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16:38: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統計學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統計學法

應用統計學課程案例教學法論文

1“應用統計學”課程建設及采用案例教學法概述

1.1“應用統計學”課程建設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包括使學生系統掌握應用統計方法,并理解其中的統計思想,培養學生應用統計方法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除引入案例教學、加強練習思考外,也嘗試在統計資料的整理、統計綜合指標、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推斷、相關與回歸分析等方面,引入Excel完成統計計算操作,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采取案例研究、課程作業、小組討論等多種實踐教學方式,以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該課程經過近10年的建設,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鮮明的定位,為經濟類的本科生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主要包括:

(1)穩定、專業化的教學隊伍。教學團隊中有5名教師,其中4人具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2人具有高級職稱。從團隊成員的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和職稱結構,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學歷、專業化的特點。

(2)先進的教學理念。勤于研究、寓教于樂,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競爭能力為教學特色。團隊成員熱愛教學和專業工作,勤業敬業。近年來在經濟學、管理學教學研究與學術研究上具有較高的專業造詣。

(3)完善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具體包括課程的性質與設置的目的、課程的基本要求、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學時分配、課程考核方式、教材及參考書等。

查看全文

論《社會統計學》案例教學中教師定位

摘要:社會統計學案例教學不僅是一種通過科學合理的案例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實現社會統計學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教學活動。教師角色定位是否正確直接影響了社會統計學案例教學能否有效開展,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社會統計;案例教學;教師角色

統計學是對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論的一門方法論學科。社會統計學是將統計學用于社會學而產生的一門學科,該課程是社會學專業及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課程。社會統計學以概率論為數學理論工具,介紹一系列可用于描述、整理和解釋資料或數據的統計工作和技術。社會統計學是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統計和研究自然社會事物的規律,對事物進行歸納推理。案例教學法始于美國哈佛大學。JohnBoehrer教授對案例教學定義如下: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在某些現實的約束條件下,讓學生運用智力和情感,鍛煉他們面對復雜問題作出決策的能力。案例教學法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法,在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統計理論的認識,還能鍛煉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一、教師是課程定位認知的導航者

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大都是文科生,對數字與數學普遍不是很敏感,數學基礎差,數學知識儲備有限,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不足。很多學生由于數學難學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學習動力不足。進入本學期第一次社會統計學課堂,我就了解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初步認識。學生反映,以前就沒有學好數學,教材內容多,圖表多,公式多而又難,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是讓學生對學好該門課程產生了恐懼心理,導致學生沒有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認為他們沒有學好數學,當然學不好社會統計學課程,學習壓力大,沒有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對社會統計學與數學之間關系的認識存在誤區,學生對該課程定位的認識不清晰。教師要明確教學體系和課程定位,發揮好“導航”功能,引導學生明確課程定位,幫助學生梳理數學和社會統計學課程的關系,幫助學生區分數理統計學與社會統計學課程的區別與聯系,講授學習好社會統計學的方法,給學生加油,打氣,提升學生學好這門課的信心。社會統計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文科生學習社會統計學課程,該方法能夠更好地結合理論和實踐開展該課程的學習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廣泛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心理需要,設計和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合理的案例,利用文獻來創設一定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該課程的興趣,為以后學習社會統計學打好基礎。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地將科研滲透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拉近教與學、理論和實踐的距離。

二、教師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導演者

查看全文

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健康評估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索情景教學法在健康評估實訓教學中的教學效果。為實訓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參考。方法在健康評估實訓教學中,選擇2017級高職護理5班和2017級高職護理6班為研究對象。5班為試驗組,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6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通過問卷調查及理論、技能測評,比較兩種方法的教學效果。結果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學習能力培養及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傳統教學法(P<0.05)。結論情景教學法適應于實訓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和實訓成績,值得借鑒。

