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課程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09:44: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語課程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外外語課程變革論文
加入WTO對我國國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素質。掌握一門乃至幾門外語,才能使我們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據報道,我國進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語人才,尤其是既懂專業,又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作為素質教育基石的基礎外語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對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的培養。進入90年代以來,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外語課程改革從理論上、實踐上為外語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成效有目共睹。但總體上說,我國外語教學質量仍落后于形勢發展:教師外語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較低,教學評價標準單一,教學技術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外語課程改革之經驗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將全面探討國外外語課程改革的最新發展動向,以求對我國新一輪的外語課程改革有所借鑒。
一、積極的語言教育政策
在國外,無論是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國家都十分重視語言教育政策,并把統一連貫的外語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語課程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語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經費的投入、語言地位、語種的選擇和在課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簡稱NPL))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語言教育政策。該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澳大利亞向多元化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各種有創建性的語言教學。同時,它還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國家語言機構這一聯結澳大利亞大學和教育學院語言教育的組織。在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各州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并用于指導廣泛的教學實踐。澳大利亞另外一個重要的語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亞學校策略亞洲語言研究》(TheNationalAsianLanguagesandStudiesinAustralianSchoolsStrategies簡稱NALSAS),它為各州實行亞洲主要語言--中文、日語、印尼語和韓國語教學的州立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資助,使得澳洲學生的外語學習擴展到除歐洲語言的多種亞洲語言。這些積極的語言政策極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國民對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個全新的語言政策,教育部根據學校實際對其進行修訂出臺了一個稱之為"3+"的外語政策,除要求猶太人掌握三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外,還必須學習其他語言(如傳統的依地語或拉地諾語;共同語如俄語、阿姆哈拉語或西班牙語;或世界語言如日語、中文、德語等)。西班牙通過的一項政府法案(LOGSE)規定了外語為核心課程和必修的每周時數,小學外語教學總時數達到9%-11%,既保證了外語教學的早日開展,又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國外語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視提升外語的地位,許多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語作為必修課程,而且大多數還把其列為核心課程,學習者年齡也不斷地前移,語種的選擇也極為多樣化。
國外外語課程變革研究論文
加入WTO對我國國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素質。掌握一門乃至幾門外語,才能使我們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據報道,我國進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語人才,尤其是既懂專業,又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作為素質教育基石的基礎外語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對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的培養。進入90年代以來,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外語課程改革從理論上、實踐上為外語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成效有目共睹。但總體上說,我國外語教學質量仍落后于形勢發展:教師外語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較低,教學評價標準單一,教學技術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外語課程改革之經驗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將全面探討國外外語課程改革的最新發展動向,以求對我國新一輪的外語課程改革有所借鑒。
一、積極的語言教育政策
