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故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01:4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生哲理故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如何建構哲學類英語繪本教材
【摘要】英語繪本教材生動活潑、圖文并茂,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已廣泛運用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當中。繪本故事形式多樣,內容雖然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或是人生的哲理,能讓學生在習得英語知識的同時,感悟到多彩的世界和人生的哲理。本文倡導教師從兒童的心理出發,基于兒童視角,選擇哲學類英語繪本教材或資料開展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兒童視角;哲學類;繪本
在英語知識點中融入哲學類的元素或是道理,能讓小學生更容易吸收和理解。而繪本是一種非常有趣且蘊含豐富知識、道理的教學素材,不僅能讓學生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形式學習英語,而且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其中的知識點、哲理,并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哲學類的英語繪本教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總而言之,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他們天真爛漫、純真無邪,哲學類英語繪本教材必須抓住兒童的心理和學習特點進行構建,學生才會喜歡它,才會更加樂于接受和吸收。教師要選擇內容豐富多彩且富含深刻而耐人尋味哲理的繪本,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在色彩鮮明、淺顯易懂的繪本中吸收豐富的英語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一、精細化繪本素材,促進理解吸收
在小學英語課本中,編入了很多經典的兒童故事和寓言故事。其中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或是處世道理,對學生的日常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因小學生年齡小,容易接受生動、直觀的東西,且剛接觸英語學科,有些故事在編入小學英語課本的時候畫面比較簡單,只是說出了故事的大概內容[1]。這樣很多學生學過之后,雖然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了其中的英語內容,但是對里面所包含的哲理理解不深刻。于是,教師在建構英語繪本教材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將簡單的故事拓展開并做詳細化的引導講解,讓學生在審視圖片和英語句子的同時,能夠完全理解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并清晰而完整地理解這個繪本故事所包含的人生道理。學生在讀完這個繪本的所有故事情節之后,能夠明白這個故事的意義,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儲備,并吸收繪本中故事的意義和道理。例如,教學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1《TheKing’snewclothes》,教師在建構這個故事的繪本教材的時候,要盡量把這個故事的情節詳細化,突出故事的主題及蘊含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國王愚蠢可笑的原因,周圍的臣民為了顯示自己不是愚蠢的而掩蓋真相說違心的好話討好國王。在編寫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插入表現國王心情的圖片,上面展示國王各種各樣的心情“TheKingwasveryhappy,confusedandangry.”下面還可以具體鋪開國王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會有這樣的感覺。例如,當騙子把衣服給國王穿上的時候,面對大臣的奉承“Thekingfeltextremelyhappyandproud.”當聽到孩子質疑聲音的時候,國王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因此“Hebecamealittleperplexedandconfused.”當人群的呼喊聲徹底被小孩的意見所征服,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說:“Hehasnothingon.”這個時候“Thekingturnedextremelyangryandfuriousandhecouldn’tbearthetruth.”教師通過把這個簡單的故事詳細化,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個社會虛偽可恥的本質,只有孩子的童真才是最真實而可貴的,促進學生理解吸收故事內容。由此可見,教材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教師將其詳細化,讓學生充分理解故事的每一個情節,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讓學生不僅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了英語知識,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故事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其所反映的人性本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二、口語化繪本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哲學與人生課程專題教學法研究
[摘要]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哲學與人生課程占據著主導作用,是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中職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珠海市衛生學校在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教學中提出的“專題教學法”的運用情況,以哲學與人生課程為切入點,對“專題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課教學的育人效果,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與行為方式的成長。
[關鍵詞]專題教學法;哲學與人生;人生哲理篇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是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同時課程內容涉及到哲學理論,傳統的課程教學感染力和引導認識相對枯燥,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將這門課程的內容用既簡練又通俗易懂的方法授于學生,是所有德育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珠海市衛生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德育教研組開展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校本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從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專題教學法”。
1專題教學法的背景
