,出現太多的參照分產系統(如雙能源輸入和雙產品輸出的系統就需4個),不但使得性能指標量的計算變得復雜,而且使系統性能定性比較模糊不清。許多學者嘗試應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處理不同能量在品質與品位上的不等價性問題,它以各種能量的火用(最大理論做功能力)來進行統一評價,并由此推出基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火用效率。火用效率是將功與熱合并到一個合理的綜合指標中來統一評價的準則,定義為能源動力系統輸出的總火用(Eout)與輸入的總火用(Ein)之比值,即所產功及輸出熱量中最大轉化功與輸入總火用之比值:ηex=Eout/Ein=(P+BQ)/Ein。(2)式(2)中,B為折扣系數,它指代由熱轉化為功的最大可能性,由卡諾循環效率確定,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定量評價。火用效率比熱效率更合理之處在于:基于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評價只考慮了化工產品與熱工產品的熱性能,且忽略熱工產品中電、冷、熱之間的差別;火用效率對它們的品位或價值有不同的評價。可見,火用效率的確在熱力學上更加正確地看待不同能量的差異,注意到了不同輸出在熱力學方面的不等價性。但是,火用的概念是從熱轉功的最大可能性出發,并不適合于用來描述化工生產過程和制冷過程等能量轉換利用問題。另外,化工產品的火用與熱工產品的火用以及冷火用與熱火用等都難以選擇同一的基準環境。為此,作為評價準則同樣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對于功-熱聯產系統來說,火用效率在熱力學上把能量的量與質相結合起來,將功與熱合并到一個綜合指標中來統一評價的準則。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功能夠全化為熱,而熱是不能全化為功的。兩者雖然可用同一量綱表達,但存在明顯的品位差別,功的品位比熱高得多,且功與熱在經濟上的價格也不是等價的。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對經典的火用概念多限于理論上理解,與實踐應用相距甚遠,因此,至今未能得到普遍使用。如果從其它角度來定量評定不同能量的價值,就可以得出另一種不同能量價值比和定義出另一種評價準則,或者稱之為廣義的火用效率。經濟火用效率ηEC提出另一種規定價值比B的方法,即系統供熱與供電(功)的售價之比:B=CR/CW。(3)式(3)中,價值比B聯系實際的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更實際地反映功、熱并供裝置的性能,從而反映出熱力系統的能量轉換利用的優劣。經濟火用效率只考慮了熱與電(功)的售價比,沒有考慮不同燃料的價格不同。這在比較使用不同燃料(其價格可能差別很大,如汽油與原煤)的裝置時就不夠全面。為了改進這一點,可在經濟火用效率的基礎上再加上燃料價格的考慮,從而提出經濟火用系數XEC,XEC=ηEC×Cw/Cf。(4)式(4)中,Cw/Cf是單位能量電(功)與燃料的價格比,反映了燃料投入所獲得的經濟增值比例(未考慮初投資等成本)。當然,經濟火用效率和經濟火用系數是否合理,與熱/電(功)售價比、電(功)與燃料的價格比等定得正確與否有關。實際上,影響熱、電(功)售價的因素很多,經濟火用效率和經濟火用系數用來進行化工熱能動力多聯產系統的設計優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3能量綜合梯級利用率
[6]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名科學家吳仲華先生提出各種不同品質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對口供應,做到各得其所,并從能量轉化的基本定律出發,闡述了熱能綜合梯級利用與品位概念,倡導按照“溫度對口、梯級利用”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則。近期,相關研究從物理能(熱能)的梯級利用擴展到化學能與物理能綜合梯級利用,提出冷-熱-電聯產系統能量梯級利用率與化工熱能動力聯產系統能量梯級利用率等新準則。