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嫁接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12:42: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樹木嫁接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樹木嫁接技術

林業種苗管理生產技術要點分析

在林業建設事業不斷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各種因素導致種苗死亡的機率在逐漸下降,種植造林的成活率逐漸上升。但是,在林業種苗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著當前林業生產發展。本文結合林業種苗管理生產技術的現狀,提出幾點合理的建議:

一、良種采集與管理

在育苗造林過程中,林木種子是最基本的材料,所以為了培育壯苗,促進林木速生、豐產,便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用良種。所選擇的良種需要具備下列兩個條件:一是遺傳品質優良;二是種子品質優良。其中,良種的遺傳品質優良主要是指培育出來的林木具有豐產、優質、抗逆性較強的特征;種子品質優良主要是指林木種子顆粒飽滿、發芽率較高、發育健全、生命力較強、抗病蟲害能力高等特征[1]。通常進行林木良種生產主要包含下列幾個程序:選育和建立林木良種基地——采集林木種子——加工調制林木種子——精選、檢驗和品質鑒定——種子入庫儲存。在采集良種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發育健壯、樹干態勢好、材質優良的母樹。同時,應該準確把握樹木種子的成熟期和合理的采集期,以免采集過早而導致樹木種子尚未成熟,而出現發芽率較低的現象;采集過遲,又常常會導致樹木種子自然脫落,而增加收集良種的難度性。當果實采集完畢之后,應該立即采取合理的處理和儲藏措施,有效保障樹木種子的品質。

二、造林地的管理

在林木種苗管理生存技術中,應該強化造林地管理。其中,首先應該根據林木的實際需要選擇合理的造林地,及時清理造林地中的雜物;其次,嚴格按照林業生產的要求,全面做好林木種植的樹穴挖掘及植株行距控制工作。當造林季節到來時,則需要及時做好林木苗的起苗工作,準確合理的劃分林木苗的等級。其中,由于I、II級苗木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且生長狀況較好,所以在進行造林的過程中應盡量選擇I、II級苗木,以保障林木苗的生長存活率;最后,在栽樹的過程中應該盡量讓林木苗保持較好的舒展性,對裸根的苗木采取打漿措施,并根據苗木的生長需求澆足量的定根水,踩緊穴頭[2]。

三、幼苗撫育技術及管理

查看全文

營養繁殖育苗技術在林業中的運用

摘要:林業是我國分布廣、應用性強、經濟價值高的大型產業,在國家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視下,對林業造林技術不斷研究,借助科學技術,實現現代化管理,創新育苗技術,為林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目前,我國林業資源產量逐年增長。其中營養繁殖育苗技術在林業中有著重要的發揮作用,這是一項既省力又省時,即保活又保產的樹苗培育技術,本文針對營養繁殖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優勢、應用以及應用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營養繁殖;育苗技術;林業;應用;方法

營養繁殖技術的應用可使樹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適應能力好、生長速度快、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是目前林業造林中主選的一種育苗技術。營養繁殖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對有再生能力的母本植物進行器官移栽,采用嫁接或者扦插的手段。在不影響母本植物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截取可再生的枝、莖或根部,利用科學方法,培育出新的植株,這種方法的應用優勢比較多,對提高造林水平與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被推廣。

一、營養繁殖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優勢分析

1、培育周期短,環境適應性強

營養繁殖主要是以培養新植株為目的而研究的育苗技術,通常是以喬、灌木等具備可再生能力特點的樹種為主要繁殖對象,通過對這些樹木的枝、莖、根等具有可再生功能的器官進行合理嫁接或者扦插,使之形成新的植株,這樣的培育技術可省略播種、萌發、生長等環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培養樹苗時間,還可以使新植株自身具備母本植物所含有的良性特點,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對于經濟林木建設來說,營養繁殖技術的應用可有效保證林木的成活率,完全降低播種培育中苗木死亡率高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可節約苗木培育的經濟投入。

