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4:41: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現象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半年備考公務員申論之從本質特點看備考
面對申論,很多同學抱怨感慨,說申論太難了,考試感覺越美好的,往往遭受的打擊也越沉重。的確,從我們對歷年國考申論的及格人數和平均分的研究可以看出: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40萬人,申論及格的不到1萬人。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50萬,申論平均分28分。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70多萬,申論平均分不到30分。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80多萬,申論平均約32分。由此可見,申論總的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考試項目。
但是,申論正是因為比較難,才是我們超越其他人的一個捷徑。在正常智力和考試狀態下,兩個考生行測成績很難相差幾十分,但是申論可以。所以,申論正是我們的彎道,在這個彎道上實現超越,總分才能突破。困難,恰恰是我們實現高分突破的助推器。
一、申論考試的本質與特點
考申論,首先必須透徹理解申論考試大綱。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大綱大概會在考前一個半月的時候出爐,由于我國的公務員考試政策一般來說會有一定的延續性,因此,2014年國考申論大綱對我們復習2014年國考申論仍然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2014年申論大綱第一段指出:“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我們努力對申論大綱的每一個詞都作出解釋。首先,給定材料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材料是申論解題的命根子。在考試脫離了給定材料,就相當于在現實生活中脫離了實際工作,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和提出來的對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此材料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學社會學想象力社會事實社會行動社會互動
論文摘要: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科學,這只是一個粗淺的論斷。那么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其核心命題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自社會學成為一門學科以來一直被人們探討和思考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社會為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命題,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個人及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重在研究人的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等的命題。本文主要探討經典時期三位主要的社會學大師:埃米爾·迪爾凱姆、馬克斯·韋伯以及格奧爾格·齊美爾對社會學核心命題的論述,從而折射出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何為社會學?社會學的核心命題是什么?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對于這兩個問題一直以來是爭論不休的兩個問題。社會學自創立之日起,就是一門邊界模糊的學科。明確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就明確了社會學的核心命題,這兩個問題是一致的,所以本文試圖在探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中折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社會學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社會”和希臘文的“言論”“學說”的結合。
就其一般的意義而言,社會學是一門關于社會的科學。1838年,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首先提出并使用社會學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種思辨的社會哲學或歷史哲學的實證社會學說。但是由于社會概念本身含義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長期以來總是顯得模糊不清。因此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莫衷一是。與此同時對社會學的核心命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社會學是一門試圖說明性的理解社會行為,并由此而對這一行為的過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釋的科學”。[1]這是從行為角度對社會學所下的定義。而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指出:“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規則是要將社會現象當作客觀事物來看待”。[2]顯然,他把社會現象作為社會學專門的研究對象。即他是一種以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則指出:“社會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觀察我們的社會世界,提供一種客觀和不偏不倚的方法。這一目標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科學性的。它是認識的導向”。[3]即社會學是對于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無論是古典社會學家還是近代社會學家以致現當代的社會學界對于此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提法。但是通過分析他們的社會學思想還是可以窺見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的。
二、社會學區別于其他各學科的特征:研究對象的不同
讀后感的寫作方法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中歷史探究活動課研究
