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基礎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21:3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計基礎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計基礎理論

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研究

〔提要〕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傳統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生產方式、消費結構,甚至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內深層次的制度變革與創新。本文從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認定分析入手,探討了審計理論基礎與審計理論以及審計基礎理論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分別就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特點、內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綜合論述。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重新認定

在高科技信息技術時代下,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高速化、集成化、虛擬化和智能化等特點加速了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產生了既有沖突又有合作,既有同化又有異化的新一輪人類融合過程。就審計領域而言,桌面審計系統從繞過計算機審計(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發展到穿過計算機審計(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再到利用計算機審計(auditingwiththecomputer)方式,幾乎已經將所有的審計技術、審計內容、審計方法包容到了網絡審計之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審計人員無時無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處理各種審計業務和工作。審計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審計理論的根基,也受到了信息技術的巨大沖擊,其內涵、外延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對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重新認定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信息技術環境下,為了正確地對審計理論基礎進行界定,有必要先澄清審計理論基礎與審計理論和審計基礎理論的關系,以及它們在審計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審計理論基礎與審計理論的關系。就本質而言,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理論都是審計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成果,只不過審計理論基礎比較直接、具體,而審計理論則較為間接、概括。從整體考慮,審計理論基礎應該是審計理論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局部來考慮,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理論研究者著重研究的課題。但是,審計理論基礎并不等同于審計理論,它不具備審計理論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適用性、嚴密邏輯性和普遍指導性等特征。因此,審計理論基礎只能是連接審計理論與其他學科理論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換句話說,審計理論基礎是其他學科和審計理論體系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部分。筆者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先有審計理論基礎,再有健全的審計理論學科體系;(2)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理論的一部分,它們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3)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理論主體與其他學科理論之間的關節點,類似于橋梁。

查看全文

新時期會計電算教導透析

本文作者:潘忠志段金敏工作單位:東北電力大學

教學內容規范化分析

會計電算化課程絕非簡單的會計理論與計算機操作的結合,還包括內部控制、計算機審計、電子商務等綜合知識,合格的會計電算化工作人員不僅能夠應用會計軟件完成基本會計核算業務,還必須勝任會計信息數據庫的管理維護、會計電算化風險防范、預防計算機舞弊等綜合管理工作[4]。根據會計電算化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需要,可以把教學內容按照知識結構劃分為以下三個知識模塊進行教學:(1)會計電算化基礎理論知識主要講授會計電算化基礎理論,包括財務軟件介紹、會計電算化組織與實施、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電算化審計、會計信息系統開發原理、計算機舞弊及其防范,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會計電算化的發展過程、會計電算化基本原理、會計軟件的基本功能與結構、不同會計軟件的比較與介紹、如何組織實施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軟件的開發過程、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等知識[5]。(2)會計電算化軟件基本操作主要講授會計軟件的系統初始化、賬務處理、工資核算、固定資產管理、往來款管理等業務模塊的操作,強調實務操作能力訓練,使學生能夠熟悉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和業務流程。通過上機操作模擬完成會計軟件的系統初始化、建立賬套到憑證的錄人、審核、登記賬簿,期末結轉各種損益、核對往來賬款,編制會計報表等業務,對整個電算化條件下會計業務的流程、工作崗位設置有清晰的了解。(3)會計電算化軟件系統維護與管理知識主要講授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SQLSERVER關系數據庫安裝與管理、結構化查詢語言SQL、Excel在財務管理中應用等知識[6]。使學生能夠熟練維護與管理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應用Excel軟件對會計核算數據進綜合利用,開展財務分析、編制報表、完成項目財務評價。