查看全文

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

營林技術是包含對幼苗進行栽種、建立樹木品種多樣性、對幼齡林進行培育、并對成熟木進行采伐收取的一系列行為活動。當前我國林業主要采取營林技術來預防有害生物對林業的破壞,并參與林內所有的生產活動[1]。在我國林業各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林內有害生物也在繁衍增加,從而威脅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因此,在林業有害生物防護的過程中,營林技術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我國森林資源能穩定長久的發展,并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著積極意義。

1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受到了重點關注,高科技在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生物技術輔助育種在未來林業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技術不僅可以發展種子的多樣性,還使種子性能方面有所提高,促進了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控制是以森林資源整體為立足點,對林內各種生物的構成規律與所處環境之間的影響進行深入探究,并根據生物自身發展規律來采取相應措施。在目前林業對有害生物的防護工作中,營林技術是生態控制中最重要的環節,對森林系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有害生物的控制過程中,注重多種方法的結合使用,可以確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安全性和整體性[1]。如果把多種防治方法分裂實施,就會導致防蟲害工作的效果無法發揮,因此,利用現有科學技術對有害生物的防治要注意方法的全面性,使營林技術切實貫徹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當中去。

2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整個森林資源創造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于是否對森林資源進行了合理有效的管理,而營林技術是森林資源管理中重要環節,也是林業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它主要針對林內出現的病蟲現象采取相應措施,以達到整個林業或森林里資源的整體效益得到提升的目的。在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過程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策略。2.1清理林內受病蟲傷害的樹木。針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可以以社會中傳染病防治為參考,兩者在防治工作中存在許多共同點。當前社會對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就是要把傳染病人與外界社會進行隔離處理,同時對傳染病人進行一定的治療使其盡快康復。對未傳染的人群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這樣不僅減少了傳染疾病發生的概率,對疾病傳播范圍也有很好地控制作用。在林業防治工作中,同樣可借鑒上述方法進行。林區內工作人員要想減少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就要砍伐受到病蟲傷害的樹木,并對林木間隙進行深入清理,避免有害物質在林內大范圍的擴散。在樹木清理完成后,對沒有被破壞的林木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減少林區內病蟲害的發生。2.2采用伐根嫁接方法保證樹木的存活。林區內的森林資源在受到有害生物破壞時,就要及時對病蟲害樹木進行徹底地處理,對并未受到破壞的樹木進行嚴格地預防,減少蟲害危險的發生概率。這種方法減少了林區內樹木發生病蟲害的范圍,并阻止了蟲害現象發生擴散,保護了林內其他樹木的成長。在對林內樹木進行處理后,對空余出來的土地,工作人員可采用伐根嫁接,以便被砍伐的樹木的存活。2.3建立隔離帶。目前我國林業受到破壞的根源都來自于飛蟲類生物,由于其本身的遷飛性,造成林內病蟲危害的擴散速度急劇增加。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提高對其的防范性,盡早設立關于防治病蟲害的隔離區域,防止有飛行能力的害蟲危害到其他林內樹木。2.4種植有較強抵抗性的品種樹木。林區內要注意挑選對病蟲害有較強抵抗性的樹木品種,并進行種植和培育。不同的樹種自身特點也不同,從而導致抵御蟲害能力也有所不同。林內工作人員要注意結合林區特點選擇適用于自身的抗蟲害樹木品種,在林業防治工作中不斷加強防蟲害措施,從而保護森林資源健康穩定的發展。2.5控制采伐頻率。森林資源中樹木生長周期與所處環境有著很大關系,有些地區地理位置環境較為惡劣,樹木生長速度相對來說較為遲緩,而部分地區環境較為優異,水源較為豐沛,所以其樹木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林區內的管理人員在進行采伐工作時要有選擇性的對已成熟樹木進行采伐,并控制對樹木的采伐頻率。要有預見性的考慮病蟲害造成林內樹木數量減少的情況,防止在大量砍伐樹木的同時遭受有害生物的破壞,防患于未然。

