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6:0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環保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住宅環保論文
一、保護大自然低碳生活
一心一意締造和諧環保家居空間。讓我們共同來營造環保、健康的室內居住環境,是一個很讓人關注的話題。我認為節能環保“生態住宅”將成未來家居主流。
二、為搞好好看、好裝、健康、環保的室內居住環境
共同來營造環保、健康的室內居住環境,全國各地政府機關和社會組織歷來高度重視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生態住宅”的建設設計服務及推廣工作。歷年來舉辦了不少綠色家裝建材聯宜展銷會。建設殷實文明和諧幸福美好家園的禮儀之邦、才子之鄉家鄉撫州,今年也舉辦家裝建材聯宜展銷會。為營造美好環保人居環境提供優質服務,家鄉各主流好家居裝修建材聯公司都參與展銷會。春滿人間,把森林氧吧帶回家。家鄉主流新聞媒體都盡心盡力對活動進行精心監督策劃。將讓好家居裝修公司認真輕松友善和諧地搞好“生態住宅”裝修工作。我們裝潢行業是家居的美容室,裝潢的魔術師。“生態住宅”將成未來家居主流。企業該如何為營造綠色環保人居環境提供服務。讓我們共同來營造環保、健康的綠色室內居住環境,是一個很讓人關注的話題。“共同營造我們健康的室內居住環境,這也是我們家裝建材公司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三、引領未來健康新空間
我們裝潢行業美容師,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群策群力、群防群控。我們裝潢當中要采用各類的裝飾建材,包括裝飾產品。在整個施工設計采購和最后裝潢售后服務當中,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污染源。(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的相關統計數字顯示,我們現在每年大概要裝修的量是達到2千億元,但由于設計和施工的失誤,造成的浪費現象非常的嚴重,統計的數字是達到了300億元浪費量)面臨這么嚴峻的形勢,作為中國頂級企業家俱樂部成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些富有社會責任感企業家他們也是中國公益環保的先鋒力量。遠離家裝建材暴利,規范市場從我做起,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節水、節電、節材、節資,推廣應用綠色健康環保型建材,以有效避免家裝引起的兩次污染。加強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為更多的人造更多的好房子,建設“節能、節材和生態環保”住宅。祖國各地社會利益高于經濟效益的真善美高科家裝建材公司您們應承諾可以做到:
村鎮生態環保政策和制度改革論文
摘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保障。我國自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村鎮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鎮生態環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經歷了起步階段到停滯階段,再到恢復和發展階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國際化階段,最后是快速發展階段。村鎮生態環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關鍵詞:村鎮生態環保;政策;變革
一、引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十七大已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建設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我國自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村鎮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鎮生態環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經歷了起步階段到停滯階段,再到恢復和發展階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國際化階段,最后是快速發展階段。生態農業建設、環境保護和綠色食品生產得到了重視和加強,促使我國農業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
二、我國村鎮生態環保政策和制度的變革
(一)起步階段(1949年至“”初期)
生態環保理念的幼兒教學論文
一、給幼兒觀看環保的多媒體
幼兒具有感情豐富的特點,他們容易被一些具有感情的事物感染,幼兒教師可以把多媒體的技術引進到日常活動中,將多媒體的效果與幼兒的多情善感結合起來,用多媒體技術向幼兒宣傳環保理念。比如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觀看動物世界,幼兒對那些憨態可掬的小動物特別有興趣,可是《動物世界》上說,那些動物可以居住的森林越來越少,動物因為沒有生存的空間所以瀕臨死亡,有一些動物甚至已經絕種,人們再也看不到。幼兒的感情被多媒體技術激發,他們喜歡那些小動物,同情小動物的遭遇,他們流著熱淚說那些小動物實在太可憐,教師此時可以向幼兒說明環保的道理。幼兒為了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內心開始樹立環保的理念。
二、讓幼兒過關于環保的節日
隨著環保理念被人重視,國外已經確立環保節日,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過環保節讓幼兒樹立環保的概念。比如國際上9月16日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教師可以在這個日子給幼兒講保護臭氧層的原因。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太陽如果直接照射在人體上會對人體有害,臭氧層是給地球穿的一層“保護衣”,然而因為人類不注意環保,我們的臭氧層已經越來越薄。比如現在氣溫年年升高,就是因為臭氧層已經越來越薄,如果再不注意環保,未來我們就擋不住毒辣太陽的照射啦。幼兒通過過環保節日不僅能學到環保方面的知識,還可以樹立環保的理念。
三、教授幼兒初步的環保知識
