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分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20:25: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全球經濟分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球經濟分析

淺議流動性的逆轉對石油市場的影響

摘要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了新一輪上升周期。石油出口國受益于油價上漲,產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國內資產價格膨脹。國際金融體系的變化則增加了油價上漲的可持續性。石油美元被大量儲蓄起來降低了總需求,也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美元未來走勢、流動性過剩下投機資本的盛行給石油市場的未來增加了不確定性,石油-美元計價機制面臨的挑戰、衍生工具風險的影響和次級債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也預示著石油市場風險增大。次級債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表明,流動性過剩的狀況是完全可能逆轉的。由于虛擬經濟的膨脹,全球經濟環境與以往大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機很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危機,而這種全球性的危機很難被補救和控制。一旦流動性出現逆轉,對石油市場的打擊將是巨大的。

一、流動性過剩的定義和根源

當前,流動性過剩(excessliquidity)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流動性過剩并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定義。何謂“流動性”(liquidity)?根據investopedia的定義,流動性是指一項資產或一種證券能夠在不影響自身價值的情況下在市場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項資產能夠迅速轉化為現金的能力①。這個定義屬于相對狹義的理解。在我們看來,所謂“流動性”,實際上是指一種商品對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難易程度。衡量難易程度的標準是該商品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一般來說,在一國經濟當中,一種商品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比較穩定。

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現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實現交易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過剩;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現速度減緩,也就是實現交易非常困難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不足。

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說,在現實的經濟分析中,我們上面定義當中的基準商品僅僅被當作貨幣。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流動性的定義,因為貨幣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把流動性僅僅看作貨幣現象是對流動性最狹義的理解,也是現實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最常用的理解(張明、管清友,2006)。歐洲中央銀行(ecb)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polleit和gerdesmeier,2005)。張明(2007)利用狹義貨幣、廣義貨幣、國內信貸與gdp的比率來衡量流動性過剩程度,發現在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中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等東亞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動性過剩。

發達國家的以低利率為特征的寬松貨幣政策和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基礎貨幣發行增加是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基本原因。

查看全文

環境經濟學發展論文

【正文】

一、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于戰后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于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于,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后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于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并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于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干預產生的政府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后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并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污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于廠商并沒有考慮污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于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于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污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征稅或補貼(后者適用于正外部性行為)。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藥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于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場缺陷而是由于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丁(Hardin1968)關于“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藥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后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并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稅、排污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于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并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愿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政府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于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政府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政府失靈也并不是完全否認政府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對環境問題的干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政府失靈的關鍵還是在于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于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并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并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范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當然對于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托,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系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后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關于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志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后,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查看全文

市場經濟下新自由主義的考評

一、新自由主義的內涵

新自由主義的定義在國際上多種多樣。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基于亞當•斯密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體系,它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簡單地來講就是:私有化、市場定價、消除通貨膨脹、貿易經濟自由化。美國學者羅伯特指出,新自由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明確的政治、經濟范式①。法國學者科恩認為,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表現。新自由主義經歷了上百多年的發展,其各個分支學派的主要觀點雖然有所差異,但他們本質上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學理論,以自由的名義來抵抗國家干預市場和宏觀調控,目的則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由于新自由主義較好地解決了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問題,在美英等發達國家崛起并日漸興盛,在一定條件下說明了市場經濟運行的作用,這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有較強地自我調節能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本文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亞當•斯密的理論基礎上,大力主張“貿易經濟自由化、消除通貨膨脹、市場化、私有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來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逐漸轉變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新自由主義逐漸演變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從表面看是實現社會繁榮發展的靈丹妙藥,實質上卻是損害著世界各國的長期發展。