3結語

查看全文

林業樹木栽培技術管理措施

1研究林業樹木栽培技術的重要意義

林業樹木的栽培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林區樹木的種植與生長不僅影響著地區的經濟建設水平,還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據調查顯示,我國很多林區不僅缺乏較好的栽培技術,在林場的建設中投資樹立較多,建造成本居高不下,但是林區發展卻始終不好,收效甚微。對林業樹木栽培技術進行研究,有助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栽培技術,統籌林業資源的發展,彌補林木結構存在的不足,并提高樹木的經濟價值,做好病蟲防治工作提高成活率。

2林業樹木栽培技術的關鍵

2.1林木的選取

眾所周知,樹木的種類異常豐富,每種植被適應的生存條件和環節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選苗工作是樹木栽培的第一要義。具體而言,在樹苗選取之前要對種植地區的土壤、水分、氣候、溫度、濕度等做一個系統的分析,根據;林區的特點選擇適合種植的樹木。另外,還要對樹苗的優質狀況做一個考量,明確投資成本,制定符合實際的栽培方案。

2.2林區的整體改良與優化

查看全文

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初探

【摘要】林業資源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業種植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綠色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分析了林業種植和種植的技術和方法,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方法

在當前的城市發展和建設中,林業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不僅是金錢,也是我們子孫后代所必需的資源。加強林業種植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林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合理調整了林業生長所需的光源、水源和自然資源,有效地促進了樹木的生長,解決了林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給林農帶來了更大的回報。因此,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

1林業栽培種植的原則

1.1引入先進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林業資源的培育中,也應該重視先進技術的應用。林業部門要重視林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利用和推廣,如先進播種機制,育苗方法,幼林培育,病蟲害防治等,或者關注樹種和適應性研究。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加強林業建設,應根據當地條件培育最適宜的樹種,如樹種間作,套種和嫁接。科學技術研發在林業種植和管理中得到推廣和應用,樹立興林的科技意識。1.2堅持因地制宜。在林業種植過程中,要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措施,結合當地土壤條件和環境特征,合理選擇樹種,以保證其正常生長。在樹種的選擇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確保物種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并能抵抗常見的地方病蟲害。同時,樹種也應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只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才能保證樹種的種植效果。1.3優化林業結構。現階段,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林業管理起步較晚,許多林業企業仍采用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勞動為主要支撐,產業管理水平較低,大部分林業企業處于粗放式經營狀態。林產品屬于初級加工產品,林業資源的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現代林業發展中,需要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林業生產和林業加工服務水平,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將原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化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森工企業運用現代管理方法,使科學技術和管理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2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

查看全文

林業育苗技術和管理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戰略的提出,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這其中林木種苗的培育十分關鍵,直接決定了后期的林木質量及景觀效果。本文針對當前的林木種苗培育技術和生產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析,并對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提出了自己觀點。

關鍵詞:林業育苗;技術;對策

林木種苗培育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實際林木種苗培育階段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育苗規程簡單粗放;相關技術設備老化;研究人員缺乏研究投入不足等問題導致了現階段國內的育苗技術水平仍處在較低的水平,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改進,可以進一步促進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