高中歷史人教版新課標必修教材中每冊都設有探究活動課,其目的是推動高中新課程改革,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探究活動課在教學中并非可有可無,歷史教師應重視此類課型的開發。
一、要準確定位探究活動課的兩個環節
探究活動課,顧名思義,重在“探究”,實在“活動”。探究是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通過探究,在充分搜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提煉,才能使“活動”深入有內涵。“探究”要凸顯老師指導,明確主題,圍繞目標,發揮集體合作的力量。活動是探究的體現和落腳點,通過活動,才能展示探究的主題和成果。一堂探究活動課需要較長準備時間,對老師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查閱資料,社會走訪,設計展景,撰寫小論文等活動需要利用課外時間。既要個人獨立探討,還要小組分工合作;既要文字總結,還要資料視頻課件;既要撰寫小論文,還要設計活動。此類課型重在抓住“探究”“活動”兩個環節,要力求探究有廣度深度,活動有主題重點,還要注意課堂形式靈活,活動主題鮮明。
二、要明確活動的主題、任務、目的
探究活動課都有后綴標題,如“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歷史展覽”“歷史小論文”等,這些標題就是我們探究活動的目標和落腳點。要指導學生圍繞主題和目標進行探究活動。在探究目標上要追求小而實,防止大而空。老師可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將探究目標分散細化,使學生搜集占有資料有針對性。如我在《“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教學活動中,設計了五個探究問題:1.中世紀是指歐洲歷史上哪一時期?為什么說西歐中世紀是“黑暗”的?2.西歐主要封建國家是怎樣形成的?3.概括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和中國封建社會有何不同?4.形成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政治特點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認識西歐中世紀的“黑暗”和王權的受限?這五個問題統攬了本課內容。在學生探究形成西歐中世紀政治特點的成因時,又讓學生分四個小組從體系嚴密的封建制度、政教沖突、城市的興起、封建等級代表制等不同方面分析原因。學生聯系教材提供的背景資料,查閱搜集更多的史料素材,還和中國封建社會聯系比較,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完成了活動任務。
三、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涌現式案例在社會研究方法教學的應用
摘要:傳統案例具有既成性、外在性和非反應性特點,學生可能因機械模仿案例內容而喪失創造性,因套用案例形式而喪失科學探索的樂趣。涌現式案例由學生在“干中學”時自己創造,具有生成和建構并存、已知和未知并存、創造和毀滅并存等特點。教師在引導涌現式案例的生產中要注意講授有限知識、以平等為第一互動規則、強化非線性小組討論,并重視靈感和直覺等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案例教學;涌現;社會研究方法
案例教學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法學教育中應用的判例教學法———運用具體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則,將法律專業理論與律師辦案實際相結合。與法律教學中使用的“案件”類似,“社會研究方法”教學中的“案例”也是“既成事實”。作為理論與經驗的結合,案例的確有助于學生理解專業理論和熟悉研究方法。盡管如此,這種基于“既成事實”的傳統案例也存在一些問題。本研究提出的涌現式案例試圖在提高社會研究方法專業知識學習效果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成就感和學習體驗。
一、傳統案例教學法的特點與局限性
不同學科、專業和課程中使用的案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差異,例如,“法學原理”課程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法院判例或某國的法律條文,“旅游資源開發”課程使用的案例通常采取類似湖南鳳凰古城的旅游景點等,“社會學概論”課程使用的案例可能是報紙、電視或網絡視頻上基于社會事實的新聞報道,“社會統計學”課程使用的案例可能只是一道帶有詳細解題過程的計算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使用的案例則大多是研究設計、調查問卷或實證論文。上述案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既成性。傳統案例往往基于既成社會事實,是對事件、地點和人物的分析。第二,外在性。案例外在于當前研究者(此處指學習該課程的學生,教師在編輯案例中則具有一定的內在性,案例研究類似實地研究中的非參與觀察)。第三,非反應性。案例像文獻研究中的文獻,缺少互動和反饋環節。根據筆者負責的“社會學案例研究”課程的教學經驗來看,傳統案例教學在社會學理論課和社會學史類課中有較好的效果。學生至少可以有三方面收獲:結合經驗性的案例,加深對社會學相關分支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的理解;通過分析案例、撰寫報告和小組發言,提高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案例分析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社交能力。這些收獲與普特曼對學生分組的合作學習方式所具有的優勢具有較好的關聯性[1],從側面說明案例教學中應該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二、傳統案例教學法應用在“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中的局限性
古代文學主體論
眾所周知,文學創作是和創作主體密不可分的,它集中表現了創作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審美體驗和認識。從古至今,創作主體在整個文學創作活動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古代文論始終將對創作主體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深入探討創作主體的德才和學識、情操和稟賦等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這些因素與作家創作的關聯性與復雜性。本文集中探討的是中國古代創作主體的人品與文品的具體關系。“文德說”是中國古代作家論中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命題。它的實質是說創作主體的道德修養決定文學創作成就的高低,這在文學史上確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文學現象,先秦開始一直為歷代文論家所重視并且不斷地加以發揮,“德”與“文”的關系隨著其內涵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地演變。“文德說”就其源,起自先秦時期的言、德之論,它最早出自《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這里的“文德”,不是專門針對文人而言的,不專指作者,而泛指一種美德。《禮記·表記》中說“君子恥有辭而無其德,有其德而無其行。”