幼兒雖然年齡小,比較復雜的環保原理他們不懂,然而教師可以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環保知識讓幼兒內心樹立環保理念。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塑料袋一般在土地中埋很久也不會腐爛,而且塑料袋中的化學產品會給土地帶來污染。我們如果沒有可以種田的土地未來就會餓肚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辦,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用布袋。幼兒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了解環保飯盒與泡沫飯盒的區別,讓幼兒具有白色污染的常識。幼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廢舊電池會帶來污染,讓幼兒了解到將垃圾分類的科學原理。
森林資源生態環保策略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日趨劇烈。與此同時,森林的生態環境調節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林業不但是一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同時也是生態公益功能生產部門。林業生態公益功能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宣傳上,還要做到針對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關鍵詞】森林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林業部門對林業生態公益功能的經營管理
1.1森林分類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的戰略問題。我國林業部門也根據這一戰略分別制定了國家及各省區的21世紀林業行動計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業分類經營有密切的聯系。林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可能通過無限制擴大經營范圍來實現,只有通過對林地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產力水平才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向。
1.2林業分類經營
媒介環保生態的演進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追溯媒介生態系統的歷史演進,發現媒介技術的變革如何影響到人類文化的平衡機制,
關鍵詞:媒介;生態;技術
2000年,尼爾?波茲曼在《媒介生態學的人文主義》一文中解釋為什么采用媒介生態一詞來命名這個新的學術研究領域時說道:“我們把‘媒介’放在‘生態’的前面,就是為了說明我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媒介,還有媒介和人類之問的互動給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也可以幫助說明文化保持象征意義的平衡。”那么,何謂“象征意義的平衡”?筆者認為,所謂“象征意義的平衡”強調的正是媒介環境與人類社會之問的一種和諧狀態,即媒介技術的變革帶來人類互動方式的變化,進而影響到人類文化的平衡機制,從而實現了文明的更替。因此,“一個關于大眾傳播的歷史的觀點是必須的”,我們希望由此獲知在媒介發展的歷史語境中媒介技術究竟如何定義世界,定義文化。
一、媒介生態
所謂生態,通常是指在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發展的系統之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聯制約所達到的相對的平衡結構。生態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首先意味著對環境的研究——它們的結構、內容及對周圍各種生命的影響。當然,這并非說生態與環境是等同的。環境是自然的存在物。它包括作為影響一個生物體生長、發展和生存的外界物質條件的自然環境,以及作為影響個人和社會本質的社會文化條件的社會環境。而生態不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還包括人與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親和關系,更多的是體現一種相互依存的整體化的系統聯系。當然,作為一種環境,必然會產生某種影響。媒介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是指每種媒介對于自身信息接收者的影響,還必然包含媒介之問的競爭與影響。同時在廣義上,媒介環境的影響還必然涉及到媒介技術和信息傳播對自然和文化的影響。當媒介環境發生影響時,就不可避免會形成一種媒介生態。媒介生態指向一種系統的和諧結構,主要關注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探討如何在人的參與下維持媒介環境的健康,平衡,從而使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之間保持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并以此為前提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那么,媒介生態如何對人類的文化施加影響,從而實現自身系統的不斷演進?像絕大多數的自我作用系統一樣,媒介生態系統對整個社會文化系統的作用在歷史中發生了相當巨大的變化。首先我們要認識的是,媒介并非單純作為一種傳播的介質而存在,當我們抽取其中的技術因子來考察其對人類和文化的影響時,就會發現:媒介存在于某種傳播環境中,當它通過自身所處的傳播環境與人和文化發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時,必然產生某種媒介生態。因此,媒介生態必然是一種在媒介與人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發生變化的動態的環境。當我們沿著歷史的河流溯源,試圖發現的正是媒介技術如何一面沖破了人類聯通的各種阻斷,利用其強烈的滲透力創造了一種全球化的社會和諧;另一方面,技術的快速更替又創造了各種各樣對于傳播聲音的阻隔,同時,個人思想與社會制度也逐漸經歷著巨大的斷裂。
生態環保建設管理論文
