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2:1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信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紅外通信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紅外通信;數據通信
【論文摘要】: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中,系統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
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中,系統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紅外線通信是一種廉價、近距離、無線、低功耗、保密性強的通訊方案,主要應用于近距離的無線數據傳輸,也有用于近距離無線網絡接入。從早期的IRDA規范(115200bps)到ASKIR(1.152Mbps),再到最新的FASTIR(4Mbps),紅外線接口的速度不斷提高,使用紅外線接口和電腦通信的信息設備也越來越多。紅外線接口是使用有方向性的紅外線進行通訊,由于它的波長較短,對障礙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只適合于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場合,進行"點對點"的直線數據傳輸,因此在小型的移動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1.紅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紅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紅外波段的紅外線作為傳遞信息的媒體,即通信信道。發送端將基帶二進制信號調制為一系列的脈沖串信號,通過紅外發射管發射紅外信號。接收端將接收到的光脈轉換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濾波等處理后送給解調電路進行解調,還原為二進制數字信號后輸出。常用的有通過脈沖寬度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寬調制(PWM)和通過脈沖串之間的時間間隔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時調制(PPM)兩種方法。
簡而言之,紅外通信的實質就是對二進制數字信號進行調制與解調,以便利用紅外信道進行傳輸;紅外通信接口就是針對紅外信道的調制解調器。
視頻通信系統論文
[論文關鍵詞]視頻通信應用實現通信技術
[論文摘要]寬帶通信技術和數字視頻處理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視訊通信業務面向公眾廣泛運營已經準備好技術條件。結合當前通信領域和計算機領域的出現的技術,對如何實現遠程視頻通信進行研究。
隨著人們對視頻和音頻信息的需求愈來愈強烈,追求遠距離的視音頻的同步交互成為新的時尚。近些年來,依托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條件的發展,集音頻、視頻、圖像、文字、數據為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各方面通訊,縮短了時區和地域的距離。
一、視頻通信概述
視頻通信實質上是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提供了類似與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為身處異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相互討論問題并可協同工作的環境,它集計算機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電視的真實性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二、視頻通信的組成
視頻通信技術分析論文
一、視頻通信概述
視頻通信實質上是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提供了類似與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為身處異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相互討論問題并可協同工作的環境,它集計算機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電視的真實性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二、視頻通信的組成
(一)組成
一個視頻通信系統包括節點機和通信網絡兩部分。典型的會議節點機主要由音/視頻獲取設備、回放設備、媒體編解碼器、通信接口卡和會議功能模塊構成。網絡部分主要指支持實時多點傳輸的網關和信道。完整的視頻會議系統的邏輯結構模型由六大模塊構成:(1)人際交互模塊,即視頻會議系統的人機界面。(2)會議文檔部件,包括會議文檔的自動生成、管理和查詢等功能模塊以及與數據庫的接口模塊。(3)媒體處理部件,包括音、視頻信息的獲取、編碼、回放等處理模塊。(4)共享空間部件,包括共享空間管理模塊、電子白板及應用過程共享功能模塊。(5)會議管理部件,包括會議的發起、與會人員的管理(加入/退出)、會話建立以及會議結束等處理模塊。
(二)軟硬件與網絡條件
現代通信原理分析論文
摘要:闡述了“現代通信原理”課程改革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對“現代通信原理”課程進行了如下改革:教學內容改革,建立了科學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經過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現代通信原理;教學;改革
0引言
