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08:5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庫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庫管理論文

水庫自壓供水設計管理論文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逐漸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本來就十分緊張的水資源更加危急,為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各級水利部門選擇的共同突破點就是大、中、小型水庫灌區防滲配套建設,特別是對有自壓條件的中、小型水庫灌區實施管灌、噴灌、微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水方法,建設自壓供水水廠,解決人畜及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達到節約用水、合理科學用水的目的。如何成功將水源工程與用水系統聯接,滿足供水系統壓力要求,是水庫自壓供水的一個技術難題。該技術引起了費縣水利部門的高度重視,幾年來抽出專門工程技術人員,從事中、小型水庫自壓節水灌溉技術和水庫自壓供水水廠技術開發研究,現已建成自壓供水工程8處,發展大棚瓜菜滴灌、管灌2khm2,糧田噴灌1.5khm2,年增糧食920萬kg,建自壓供水水廠2處,解決吃水人口2.5萬人,年供水能力182萬m3,年增經濟效益1652萬元,年節約燃料動力費84萬元,該系列課題多次獲市、縣科技進步獎,在自壓供水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僅就首部系統取水方式及應注意的問題簡述如下,以供參考。

1引水工程形式分析

1.1從水庫放水洞引水

該縣水庫放水洞多采用有壓涵管、有壓涵洞、無壓涵洞等幾種形式,為充分利用水庫水位壓力發展自壓供水,不同形式放水洞的水庫自壓引水應采取不同的工程技術措施。

1.1.1有壓涵管或有壓涵洞自壓供水

從水庫放水洞有壓涵管或有壓涵洞引水進行自壓供水,應以不影響水庫調洪和其它方面的供水,且壓力不超過原設計壓力為原則,把放水洞出口進行改造,安裝三通管進行供水分流,并分別安裝閘閥或閥門,以滿足不同的供水要求。

查看全文

水庫管理思考管理論文

一、引言

水庫是由人為建造的工程部分和自然構造的資源部分組成的水利工程設施。工程部分是指各種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設備。資源部分是水、水庫岸坡及其流域。

水庫管理工作是水庫的利用與管理,是水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利用是指發揮它的功能和效益,管理是為了確保水庫的安全及延長其壽命。

我國的水利工作正處于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階段。作為水利工作重要內容的水庫管理工作,必須跟上這個轉變,逐步實現水庫管理的現代化。

現代水利是面對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和短缺,做好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科學高效的利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利工作應增加科技含量,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二、傳統水庫管理

查看全文

水庫汛限水位浮動管理論文

一、基本情況

引灤樞紐所屬潘家口水庫是一座大型砼重力壩,控制灤河流域面積75%,壩長1039m,最大壩高107m。設計標準為千年一遇,校核標準為五千年一遇。死水位180.00m,汛限水位216.00m,最高蓄水位224.70m,其主要作用是攔蓄灤河徑流,實現跨流域供水,同時兼顧防洪、航運、養殖等。潘家口水庫多年平均徑流量24.5億m3,在75%的設計保證率下,向天津市供水10.0億m3,向河北省供水9.5億m3,為一不完全多年調節的水庫。該工程1980年機組并網發電,1983年開始向天津市供水,1984年開始向河北省唐山市供水,通過近20年的運行,在豐水和平水年份通過水庫的調蓄,供水保證率達百分之百。在連續特枯年份1999年和2000年出現嚴重的供水不足,影響水庫效益的發揮。

二、浮動潘家口水庫汛限水位的必要性

1、目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不斷加劇,如何利用現有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量已顯日趨重要。潘家口水利樞紐自1980年投入運用到1997年累計棄水144億m3,年平均棄水量8.4億m3,而1998年~2000年平均缺水量8.0億m3。2000年潘家口水庫動用死庫容向天津市供水,造成水庫損失較大的經濟效益。

2、灤河水量年際及年內變化差異大,根據潘家口水文站1929年以來的水文資料年際最大來水量71億m3,最小來水量僅為3.6億m3,相差近20倍,而年內潘家口水庫70%以上的來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

3、潘家口水庫興利庫容較小,僅為19.1億m3,不能發揮完全多年調節。

查看全文

水庫洪水設計調度管理論文

1問題提出

長潭水庫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石窟河長潭峽谷段中,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990km2。水庫百年設計洪水位151.5m,萬年校核洪水位156.0m,正常高水位148.0m,汛期控制水位144.0m,發電極限水位134.6m,總庫容1.69×108m3,屬季調節水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對水利水電建設的日益重視,流域內近年來先后修建了若干中小水庫,600×104m3以上的水庫四宗,分別為①東留水庫:集水面積為233km2,總庫容為2380×104m3,按五十年設計,五百年校核;②石磺峰水庫:集水面積為637.4km2,總庫容為3220×104m3,按五十年設計;③下壩水庫:集水面積為1100km2,總庫容為2295×104m3,按五十年設計;④竹嶺水庫:集水面積為558km2,總庫容為620.4×104m3,按五十年設計。以上四個水庫,集水總面積為1891km2,占長潭水庫集水面積的95%。