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1)在教學中確立會計核算系統是ERP系統核心系統的觀念。信息技術促進了會計和管理工作的現代化、信息化,企業已經開始應用ERP系統綜合管理和運用企業資源,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電算化教學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在教學中不僅要確立財務會計系統的核心地位,同時必須將會計電算化教學放在ERP環境下組織和開展。(2)分工協作實驗,團隊化管理會計軟件中根據會計核算需要和職責分工要求,分別設置系統管理員、會計主管、憑證處理人員等不同角色,每個角色分別由不同人員擔任,各自完成不同的會計核算任務。在具體模擬操作過程中,往往不能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操作與管理,可以根據需要,把學生按每組3~5人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分工協作完成模擬試驗。(3)采用比較教學法采用比較教學法,在講授中不僅僅要介紹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還要分析軟件的結構和功能、操作流程以及會計數據在軟件中的傳遞方式和過程,讓學生了解會計軟件的共性與差異之處,區分不同會計軟件的設計思想和操作流程。(4)計算機會計無紙模擬實習在實務模擬操作中,可以采取計算機會計無紙模擬實習的方法,所有操作都在會計軟件中模擬完成。這種無紙化操作可以使學生更加熟悉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賬務處理流程和憑證、賬表的存在形式,對比手工會計方式和會計電算化核算方式的區別和聯系。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生態型會計體系構建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起來的,它的出現大大彌補了現行環境會計以及企業會計的缺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型會計體系;構建

環境是人類及其子孫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財產”,應該在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各代人之間合理地進行分配,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激增。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愈發嚴重,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保護環境質量,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已經被列為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其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并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針對環境與經濟之關系的環境核算越來越重要了。環境問題既是宏觀問題,也是微觀問題。不僅需要在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中考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要將環境因素引入現有的經濟核算制度,在經濟核算中充分考慮經濟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后果,即對經濟活動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由此評價經濟活動的成就,修正原有核算由于忽視環境后果所產成的偏誤。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起來的,它的出現大大彌補了現行環境會計以及企業會計的缺陷。毫無疑問,對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取得成功。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研究回顧

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mas)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J·T·Marhn)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為代表。揭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但“環境會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聯合國在改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時提出的。1992年聯合國提出了建立“綜合環境與經濟會計系統(SEEA)”的問題。1993年聯合國正式同名文告。該文告標志著環境會計方面的一個決定性的發展。并對國民環境會計系統的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里,“環境會計”指的是國民環境會計。即宏觀環境會計,核算對象實際上是國民經濟。其基本思路是在原核算基礎上,將經濟過程對環境的利用作為經濟產出的投入引入進來,將環境質量的退化和自然資源的耗減作為成本調整,得到GDP(又稱綠色GDP)。

1998年2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問專家工作組15次會議上討論通過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是國際上第一份關于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系統完整的國際指南。該公告以企業為主體,對于環境成本、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有了一個初步的定義,從而對微觀層面上的環境會計起到了指導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標志著環境會計作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課題,對它的研究已向縱深發展。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會計生態型構建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起來的,它的出現大大彌補了現行環境會計以及企業會計的缺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型會計體系;構建

環境是人類及其子孫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財產”,應該在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各代人之間合理地進行分配,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激增。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愈發嚴重,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保護環境質量,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已經被列為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其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并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針對環境與經濟之關系的環境核算越來越重要了。環境問題既是宏觀問題,也是微觀問題。不僅需要在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中考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要將環境因素引入現有的經濟核算制度,在經濟核算中充分考慮經濟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后果,即對經濟活動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由此評價經濟活動的成就,修正原有核算由于忽視環境后果所產成的偏誤。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起來的,它的出現大大彌補了現行環境會計以及企業會計的缺陷。毫無疑問,對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取得成功。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型會計體系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研究回顧

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mas)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J·T·Marhn)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為代表。揭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但“環境會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聯合國在改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時提出的。1992年聯合國提出了建立“綜合環境與經濟會計系統(SEEA)”的問題。1993年聯合國正式同名文告。該文告標志著環境會計方面的一個決定性的發展。并對國民環境會計系統的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里,“環境會計”指的是國民環境會計。即宏觀環境會計,核算對象實際上是國民經濟。其基本思路是在原核算基礎上,將經濟過程對環境的利用作為經濟產出的投入引入進來,將環境質量的退化和自然資源的耗減作為成本調整,得到GDP(又稱綠色GDP)。