這既表明了德行第一、言辭第二的思想,又強調了德、行、言必須統一。雖然“文德說”在先秦并不專指文學,卻對后世文學主體論的“德”與“文”的關系發生了直接的影響。漢代王充在《論衡》的《佚文》等篇中明確地提出了“文德”的概念,他說:“《易》日:‘大人虎變其文炳,君子豹變其文蔚。’又日:‘觀乎天文,觀乎人文。’此言天人以文為觀,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以文為操”,就是以禮樂規定的文飾為儀表,而這種禮樂規定的文飾是合乎道德規范的。在《書解》篇中又說到“人無文德不為圣賢”。這里將道德和文章看成一體,當然這一命題也引起了后世批評家們的爭議。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文人的感情意念通過文辭都充分表露出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承“文德”之論的文論家頗多。魏文帝曹丕在《與吳質書》中提出的“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成了一個時期評論文人無德或少德的理論依據。
劉勰的《文心雕龍》除了有很多篇目論及文德之外,還有專篇論及文人品德,其論文人德行的專文是《程器》篇,借用《尚書·周書》上的比喻,說明人材要“貴器用而兼文采”,不能象近代詞人那樣“務華棄實”,本末倒置,強調文人要注重品德的修養。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對于陶淵明的評價算是真知灼見,準確地論述了文與德的關系。陶淵明不僅詩品高潔,人品也一直為后世的人稱道,特別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令人敬仰。因此蕭統不僅為他編文集,而且在序言中高度評價了陶淵明的文品和人品,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的高度評價陶淵明詩品和人品的論文。唐宋時期,古文運動興起,主張“文以明道”、“文以載道”,強調政治教化的功能,因此對作家道德修養的要求更為強化。唐代的韓柳及其門人對于“文德“作了更深一層的論述。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從古文運動的角度,闡述了學習古文須以“立行”為本,而以“立言”為表。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說明只有“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進入了“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境界,達到了“取于心而注于手”的熟練程度,并且還要再修養若干時日,“然后浩乎其沛然矣”,才能寫出出色的文章。明清時代,文論家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等的觀點,尤以宋濂為稱首,其《文原》上下篇提出了文章的寫作要崇實務本,合義理、事功、文章為一體的主張,認為文章的成敗高下不能僅僅從文字上去下功夫、而要從根本上著手,十分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縱向觀察,中國古代文論家都把“文德”說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主體論的重要內容,認為文品是人品的反映,只要道德修養好的人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對于進行文學創作的主體而言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這樣對于“文品”的提高也有積極的意義。中國古代文論中所出現的“文品”、“賦品”、“詩品”、“詩格”等概念,實質都是與“人品”對應而言的,以“立德”為創作主體的首要條件,古代文學創作中對創作主體德行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論對主體性的深刻認識,對自身人格及創作的關系的認識。文學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評價它的作用和價值,既不能采取絕對肯定的態度,也不能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學創作的成敗顯然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畢竟會有一個主導因素制約著,創作主體的品格是絕不容忽視的,主體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預先規定了作品審美價值的高低,創作主體借其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表現自己的審美情趣,因此表現主體的情志、個性、理想,始終是文學創作的基本特點之一。所以古代主體論對作家品格的重視,成為一個良好的導向,這使得作家不斷地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表現自己高尚的情操,這對社會風氣的加強、文學的發展都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過分強調“立德”的作用,而忽視創作中的特殊性,這將無疑會阻礙文學的發展,如果完全用“德”、“人品”來衡量一個人的創作成績,這也是極不公允的。因此我們必須強調創作主體既要重視道德修養,又要不斷在實際中開闊自己的學識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堅持不斷創作、重視創作中的文辭表達,只有將這幾者緊密結合,才有好的文章產生。
寫作序列訓練探微論文
議論文寫作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既是個重點,又是個難點。建立一個既符合教學規律而又切實可行的訓練序列,能夠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實踐,初步探索到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訓練序列,實踐的效果較好。下面略作論述,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講究序列,提高效率。
學生對作文規律的認識和技能的掌握,遵循著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環往復的認識規律。根據這個認識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中學議論文寫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序列進行訓練。
(一)“由局部到整體”是內容范圍逐步擴大的訓練序列。
所謂“局部訓練”,從內容來看,是單項訓練;從篇章來看,是片斷作文。如多角度立論、論點的表述、論據的選擇等環節的訓練。而所謂“整體訓練”,則是一種綜合性的寫作訓練,是在局部訓練的基礎上,對議論文寫作從題目的擬定、論點的確立、論據的選擇、論證方法的運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結構的全方位的作文訓練。