“現代通信原理”課程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專業必修的主干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許多學校通信類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課程之一.“現代通信原理”課程的內容是介紹通信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項性能指標.“現代通信原理”的先修課程有“信號與系統”、“概率論”、“高頻電子線路”,“信息論與編碼”;后續課程有“通信系統”、“計算機通信網”、“移動通信”、“衛星通信”、“軟件無線電”、“擴頻通信”等專業課程.因此該課程是一門承前啟后的課程,也是通信專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對通信工程專業、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為了提高“現代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本人對“現代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環節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1“現代通信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方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無線電通信;通信技術;通信方法;拓新
論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們開始研究無線電通信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有線電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優點,備受市場的青睞。無線電通信技術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視的缺點,譬如聲音、文字、數據、圖像和視頻等傳輸的質量不甚穩定,由此造成的聲音失真、文字模糊、數據滯后、圖像和視頻失真都亟須改進之處,還有信號容易受到干擾、容易被人截獲造成通信內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再一次說明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的拓新勢在必行。本文就無線電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探討其通信技術所需拓新之處,并提出建議。
1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5月7日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已“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系”的論文向全世界宣布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并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那天俄國當局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將無線電通信的通信距離延長到250米,做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為無線電通信技術拉開新的序幕。
1898年,年輕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利用游艇證明了他的無線電電報能夠在20英里的海面暢通無阻地通信,第一次實際性地使用無線電通信技術。
煤企通信論文:當前煤企中通信技術論述
作者:于長波單位: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WIFI(礦井無線局域網)WIFI(WirelessFidelity)技術,屬短距無線寬帶數據傳輸,屬于國際電信聯盟ITU,為非移動無線寬帶數據通信,不支持無線語音業務和移動數據傳輸,主要應用于無線網片和無線網橋。
該技術存在如下技術劣勢:(1)缺乏語音壓縮算法,只能進行數據壓縮傳輸計算,通話最失真;(2)手機跨基站移動通話常掉線,通訊只能在本基站下進行;(3)每部手機在不恒定的空口無線業務信道帶寬的環境下很難保證正常通話。
WIFI技術在煤礦企業的光纖環網對接和綜合自動化監控數據的傳輸以及多個網絡合并的網關等通信設備中應用非常廣泛,這是因為該技術以太網傳輸和寬帶數據接入功能非常強大,所以適合在煤礦開展寬帶數據通信。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NGP)NGP技術具備礦井小靈通通話音質好的特性,同時也能發揮WIFI技術中的數據傳輸優勢,通過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標準認證。該技術能夠提供質量好、速率高的多媒體服務。
在煤礦系統,這項技術的作用得到了極大發揮,能夠滿足礦井監控、工作人員的位置定位、提供高質量的通訊等要求,尤其是它的并網傳輸能力,降低了礦井工作中網絡通信的成本。將5種技術具體指標進行對比,。
SOA信息通信技術論文
一、新一代無線寬帶系統的介紹
(一)移動通信的概念
移動通信是移動體之間的通信,或移動體與固定體之間的通信。移動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火車、輪船、收音機等移動狀態中的物體。移動通信系統由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兩部分組成。