[關鍵詞]情景模擬教學;實驗教學;健康評估

健康評估是護理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溝通的橋梁,它是一門主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且自始至終貫穿于護理實訓的整個教學與工作之中。因此,強化學生對于健康評估課程以及實訓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健康評估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思維和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該院于2015年開始實驗性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一種從國外引入的先進教學法,是一種將角色扮演、對話練習和情景教學融為一體的、能夠將學習和興趣結合起來的仿真模擬演習教學法[1]。它是將學生放置于工作場景之中,以第一角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將學習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從而把傳統課程的單向性、抽象性和被動性轉變為立體性、探究性和主動性。該文以健康評估實訓教學為例,通過對比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7級高職護理5、6班為研究對象,5班59名為試驗組,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6班57名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兩組在性別、年齡及學前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學習合作、信息素養等4個維度的調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實驗組59名分為12組,每組4~5名,實訓課前一周教師將依據實訓內容設計好的“情景模擬方案”交給各學習小組,各小組對方案進行分析、討論后自編情景劇,然后在課程結束前20~30min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小組合作模擬表演,表演結束后各小組分別進行自評、互評和教師總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主要以教師課上講授理論和示范操作為主,學生觀看學習,完成作業和總結。1.3評價。課程結束前后,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自主學習意愿量表為主要內容自行設計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內容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學習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質等四個維度,并分別進行比較;同時統一命題,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訓技能考核,比較兩組成績。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x±s)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評價

【摘要】目的探討LBL與PBL結合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2013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個班,并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LBL講授法,實驗組采用LBL與PBL結合教學法。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分析兩種方式評價結合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結果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優秀率和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01)。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的教學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LBL與PBL結合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優于傳統LBL教學法。

【關鍵詞】LBL;PBL;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

病理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研究病理過程中機體的機能、代謝變化,揭示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發病機制,闡明疾病本質,為防治疾病提供依據的學科。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同時涉及各種臨床問題,而在基礎學習階段學生尚未進行臨床實習,“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learning,LBL)”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應理論知識抽象、難懂,記憶困難,學習壓力大。因此,在病理生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進行探索,在LBL教學基礎上,引入了“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針對情景問題開展討論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2]。為了使以上兩種教學方法揚長避短,開展了兩種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5年9—12月,選取齊齊哈爾醫學院2013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2個班學生,共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50名學生。對照組學生男12名,女38名,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3±0.4)歲。實驗組學生男15名,女35名,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1.5±0.7)歲。兩組學生高考錄取均為普通本科高校2表第一志愿招生,對照組和實驗組為同步教學班,授課教師和基礎課學習內容相同。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高考成績、醫學基礎課學習內容和授課教師資歷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LBL教學法。實驗組采用LBL和PBL結合教學法。兩組學生均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學》第8版本科國家規劃教材,使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兩組學生的教學設計相同,課程包括總論部分8章,各論部分4章,總學時共48學時。實驗班在總論部分“酸堿平衡紊亂”和各論部分“心力衰竭”這兩章內容組織兩次PBL教學法,每次教學時數6學時,其他章節與對照班的教學模式相同,由相同的教師采用LBL教學法教學。1.2.2PBL教學實施。1)課前準備:教師針對這兩章教學內容、知識點設計臨床情景案例,將案例置于生動真實的情景中增加學習趣味性和生動性。課前將實驗組學生分成8~10人/組,以小組討論形式組織PBL教學。2)小組合作:討論時組長主持,每個案例分幕發放,通過交流討論、問題探討、成果分享、繪制機制流程圖等環節培養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3)總結與評價:學生全面總結案例,教師適當補充,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師生互評等環節反饋教學效果。1.2.3教學效果評價。評價方式包括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部分,主觀評價為學生問卷調查和自評互評量表信息反饋,客觀評價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兩組學生的授課教師、考試試卷和教師閱卷方面均無差異。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的實施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兩個班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班級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采用常規講授法教學,觀察組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學。比較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得分、教學質量評價得分以及教學前后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并使用自制滿意度量表評估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教學效果評價中溝通能力、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注意事項、文案書寫五項指標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教學質量中教師態度、教學能力、師生溝通、內容掌握、總體評價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前,兩組學生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兩組學生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案例教學法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度、案例分析能力,且學生對案例教學法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內科學;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滿意度

內科學是醫學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涉及面較廣、整體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被認為是臨床醫學各學科的基礎學科[1]。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常見疾病、多發疾病病因以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防治等方面的內容,還需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這就對學生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醫學專業教學多采用講授法授課,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加之內科學知識繁雜、內容記憶難度高等因素,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教學效果并不甚理想。而案例教學法能夠充分發揮典型案例在加強理解、加深記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通過有目的的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散自主思維,有效思考,從而進一步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為日后步入工作打好基礎[3]。本研究選擇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兩個班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班級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9~24歲,平均(22.28±0.54)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8~24歲,平均(22.25±0.55)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了解研究內容,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貴州醫科大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四年級在校大學生;②以往兩個班級綜合成績相似。排除標準:無法按照要求完成學習。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學法在護理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內科進行實習的護生6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名。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試驗組應用案例教學法。比較兩組護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及對教學方法的評價。結果:試驗組護生理論成績、實操成績和綜合成績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創新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有利于護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提高,并提升護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