學校按國家規定開設了6門德育課程,在按要求開設足夠課時的同時,又能體現專業特色。但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在:①德育課程交叉重疊的內容過多,不同課程的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向學生講授同樣內容的知識。既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不同教師就同一內容講授不同的觀點,讓學生無所適從。②2013年版的4門核心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雖然編寫的很好,很符合“三貼近”原則,但在很多方面未能體現《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要求,許多地方有待完善。③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要求,中職學校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統領,在德育課程中融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科學設置教育教學內容”。鑒于上述情況,學校德育教研組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學校實際,以如何全面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教學中、如何全面落實禮行德育的“三貼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問題,開展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校本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組和德育教研組從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分析和梳理,將哲學與人生等4門核心課程和校本《十禮百行》讀本進行整合,在原統篇教材的基礎上形成四大新模塊,以“專題教學法”的形式編寫了相應的專題教學指引。經過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具有課程主線清晰、主題鮮明、知識點完整、課程內容不重復、緊貼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點。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改革后,以人生哲理篇的形式呈現,新改革的人生哲理篇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和諧”,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為主線,以分析解決中職學生最切實際的人生問題為主題和落腳點,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智慧啟迪學生人生,讓中職學生學會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世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專題教學法的運用
語文教材教學論文
陪著兒子看了好幾集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不禁為遠在大洋彼岸那群動畫創作者天才般的創造力和幽默品質而折服!兩歲多的兒子完全被那有趣的情節、夸張的動作、可愛的形象迷住了。你瞧,他老吵著要放動畫片,只要打開VCD,他的眼睛一眨不眨,有時還坐在沙發上旁若無人地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兒子這副著迷的樣子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能不能制作得像動畫片一般迷住花朵般美好的孩子這不單是介質的變化和制作的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問題。我們的教科書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必須考慮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思維特點、認知結構和情感品質。或者說,既要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又要以色、香、味喚起孩子們的“食欲”。
喜歡動物幾乎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小學語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級教材似乎很重視這一點。教材中的動物們一個個在孩子們面前閃亮登場。但筆者感到,這些動物形象大多是理趣大于情趣。很多時候,它們僅僅是傳播知識、訓導為人處世原則的手段和工具,缺乏一種動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
像《小貓種魚》《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鶴》《小蝌蚪找媽媽》等課文都是想借動物們的言行舉止向小孩子傳授簡單的科學知識,從這樣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充滿激情的想象和創造,而是一個穿著動物的外衣的博學之士在向孩子們作科普講座。
小學語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種寄寓型的動物。這類動物活動起來一點都不輕松,因為,它們的背上都背著一個裝有人生哲理的“包袱”,全然不像前面提到的貓和老鼠那般無拘無束,個性鮮明。這類課文在教材中簡直是俯拾皆是。如教人們互幫互助的《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孩子們做事要善于想辦法的“烏鴉”(《烏鴉喝水》),說明不要見異思遷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讓孩子們從小拋棄坐享其成思想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說明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小貓”(《小貓釣魚》),揭示人各有所長,要看到別人的長處的《駝駱和羊》,告誡孩子們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美麗的公雞》,暴露自我炫耀者丑態的《驕傲的孔雀》,讓孩子們明白跟惡人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狼和小羊》,知道不要相信壞人的《會搖尾巴的狼》,教導孩子們不要輕聽別人奉承的《狐貍和烏鴉》,懂得對別人的意見要善于分析和驗證的“小馬”(《小馬過河》),等等。
對孩子們進行早期的科學啟蒙和人生養成教育固然重要,但筆者以為,這種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簡單的“對號入座”。設想一下,即使我們把上面提到的教材中的篇目都制成動畫片,它們有《貓和老鼠》那樣讓人著迷嗎我看未必。這些動物們的臉上沒有幽默,沒有滑稽,沒有生活中的真情真趣,有的只是一臉的嚴肅。他們像一群參透人生的智者,借著動物的口吻向純真的孩子們作人生的指點和忠告。在這里,貓非貓,兔非兔,孔雀不是孔雀,公雞不是公雞,他們只不過是一些箴言警語的傳聲筒。他們的形象似乎還有幾分童真,但只要一說話,便是一個地道的飽經滄桑的老者。我不知道正處在生命黎明時分的小孩子能不能親近這份老成和持重
初中語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新課標)
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巧借故事潤心靈
【摘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的中,發現老師往往因為恨鐵不成鋼,在教育學生時,有時態度粗暴,言語過激,使得師生關系緊張,教育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嘗試著用包含哲理的故事去教育他們,教育效果比較好。我從自己的教學歷程中選取了幾個小事例,將自己一點教育心得談一談。
【關鍵詞】巧借故事;滋潤心靈;完善自我
【Abstract】Theauthorintheusualteachingcenter,discoveredteacheroftenbecauseexpectstoomuch,wheneducatesthestudent,sometimesmannercrude,saysawordextremely,causestheteachersandstudentsrelationsanxiously,theeducationeffectisnotcertainlygoodThereuponIattemptwithamcontainingthephilosophythestorytoeducatethem,theeducationeffectquiteisgood.Ihaveselectedseveralyounginstancesfromownteachingcourse,anowneducationattainmentdiscussed.