在國外,無論是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國家都十分重視語言教育政策,并把統一連貫的外語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語課程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語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經費的投入、語言地位、語種的選擇和在課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簡稱NPL))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語言教育政策。該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澳大利亞向多元化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各種有創建性的語言教學。同時,它還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國家語言機構這一聯結澳大利亞大學和教育學院語言教育的組織。在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各州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并用于指導廣泛的教學實踐。澳大利亞另外一個重要的語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亞學校策略亞洲語言研究》(TheNationalAsianLanguagesandStudiesinAustralianSchoolsStrategies簡稱NALSAS),它為各州實行亞洲主要語言--中文、日語、印尼語和韓國語教學的州立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資助,使得澳洲學生的外語學習擴展到除歐洲語言的多種亞洲語言。這些積極的語言政策極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國民對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個全新的語言政策,教育部根據學校實際對其進行修訂出臺了一個稱之為"3+"的外語政策,除要求猶太人掌握三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外,還必須學習其他語言(如傳統的依地語或拉地諾語;共同語如俄語、阿姆哈拉語或西班牙語;或世界語言如日語、中文、德語等)。西班牙通過的一項政府法案(LOGSE)規定了外語為核心課程和必修的每周時數,小學外語教學總時數達到9%-11%,既保證了外語教學的早日開展,又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國外語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視提升外語的地位,許多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語作為必修課程,而且大多數還把其列為核心課程,學習者年齡也不斷地前移,語種的選擇也極為多樣化。
外語課程變革論文
一、積極的語言教育政策
在國外,無論是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國家都十分重視語言教育政策,并把統一連貫的外語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語課程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語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經費的投入、語言地位、語種的選擇和在課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簡稱NPL))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語言教育政策。該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澳大利亞向多元化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各種有創建性的語言教學。同時,它還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國家語言機構這一聯結澳大利亞大學和教育學院語言教育的組織。在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各州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并用于指導廣泛的教學實踐。澳大利亞另外一個重要的語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亞學校策略亞洲語言研究》(TheNationalAsianLanguagesandStudiesinAustralianSchoolsStrategies簡稱NALSAS),它為各州實行亞洲主要語言--中文、日語、印尼語和韓國語教學的州立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資助,使得澳洲學生的外語學習擴展到除歐洲語言的多種亞洲語言。這些積極的語言政策極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國民對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個全新的語言政策,教育部根據學校實際對其進行修訂出臺了一個稱之為"3+"的外語政策,除要求猶太人掌握三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外,還必須學習其他語言(如傳統的依地語或拉地諾語;共同語如俄語、阿姆哈拉語或西班牙語;或世界語言如日語、中文、德語等)。西班牙通過的一項政府法案(LOGSE)規定了外語為核心課程和必修的每周時數,小學外語教學總時數達到9%-11%,既保證了外語教學的早日開展,又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國外語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視提升外語的地位,許多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語作為必修課程,而且大多數還把其列為核心課程,學習者年齡也不斷地前移,語種的選擇也極為多樣化。
二、完整的課程指導框架
口語藝術論文:口語藝術對外語課程的意義
作者:李微微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注重情感激發,提高課堂英語口語的生動性。
在注重英語口語教學的準確性,從而在打牢小學生發音標準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重英語口語表達方式的藝術性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只有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才能增強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小學英語教師應提高對英語的語音感受、語義的感受和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的能力。大量閱讀并積累語言材料,對精彩的英文對話、演講、詩歌,以及電影片斷,會背,會說,會演,努力做到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模仿得惟妙惟肖。
特別是教低年級,也應該掌握語言的技巧,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詞語和一個單詞,甚至一個字母也不要輕易放棄,應該把它讀得更好,并能根據每一個單詞的情感色彩讀出不同的語調。一些描述性的但又很抽象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詞語,可將其夸張一點呈現,如:interesting,beautiful,nice之類的詞,讀時要帶著贊賞的語氣來讀,語調比較興奮,并可借助一些“很有趣”或“很漂亮”的事物來輔助表達。再如,在一堂課上要教授一些感受方面的詞語如:angry,tired,scared,happy等時,教師根據不同的意義做出各種有趣的表情,并根據詞語的感情色彩念出不同的語調,時而低沉,時而激動,而此時的學生都已經躍躍欲試,個個都想展示一下,他們用熱情充分表達對這些單詞的理解,原本枯燥的單詞學習在教師的情感調動下充滿了樂趣。
而對于課文,即使是最簡單的對話,讀起來也應抑揚頓挫,引人入勝,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想象、體味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例如Whereismyshaker?教師要盡量說得神秘一些,注意強調where,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很容易被吸引過來,如果平平地把它讀出來,其語言效果就很差,學生既不會感興趣,又形成不了語感,更談不上用語言表達思想。口語的生動,還應結合眼神、表情、手勢和肢體語言。教師首先應該用各種不同的表情,有趣而又通俗易懂的肢體語言讓學生真切而印象深刻地感覺到老師要表達的意思。如前面所說的angry,tired等詞,就可以借助face和body來幫助表達,并與音質的粗細高低強弱相結合。