作為醫學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科護理需要護理人員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具備更多實踐經驗,這就需要內科護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臨床緊密銜接,使課程更具實踐性與綜合性,從而使學生在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及實操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具備較強的創新與批判性思維,從而使臨床護理問題能夠得以合理判斷與解決[1]。而作為內科護理學實際教學的重要部分,臨床實習教學是護理實習生(以下簡稱護生)將內科理論知識與臨床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生轉為正式護士后的重要過渡環節[2]。

目前護理教學多采取教師主導的帶教方式,這種方式無法有效發揮護生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護生臨床創新思維培養和護生今后職業發展及正式進入臨床后護理質量的提高[3]。基于此,本文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內科實習的護生60名為研究對象,分析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分享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內科進行實習的護生6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名;護生均為女性。其中試驗組學歷大專20名,本科10名;年齡18~22歲,平均(20.1±0.5)歲。對照組學歷大專22名,本科8名;年齡18~23歲,平均(20.1±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由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予以教學內容講解,學生僅負責記好相關筆記即可。⑵試驗組應用案例教學法:①由教師在課堂前結合教學大綱涉及內容及授課要求,選取典型相關案例,并提前向護生予以展示,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告知護生提前做好預習;②由教師按照護生情況分成多個小組,每組4~5人,并選好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對案例及所涉及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與解決;③在課堂上,應先由每組護生對本次課程涉及的案例的問題予以總結,并由教師負責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及時予以完善。此外,教師還應負責整理、匯總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并發放給學生,以強化學生理解。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護生學習成表1兩組護生學習成績比較(x±s,分)組別n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綜合成績試驗組3092.63±4.5593.65±3.9693.14±4.31對照組3085.26±5.3586.59±4.6285.93±4.98t5.7486.3555.996P0.0000.0000.000績、學習能力及對教學方法的評價。①護生學習成績分為理論及實操兩部分,每一部分滿分為100分,綜合成績取二者平均值;②學習能力經我院自制問卷統計,共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創新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六項,每項滿分為5分,分值越高表明學習能力越佳;③對教學方法的評價經自制問卷評定,共包括滿意課程設計、有助接受與理解、有助掌握知識內容、有助提高臨床護理能力四項,按是與否回答。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學法在血液科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效果。方法選取某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在血液科實習的本科醫學生66名;按照抽簽的形式將66名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33名,對照組醫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觀察組醫學生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比較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的優秀率,及學生好評率。結果觀察組33名醫學生的期末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學生的好評率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案例教學法對比傳統教學法優勢明顯,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期末成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血液科;臨床教學

血液科是內科中較為重要的科室,涉及較多的專業技術試驗,是內科的主要分支[1]。血液內科的教學工作也較為復雜,教學難度較大,教學內容也十分抽象,不益于學生的理解,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為主,屬于灌輸式教育,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2]。傳統的教學模式違背了醫學重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不被學生們所接受,本文主要研究在血液科的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效果,我校特將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66名在血液科進行實習的醫學生作為本次臨床觀察的對象,運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將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選取我校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在血液科進行實習的66名學生,按照抽簽的形式進行平均分配,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33名,對照組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33名學生中男性學生14名,女性學生19名;年齡22~23歲,平均年齡(21.4±0.5)歲,觀察組33名學生中,男性學生17名,女性學生16名,年齡22~23歲,平均年齡(22.0±0.5)歲,兩組醫學生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項目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實訓的價值

[摘要]為了探究項目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實訓中的應用價值,抽取當地衛校兒科護理學學生126例,根據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基礎兒科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學活動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以及試卷考核的方式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滿意度為95.23%(60/63),對照組學生的滿意度為71.43%(45/63),觀察組學生的滿意度更高;關于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比,觀察組學生的成績為(81.65±13.01)分,對照組學生的成績為(71.48±11.56)分,觀察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上述各項數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小于0.05。由此可知,在常規的兒科護理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護理知識掌握能力,不僅提升了兒科護理學的教學效果,還能提高學習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等等,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兒科護理;實訓;效果;比較