1998年2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問專家工作組15次會議上討論通過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是國際上第一份關于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系統完整的國際指南。該公告以企業為主體,對于環境成本、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有了一個初步的定義,從而對微觀層面上的環境會計起到了指導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標志著環境會計作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課題,對它的研究已向縱深發展。

查看全文

審計的理論基礎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審計;審計理論基礎

論文摘要: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審計理論的發展也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應該與其他學科一起蓬勃發展,該文分析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和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審計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一種社會戰略資源,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前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審計理論日益完善,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的審計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學科理論大廈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理論才能蓬勃發展。本文對審計的理論基礎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1.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研究審計理論基礎,必須弄清楚審計與其理論基礎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基礎理論的區別。所謂基礎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形象講就是事物從哪里開始產生與成長,“基礎”中蘊涵著事物最初萌芽與發展所需的相關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源頭”。那么審計理論基礎運用基礎的語言學定義,可以理解為:審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其產生與成長的源頭,審計學只是科學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那么它的理論基礎是位于科學母體中的生長點,即與其他科學共同的關節點處。

2.審計理論基礎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查看全文

審計的理論基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審計;審計理論基礎

論文摘要: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審計理論的發展也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應該與其他學科一起蓬勃發展,該文分析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和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審計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一種社會戰略資源,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前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審計理論日益完善,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的審計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學科理論大廈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理論才能蓬勃發展。本文對審計的理論基礎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1.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研究審計理論基礎,必須弄清楚審計與其理論基礎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基礎理論的區別。所謂基礎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形象講就是事物從哪里開始產生與成長,“基礎”中蘊涵著事物最初萌芽與發展所需的相關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源頭”。那么審計理論基礎運用基礎的語言學定義,可以理解為:審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其產生與成長的源頭,審計學只是科學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那么它的理論基礎是位于科學母體中的生長點,即與其他科學共同的關節點處。

2.審計理論基礎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查看全文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述評

一、引言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下簡稱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成為我國各級審計機關日常工作的新業務,成為審計理論界、教育界與實務界研究的新領域及社會各界關注的新熱點。截至2018年11月17日,我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及其研究已發展5年。在中國知網(CNKI),以“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作為“篇名”搜索、高級搜索,分別有352篇、342篇文章。筆者使用文獻研究法、分類比較法、分層分析法等查閱前述文章,研究后發現,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發展勢頭良好。總體上可概括為:從無到有,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從單項研究到綜合研究,從專業新聞、學術會議到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審計研究與審計實務開始相互影響、促進。

二、述評文獻回顧

2015年,伴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成果日漸增多,文獻研究綜述或者相關專業會議述評開始出現。截至2018年11月17日,文獻研究綜述或者專業會議述評文章11篇,主要文獻如下:張愛民[1]根據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信息,分析2014年我國審計機關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特征和難題,提出了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若干建議。牛彥紹[2]梳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概念、基本理論框架,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應用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張婷[3]指出了我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的不足,從制度規范、審計方法創新、重視審計案例運用和發揮政府部門內部審計監督作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林進添[4]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90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文獻的發表年度、來源等進行分析,提出“通力合作、學科融合、細化主題、凝練經驗、提升水平”等建議。陶宇[5]探討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必要性、概念、主體,提出述評和展望。仵文霞、楊榮美[6]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文獻進行綜述研究。伍彬、伍中信[7]認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基本理論和綜合的討論內容較豐富,涉及面較廣,對具體審計技術方法、審計結果應用及責任追究機制探討不足。王娟[8]從資源審計、環境審計、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責任界定等方面總結了目前國內外關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借鑒。郭旭[9]對中國審計學會舉辦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合作研究課題成果匯報交流會情況進行了會議綜述。馬志娟等[10]對2017年資源環境審計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進行了會議綜述。