生氣時可以雙手叉腰,眉頭緊皺等;累時可以做打哈欠,伸懶腰狀,對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都是很有效的。語言交流是要通過lips,faceandbody三種方式一同來完成的。同時也可以準備一些實物,讓學生去接觸,邊說邊做,引導學生去感受,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力,這樣語言表達就會流暢得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習語言的高效率,教學就會更生動、更形象。例如:品嘗食物,先摸,再聞,再嘗一嘗。在對食物的酸甜苦辣、色香味形的感受后,進行語言描述,給學生一個語言空間,相信學生會聲、情、意并茂,在表達的同時各種感官都得到刺激,這種表達才能淋漓盡致,從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大學外語教學管理平臺研究
摘要:隨著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不斷進行,我校已逐步構成了特有的大學外語課程體系。為了更好地支撐大學外語教學目標,除了借助當前流行的幾大商業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外,我校外國語學院還專門設計開發了自己的大學外語教學管理平臺,并在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
關鍵詞:外語教學管理平臺;外語輔助教學;選課系統;第二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計算機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并不斷引領著各個領域的改革。自200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來,我校不斷嘗試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先后經歷了“快慢班、分級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卓越工程師大學外語教學等為特點的四個改革階段”[1],目前正處于“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1]為特點的第五階段的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實踐中。通過不斷實踐,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大學外語教學體系,并開發建設了支持我校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外語教學管理平臺。該平臺主要包含用戶管理系統、新聞系統、資源管理系統、大學外語選課系統、網絡拓展課程系統、第二課堂積分申請系統、在線報名系統、在線測試系統和成績評定系統。其中,大學外語選課系統、網絡拓展課程系統、第二課堂積分申請系統、成績評定系統這幾個功能系統充分體現了我校外語教學管理平臺的獨有特色,在我校當前大學外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輔助作用。
1大學外語選課系統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倡“各高校根據學校類型、層次、生源、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遵循語言教學和教學規律,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動態開放、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2]。我校“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逐步構建了契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個性化、立體化的大學英語課程框架”[3]。我校大學外語課程體系有“三個模塊:通用英語(EGP)、學科英語、專業英語(ESP)(含雙語課程(BLT))。其中,外國語學院負責第一和第二個模塊的教學,專業學院負責第三個模塊的教學”[3]。目前,通用英語主要包含A類課程(綜合類,包括中級英語和高級英語系列)、B類課程(技能類,包括視聽說、口語、寫作、翻譯、閱讀、商務英語等系列)、C類課程(第二外語類,包括日語、德語第二外語系列),主要在第一、二、三學期開設;學科英語為D類課程,包括電力、通信、建筑、機械、管理等學科英語系列,主要在第四學期開設。我院大學外語教學管理平臺的“大學外語選課系統”由“選課調查子系統”和“正式選課子系統”兩大部分構成,主要支撐外國語學院負責的通用英語和學科英語的學生自主選課。在選課過程中,首先開放選課調查子系統,學生根據自己的外語水平、興趣愛好和職業發展需要自主選擇一兩門外語課程;然后,外國語學院根據選課調查的統計結果,設置最終開設的外語課程及每門課程的班級數目、班級容量及任課教師,并開放正式選課子系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登錄系統進行正式選課,正式組成各教學班級。目前,我院每門外語課程的學分不盡相同,學校每學期對學生必修外語學分的要求也不同,各院系外語課程的上課時間也不盡相同。因此,本選課系統支持對每學期必修外語學分的設置、可選課程的設置及不同院系學生可選上課時間的設置。另外,大學外語每門課程的難易程度不同,對學生的英語基礎要求也就不同,且有些課程為系列課程,課程之間依賴性強,學習高級課程前需要有初級中級課程的基礎。因此,本選課系統在選課設置時可以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對某些課程設置選修對象的要求(例如要求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根據課程之間的依賴關系對某些進階課程設置先修課程的要求(只有已經選修過先修課程的同學才可以選修進階課程),從而保證了每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2網絡拓展課程系統
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差異開題報告
一、課題釋義
在眾多的課題中選擇《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之一在于: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小學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于:關于對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為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宏觀的釋義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著國家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小學自20**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
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小學英語教學為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相應地,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并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外語教學在不同類型學校差別
一、課題釋義