1當前林業主要育苗技術

1.1種子催芽技術。具體處理方式有:水浸催芽。用水軟化種皮,使種子吸水膨脹,促進貯藏物質的水解,促使種子發芽。根據種子不同,又可分為冷水浸泡和熱水浸泡;層積催芽。將種子與河沙等按1:3比例混合,放置在0~7℃溫度條件下保濕冷藏,沙子濕度以手握成團不出水,松手觸之散開為宜。層積期間要定期檢查溫度、濕度及通氣狀況,并根據情況及時調節。有些種子如紅松、水曲柳、椴樹等,用低溫催芽需要較長時間,采用變溫層積催芽處理,可大大縮短時間;雪藏催芽。在冬季降雪較多地區,可將種子和雪按1:3混拌均勻,也可用種子、沙雪按1:2:3混拌,放入坑內,上培雪丘,蓋草簾或覆土,播種前1周撤除覆蓋;藥物催芽。對于種皮具有油脂蠟質種子,可用堿水去脂脫蠟,對于種皮特別堅硬的種子,如可用濃硫酸等藥物浸種0.5~1h,再用清水浸泡,可大大縮短浸種時間。此外對于花椒種子可采用土坯貯藏法,方法是將花椒種與土以1:3比例加水拌合,制成土坯放置通風處貯藏,既貯藏了種子,又能使種子得到有效處理。1.2插條技術。插條育苗,根據所用枝條木質化程度不同,分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硬枝扦插,適用于楊、柳、懸鈴木、白蠟、木槿等。種條采回后,剪去基部無芽或枝梢不夠充實部分,截成15~20cm長的插穗,插穗的上剪口宜平,位置在距上芽約1~1.5cm處,上下剪口均要平滑。對冬采春插的插穗,應分溝貯藏,扦插時不要插倒,并保持上芽基部與地面平,插后立即灌水;嫩枝扦插是在植物生長期內利用半木質化帶葉枝條進行扦插。在夏季清晨或無風陰天,采集當年剛木質化的粗壯枝條,根據節間長短截成4~20cm不等的插穗,頂部保留1~2片葉進行扦插。對愈合生根需時較長和不易生根成活的樹種,應先在溫度高、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良好的溫床中培育,待接穗生根后再移植到苗圃繼續培育。1.3苗木嫁接技術。通過嫁接,能夠獲得數量多、遺傳品質好的苗木,并能夠擴大優良品種的栽培范圍,一般春季采用枝接,夏秋季采用芽接。林業育苗生產中常用的幾種嫁接方法有:劈接法。在春季樹液開始流動時,在根際上6~10cm截去砧木上部,劈開中心,然后截取長約10cm帶有2~3個芽接穗,在頂芽同面的2側,各削1個向內削面,插入砧木劈口,使二者形成層對齊,然后用塑料條綁縛;芽接。多用T字形芽接法,一般在立秋后開始嫁接,在接穗上從芽下1.5cm處向上削,在芽上0.3cm處橫切皮層,再在砧木上切一“T”字形切口,將接穗芽片插入切口,用塑料薄膜袋把接口包嚴。春季嫁接時,對于小的砧木也可采用切接法。此外還有將接穗和砧木綁縛在一起的靠接嫁接法。1.4其他營養繁殖。即用樹木的根、枝、干作為培育的原材料進行分植,該技術多用于松樹、楊樹、柳樹等常見樹種,相比其他育苗技術,分植造林具有操作簡單、成活率高、幼苗生長快、成本低的優勢。常見的有:埋條育苗、壓條育苗、插根育苗、根蘗育苗等,可根據樹木的不同習性采取不同方式進行繁殖。此外,育苗過程中的科學管理是保證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育苗管理會直接影響苗木的生長狀況,提高育苗成功率。在實際育苗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選擇交通便利、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的地區作為育苗基地,且要求土層深厚、肥沃;在早春土壤解凍后及時深耕、整地,地面土壤細碎、地勢平整,做好肥水管理,育苗地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根據造林樹種、氣候環境條件綜合確定苗床規格。加強苗期管理。苗木出土前要做好苗床的濕潤工作,苗木出苗率達到1/3后可用退菌特、多菌靈等藥物防治苗木病害;結合苗床實際情況進行中耕除草,苗木出全苗后1個月后遵循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進行間苗,并做好苗期追肥。