在能源動力系統中,物質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實現其能量轉化。因此,物質能的轉化勢必與其發生化學反應的做功能力(吉布斯自由能變化△G)和物理能的最大做功能力(物理火用)緊密相關。對于一個化學反應的微分過程,存在如下關系:dE=dG+TdSηc。(5)式(5)中,dE———過程物質能的最大做功能力變化;dG———吉布斯自由能變化;TdS———過程中以熱形式出現的能量;T———反應溫度,K;dS———過程熵變化;ηc———卡諾循環效率,ηc=1-T0/T;T0———環境溫度,K。上式描述物質火用、化學反應吉布斯自由能和物理火用的普遍關系。從而揭示如何分別通過化學反應過程和物理過程實現物質dE的逐級有效轉化與利用。在此基礎上,定義表征聯產系統化學能梯級利用特征的化學能梯級利用收益率,如式(6):Rgain=ΔEthnetEs-(Ep+Ethnet)。(6)式(6)中,Rgain———聯產系統化學能梯級利用收益率;ΔEthnet———聯產系統熱轉功循環所得熱火用相對于分產系統的增長量;Es-(Ep+Ethnet)———從分產系統看,進入系統的化學火用(Es)除部分轉移到產品中(Ep)、部分轉化為熱轉功循環的有效凈熱火用(Ethnet),其余均消耗或損失于系統內部。這部分化學火用損失即為聯產系統化學火用梯級利用的最大潛力。因此,Rgain代表了多聯產系統化學能梯級利用的收益占分產系統的化學火用損失(化學火用利用潛力)的比例,即聯產系統通過集成整合成的化學能梯級利用收益率。它是量化描述聯產系統中化學能品位梯級利用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指標。若在化工動力聯產系統集成時,以化學能收益率Rgain作為優化目標,把化學能梯級利用水平與系統集成特征變量和獨立設計變量以及聯產系統性能特性等關聯起來,就可構建基于化學能梯級利用準則的多聯產系統設計優化方法。
透析東方太極文化與人類科技
前言
人類,這個字。對2000年的銀河系應該有新的意義。這新的意義就是東方''''龍的傳人''''的使命!否則,就是命運的安排!
不管你是偉績卓著的成功者、還是垂頭喪氣的失敗者,我們應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來對待我們的生命,因為我們人類有那么多的民族、那么多的膚色和那么多的思維方式。對此,誰又敢稱王稱霸呢?不過,你肯定會承認你是懂得思考的,是最棒的!能夠辨別事物的真偽!由其是在你的內心深處。因為,所有這些生命特征都是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所以,此文稿的含義一定會在大眾愛心的努力和推理下,把古老的不是事實的故事去偽存真;使其成為事實。轉化成''''人與自然''''共享的常識--生命的能源。
在過去恐龍曾一度漫步過這個綠色的星球,地球。然而,一塊巨石撞擊了它,于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圣經上描述的劫難場面,被稱為''''世界末日,一切事物的終結''''。在星球的歷史中這樣的撞擊從前發生過,將來還會發生,只是個時間問題。今天在這個綠色的星球上,我們人類的思想對我們人類創建的科技提出了好多疑問?我們的科技是否能夠對此做出回答?我們的能源動力系統能否阻止此類事故的發生?
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過去的探索。所以,我們人類在過去、現在、將來所要做的每一事件的背后就都涵蓋著一個故事存在。那個故事就是我們人類的歷史。決不存在嘲弄人的成分。
我們人類信奉太陽,都知道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可我們人類能說清太陽是為何從東方升起的嗎?中國人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那么,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背后涵蓋的又是什么呢?它要定義一個什么樣的事態?你說,難道我們永遠要做一名''''只知蛋好吃、不知下蛋者是誰''''的人嗎?到底是誰在嘲弄我們:是自己、是自然、是文化、是科技、還是其它……?難道說這就是''''天機''''嗎?