【Keywords】Skillfullyborrowsthestory;Moistensthemind;Consummationoneself
那日偶逛書店,信手翻閱了全國十佳母親之一吳章鴻女士的一本書《每天進步一點點》。她的家教方式讓我眼睛一亮。吳女士的兒子吳純多年來一直在國外學音樂,作為單親媽媽,她選擇的教育方式是:寫信或選摘文質兼美的文章寄給兒子,讓那些蘊含人生道理的文字去無聲地教育孩子。兒子成功了,吳女士也成功了。
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有所動。我的學生總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我需要教育他們,引導他們,但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教育時若表情僵硬、語言尖酸刻薄、話語滔滔不絕,效果恐怕不好。若把她的做法用一用,如何?于是在平時的教育中,我時不時借用一些故事,讓師生間的交流更輕松些,也使孩子的心靈得到滋潤,行為有所變化。于是,我給學生繪聲繪色講故事的場景頻頻出現。
語文閱讀與寫作分析論文
1.摘抄精美語句。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閱讀借鑒,注重平時積累,不失為一種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摘抄精美語段。進行仿寫訓練模仿是創新的基礎,閱讀過程中,發現精美語段,我們可以先把它摘抄下來,而后認真分析它美在哪里,本著既形似又神似的原則進行仿寫訓練。
3.摘抄經典故事,積累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平時不注重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寫作時就會文思枯竭,難以連綴成文。即使勉強寫成一篇文章,也難免內容空洞,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
4.從閱讀中感悟人生哲理,進行常規思維訓練、寫作立意訓練。故事中往往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閱讀時,只有一邊閱讀,一邊感悟,才能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從故事中提煉出正確的文章立意,不至于在寫作時因對所給材料理解偏頗或錯誤而造成寫作偏題甚至離題。
5.摘抄同一主題的文章,比較閱讀,分析異同,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同一主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寫法,閱讀中將同一主題的文章集合在一起,分析它們的異同,從中領悟作者思維的獨特性與寫作技法的巧妙。
教師指導學生還應分別從閱讀與寫作兩個方面入手。
淺談繪本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繪本的融入能夠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現狀。繪本的趣味性為學生帶來了歡樂,使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生動有趣。繪本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良好輔助方式,教師可借助繪本開展教學,向學生滲透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觀念。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繪本;教學
設計傳統的說教式教學使道德與法治課枯燥乏味,學生興味索然,而繪本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富有童真童趣的繪本符合學生的審美情趣,再現了道德與法治情境,讓學生從中明白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品質,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引入繪本,創設教學情境
繪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設計精美,有豐富的題材、深刻的內涵,極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可以講繪本故事的方式引入課程,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感悟與思考。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我愛爸爸媽媽》教學為例,課程旨在使學生理解爸爸媽媽的辛苦和付出,懂得感恩。教學中,教師先以歌曲《爸爸去哪兒》導入,接著展示繪本《我爸爸》,學生對繪本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教師要求學生看完繪本后思考“我”爸爸的特點,并引導學生抓住爸爸的外貌、著裝等方面展開說話練習。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為學生展示繪本《我媽媽》,并布置了“認識我媽媽”的看圖說話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看繪本故事,體會到爸爸媽媽的偉大無私,懂得要感恩父母的付出。上述教學,繪本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呈現所要學習的內容,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又培養了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教師將繪本引入課堂,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而且為教師的施教增添了更多活潑生動的元素。
二、滲透繪本,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連接語文聽說讀寫的教學紐帶,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應用技能,對于拓展學生視野、發散思維、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此高度重視,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激趣