三、研究文獻概況

(一)總體數量與年度分布。在中國知網(CNKI),以“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作為“篇名”,不作其他任何限制,分別進行搜索、高級搜索,依次有352篇、342篇文章。審閱每篇文章的標題、內容、發表時間和文章載體,刪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重復發表的文章以及2013年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新聞報道后,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每年文章數量依次分別為30篇、42篇、81篇、97篇、85篇,共335篇。因此,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成果穩中有進。(二)基金資助情況。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級審計機關基金項目等支持。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我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文章335篇,其中72篇文章得到一個或者多個基金項目的支持,占全部文章數量的21.49%。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受到各類基金項目支持的文章數量依次分別是4篇、6篇、26篇、19篇、17篇。各類、各級基金項目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支持力度相對穩定。

查看全文

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工作重點

摘要: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的工作重點可以概括為如何確定項目績效審計工作的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以及如何將上述三個方面有機融合,形成目標明確、內容清晰、操作規范、證據充分、結論公正的項目績效審計評價工作體系。

關鍵詞: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工作重點

一、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的工作重點

(一)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是項目績效審計的首要工作。由于項目績效審計的內在價值和本質是通過項目績效評價促進項目績效提升、政策優化和管理改善,因此,在開展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時,應首先把握項目政策要求和項目建設目標,深入理解項目建設的背景和重要意義。基于準確把握和理解項目目標的基礎上,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才能保證后續的審計工作方向不偏不倚,才能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和價值,才能實現項目績效審計工作開展的初衷。(二)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具體評價內容。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具體評價內容即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具體的績效評價指標內容,是項目績效審計工作目標的延伸和細化。由于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即項目目標是宏觀的、粗略的、非量化的,因此需要對項目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進行分解、細化,通過一系列的分類、分層績效評價指標評價,完成對項目目標的績效評價。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項目績效評價指標、指標評價內容、分值及打分辦法等,它既是項目績效審計評價目標的載體,也是開展項目績效審計工作的線索,在整個審計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三)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方法。確定項目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方法即為完成項目績效審計指標的評價所需要執行的具體審計程序、方式和方法,是審計操作的具體手段,主要目的是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形成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由于目前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尚無明確的審計準則、指引或操作規范等,因此,如何確定一個有效的、完善的項目績效審計指標評價方法,既是審計工作的重點也是審計工作的難點。

二、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與審計目標的統一性。1、確定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和審計目標。一般情況下,項目績效指標體系綜合反映了項目的建設目標、建設標準和建設成果,因此審計師要從獨立鑒證的視角,以項目績效指標體系為基礎,對評價指標予以補充、修正和明確,構建全面、客觀、準確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審計目標在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信息的基礎上,還要結合項目的各類財務與非財務資料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2、確保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和審計目標的統一性。確定了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和審計目標后,應檢查二者的統一性、吻合度。一套良好的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達成審計目標的基礎。二者出現的偏差,主要表現在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要求低于甚至有違項目總體建設目標,主要原因多為在把握、細化項目政策和指標的過程中存在理解偏差。其次,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層級評價指標之間應相互統一,下級審計評價指標應能準確、完整反映上級審計評價指標,末級績效指標的評價內容和標準應能體現審計目標的具體信息要求,要與審計目標具有高度相關性、統一性。(二)審計評價指標要求與審計操作的規范性。每一項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都有詳盡的評價內容和標準,評價標準要求我們需要對哪些指標和內容進行審計以及如何進行審計,因此,審計工作應當圍繞績效評價指標要求進行規范操作。規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審計評價指標要求是審計操作的指南,對審計評價的內容、評價標準或辦法等進行了基本規范,審計應當按照評價指標要求進行逐項調查和評價。規范的審計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是形成恰當審計結論的基礎,審計師應當結合項目建設的實際情況、具體指標要求等在審計計劃階段予以擬定。為確保項目績效審計操作的規范性應當做到:項目績效審計作為審計的一種類型,應當遵照審計基礎理論,比如審計計劃、風險評估、采用的審計技術和審計程序等應當符合審計準則的基本要求,即在審計基礎理論和行業準則的指引下開展審計工作,以保證審計工作符合行業的規范性要求。項目績效審計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審計,對審計證據、審計方法、審計底稿等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執行項目績效審計時,需要圍繞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要求預先制定規范的審計操作計劃、程序或方法等,比如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三)審計評價指標打分與審計報告的公正性。公正性是對審計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中,公正性可能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來自被審計單位、部門或個人的利益訴求壓力;非財務、非量化的的模糊考核指標、考核項目或評分標準導致的主觀判斷;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不足或受個人喜好、職業判斷的影響等。針對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績效審計公正性可能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審計評價技術手段。包括:審前培訓,對項目政策、指標內容、評價標準、評分方法等進行解讀和統一;編制完善的審計工作底稿;明確審計程序、方式和方法等,對所需要獲取的審計證據、項目資料和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等進行要求和規范,加強審計過程中對問題、差異的溝通協調機制,統一思想、統一操作;加強審計指標打分偏差處理;提高審計技術手段的信息化。優化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從公正性角度優化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對模糊的評價指標、評價內容或評價標準進行優化和明確,盡量減少審計師的主觀判斷對評價指標打分的影響;對于可以定量的評價指標,給予明確的計算范圍、計算公式,統一計算口徑和計算辦法。堅守審計職業道德:提高審計認識,要充分認識到審計對社會、對政府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屈從外部壓力,自覺抵制誘惑,保持審計的獨立性、廉潔性;努力學習與項目有關的政策和知識,拓寬知識面,保持應有的執業謹慎和敏感性,提高專業勝任能力;樹立審計風險意識以及為社會、民眾和政府負責任的態度,堅持以政策、證據為依據,謹慎使用職業判斷。