研究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前提。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經歷了4個時期———依存、開發、掠奪、和諧。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種依存的關系;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后,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招致了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當人類認識到這種掠奪式開發的嚴重危害后,便開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境界。
從原始社會的“天人合一”到掠奪階段提出“人定勝天”,再到目前我們所追求的“人天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4個時期,在哲學意義上是一種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天和諧”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對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看待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1水電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上,水電比較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水電的發展歷程。我國水電建設從解放初期裝機16.3萬kW,發展到2002年底裝機8607.5萬kW,盡管在發展進程中曾數度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仍然頑強地發展,從弱到強,由小到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水電事業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先后經歷了技術制約、投資制約、市場制約和生態制約4個發展階段。
1.1技術制約階段
最生態環保材料竹子建筑使用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建設,與之相伴而來的是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由于竹子的自然屬性,其可以作為一種生態建筑材料,本文首先介紹了竹子的世界分布、生長條件及物理特性;其次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了竹子的建筑特性,介紹并分析了一座具有典型性的竹子建筑。文章旨在倡導將竹子作為生態建筑材料,促進其在我國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生態建筑材料;竹子;竹建筑
1引言
鋼材、水泥、玻璃、砂石、粘土磚及其它金屬、化工材料,其原料都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我國在建筑材料制造過程中,約消耗近百億t的礦物資源,造成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同時,建筑材料的制造過程,還要消耗占全國總能耗15%的能源并造成驚人的環境污染。建筑材料的全球性緊缺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問題: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木材及其它傳統建筑材料的短缺及相應的價格上漲迫使人們必須去尋找一種價格低廉又能滿足建造要求的建筑材料。
竹子因其屬于草科植物,所以常被稱作高大的“草”,與塑料、木材和石頭等材料建造的房屋相比,廉價的竹子建筑不但經濟,耐久性和安全性也很好。
許多竹子房屋用處理過或天然的竹材來建造,必要時輔以木材、泥漿、磚塊及混凝土等其它材料,可增加耐用性并豐富造型。竹子在我國的產量非常豐富,中國人對竹子的使用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一直都局限在傳統的用法上,作為生態建筑材料的巨大價值卻被忽視了。本文從建筑學的角度對竹子進行分析和說明,旨在揭示我國開發竹子這種生態建筑材料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研究論文
1996年1月,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結集出版《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收釋傳道《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釋恒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張維安《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釋悟殷《佛教的醫療保健--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關于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陳清香《當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態》、王淳隆《當前臺灣寺院建筑之困局與轉機初探》、王鎮華《廟宇的空間組織----以山西五臺山的廟宇為例》等十二篇論文。按楊惠南的看法,臺灣的環保運動,在1970年才開始萌芽;而臺灣佛教界之參與環保運動,則是近幾年的情形。(楊惠南A)但從上述論文題目來看,臺灣學者對佛教思想與環境保護的研究,已經涉及相當具體的領域,在理論探討上也進入比較深入的層次。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與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但從中亦可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二文,則對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作了比較有份量的論述。照王俊秀與江燦騰的說法,這兩人在環保思想上的研究,不僅是對西方知識界“環境范型”的思想回響,而且也可以視為此一領域在臺灣地區的先驅性研究。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筆者主要根據上述三篇論文所提供的資料,對此略作介紹。所用資料,悉據從國際互聯網下載的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所建佛學資料庫電子文檔,特此志謝!