2林木育苗管理中的問題

查看全文

林業育苗應用營養繁殖技術分析

隨著我國逐漸的良好健康的發展,我國正在逐步的實現全世界各個國家都要實現的發展目標,由于國家對此的相應政策和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其相應的綠化造林工作也是取得了巨大發展的。作為綠化造林的重要物質保障,其林業育苗的科學合理化的育苗方法能夠為國家的綠化造林事業提供更加高品質的林業幼苗。我們將通過對營養繁殖技術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而為國家日后的林業育苗工作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一、林業育苗應用營養繁殖技術的優點及缺點

(一)應用營養繁殖技術的優點的具體闡述

所謂的營養繁殖技術就是常用的樹木營養器官的一小部分同一些繁殖器官材料的進行無性繁殖的過程,其中的營養繁殖器官包括很多,例如枝、根、花藥和花芽等等。[1]雖是無性繁殖,但是其最后形成的植株是與正常方式繁殖的植株的基因是相同的,我們就把林業育苗的這種無性繁殖的技術稱作林業營養繁殖育苗技術。在實際林業育苗過程中,這種育苗方式有諸多好處。在植株的營養器官的選擇上,可以進行擇優選擇。在林業育苗的過程中第一步篩除掉劣質苗種,實現良好植株的繼續繁殖,可以最大程度的、穩定的保存下我們現有林木中的優良品種和它的類型,以此獲得最大的遺傳效益。其次,應用營養繁殖技術還具有幼苗生長速度快的特點,由于應用了營養繁殖技術的林業育苗從一開始的栽培初期就具有比其他方式要快的特點,所以其生長速度快得多。應用營養繁殖技術也比播種育苗省去了對林業種子進行消毒育種,而且在未生長出地面以前還要進行種子的催芽過程,而林業育苗中應用營養繁殖技術就可以完全省去了這種麻煩。[2]

(二)應用營養繁殖技術的缺點的具體闡述

林業育苗中的營養繁殖技術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對于應用營養繁殖技術就可以使得它應用的缺點小于優點。無性繁殖在林業育苗中應用時,雖然可以大幅度的減少所需要的樹木的培育周期,但是得到的樹木幼苗也有缺陷,在農業中雖然可以盡早的開花結果,讓生產效益達到最大。但在觀賞林或者道路樹木用林因為會有部分樹木矮化;還可能導致樹木幼苗在發育階段就開始老化,壽命短,這是不能去應用到實際當中的。[3]林業育苗中營養繁殖技術的應用雖然在我們的分析看來是優點與缺點相互并存的,但優點是遠遠大于缺點的,所以它才能夠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應運而生。

查看全文

松樹育苗技術及創新意義

摘要:松樹作為一種常青樹種,適應能力強,是我國林業建設中的主要樹種,各地都可廣泛種植。文章闡述了松樹在林業建設中的意義,探討了松樹育苗的前期準備工作和松樹育苗創新技術,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建設;育苗技術;創新技術

松樹的適應性非常強,在各種惡劣的氣候環境中都能存活,相比于其他種類的林木在林業建設中具有較大優勢,在我國的林業建設中起重要作用。以小隴山林區常種松樹品種馬尾松為例,松樹耐水濕,被稱為“水下千年松樹”。松樹脫脂后成為造紙和人造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松香主要用于造紙、橡膠、涂料、油漆、黏合劑等;松節油可用于松油合成、樹脂加工、調味劑合成、農藥生產,是許多有價值的萜烯調味劑的合成原料。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松樹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需提高松樹幼苗的供應量,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對松樹育苗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松樹幼苗的成活率,完善幼苗品質,最終提高松樹幼苗供應量。

1松樹在林業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松樹適合大量繁殖且環境耐受能力強,對土壤養分、空氣濕度及氣溫條件要求不高,可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存活。松樹的種質資源十分豐富,松果發芽率較高,能夠在荒山上自然成活。在我國前期的林業建設中,主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主,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活動中,對于環境建設并沒有高度重視。現在隨著國家政策向環境保護傾斜,人們逐漸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并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用于加強造林活動。但在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只有少部分樹種適合在全國范圍內種植,其中包括松樹。植樹造林工作中,對樹種的要求包括:①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②繁殖性強;③種植范圍廣泛;④種質資源豐富;⑤養護方便,管理投入少。松樹在造林育苗工程前期投入少、成活率高,因此,應加強松樹育苗技術的創新研究,滿足林業建設發展。