1.局部訓練
高校教育的缺陷及戰略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具有與高校其他理論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特殊的大眾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傳播主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向大學生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由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四個方面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存在許多不足。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傳播主體不和諧
教師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首要傳播者,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使得部分老師認為不用像專業課那樣進行專門的學習,老師簡單的向學生進行單向理論灌輸,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內涵和最終目的,沒有形成完善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造成廣大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后抄襲作業,考試臨時抱佛腳等,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工作者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播的間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認為,教義理論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與自己的理授馬克思主沒有什么聯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學研究,與課堂教學不存在關聯。這些認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背道而馳,與此同時也就造成了在客觀上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與學、研與教”相脫離。
2.傳播對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正確認識
大學生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人,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庸俗化、人際關系功利化,導致了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由此,部分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假、大、空”的理論,缺乏社會根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只不過是應付學校的學習要求,課程本身并沒有價值意義,使得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了排斥的心理。還有部分同學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和畢業就業沒有聯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虛”的課程。面對每況愈下的學習現象和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何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調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
國家公務員<申論>概述與解題思路及技巧
自2014年起,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筆試共分《公共基礎知識》、《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和《申論》三部分。有必要對《申論》及其寫作進行闡述。
一、概述
(一)概念
申論,詞義源自孔子的“申而論之”,取申述、申辯、論述、論證之意。申論考試的內容、方法及其產生的測評功能,涵蓋了作文和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一種八股文考試形式,要求就給定題目論證某項政策或對策,撰寫形式比較嚴格的論文)兩種考試的基本方面。中國公務網2014-7-222:51:00
申論類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種——給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較靈活,內容難度大得多。寫作申論,要在反復閱讀試卷給出的約
1500字的資料和提出的有關問題后,用心分析,提出自己的論點并進行闡述和論證。相對于傳統的作文來說,《申論》要求考生摒棄那些套話、閑話,分析、解決問題要更加透徹、
寫作序列訓練管理論文
議論文寫作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既是個重點,又是個難點。建立一個既符合教學規律而又切實可行的訓練序列,能夠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實踐,初步探索到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訓練序列,實踐的效果較好。下面略作論述,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講究序列,提高效率。
學生對作文規律的認識和技能的掌握,遵循著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環往復的認識規律。根據這個認識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中學議論文寫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序列進行訓練。
(一)“由局部到整體”是內容范圍逐步擴大的訓練序列。
所謂“局部訓練”,從內容來看,是單項訓練;從篇章來看,是片斷作文。如多角度立論、論點的表述、論據的選擇等環節的訓練。而所謂“整體訓練”,則是一種綜合性的寫作訓練,是在局部訓練的基礎上,對議論文寫作從題目的擬定、論點的確立、論據的選擇、論證方法的運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結構的全方位的作文訓練。
1.局部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