(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史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演變,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其中每一代技術的發展都要經歷從提出、增長、高速發展、成熟到衰退的過程。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模擬移動通信,其主要缺點是頻率利用率較低、系統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實現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業務種類。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數字移動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擬移動通信時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業務類別仍局限于話音和低速率數據。現在,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超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B3G)以及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的統稱。它將可以提供的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業務從語音到多媒體業務,包括實時的流媒體業務。數據傳輸速率可以根據這些業務所需的速率進行動態調整。新一代移動通信的另一個特點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每秒)、3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3G的技術標準: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
移動通信務實分析論文
廣場聚焦
移動通信,被譽為新電信時代的“發動機”,幾乎成了世紀之交通信業發展的最強音。然而,新世紀的鐘聲敲響不到一年,移動通信的發展就似乎已進入了山重水復的境地:原本被一致看好的3G開始嘗到了“眾口鑠金”的滋味,不起眼的“過渡代”——GPRS及cdma20001x悄然凸現,一直被認為是淘汰之列的2G網絡依舊頻頻拿下大單……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局面呢?日前,業內相關權威專家對此發表了看法。
移動通信面臨諸多挑戰
截止到2000年底,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數已達7.34億,普及率為14.7%。預計2001年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數將突破10億大關。與之相對應的固定電話的用戶數到2001年7月已達到10億。在今明兩年內,全世界的移動電話用戶數將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成為普及率最高的通信手段。移動通信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我國移動通信領域內著名專家、信息產業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副所長曹淑敏認為,目前全球移動通信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移動通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許多發達國家,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已經超過50%,最高的已經接近90%,用戶趨于飽和,急需新業務來刺激發展;而與之對應的發展中國家,則普及率較低(如中國僅為10%),發展潛力大;在用戶數量增加的同時,平均每個用戶的話費卻在下降;目前話音業務仍是主導業務,短消息業務增長迅速,WAP發展不理想;雖然普遍看好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但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沒有找到所謂的“殺手級”運營模式;處在2G/2.5G技術向3G演進和過渡的時期,新技術的優勢和風險同在;由于2G/2.5G規模大、技術成熟,所以向3G的過渡必然比第一代向第二代過渡緩慢,2G/2.5G和3G共存的局面將會持續較長時間;3G標準一直處在完善和更新階段,近期才形成較為穩定的版本;在一些國家高昂的頻譜費用和一些不切實際的管制政策,影響了3G正常的發展。
曹淑敏認為,以上這些特點,在近期內會對全球移動通信技術的更新和整個業務的增長帶來一些不利的因素,但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歐洲正在進行的行業調整(如運營商合建3G網絡基礎設施,分擔風險)以及全球范圍內對移動通信業務與應用的研究和努力,都將緩解和改善這一不利局面。
遠程通信研究論文
摘要:給出一種用于遠程通信的分布式計算機和單片機網絡結構。重點介紹單片機及計算機遠程通信的MODEM軟件處理方法,并給出部分應用程序供讀者參考。本系統成功應用于鐵路部門的雨量監測。
關鍵詞:單片機MODEM遠程通信監測系統VB
引言
鐵路部門的雨量監測是有關鐵路安全的一個重要環節。由雨量過多引起的洪水會影響鐵路路基,引發列車交通事故。因此,為了確保交通命脈的安全,應及時將鐵路沿線的雨量反饋至鐵路管理部門。過去雨量監測是由各站點人工抄記雨量監測儀表數據,再匯總鐵路管理部門。顯然信息傳送不及時,且存在人為因素,備案困難。
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的提高,使得各種信息采集的自動化、實時性變為可能。作者成功地運用微型計算機和單片機組成主從式微機網絡,將鐵路雨量監測構成一個分布式雨量監測系統。該系統將單片機雨量監測儀采集的數據,自動地由MODEM匯集到系統主計算機,從而使幾百公里長的遠程通信既經濟又可靠,大大提高了鐵路部門抗災的能力。
一、系統結構設計
機間通信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一種快速的并行協議——ECP協議在高速單片機與PC機間通信的應用。高速單片機采用SX52BD,并用虛擬外設實現。
關鍵詞:ECP協議互鎖握手虛擬外設
引言
擴展能力端口模式ECP(ExtentedCapabilityPort)是一種IEEE1284標準的工作模式之一。它能實現雙向數據傳輸,具有DMA傳輸、數據RLE壓縮、雙向尋址等功能。它要求主機外設雙方的硬件都必須實現狀態機的功能,即自動產生各種控制信號。ECP模式是唯一定義了寄存器實現的IEEE1284傳輸協議。在計算機端操作ECP并行協議,僅需對相應的寄存器進行讀寫就會觸發硬件完成各種時序。ECP模式的數據傳輸率可以達到2~4MB/s。
SX52BD是SX系列產品,是采用CMOS工藝制造的、可配置的通信控制器。它是一種高速單片機,指令大都是單周期的,其工作頻率可達到50MHz。由于其特有速度,設備可實現虛擬外設(軟件代替硬件的功能)。本文講述的通信就是基于此完成的。
1ECP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