中小水庫的建設對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中小水庫設計標準相對較低。當流域內發生較小洪水時,各中小水庫將攔蓄部分洪水以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當流域內發生大洪水時,各中小水庫為了自身安全將開閘放水;當發生超標準洪水時,某中小水庫可能發生潰壩。所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將對長潭水庫的防洪和安全運行產生影響。因此,研究上游中小水庫的洪水行為對長潭水庫設計洪水調度的影響,對確定長潭水庫運行原則有著重要的意義。

2典型洪水頻率分析計算

流域內修建中小水庫后,使流域的產匯流特征和水力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小水庫一方面增加了長潭水庫防洪能力,但其調度的隨意性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長潭水庫調度的難度,對長潭水庫的防洪與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具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提高水庫的綜合效益,針對長潭水庫的實際情況,對重現期T=20~30(P=5%~3.33%)年間的洪水進行了系統研究。由于各中小水庫所在斷面無P=5%~3.33%的洪水流量過程,故由暴雨過程經流域水文模型產匯流計算推求出其洪水過程;用典型地區組合同倍比放大組成地區洪水;然后分別對各部分洪水進行河道演算,逐級演算至長潭水庫后將其線性疊加,推求出長潭水庫的入庫洪水過程;對長潭水庫入庫洪水過程進行調洪演算,推求出該重現期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下的長潭水庫設計洪水調度成果[1]。長潭水庫不同頻率的設計洪水過程直接采用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1995年11月研究的(《廣東省長潭水電站水庫洪水復查報告》中成果,見圖1。

2.1典型洪水選取

查看全文

修建漏水水庫管理論文

一、前言

漏水乃水庫建設之大忌。為了防止漏水,水利工程師不得不采用復雜的工程措施,例如小浪底大壩下面增設了深達70m的混凝土防滲墻,以阻斷覆蓋層中的滲漏。但在一定條件下,漏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433年前陜西省子洲縣一處因山體滑坡而形成的濕地,其堵口的天然壩壩高約60m,壩后已淤地近千畝,大雨后壩內積水很多,但兩三天內就滲漏掉,不影響壩地作物生長。這一天然形成的漏水水庫至少起著兩個重要的作用,即淤地和滯洪。它給我們一個啟示:能否人工修建漏水水庫以達到興利除害和增加水資源供給總量的目的?如果可能,這樣的水庫應如何規劃、設計和修建?

二、漏水水庫的特點

修建漏水水庫的總目標是盡可能把水土資源攔蓄在陸地上,減少入海的水沙總量,從而增加水資源的總供給量。與普通水庫相比,漏水水庫具有以下特點:

①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蓄水,不需要永久性地占用土地;

②避免了普通水庫因水面蒸發造成的水量損耗;

查看全文

水庫自壓供水設計管理論文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逐漸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本來就十分緊張的水資源更加危急,為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各級水利部門選擇的共同突破點就是大、中、小型水庫灌區防滲配套建設,特別是對有自壓條件的中、小型水庫灌區實施管灌、噴灌、微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水方法,建設自壓供水水廠,解決人畜及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達到節約用水、合理科學用水的目的。如何成功將水源工程與用水系統聯接,滿足供水系統壓力要求,是水庫自壓供水的一個技術難題。該技術引起了費縣水利部門的高度重視,幾年來抽出專門工程技術人員,從事中、小型水庫自壓節水灌溉技術和水庫自壓供水水廠技術開發研究,現已建成自壓供水工程8處,發展大棚瓜菜滴灌、管灌2khm2,糧田噴灌1.5khm2,年增糧食920萬kg,建自壓供水水廠2處,解決吃水人口2.5萬人,年供水能力182萬m3,年增經濟效益1652萬元,年節約燃料動力費84萬元,該系列課題多次獲市、縣科技進步獎,在自壓供水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僅就首部系統取水方式及應注意的問題簡述如下,以供參考。

1引水工程形式分析

1.1從水庫放水洞引水

該縣水庫放水洞多采用有壓涵管、有壓涵洞、無壓涵洞等幾種形式,為充分利用水庫水位壓力發展自壓供水,不同形式放水洞的水庫自壓引水應采取不同的工程技術措施。

1.1.1有壓涵管或有壓涵洞自壓供水

從水庫放水洞有壓涵管或有壓涵洞引水進行自壓供水,應以不影響水庫調洪和其它方面的供水,且壓力不超過原設計壓力為原則,把放水洞出口進行改造,安裝三通管進行供水分流,并分別安裝閘閥或閥門,以滿足不同的供水要求。