為了探究項目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實訓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抽取當地衛校兒科護理學學生126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當地衛校兒科護理學學生126例,根據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3例。其中對照組學生的年齡為18~21歲,平均年齡為(19.14±0.03)歲,男性有6例,女性有57例;觀察組學生的年齡為17~21歲,平均年齡為(19.18±0.11)歲,男性有7例,女性有56例。對學生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各項數據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大于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基礎兒科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項目教學法具體如下: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為學生制定學習項目,調整實訓的教學內容,結合臨床經驗適當對過時的實訓護理方法進行刪減,如約束法、更換尿布法等等,增加新的項目如小兒沐浴、小兒撫觸等等。設置現實場景,制定相關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為學生補充相對應的學習資料,完善教學設備,營造優良的實踐環境【1~2】。1.3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教學滿意度。學生的學習成績采用試卷考核的形式,兩組學生采用同樣的兒科護理學試題,采用100分制。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采用我院自主研發的教學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對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學過程評價作評估。采用100分制,分數越高則護理滿意度越高。分級評分如下: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70~79分),基本滿意(60~69分),不滿意(0~59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滿意)/總人數×100%。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Mean±SD)的形式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st-test分析(T值檢驗),多組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one-wayANOVAfollowedbyDunnett’stest)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顯著性。

2結果

查看全文

統計學教學方法論文

一、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對于統計學來說,其主要內容是學習統計的方法。由于該科目的學習內容屬于較為實用的理論知識,因此,要針對這一點向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學習思想的灌輸。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統計學,并非是一項純粹的理論學習,它在現實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而學會統計學,再學習本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的時候,就會倍感輕松。改變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態度,讓學生明白,來到高職院校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一種生存的技能,而并非是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而學習統計。

二、讓統計學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

如何讓學生學好理論知識,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要看教師如何引導教學。例如一個事件的統計,通過不同的方法統計計算的結果一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終事件得出的結論應當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各種統計方法的計算方式,是為了讓學生在應對各種各樣的事件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而并非是要學生做過多的無用之功。統計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應當注重課堂與學生的互動,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在課堂上是聽講的,千萬不要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課后。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熱情本就不高,如果把問題留在課下,期待于學生在課下解決,那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當堂解決。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該問題的答案或結論是什么。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朝著答案的方向去進行思考。在講述理統計學的理論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舉出實際例子,讓學生清楚明白的學習統計學的統計方法。

三、實施項目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統計學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統計學所講講述的內容。在統計學的教學內容中,主要是講述統計方法統計計算等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形成小組式學習,4-5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在這個教學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力,這在統計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當一個統計方法學習完畢之后,就可以實施這種項目教學法。啟動一個統計項目。由兩到三個小組負責一個統計項目的統計工作,他們相互之間不會做出任何交流,只有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這樣他們采取的統計方法就可以區分出來。只要得出正確的結論即可。每個小組使用的方法不同,他們所用的統計時間也不相同,所以,找出該事件中用時最短的一個小組,就說明他們所用的統計方法是最為恰當的。對于統計工作來說,統計的方法不同,計算得出的結果不同,但是針對同一事件統計出的結論是相同的。因此對于統計學的教學來說,統計方法的使用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真正值得區分的是統計方法是否得當。而讓學生理解是否恰當的巧妙途徑,就是讓學生親自驗證這些統計方法是否真的適用于統計此類事件。學生通過接受項目,對項目事件進行討論及分析,可以正確判斷該事件統計工作適用于哪種統計方法,一旦確定了統計方法后,只需要注意數據計算過程中的準確性就可以了。那么這樣的項目訓練既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統計的計算方法,也可以讓學生熟悉該類事件的數據特點。只要根據特點去討論分析使用統計方法,那么對于統計學的教學就可以輕松很多。當學生最終將統計學課程學習完畢后,可以讓學生負責一個綜合性的事件統計。運用統計學的各種統計方法對事件中需要統計的項目進行統計。當然還是以小組套論的形式進行,在綜合事件中,統計事件多種多樣,而適用的統計方法也是不盡相同,因此,這個測試是對于統計學教學結果的最好驗證。學生將該綜合事件中的統計事件合理應用統計方法進行統計者,則視為運用統計學精到學生,給予成績為優秀;對于該綜合實踐中運用統計方法并不得當,但最終得出正確結論者,則視為不能靈活應用統計學,給予該學生成績為良好;對于使用統計方法得當,而未能得出準確結論者,則視為對統計學的內容未完全領會,對于數據計算等不能精準給予答案,給予這樣的學生成績為及格;而未能完成統計工作的,并且對統計方法混亂不知所用者,則視為對統計學內容未完成學習任務,給予成績為差。如此,項目教學法就完成了。該方法的使用不僅僅可以讓教師知道學生是否理解所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去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還可以開發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讓學生遇到問題時盡可能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查看全文