在眾多的課題中選擇《外語教學在高中、初中、小學的差別》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之一在于: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小學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于:關于對小學、初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為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宏觀的釋義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著國家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小學自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小學英語教學為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相應地,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并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英語教學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綜合系統,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發展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御課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來的中學外語課堂教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加強對初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勢必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我國義務教育改革論文
[摘要]文章提出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有如下三方面:一是我國艾務教育學制年限應進行重大改革,可將目前的六三學制改革為未來的四五學制;二是語文教材內容應進行重大改革,可將目前的語文教材范文選用文學作品改革為未來的語文教材范文選用科普作品;三是外語教學方式應進行重大改革,可將目前的外語教學方式改革為盲讀法與半雙語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義務教育改革;學制年限;語文教材;外語教學方式
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制年限劃分不夠合理,語文教材內容落后于形勢,外語教學方式有待改進。因此,有必要對上述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
一、我國義務教育學制年限改革
現今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大體為6至12年。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較長些,發展中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則較短些。目前,我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一般為9年。其中,前6年為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后3年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這種9年義務教育年限學制一般稱之為六三學制。我國目前還有很少一部分地區存在著五四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三年)這兩種義務教育學制。六三學制是由全國教育聯合會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演變而來的,其間雖然經過小修小補,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為目前最主要的學制。解放后,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經濟形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種已實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學制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對六三學制進行重大改革。
如何對六三學制進行改革,筆者認為:可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也就是說,將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由6年壓縮為4年,將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由3年延長為5年。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
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論文
1.引言
所謂“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學法研究,也不是針對諸如語音、語法、詞匯,或聽說、閱讀、寫作等方面教學的分門別類的研究,其著眼點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課堂互動(classroom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師的哪些課堂行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從而成為值得提倡的教師課堂策略,并成為外語教學評估的依據。這種研究在中國很有必要,因為每天都有大量外語學習都走進課堂,他們的進步無疑在很大……
2.現實需要
我們可以先對中國和西方的外語課堂作一簡單對比,從中了解中國的現實需要。
首先,中國的外語學習者——無論在校生還是成人——都是在本國學習別國語言,即“外語”。一般說來,他們到課堂上來學習語言知識并練習使用語言,走出課堂后便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而在西方國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學習“外語”,更多學習者是移民、外國人或生活在雙語環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們是在目的語國家里學習目的語,即“第二語言”(簡稱“二語”),所以二語習得研究首先在西方興起并得到迅速發展。二語學習者除了專門到課堂上學習語言,平時就在目的語環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機會。這就是說,課堂在“二語”環境中僅是語言學習的途徑之一,而在“外語”環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徑。因此,“外語”學習者對課堂的依賴性更大,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對他們學習效果的影響也更大。為此,外語教師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課堂策略。