查看全文

小水庫排沙運用研究管理論文

1前言

陜南山區河流來水來沙有別于北方多沙河流,其特點是,含沙量較低,推移質泥沙占的比例大,水資源豐富。數十年來,在陜南山區河流上修建了眾多的中小型水庫,這些水庫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水庫蓄水運用時間的增長,水庫淤積問題越來越明顯,個別水庫甚至面臨淤滿報廢的危險。所以對水庫排沙運用的要求越來越高。多年來我們在陜南商州市南秦水庫和二龍山水庫開展了長期的不同形式的水庫排沙運用,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對陜南乃至全國山區中小型水庫排沙運用具有重要的推廣和參考意義。

2南秦水庫排沙運用

南秦水庫位于南秦河中下游,距商州市9km,主河長44km。水庫總庫容1019萬m3,其中有效庫容490萬m3。庫區原河床平均比降6.4‰,控制流域面積453km2。水庫庫區平均寬度僅140m,屬于典型的山區河道型水庫。水庫于1974年5月建成,1977年開始蓄水運用。壩高29m,水庫左壩肩設泄洪排沙隧洞,洞徑2.5m,進口底坎高程98m(原河床高程95m),平洞流量14m3/s,最大泄量110m3/s。水庫多年平均來水量1.62億m3,平均流量5.14m3/s,常流量1m3/s。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53.3萬t,根據庫區淤積物分析,推懸比為1∶1。汛期6~9月水量和沙量分別占全年的55.4%和92.9%,入庫最大含沙量達200kg/m3。南秦水庫運行到1979年,庫區淤積泥沙121萬m3,到1983年,淤積泥沙299萬m3,1982年以前庫水位較低,平均在110m左右,淤積形態為錐體,有效庫容淤損52%,預計水庫壽命將在2000年前告終。為了恢復有效庫容,延長水庫使用壽命,于1984年汛末進行了水庫泄空排沙試驗,沖走原淤積泥沙100萬m3,使庫容恢復到1980年水平。通過泄空沖刷,形成了一條延伸至庫尾的主槽,近壩段沖刷主槽邊岸直立,以大塊坍塌的形式向兩岸展寬。實踐證明泄空排沙效果顯著[1,2]。1992年水庫淤積量又回升到367萬m3。該時期庫水位一般在114~116m之間,水庫淤積具有三角洲和錐體雙重淤積形態。1993年水庫再度泄空沖刷,沖走淤積物118萬m3,在距壩1.8km以內形成明顯的主槽,主槽寬度達到100m左右,灘槽差在4~6m之間。通過1994年淤積測量,部分河段沖刷主槽已發展到兩岸,淤積泥沙基本上已全部排出庫外,但也有部分河段在岸邊留有死灘,這是由于沖刷期來水量偏少,屬于枯水年,主汛期平均來流量沒有超過5m3/s,最大流量為70m3/s,且次數少歷時短。實踐證明排沙量與來水量成正比,來水量愈大排沙效益愈好。圖1為不同時期庫區淤積縱剖面,圖2為橫斷面沖淤形態。水庫沖刷時,出庫泥沙中有大量的10~50mm的卵石,是庫區中部和尾部的推移質淤積物。泄空沖刷使床沙粗化,沖刷后灘槽的床沙組成有非常大的差別,見表1。

南秦水庫除采用泄空沖刷外,多年來堅持汛期異重流排沙,平均約排泄40%的入庫懸移質泥沙。通過以上兩種形式的排沙,南秦水庫可以保持70%的庫容長期使用。

表1南秦水庫庫區床沙組成百分數(粒徑單位:mm)

查看全文

水庫移民遺留分析管理論文

自1985年中央決定設立庫區建設基金,確定開發性移民方針以來,中央直屬老水庫(1985年底以前投產的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工作改單純補償為積極創業,變救濟生活為扶持發展生產,使移民安置與庫區建設結合起來,移民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據統計,1985年中央直屬老水庫的移民人均純收入在溫飽線以下的占80%以上。經過扶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1999年有69%的移民人均純收入超過溫飽線,95%的移民已達到或超過當地縣農村平均收入水平。地方所屬的老水庫,大部分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所屬水庫的移民遺留問題處理政策。有的從各水庫水電站的供電、供水中提取移民扶持資金,有的從地方財政、計劃等部門專列移民資金,還有的從全地區的電網中附加移民扶持基金等等。各地通過出臺各種移民扶持政策,使地方水庫的移民遺留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老水庫移民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庫區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缺糧問題十分嚴重。據調查,還有相當多的老水庫移民人均占有耕地在0.03hm2以下,而且土地瘠薄,水利設施差,糧食產量低,移民缺糧問題十分嚴重。