統計學案例教學方法初探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興起,給應用統計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與此同時,提高應用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問題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關注。文章在剖析了現階段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學的客觀問題基礎上,提出了依托案例的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學模式,這一方法改革了原有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應用統計;教學改革

當今,我們正處在數據的海洋和云端里。難以數計的數碼探測儀被安裝在工業設備、汽車、電子儀表、集裝箱里。這些數碼探測儀可以實時測量和傳遞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上千萬的攝像頭,數億部的智能電話,幾十億次的網頁搜索和社交網絡上的對話產生巨大的數據。如何存取、交換、分析和利用海量數據并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對數據信息進行專業化的處理,已經成為應用統計學專業面臨的新的機遇和挑戰。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統計學升級為一級學科,也給應用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和空間,對我們而言,既存在巨大的機遇,又存在著挑戰。機遇在于整個社會對于應用統計學的重要性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社會對于應用統計學專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應用統計學專業已經從原來的“冷門”專業逐漸向“熱門”專業轉變;挑戰在于社會對應用統計學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于是,提高應用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問題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關注。

一、現階段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學存在的弊端

近年來,就應用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效果來看,為了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雖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作出了許多的努力,但是,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一)理論教學環節不到位,實踐教學環節基本沒有。根據對統計學專業的學生的調查,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是他們感到自己學習過程中,很多對相應的理論不理解,對于應用來說,不知道怎么入手。由于統計學專業的課程,它的思維方式和高等數學的不再一樣,很多情況都是在一定的概率含義下才能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里接受新的思想,進而產生新的求知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對學生來說,統計學專業的課程,是難學的,這就對老師有更高的要求,不只是光把課本的知識講完就完成工作了,要做到授人以漁,要理論聯系實際。而能幫助加深理解、鍛煉能力的實踐環節,在大多數高校里基本沒有。(二)傳統教育環境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現行的教材具有傳統性和封閉性,沒有很好地滲透現代教學理念,注重理論而忽略應用,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在傳統教材的影響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很蒼白。課上都是老師一言堂,基本都是教師講授,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學生都是被動的參與教師的講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情況下,都是老師在壓著學生去學,考不及格就不能畢業,都是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三)教學內容缺乏直觀性、形象性和應用性。目前的教學內容過于重視計算技巧、解題方法的訓練,缺乏直觀性、形象性、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與實際應用領域銜接的內容較少,致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中后期時,感覺只記得一些公式和定理,與教師首次所說的統計學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不符,激情一落千丈。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中,沒能將統計的思想貫穿其中,沒能把抽象的符號轉化為形象的思維,讓學生感到這只是一些枯燥的符號,而不是有實際意義的或充滿生機的“生命”。基于目前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學存在的種種弊端,我們提出了依托案例的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學改革。現代的案例教學法在國內推廣較晚,該法目前仍未受到普遍的重視。案例教學是我國工商行政代表團于1979年訪問美國后介紹到國內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案例教學法的功效日益為我國管理教育界所認同。1986年國家經委在大連培訓中心舉辦了首期案例教學培訓班,并誕生一本專門的學術刊物《管理案例教學研究》。1987年我國出版第一本有關管理案例的專著《管理案例學》(國家教委管理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編)。依據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資訊系統統計,國內最早有關案例教學法的文章是《成人教育》于1983年第6期刊登的謝敬中的《案例教學法簡介》。這些資訊系統收錄了25年內約有1400多篇有關案例教學法的文章。主要涵蓋了法律教學、企業管理、中醫教學、經濟數學、計算機語言教學、導游專業、證券投資、財務會計、專業英語教學等諸多專業及課程。

二、應用統計學專業中實行案例教學法的一些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