二、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和本質

從經濟方面來講,新自由主義高度崇拜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力量,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是萬能的,大力主張進行“三化”。主張貿易自由化,新自由主義認為高效率的出發點是自由。主張私有化,新自由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是具有較好地內在穩定性,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個人的自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主張市場化,推崇“市場萬能”的市場機制作用,認為市場經濟活動是有規律的②。新自由主義主張徹底的私有化,反對國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主張進一步開放全球市場,實行利率市場化、貿易自由化,將各國的經濟納入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體系中。新自由主義主張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大力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全球擴張、獲取利益的工具。英國和美國,是兩個被看作是通過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達到經濟領先的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這兩個國家過去在使用保護和補貼方面卻是最“積極”的。而且,幾乎今天所有的富裕國家在過去都曾通過關稅保護和補貼來發展他們自己的工業。新自由主義主張貿易自由化,反對國家宏觀調控來干預市場,但對于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矛盾、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獲取利益的國家干預,新自由主義則不斷加強。從政治方面來講,新自由主義堅持三個“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認為公有制經濟沒有私有制經濟所具有的優勢。二是否定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導致集權主義。三是否定國家干預,認為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只能造成經濟效益的損失③。新自由主義不僅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它也是金融壟斷和國際壟斷集團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念,它極力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家壓迫廣大人民群眾的工具。新自由主義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來“規范”世界,動搖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妄圖用資本主義制度來取代社會主義制度。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家哈耶克,不僅主張把資本主義制度移植到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而且強調把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觀一同移植到這些國家。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講,新自由主義作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目的是為了維護其統治階級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剝削和壓迫的工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僅把新自由主義當作一個新的經濟流派,更重要的把它作為一種滿足其政治需要的意識形態,用來控制其他國家的價值取向。美國學者詹姆斯指出,西方資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生活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滲透和控制,以達到重塑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使之服從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利益的目的。

三、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后果

第一,推行新自由主義必然導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惡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據統計,1975年全世界用于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外匯交易額為外匯交易總額的80%,投機性外匯只是少數。20年后,這一格局發生了巨變。全球97.5%的外匯交易都是有投機目的的④。世界各國的自由化改革,為金融資本跨國流動掃清了障礙;信息通訊工具的發展,使金融交易須臾間完成于無形。金融因此被稱作“虛擬經濟部門”,也正是因此而十分難以有效監管。金融資本其規模之大、能力之強,足以顛覆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和經濟,使之陷入危機。金融寡頭們逐步實現了控制實體經濟,成為全球化世界的真正主人。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原用于避險的金融工具被操縱濫用,成了金融投機的武器。投機行為層層疊疊,金融泡沫隨之大量產生。信用鏈條中只要有一環出了問題,泡沫便會隨之爆裂,巨大的金融資產也會瞬間化為烏有。價格暴跌、投資萎靡、消費低迷,實體經濟也會因此衰退。美國作為當今資本主義國家體系的中心,新自由主義在其經濟上的失敗十分“壯觀”。據估計,美國房地產部門有總量3萬億美元的金融泡沫,頃刻間就會化為烏有。美國社會問題惡化更為嚴重。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國民儲存率只有16%左右,還不及90年代的而1/3,甚至不及上世紀60~70年代的1/6⑤。

查看全文

政治經濟學的學派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西歐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也稱葛蘭西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重要一派。本文探討了葛蘭西學派的理論來源,以及它對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介紹和分析了這一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觀,主要是英國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家考克斯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

【關鍵詞】葛蘭西/葛蘭西學派/國際政治經濟學

【正文】

在我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西方當前的民族主義理論和自由主義理論已經逐漸被介紹,并且被一些學者引用,不論從觀點上還是從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然而,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我們的學術研究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們對它缺乏透徹的了解,以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得不夠全面有關。本文希望通過通過葛蘭西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介紹和分析,加深中國學者對該派理論的認識。

葛蘭西思想與葛蘭西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葛蘭西學派主要是指,西歐(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數)的一些把歐洲馬克思主義先驅——葛蘭西的理論——用于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他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起源、發展和動力,尤其是未來可能替代現存全球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該學派的研究論著涉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國際化,國際層面的社會領導(霸權)和統治,跨國階級和集團的構成與經濟力量,國際組織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確定20世紀全球政治性質的問題(注:

查看全文

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論文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葛蘭西學派主要是指,西歐(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數)的一些把歐洲馬克思主義先驅——葛蘭西的理論——用于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他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起源、發展和動力,尤其是未來可能替代現存全球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該學派的研究論著涉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國際化,國際層面的社會領導(霸權)和統治,跨國階級和集團的構成與經濟力量,國際組織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確定20世紀全球政治性質的問題(注:StephenGill,HistoricalMaterialism,Gramsci,andIPE,seeCraigN.MurphyandRogerTooze,TheNewIntl,PoliticalEconomy,Boulder:Colo.1991,P54.)。

由于美國的霸權理論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往往被忽視。葛蘭西學派學者認為,這種狀況是由一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機械地和非歷史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思想和理論造成的,特別是那些總是不斷地預期資本主義即將崩潰的“馬克思主義的原教旨主義”理論。這些理論分析與在東歐蘇聯集團和西方世界所發生的一些現象不相符合,使得西方新一代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了興趣。因此,他們認為必須用一種非教條的、開放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研究全球政治經濟關系。