小學是學生認識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初級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的初始階段,為了不使每個小學生輸在語文學習的起跑線上,作為引導者的我們,應當積極尋求高效的教學手段,力圖通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優化整體語文教學質量。下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把幾點教學探討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激發兒童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可以分為默讀和朗讀,雖然它們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終的目的卻是殊途同歸,即有效理解文章的含義,在做閱讀理解題目時,能夠根據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從文章中找出需要的答案。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閱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面對較多的文字,而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無法有效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導致閱讀教學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人認為,我們應當從小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特點入手,尊重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通過激發兒童閱讀文章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來提高教學效率。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教師不能長久陪伴在學生的身邊,倡導學生自主閱讀,養成良好自學習慣可以助力學生飛得更遠。比如,在教學S版小學三年級語文《蝸牛》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的伊始,利用多媒體音頻設備為兒童播放《蝸牛與黃鸝鳥》,當悠揚的音樂在課堂上響起時,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便會被集中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本課《蝸牛》便不再是一件難事,通過自主閱讀,小學生便會體會到本課的主旨以及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遞的信息,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二、組織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文章蘊含哲理
小學生文藝委員競職發言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到了五年級。我是來自五年一班的Xx,我的愛好廣泛,有鋼琴.游泳.寫作.唱歌等。今天,我要競選的職位是五.一班文藝委員,目標是讓同學們愛上音樂。
我為什么要競選這個職位呢?因為據我所知,我們班的同學除了我《及學過音樂的人以外》其他人對音樂都一竅不通,甚至有些厭煩。到了自主八分鐘時,全班同學打的打;鬧的鬧;講得講。整個教室成了個“菜市場”。不!比菜市場還熱鬧。該唱歌時,同學們就張口亂唱,任由自己發揮,想怎么樣,就怎樣。鑒可以上狀況,我才競選文藝委員為大家服務,改掉以前的壞毛病。
除了以上情況,我自己也有一定的良好情況及優點:1,我愛好鋼琴,可以說鋼琴已經成為了我的朋友。曾在香港“詩威特”杯中獲一等獎,在重慶是“珠江”杯鋼琴比賽中獲得過特等獎。同學們,才藝如此幫的同學,不正是你們夢寐以求的嗎?2,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還記得以前,我當大隊委時,我先前管理的二樓左區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區域。一下課,大家就像在過狂歡節一樣,打打鬧鬧,追逐瘋打。針對這種情況,我做了一個安全島,專門將調皮搗蛋的同學拉在這兒站著,并口班級里得分。許多同學知道了我的終極武器——安全島后,就不在瘋跑打鬧了。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得朝前走,向前看。如果我選上了,我會給同學們講一些音樂家的故事,讓同學們從音樂中領悟人生哲理。在自主八分鐘時,我可以給大家講笑話,讓笑聲洋溢在校園里。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判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妙趣”語文課
通過考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我們發現,某些語文課上得拖沓冗長,了無生機,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所詬病。如此這般的語文課,用“失敗”、“悲哀”等詞形容亦不為過。面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困境,我們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突圍路徑?《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縱觀上述“教學現狀”,我們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語文教師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無所作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更多的責任,也有更多的資源去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營造“妙趣”語文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課之所以易給人以沉悶、枯燥之感,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瑣碎化、對知識歸納的繁雜化、對問題剖析的冗長化。為了消除此類弊端,筆者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鉆研教材,并大膽對其作出個性化處理,使之簡明精煉,易教易學,且將所有授課內容做成獨具特色的PPT課件,力求圖文并茂,形象直觀。這就為“妙趣”課堂的“出爐”打下了必要的“硬件”基礎。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本應或風趣幽默,或慷慨激昂,或簡潔明快,或情深意長。可惜,能達到此等境界的語文教師并不多見。近年來,筆者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加強語言歷練,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用語上有了長進。例如,多看名師名嘴視頻。筆者曾將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全部視頻看完,折服于其明快風趣的語言風格,受益匪淺;又如,鳳凰衛視主持人竇文濤以語言機智、幽默著稱,筆者從其節目《鏘鏘三人行》中揣摩到諸多的語言運用之妙;此外,相聲小品、人物訪談、影視對白、文學作品、人際交往等等,都為我們學習“妙語”提供了豐富資源。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筆者還力求與時俱進,常將一些新鮮詞匯融入課堂:在評價學生的讀書筆記時,常批“給力”二字;在講到賈寶玉與林黛玉時,半開玩笑地說“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不要迷戀妹,妹只是個背影”。諸如此類的時尚“妙語”,常令學生開懷大笑。當然,此類“妙語”的運用要注意適度,以免流于戲謔而低俗。要使語文課堂妙趣橫生,是否要求每位教師都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呢?非也。其實,只需做個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語文教師隨時隨地可以找到“妙趣”話語資源———課本選文、試卷選文、作文素材等等。