2松樹育苗的前期準備工作

查看全文

林業生態經濟效益提升措施

1林業生態經濟效益概述

林業生態經濟效益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一是涵養水源,在雨水充沛的季節進行蓄水防澇,出現干旱時能夠放水抗旱,為陸地生態系統提供豐富的水資源;二是防風固沙,在森林建設過程中能夠有效抵擋大風帶來的負面作用,將風速降至最低,將氣流較大的沖撞力劃分為較小的渦流,使得風力逐漸減小,避免大風攜帶沙礫侵入而出現沙漠化;三是固碳制氧,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經過這個循環過程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有助于凈化空氣;四是固土保肥,幫助土壤維持自身含有的營養物質,一旦出現較大的風雨能夠避免水土流失,使得森林能夠獲得充分的營養物質;五是對環境的凈化和保護,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態系統,有效保護了森林中的多種生物,樹木經過自身一系列的作用將空氣中的廢氣和廢物進行了降解凈化,自身分泌的汁液也具有殺菌和吸附粉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噪音污染,充分保證了林區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2]。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林業建設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森林資源是最為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對林業建設進行指導,促進生態與環境和社會協調平衡發展。此外,還能夠將林業的生態系統服務作用不斷擴大化,推動森林資源承載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動擴大林業產業規模和發展空間,確保對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完善豐富林業發展的內涵,滿足當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需求。

2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措施

2.1分類經營。在某些偏遠山區的林業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對林業經營的認識尚不充分,不具備經濟意識和生態意識,無法將投入與產出進行平衡協調,使得人工林經營和天然林經營無法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采取分類經營的措施之后,可以使得林業經濟更加規范化和規模化,使得林業經濟融入市場,解決公益林主體投入和收益的矛盾。以遼東地區為例,在實施分類經營之后,當地的林業分為了商品林和公益林,將部分天然林劃分為公益林并禁止采伐,將人工林劃分為商品林,在適當撫育之后進行采伐和運輸[3]。2.2提高林業技術。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以紅松嫁接技術為例,紅松是一種較為細膩輕柔的樹木,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長白山和小興安嶺地區,可以作為果材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樹齡一般為200~300年,多者可達700年,在天然林中紅松需要經過80年才能發育成熟,這種漫長的生長期為其發揮經濟效益產生了阻礙,而運用紅松嫁接技術后僅需要七八年就可以獲得成熟的紅松。另外,運用先進的林業生產技術還可以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效率,確保造林的成活率等,從而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獲得豐碩的成果。2.3優化配置林木資源。在建構一個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時,首先要具備各種樹木栽培的專業知識,了解各種植被之間的生態關系和生長情況。其次,人工林中不能只有樹木,需要搭配灌木等植被形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群落,利用周圍的環境來建構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確保單位面積獲得可觀的林木產量。例如,可在樹木周圍種植黃花菜和薯類植物,其不僅耐寒耐旱,而且根系較淺不會影響到樹木吸收養分,通過復合種植達到了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2.4完善相關機制和規范。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手段來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一旦出現損害森林環境的情況就需要進行罰款,有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行為則實施獎勵,這種獎懲機制能夠有效激勵市場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同時,應推動建立林業生態環境補償的長效機制,并由橫向逐漸往縱向深化發展,在政府的發展規劃中增添生態環境的補償項目,并對生態保護職責進行明確劃分,建立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評估體系,通過該評估體系來對生態環境進行定量定性的評價[4]。

3結語

近年來,我國林業發展面臨著林業資源分布不均和數量稀缺等問題,所以要通過建立林業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林業技術和分類經營等措施來提高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正確認識林業生態系統的發展狀況,樹立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林業發展理念,不斷提高和創新科學技術和新興林業技術,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查看全文