基于上述考慮,西歐一些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學者重新創造性地思考了歷史唯物主義,開始嘗試建立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這些學者看來,葛蘭西的思想已經提供了建立一種普遍、全面的國際關系理論的方法論。在葛蘭西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際關系理論既符合批判流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要求,又是對教條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突破。它超越了目前爭論中的國際關系兩大理論(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框架,同時保留了這兩大理論(不論研究方法是歷史的還是結構的)傳統中的洞察力。葛蘭西在對現代意大利歷史的評述中,既論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國家體系,又用同一框架和相同的概念論述了20世紀初國家中的政治,并且用一種開放的、與教條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方法論(主要是強調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社會形態,以及其中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領導權等問題。

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鼻祖”的葛蘭西,從資本主義并未像預期的那樣走向滅亡的事實和西方工人運動發展遭受的挫折,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對一些觀點做出了修正和發展。葛蘭西的思想對當前西歐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強調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在《獄中札記》中,葛蘭西批判了布哈林的粗糙歷史唯物主義觀(主要是布哈林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普及手冊》中表述的觀點),認為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祛除了辯證的觀點而引入了“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和“自上而下的唯心主義”,象19世紀的實證主義者一樣把自然科學的范疇應用于人類行為,把辯證法簡化為機械的力量平衡法則(注:《“西方馬克思主義鼻祖”——葛蘭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頁。)。他指出:“普及手冊中所體現的哲學或許要被稱為實證主義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對物理和自然科學方法中常規邏輯的采納。因果法則和對規律性、規范性和統一性的追求取代了歷史辯證性……用機械術語來說,結果決不能超越原因或原因體系,因而(這種哲學)除了完全粗糙的經濟主義外沒有任何發展。(注:Gramsci,PrisonNotebooks,N.Y.1971,P473.)”

葛蘭西在對布哈林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意大利唯心主義者克羅齊的思辨思想,強調了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重要意義。他認為:1、存在與意識間的相互作用是歷史的、具體的和復雜的矛盾對立統一,不存在永衡不變的機械式的作用規則;必須解釋物質條件的變化如何在人的意識上產生非物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反過來影響未來的物質發展過程;2、歷史發展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認為“破壞力就是創造力”;3、在對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關系的理解上,不能把物質世界的現象機械地應用到人類活動。歷史的發展遵循可能的必然,但不能預測結果。葛蘭西主要通過對辯證法的這3個方面的分析,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問題(即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再闡述。葛蘭西反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存在直接的決定關系和對應關系,他引入思想對歷史的影響和個人意志的推動作用等觀念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理性和文化的影響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力量是社會領導權(hegemony霸權(注:“領導權”一詞與霸權理論中所用的“霸權”一詞相同,但兩者的意思有差別。葛蘭西所指的領導權是物質力量領先、思想上的認同和制度上的相對應的統一。))的基礎;認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應該是一種辨證過程(注:Gramsci,PrisonNotebooks,P366.)。

查看全文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葛蘭西學派

在我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西方當前的民族主義理論和自由主義理論已經逐漸被介紹,并且被一些學者引用,不論從觀點上還是從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然而,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我們的學術研究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們對它缺乏透徹的了解,以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得不夠全面有關。本文希望通過通過葛蘭西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介紹和分析,加深中國學者對該派理論的認識。

葛蘭西思想與葛蘭西學派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葛蘭西學派主要是指,西歐(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數)的一些把歐洲馬克思主義先驅——葛蘭西的理論——用于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他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起源、發展和動力,尤其是未來可能替代現存全球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該學派的研究論著涉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國際化,國際層面的社會領導(霸權)和統治,跨國階級和集團的構成與經濟力量,國際組織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確定20世紀全球政治性質的問題(注:StephenGill,"HistoricalMaterialism,Gramsci,andIPE",seeCraigN.MurphyandRogerTooze,TheNewIntl,PoliticalEconomy,Boulder:Colo.1991,P54.)。

由于美國的霸權理論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往往被忽視。葛蘭西學派學者認為,這種狀況是由一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機械地和非歷史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思想和理論造成的,特別是那些總是不斷地預期資本主義即將崩潰的“馬克思主義的原教旨主義”理論。這些理論分析與在東歐蘇聯集團和西方世界所發生的一些現象不相符合,使得西方新一代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了興趣。因此,他們認為必須用一種非教條的、開放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研究全球政治經濟關系。

基于上述考慮,西歐一些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學者重新創造性地思考了歷史唯物主義,開始嘗試建立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這些學者看來,葛蘭西的思想已經提供了建立一種普遍、全面的國際關系理論的方法論。在葛蘭西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際關系理論既符合批判流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要求,又是對教條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突破。它超越了目前爭論中的國際關系兩大理論(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框架,同時保留了這兩大理論(不論研究方法是歷史的還是結構的)傳統中的洞察力。葛蘭西在對現代意大利歷史的評述中,既論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國家體系,又用同一框架和相同的概念論述了20世紀初國家中的政治,并且用一種開放的、與教條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方法論(主要是強調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社會形態,以及其中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領導權等問題。