例如,《孔雀東南飛》結尾寫道:“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在上課時,筆者為了適當消解詩中所渲染的悲劇氛圍,曾煞有介事地說:“鴛鴦本是水上物種,怎么飛到樹上去了?是不是一對野鴛鴦?”全班轟然大笑。這啟發我們:在課文中常可“就地取材”,制造“妙趣”效果。又如,高考實用類文本中有大量人物傳記,這為原本“刻板”的高三課堂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妙趣”話語資源。在講到2009年廣東卷《黃侃先生二三事》中黃侃與胡適的“文言與白話”孰優孰劣之爭時,筆者“借題發揮”道:“同學們,我強烈建議你們學會用文言發短信。為什么?為了你們今后少付點‘戀愛短信費’呀,因此,你們必須把文言文學好。”全班捧腹大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語文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獨特個性,我們應將“妙趣橫生”的語文課堂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語文教師有了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精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風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何愁我們的語文課堂缺少“妙趣”之神韻?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情”語文課
“妙趣”語文課的神韻在于“趣”,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一個“情”字———語文這門課的“人文性”決定了它的“多情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近年來,筆者較為自覺地把“真情”作為語文課堂的“內在訴求”貫穿在教學實踐中。所謂“真情”語文課,就是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以情動人,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品味和鑒賞蘊含在各類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或指導學生在口頭表達與書面寫作中貫穿情感的要素,或以現身說法見證情感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審美教育。那么,“真情”語文課堂在具體操作中有何方法或策略呢?國學大師錢穆說:“文學最高境界,在能表現人之內心情感,更貴能表達到細致深處。如是則人生即文學,文學即人生。二者融凝,成為文學中最上佳作。”因此,我們要選擇那些飽蘊親情、友情、愛情及家國之情的“最上佳作”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如李密《陳情表》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至孝親情,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男女離情,林覺民《與妻書》中“吾至愛汝”卻“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夫妻之情與家國之情,等等。除了課本提供的“真情”文本之外,我們還應主動關注各類時新“真情”素材。如央視一年一度“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歷年高考優秀作文中的敘事、抒情類佳作,以及發生在我們身邊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等等。顧名思義,“真情”課堂貴在情真,貴在情深。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具備創設“真情”課堂氛圍的意識與能力,努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可以利用對文本聲情并茂的誦讀創設“真情”氛圍,利用對文本寫作背景的介紹創設“真情”氛圍,利用對文本情境的鑒賞與想象創設“真情”氛圍,利用與文本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創設“真情”氛圍,等等。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愛情悲劇說、政治諷喻說,或曰二者兼而有之。在講解此詩時,筆者將其定位為“真情”文本而創設“真情”課堂氛圍。首先,播放著名朗誦家丁建華、喬榛情深意濃的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初步感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接著,讓學生細讀文本,進行聯想與想象,具體領略詩中“兩情相悅”、“恃寵而嬌”、“生離死別”、“仙境重逢”等情境,感受男女主人公那“朝朝暮暮”之情與生離死別之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與品味詩中描寫愛情的經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學生在濃郁的悲劇氛圍中,深切感受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纏綿悱惻、哀婉凄切的愛情悲劇,從而將“真情”課堂氛圍推向高潮。在語文課堂上,擁有了“真情”文本并創設了“真情”氛圍后,在情境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展開“真情”對話。例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唱”,感情真摯,催人淚下。在講授此文時,務必以“真情”為線索,讓學生感受其“字字是血,字字是淚”的肺腑之情。在學生對文中的“悼念骨肉之情”和“宦海沉浮之慨”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們可以就“怎樣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東西”及“失去之后的追悔”等話題展開討論。記得當時課堂上有一名學生動情地說:“我以前對‘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之后才懂得擁有’等話似乎沒有太深的體會,學了這篇文章后,感覺‘于我心有戚戚焉’!”筆者當時也受到課堂“真情”氛圍的感染而“觸景傷情”,回憶起多年前重病的奶奶去世時,筆者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撰寫的一幅挽聯:“畢生憂勞,一世受累,最憐沉疴不堪負;今朝訣別,滿門痛哭,永憶慈顏去難留。”師生在互動對話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心靈也得以滌蕩與凈化。李賀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說,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見證了人世間這么多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也會因感慨而變老。由此可見,“真情”的力量非比尋常,甚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在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見證了無數愛恨情仇的故事,有時也會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之類沉郁悲涼的追問。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特別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要努力構建一堂堂感人至深的“真情”語文課,以“真情”的力量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促使他們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情感價值觀。