2基礎設施條件差,生存條件仍較惡劣。移民安置地大多數處于自然條件很差的庫區、山區,扶持資金投入和解決問題的程度有限,還有相當一部分移民的飲水、交通、用電、兒童上學、移民就醫和住房等生存的基本條件仍沒有得到解決。

3移民安置區自然災害頻繁,抗御能力脆弱。由于移民安置區大部分位于自然條件較差的庫區、坡地或溝壑低洼地區,自然災害十分頻繁。

查看全文

病險水庫加固管理論文

1前言

我區現有各類水庫68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58座。這些水庫為防御洪水災害和保障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許多水庫存在著防洪標準偏低,達不到有關規范、規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質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問題,形成了大量的病險水庫,工程不能正常運行,嚴重威脅著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或不能充分發揮其興利效益。有些病險水庫下游是重要城鎮、廠礦、交通干線,位置險要。據調查統計我區目前有36座為病險水庫,這些險庫急需進行除險加固。

自2002年以來,省水利廳下達了分三年對我區在冊的2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截止2004年底,我區實際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11座,僅占應完成任務的50%,資金嚴重不足,無專項配套除險加固資金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

由于整治資金不足,絕大多數水庫缺少正常的維修改善,工程不可避免地發生老化失修,以致新的險庫又不斷出現。目前,僅小(一)型險庫數量就比1998年增加2座,小(二)型險庫增加7座。按照目前的投入水平,許多病險水庫短期內仍無法得到除險加固。

2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議

為加快病險水庫治理步伐,提高質量,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水庫調度研究管理論文

一、現行水庫調度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水庫調度主要是圍繞防洪、發電、灌溉、供水、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所進行的。依據水庫既定的水利任務和要求而制定的蓄泄規則,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水庫調度方式。長江流域現行水庫調度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防洪調度與興利調度。防洪調度的主要任務是確保水庫大壩安全和處理防洪與興利的矛盾。對不承擔下游防洪任務的水庫而言,防洪調度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水庫大壩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水庫興利效益;對承擔有下游防洪任務的水庫,防洪調度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水庫大壩安全的前提下,處理好防洪與興利之間的矛盾,通常采用的調度方式有:固定下泄(一級或多級)、補償調節、預報預泄等,汛限水位是處理防洪與興利矛盾的基本特征水位。興利調度一般是在非汛期,按照水庫所承擔興利任務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水資源,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調度方式,按照工程任務一般分為:發電調度、灌溉調度、供水調度等類型。

以丹江口水利樞紐為例,其初期規模的綜合利用任務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及養殖。大壩加高后水庫調節能力及承擔各項水利任務的能力將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其水利任務將調整為:防洪、供水、發電、航運。丹江口水庫現狀及大壩加高后,洪水調度方式均為預報預泄、補償調節、分級控泄;興利調度現狀按水利任務主次,依據水庫調度圖進行控制運行。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按發電服從調水、調水服從生態的原則擬定控制水位和調度規則,在滿足水源區用水發展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多調水,并按庫水位高低和來水情況,分區進行調度,大水多調,小水少調。

現行水庫的管理制度和調度運行模式的主要任務是,處理、協調防洪和興利的矛盾以及興利任務之間的利益。從河流生態系統保護的角度看,現行調度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大多數的水庫調度方案沒有考慮壩下游生態保護和庫區水環境保護的要求。目前一些大型水電站在進行調峰調度運行時以及支流中開發的引水式水電站,往往只重視發電效益,忽視了壩下游生態保護的要求,如電站在調峰運行和引水發電時,導致壩下游出現減水河段,甚至脫水河段,使壩下游水生物(尤其是魚類)的生存環境遭受極大破壞,一些減水和脫水河段的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直接威脅壩下游水生態的安全;由于水庫對下泄流量的調節作用,也可能引起水庫下游局部河段出現水體富營養化。二是受水庫調度運行的影響,也會引發庫區局部緩流區域或支流回水區出現水體富營養化,甚至“水華”現象的發生;水庫消落帶的利用與水庫的調度運行不協調,可能造成消落帶利用而污染水庫水質。三是缺乏對水資源的統一調度與管理。目前長江上游干支流水電開發基本進入全面開發的狀態,一些工程規模大、調節性能好、綜合利用效益大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正在加快建設。這些樞紐工程建成后,如果仍采用目前的調度與管理模式,各發電公司僅按樞紐各自的任務進行調度運用,勢必會造成對水資源統一調度的不利,不僅會影響流域梯級水庫整體的綜合利用效益,而且還會導致生態與環境等一系列影響。例如,如果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庫同步蓄水、放水,下游河道水量大幅減少或增加,將對長江中下游的生態與環境產生較嚴重的影響。

從三峽水庫調度運行面臨的問題和沱、岷江流域梯級開發及水庫調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現有水庫調度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三峽水庫調度運行面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