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鼻祖”的葛蘭西,從資本主義并未像預期的那樣走向滅亡的事實和西方工人運動發展遭受的挫折,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對一些觀點做出了修正和發展。葛蘭西的思想對當前西歐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研究

1引言

進入21世紀之后,新興經濟體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些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而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實力也有所下降,這種情況下,國際化體系正朝向有利于新興國家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和建設,能夠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發展。因此,本文主要就對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來帶動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發展。

2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

2.1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現狀。自從2009年以來,隨著我國逐步接解除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的限制,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快速發展,在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交易中都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成果。就目前而言,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七大外匯交易貨幣,由此可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相對是比較穩定的,也是比較快速的,即使近年來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不是很好,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依舊保持穩步發展狀態。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也使得全球經濟發展速度得到了提升,采用人民幣交易可以使得交易過程更加安全高效,有力地推動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完善,也帶動了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發展。2.2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未來展望。就目前而言,人民幣已經在東亞和東南亞以及中亞等各個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貿易交易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易方面。國家央行行長曾經說過,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是市場驅動的過程,相信在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會越來越快,能夠改變現有的以美元為主導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都設立了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并且資金池已經達到了800多個,涉及的企業就已經達到上萬家,而且其他國家的人們所持有的人民幣金融資產也在穩步上升,這也就直接說明了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會越來越快,全球使用人民幣交易的國家以及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多,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帶動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發展趨勢變得越來越好,能夠使得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得到有效的改進和完善,從而帶動全球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3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3.1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現狀。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中主要有歐元貨幣體系和美元貨幣體系,但是后者的發展時間和發展規模是在全球內進行的,而歐元主要適用在歐洲大部分國家中。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開始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導致以美元為主導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發展趨勢越來越差,以人民幣為主要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在以迅猛的發展速度追趕。主要就是因為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襲來的時候,涉及美元的國家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卻相對比較穩定。由此可見,以美元為主體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目前的發展狀況并不是很好,其體系內部存在很多矛盾體,使得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高漲。3.2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發展趨勢。首先,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建設相對會比較穩定,會形成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將會變得越來越不好,以其他新興國家貨幣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其次,隨著未來新興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其世界經濟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貨幣體系定將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將會趨于穩定,能夠利用這些穩定發展的國際貨幣體系帶動其他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全球化經濟發展模式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法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國際經濟法律制度不斷擴展,國際經濟法理論問題不斷凸顯。當代國際經濟法應該具有多元開放的法學視角和理論進路,例如,法律視角、經濟視角、政治視角、歷史視角、人權視角、哲學視角、發展視角、可持續發展視角,等等。本文重點分析了國際經濟法學術領域的三種主要視角,即Jackson的實用主義憲法制度分析、Petersmann的理想主義自由憲政分析、Qureshi的全球化多元綜合法律分析。國際經濟法的理論多元標志著國際經濟法學術開始走出理論的幼稚和貧困,邁向理論的成熟和繁榮,進而,超越概念之爭,進入理論之爭,乃至開啟范式之爭。中國國際經濟法學術也將走出概念之爭并走向理論多元。

關鍵詞:全球化、國際經濟法、法理學、理論多元、中國學術

國際經濟法是二戰之后新興的年輕的法律領域,也是一個存在著概念爭議的領域,但是,這個領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并未形成繁榮的學術景觀和多元的理論爭鳴。這大概與國際經濟法領域的制度實踐在當時不夠活躍、不夠成熟或不夠發達有關,也可以說與國際經濟法學界的理論研究在當時不夠自覺、不夠開放和不夠沉潛有關。國際經濟法理論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終于因緣各種契機(尤其是WTO的建立及其法理和實踐)而開始形成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學術上的爭鳴、走出總體理論上的幼稚和貧困并進而出現了多元的理論視角和各種視角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一、全球變革——國際經濟法學術的語境變遷和話語轉型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球經濟制度實踐出現了重大的制度轉型。英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拉美嚴重的債務危機、東亞“四小龍”經濟的起飛、蘇聯解體和蘇東巨變,促成了自由市場體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復興,各國經濟和國際經濟越來越強調市場化和自由化,全球經濟越來越結成了復雜的相互依賴的統一網絡體系。這種全球大轉型在法律和制度層面表現為各國和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正經歷著自由化、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大變革,在國際層面,WTO、IMF和世界銀行這戰后國際經濟法律秩序的三大支柱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這種經濟領域及其法律制度的全球化大變革也帶動著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教育、衛生、人權等等其他領域的全球化,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所導致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緊張即生態系統的失衡,以及這種天人矛盾所引起的南北矛盾的復雜化導致發展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全球經濟及其法律體制所必須面對和處理的重大問題,國際經濟法律制度越來越走向復雜、多樣,同時也孕育了變革的契機和因素。