三、世事洞明皆學問———“哲思”語文課
從認識論角度講,“妙趣”與“真情”屬于感性范疇,如上文所述,這對于語文課而言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內在訴求”;但是,只有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使認識得以升華。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理性范疇的語文課———“哲思”語文課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在訴求”之一。所謂“哲思”語文課,即在語文課堂上對某些問題展開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哲理性思考與探究,其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要明確“哲思”內容。比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宇宙和人生的真諦,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生與死的關系,等等。高中課本涉及“哲思”內容的篇目為數不少。例如,莊子《逍遙游》中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人生最高境界的描繪以及《尊生》中對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蘇軾《赤壁賦》中對人生之短暫與宇宙之無窮的感嘆;史鐵生《我與地壇》中對生命意義與終極價值的追尋……其次,要掌握“哲思”方法。在“哲思”語文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對相關哲理性問題展開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探究活動。例如,《先秦諸子選讀》中有《莊子》中的一段選文,敘述舜要把天下讓給一位名叫善卷的隱士的事。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善卷最后沒有接受天下,而是離開了舜,進入深山老林,“莫知其處”。筆者授課時將此文定位為“哲思”類文本,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對善卷的行為及其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探究。在小組發言中,有的學生認為,莊子借善卷的言行表達了一種消極遁世的人生態度,與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背道而馳;有的則不以為然,認為莊子借善卷的言行表達了道家追求自由、崇尚獨立的精神。此時,筆者立即意識到,此處正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哲理教育的契機,便頗為“辯證”地指出:“人們常說,人各有志。我們不能強求所有的人都追尋同一種人生觀與價值觀。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我們表示敬佩;道家追求自由、獨立,崇尚自然,我們表示尊重。當然,作為當代高中學生,我們既要有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開闊視野,也要用當下主流思想和文化觀念來衡量和指引我們的人生志趣與價值取向。”學生聽后似有所悟,有幾個人還在課后特意找到筆者,就此問題展開進一步探究,筆者當即讓他們“各言其志”。聽著學生的“高談闊論”,筆者頓生“青勝于藍”之感。再次,要明確“哲思”目標。“哲思”語文課通過對有關哲理性問題的探究,使學生養成深思、質疑的習慣,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先秦諸子選讀》中有《老子》中的一段選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解讀該段選文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領悟其哲理意蘊。筆者有一位學生,曾就此選文在其作業本上寫下閱讀心得:“世間萬事萬物,均有其發生發展規律。正如參天大樹,生于幼苗;萬丈高樓,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均應善始善終,絕不能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如果我們能經常從“哲理”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某些人生問題,諸如貧與富、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的辯證關系,那么,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定能學以致用,從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彎路”,多看些“風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為我們實施“哲思”語文課堂提供了理論依據。《紅樓夢》里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說,把人情世故徹底弄明白,并且能應付自如,這就是學問,就是本事。如果我們將其借用到語文教學上,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些人生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甚至達到“洞明”與“練達”的“哲思”境界,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當然,我們在“哲思”語文課上不要故弄玄虛,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總之,通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妙趣”、“真情”與“哲思”三個要素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訴求”。事實上,引之以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三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從根本上說,它們均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應人為地將其割裂開來。面對迥然有別的各類文本與學生,我們應靈活處理上述三者的關系,力求使它們各得其所,各盡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