查看全文

財務管理與財富管理分析論文

一、構建財務管理學理論體系的理論依據

財務管理學是一門既涉及經濟學,又涉及管理學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該學科的任務,一是要闡明財務管理的種種規定性,即財務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財務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即如何進行財務管理。前者屬財務管理的基礎理論,后者屬財務管理的應用理論。

一般來說,基礎理論性學科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即從一個最簡單、最抽象的邏輯范疇出發,通過將形成該范疇時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進來,再現研究對象豐富的規定性,從而使人們獲得對研究對象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復雜而不是簡單的,生動的而不是僵死的認識。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同樣遵循上述規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財務管理基礎理論的研究方法與其體系的構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表述規律,而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的思維規律。既然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要從一個最抽象、最簡單的范疇出發,那么,科學地確定這一范疇便成為合理地構建財務管理基礎理論體系的關鍵。

與基礎理論的任務不同,應用理論的任務在于指導人們怎樣去做事情,因而,應用理論無疑應具備鮮明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務與性質不同,其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的依據也就不同。基礎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是人類思維活動的規律,應用性理論的起點選擇與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規律。

二、財務管理學理論體系研究現存問題

為了構建起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有必要對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研究中現存的問題作一剖析。

查看全文

績效審計對策研究論文

一、主要困難

(一)、基礎理論研究不夠,缺乏系統理論指導

對于績效審計,國外研究發展時間相對較長,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未能取得廣泛一致,我們自然不能照搬照套。國內學者和研究人員對中國特色績效審計也進行了一些研究探討,但都十分零散,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主流觀點,無以深刻影響我國績效審計理論、觀念和實踐的格局。因此,在缺乏比較系統的理論指導前提下,要全面開展績效審計實踐活動是比較困難的。

(二)、面向社會宣傳不夠,缺乏一定審計環境

由于中國特色績效審計理論研究成果相對缺乏,有的地方績效審計實踐近乎空白,審計機關也沒有將績效審計納入審計宣傳的范圍等諸因素的影響,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知之甚少,廣大民眾也對缺乏了解,社會關注度極低。致使中國特色績效審計遠在絕大多數人的視線之外。因此,開展績效審計缺乏一定的審計環境。

(三)、法律法規依據不夠,缺乏具體指導細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