語境變遷促動了國際經濟法學術話語的轉型。全球化既促成了傳統的一般人文社會學科開始越來越自覺的把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納入自己的理論視域,也促使國際經濟法學術開始思考人類社會制度和秩序的一般秩序原理,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理論和學術的理論資源。在這種背景下,國際經濟法學術終于開始逐漸走出傳統的,初級的議題和論爭,例如,國際經濟法是否存在?國際經濟法是否有效?國際經濟法如何定義?等等。如今,國際經濟法學術已經開始超越了這種初期的國際經濟法理論與實踐的門類定位和定義之爭,廣泛深入

查看全文

科學技術哲學低碳經濟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也在不斷進步,因此要求推進低碳經濟才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圍繞科學技術哲學角度下的低碳經濟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低碳經濟的概念,然后分析當下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最后提出科學技術哲學角度之下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哲學角度;低碳經濟;概念現狀;發展認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迅猛發展,低碳經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了實現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充分的認識低碳經濟工作,并且能夠在科學技術的哲學角度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才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更加低碳環保,促進我國綠色理念的踐行,實現我國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分析

低碳經濟是在2003年英國提出來的,主要是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轉變發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強調新能源的開發、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加注重創新的力量以及創新的技術等。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能夠保護我國的環境,最終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有其存在的大背景,主要是由于全球氣候的變暖,影響到了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面臨這種現狀,必須要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縮小二氧化碳的濃度。才能夠真正的改變全球氣候,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會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后果,比如說自然災害的出現,生態系統的進一步退化以及冰川融化。結合全球變暖所存在的一系列惡果,必須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倡導生態能源以及水資源的和諧,避免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造成環境的破壞以及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威脅,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分析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論文:全球化經濟位差與發展理性

[內容提要]經濟全球化是建立在國際分工擴大和資源稟賦的國際差異基礎上的。而全球化過程的演進又必將加速分工國際化和資源的全球配置。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顯著經濟位差,使得發展中國家在內能補充與熵增加兩個重要的資源約束條件上處于明顯劣勢。同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的長期資源導向型戰略,又加劇了國際政治形勢的緊張。這一切都使得全球資源與發展的戰略環境復雜化了。在這場發展利益與戰略博弈中,發展中國家更加需要有發展理性的支持,才能夠通過可持續發展最終確立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

[關鍵詞]全球化;資源約束;經濟位差;戰略博弈;發展理性

全球化的最初啟程,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隨著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巨大的國際交易費用(包括技術性交易費用和制度性交易費用)不斷被削減,帶來了分工、分業的不斷擴大。最終,經濟資源的全球配置成為社會經濟進步和擴大交易惠利的必然趨勢。然而,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顯著經濟位勢差異,即經濟位差,①在同一的全球化浪潮中實際得到的交易惠利常常存在顯著差別。發達國家因其比較高的經濟位勢,全球化成為它們進行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內生動力。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則常常是在一種外生強制與利益誘致的復雜環境中面對與接受著全球化進程的。由于在交易惠利與交易費用上存在的差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兩大國家集團之間必然存在著全球化利益博弈,并由此引起對發展戰略方面的路徑選擇。

資源約束與經濟位差

理論上講,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經濟資源的全球配置。通過資源的全球配置,使生產要素跨國界地流向最有效率的組織,實現全球經濟與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資源全球配置的前提是國家、地區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因此,資源的重新配置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內生現象。從物理經濟角度講,萬物皆由能量生成,經濟全球化在根本上涉及能量及其由之產生的各種具體物質資源在國家間的合理配置,內能補充、熵(無用能)增加等資源配置與利用的全球系統性問題將進一步顯性化。深入解析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源與能量補給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深藏于全球化背后的國家利益與矛盾。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發現,自然界能量的數量在傳遞和轉化過程中保持不變,即能量守恒。經濟全球化在能量全球轉移與傳遞中遵循著同樣的規律。然而,事實上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在于表明,一個系統內能△U的增加(變化),等于系統吸收外界的熱量Q和外界對于該系統所做的功W。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