節能技術在能源與動力工程的應用
1能源與動力工程概述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能源的開發。能源是自然中能夠進行能量傳遞,同時轉換為人們需要的能量。自然中的能源,能為人類社會帶來基礎物質。動力工程中研究的問題,就是將能源進行最大限度轉化和利用的問題,使有限的能源在利用過程中,能夠提升其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促進自然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能源與動力工程,主要是針對傳統能源進行利用,對新能源進行開發的過程。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提升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開發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這兩方面都涉及到我國科技領域中的節能技術。
2節能技術在能源與動力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1)在傳統能源工程中的應用。節能技術在傳統能源工程的應用中,主要針對的是煤炭資源。我國的煤炭資源產量豐富,煤炭中也含有十分高的能量。但是,煤炭的燃燒會產生許多對人類有害的碳化物和硫化物,同時,煤炭資源內部含有的硫元素排放到空中容易形成酸雨,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節能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主要是對煤炭資源進行改造。改造中要求對開采出的煤炭資源進行脫硫處理。處理后的煤炭不僅可以減少對空氣與環境的污染,還能夠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節能技術中要求,使用煤炭資源的企業,需要設立氣體收集系統。其主要目的是及時的對排放氣體進行檢測,收集對大氣有害的氣體,提升節能減排的效果。(2)在石油能源中的應用。石油能源的使用歷史雖然沒有煤炭資源的使用歷史悠久。但是,石油能源在現代也被廣泛的應用于各行各業中,具有超乎想象的能源功效。然而不得不肯定的是,石油資源同樣屬于一次能源。石油資源會隨著人類社會需求量的增多而不斷減少,最后導致石油能源枯竭。因此,這就要求人們在使用石油能源的同時,對石油能源進行保護,具有節能意識。與煤炭能源不同,石油能源屬于清潔能源,其燃燒后的產物不會對環境造成實質性的影響。針對此類能源,可以尋找其能源的替代品。比如甲醇和乙醇等。替代物是可以通過人為來生產的,符合節能技術中的持續發展思想。(3)在新能源開發中的應用。對于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新能源的開發,可以有效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當今已經開發出的能源種類很多,包括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每種能源的使用,需要符合當地生產情況進行有效率的使用。同時,節能技術在其中的應用,需要動力工程技術能夠將其礦產資源和新能源,轉化為人們需要的熱能、核能等,再通過相應的技術,將其轉換為動能。
3節能技術在能源與動力工程中的應用前景
在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的幾年來,犧牲的是我國的資源和環境。為了盡快扭轉這一局勢,致力于減少環境的污染,提升能源的利用率等工作刻不容緩。良好的生活環境,是當今人們的基本要求。面對此種形勢,我國必須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應用和研究。另外,還要大力開發新能源,環節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改變能源短缺的現狀,將我國的科技與經濟齊頭并進。如今,我國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理,對能源的開發與使用進行了研究。許多新型能源的開發也得到了國內各大企業的支持,新能源將慢慢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傳播,能源與動力工程節能技術,將大程度的改變環境污染,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意見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學校可以不予錄取
1、嚴重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經手術治愈,或房室間隔缺損分流量少,動脈導管未閉返流量少,經二級以上醫院專科檢查確定無需手術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壓病。
2、重癥支氣管擴張、哮喘,惡性腫瘤、慢性腎炎、尿毒癥。
3、嚴重的血液、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
4、重癥或難治性癲癇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攜帶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新能源經濟汽車技術論文
1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評價
新能源汽車是相對于傳統燃料汽車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車又被稱為代用燃料汽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能源在逐漸的減少,能源供應緊張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就我國的石油資源為例,石油資源并不豐富,據調查,在整個石油資源總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資源即將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能源問題。在石油資源使用的過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將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并使全球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基于這樣嚴峻的能源形勢,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車技術勢在必行,從而使我國實現交通能源動力系統的轉型。
1.1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評價
經過對現有能源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氣體燃料、生物質基液燃料氫、電能、核能等。人們常說的混合動力汽車,主要是指不是單純利用一種能量轉換器提供驅動汽車,這樣的汽車被稱為混合型電動汽車。在通常情況下,混合動力汽車分為不同的種類,主要包括:串聯式混合動力汽車、并聯式混合動力汽車、混聯式動力汽車。混合式動力汽車的出現與內燃機汽車和電動汽車有直接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混合電動汽車又分為兩種,即汽油混合動力和柴油混合動力,但兩種的關鍵技術都是混合動力系統。混合動力的優勢:其同樣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沒有改變汽車的使用習慣;政府和企業推廣這種產品也無須投資新建充電裝置或加氣站;其燃油的經濟性能較高,并且其擁有優越的行駛性,在起步和加速時,可以在電動馬達的輔助,這樣將會大大降低油耗,最終實現"零"排放;另外,其采用電動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機械噪音。混合動力汽車的劣勢:其在技術方面還不成熟,相關產品的定價較高,電動機和內燃機兩套動力系統的造價遠比一套動力系統的成本高;如果長時間高速或勻速行駛不省油。
1.2純電動汽車的技術評價
純電動汽車主要將車載電源作為主要的動力,在純電動汽車中,沒有燃機發動裝置。純電動汽車自身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是沒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純電動汽車發生故障時,其維修較為方便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