高海拔地區新農村建設研究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步伐也逐漸加快,其中改善農村環境、實現“村容整潔”也非常重要。通過種植植物美化農村,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華金葉榆的種植為高海拔引種開辟了道路,為青海省寒冷、干旱及鹽堿地區提供了一個喬灌皆宜的優良彩葉植物新品種,結束了寒冷地區園林行業沒有黃色樹種的歷史。

1中華金葉榆的繁殖技術

中華金葉榆(Ulmuspumilacv•jinye),榆科,榆屬,為白榆變種。目前常用的育苗技術主要有嫁接和扦插兩種。由于中華金葉榆是白榆變種,和其具有親緣關系,接穗與砧木具有極強的親和力,接穗的成活率最高可達到90%,年生長量最大可達到20cm。選擇中華金葉榆,不僅可以提高成活率,還可以使苗木生長健壯。因此,中華金葉榆的繁殖方式是以白榆為砧木進行嫁接為主。1.1嫁接材料。選擇2~3年生,定干高度2m以上,胸徑為2m以上的白榆大苗作砧木;選生長健壯,粗度為0.4cm以上、側芽飽滿的一年生中華金葉榆枝條作接穗;用蠟封密,用塑料條緊密包扎;用切割小刀取芽片和切割接口。1.2嫁接時間。春季嫁接,在3月初開始,選擇生長健壯、側芽飽滿的一年生中華金葉榆枝條作為接穗,短截成10cm長,蠟封后沙藏于地窖中待用。在4月底—5月上旬開始嫁接。1.3嫁接方法。使用硬枝嫁接中的插皮接。在接穗上向下削一個4~5cm長平直馬耳型削面,背面刮去光皮,砧木粗度是接穗粗度的2倍以上。將接穗削面朝里插入砧木皮層與木質之間,用塑料條嚴密包扎。1.4嫁接后的管理。嫁接后一般在25~35d進行成活率檢查,待接口處充分愈合后,解除全部綁扎物,對砧木萌蘗條要及時去除,芽接樹木成活后,在接口處上方剪去砧木。嫁接苗成活后,要及時松土、除草和灌溉,促進嫁接苗健康生長。

2繁育苗在高海拔地區新農村綠化中的應用

中華金葉榆的移栽成活率基本可以達到100%。只要栽植后澆透水,無需緩苗便可正常生長。高接還頭的金葉榆一般從嫁接開始至當年9月底生長季結束時胸徑可達3.5cm以上,冠幅達1.5m左右,分枝一般為4~5個,最多可達6~8個,當年即可應用于工程。2.1寒冷地區的綠化。在較為寒冷的區域,要充分發揮金葉榆的優勢,與針葉型樹種合理搭配,形成獨具特色的景觀,為農村增添更多的綠色。在新農村建設的公共綠地、庭院綠化、道路綠化、村旁綠化中可以達到“白天見不到村莊、晚上見不到燈光”的效果,打造一批房前屋后花果園、村內道路林蔭化、村莊周圍風景林的生態文明村。2.2公共區域綠化。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將金葉榆與紅色系、綠色系植物組合形成三色壇或色塊,配置在公共綠地的中心、邊角處,可以收到較好的俯視效果。2.3農戶庭院綠化。可以把綠化美化庭院環境與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起來,以栽種金葉榆、常綠闊葉樹、果樹和苗木花卉等經濟景觀林木為主,搞好農戶庭院內外和房前屋后的植樹綠化。2.4村內道路綠化。可以在村內主干道兩側中華金葉榆與常綠針葉樹行間混交栽植,以達到吸塵效果,并提高觀賞性。2.5村莊四旁綠化。可以在村內空地和村旁宜林地栽植青楊、金葉榆、常綠針葉樹混交林、經濟林等,形成環村生態防護林。

3結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