佛教思想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所謂“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檢驗人類社會現象的觀念及假設,可用來提供一種世界觀或宏觀視野。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認為“科技萬能”,人類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長無限論”一再被認為是人類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種表現。在這種“環境侵略思維”籠罩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創造物質文化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文明化”,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人類對其他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并體會到“萬物之靈”有可能會變成“萬物之零”。(王俊秀、江燦騰)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標。從此環境污染不再只是“臟”的問題,更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轉移”(paradigmShift)乃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王、江的論文首先介紹了四組對比的觀點:一、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二、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轉移”觀念,可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如何從“成長范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范型”(NEP)的思考和體認。
回顧戰后近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環保思想,則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錄學專家蔡念生,從1950至1980年,在各種佛教刊物及報章雜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護生與戒殺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結為《如是庵學佛賸語----護生百講》、《如是庵學佛賸語----鳥獸春秋》,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從環保角度對放生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則要遲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釋圣嚴在《人生》第62期發表《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在《人生》第67期發表《請勿隨意放生》。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未進一步提出如何保護生命或生態的問題。
環境科學學會工作報告
在市科協、市環保局、市民政局的領導和指導下,本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圍繞全市科協和環保中心工作,積極開展環境科普科技活動和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2011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一、學習貫徹科普法,努力開展各種環境科普活動。學會辦公室、市環境宣教中心、市環保監測站等單位會員多次參加區、市組織的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月活動,宣傳、印發環境科普知識宣傳材料。
1、5月份,在全市開展的“生態·科學”科普活動月中,組織會員參加了全市在縣的啟動儀式和科普宣傳,印發環境科普材料,掛宣傳板報。接著到賓陽縣進行“生態·科學”宣傳。
2、參與市科協舉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普報告會。
3、在“六·五”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中,全市數百名會員在環保行政部門領導帶領下積極參加宣傳世界環境日主題和節能減排科普知道,印發科普材料20萬份,組織節能減排板報100多塊進社區展覽,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環保科普知識。
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作為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很難做到東、中、西部齊頭并進,因此,各區域如何立足現實找到最優的生態經濟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產業
一、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認為:“生態經濟是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人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獲得了長足提升,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發展中才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問題如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75%的河流、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50余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2013年還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面對這些現實,人們不得不反思、探索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鏈接起來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劇烈沖突,既符合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德國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完善、先進的法律框架體系。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多達8000多部。德國聯邦政府遵循預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肇事者責任等,構成了世界上最完備、最先進、也是最詳細的環保法律體系,從主要內容上看,包括垃圾法、環保信息法、水利法、土壤保護法等。(二)嚴格的政府執法管理。僅僅有完善的環保法規體系還不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依法設立了級別較高的環保警察,只要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一概嚴格執法。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采取補救行動。一旦發現企業違法排污或出現漏污事故,環境警察有權立即要求這家企業停產,并通報上級部門,向民眾發出污染警報。(三)用好經濟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環保的主體。德國通過稅收和收費手段對各種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限制,要求污染環境的主體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德國政府還通過補貼、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對于安裝環保設施的企業,免征三年環保設施的固定資產稅,并允許企業可以以高于正常比例提取環保設施折舊;環保項目的研發也允許企業將研發費用計入稅前生產成本。對于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聯邦德國銀行還可能給予直接信貸優惠或補貼。(四)深入人心的公民環境教育一項德國的調查顯示,高達92%的德國人認為環保很重要,87%的德國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德國人這么強的環保集體意識,既是完善的教育體系的結果,也是多方社會力量努力的結果。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延伸到社會形成了完整的環保教育體系,其中特別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采用情感教育方法,讓人對自然產生情感,繼而產生責任感,自發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