其次,語言課堂有一個有別于任何其它課堂的特征:語言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內容。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應熟練掌握目的語,而且應懂得如何通過使用語言而教語言,并能使學生通過使用語言而掌握語言。正因為這一點,語言教學研究才如此受重視,以至幾乎被等同于應用語言學。在西方,二語教師多為該語言的本族人,且具備教育學或應用語言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大學教師則需有博士學位。而在中國,外語教師絕大多數是中國人,雖已獲得外國語言文學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但也只能算高級外語學習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語言優勢。以大學外語教師為例,他們一般剛畢業就直接走上講臺,很少有人在語言教學方面接受過正規訓練。高一虹等(2000)的調查顯示,即使在參加全國甚至國際學術會議的高校英語教師中,“系統學習過應用語言學”的人僅占18.5%,半數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煒棟(2001)的問卷調查則顯示,我國外語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均不容樂觀。師資方面的差異表明,中國的外語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要指導,需要認識外語教學的規律、課堂過程的實質以及有效的課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大學英語多模態學習圈實踐分析
摘要:多模態教學已成為國內英語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但教學只是學習生態圈中的一環,構建教師課堂多模態教學、學生學習成果多模態輸出及評價方式多模態的完整的學習圈才能全方位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以“中國文化英語賞析”課程為試點,進行16周多模態學習圈試驗,通過問卷方式調查多模態學習圈的學習效果。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多模態教學持肯定態度,認為這種模式能從不同方面提升英語能力。
關鍵詞:多模態學習圈;課堂教學;學習成果輸出;評價方式;問卷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方法與理念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在國內,外語課堂的多模態教學已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點。耿敬北等[1]以“多模態”“教學”為關鍵詞對2007—2013年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進行搜索,將所得文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多模態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研究內容呈多維度,實證研究偏少。近年來,多模態研究日益成為學術熱點,研究論文層出不窮,其中不乏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2—3]。毋庸置疑,以培養溝通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外語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多模態性,它涵蓋內容廣泛:既包括教師上課使用的PPT課件、多媒體影音資料、投影、網絡遠程教學、網上資源共享等現代媒體技術,又包括教師的手勢、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但學習的發生不僅僅通過教師的授課和組織來完成,它還涉及學生的課上課下學習、學習環境、評價體系等其他因素。因此,建設一個教師多模態授課、學生多模態學習、學習成果多模態輸出、評價方式多模態的“多模態學習圈”十分必要。目前國內多模態外語課堂研究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多模態話語[4—5],多模態課堂口頭報告行動研究[6]及通用英語學習效果的實證研究[7],尚沒有針對大學英語尤其是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進行的專門研究。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隸屬于大學英語的課程體系,是順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結果。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尤其是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后,對通用英語的認同度越來越低。為應對這一現狀,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根據國家外語教育戰略,結合社會對學生外語水平的需求,開設相應的后續課程,與專業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接軌”[8]。大學英語后續課程是為了滿足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個人綜合素質提升而開設的拓展課程,主要有三個方向:專門用途英語(ESP)、分科英語及大學英語通識課程。與通用英語相比,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特點是以內容為依托(Content-based)、實用性強、教學/學習目的明確、難度更高。“中國文化英語賞析”是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中開設較多的通識類課程,也是學生最希望開設和接受度較高的課程之一[9]。學生選擇本課程的主要出發點是:學習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以便更好地進行對外交流,進而提高整體英語應用能力。本研究旨在介紹英語多模態學習圈的構建模式,并通過問卷的方式調查學生對以“中國文化英語賞析”(以下簡稱中國文化)為代表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多模態學習圈的接受度及教學效果評價,以期進一步改進大學英語教學并為其他課程提供借鑒。
一、多模態學習圈的構建
外語課堂的多模態性已經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并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10—13],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關注課堂教學多模態性的某一個方面,忽略了多模態學習的多維度性。多模態學習不僅包括教師課堂教學的多模態,還包括學生學習成果輸出及評價方式的多模態,三者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最終促進學習的發生(見圖1)。1.教師課堂教學的多模態。教師課堂教學的多模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教學方法的多模態和教師的多模態話語。教學方法的多模態主要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媒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目前,多媒體設備和PPT已成為外語課堂的標配,但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從內因入手,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喬伊•瑞德(JoyReid)對學習者的“感知學習風格”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感官,并以此為基礎將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動覺型、讀寫型、小組型及個人型,并指出大多數學習者兼有多種風格[14]。她對每種學習風格的特點及優勢、劣勢都進行了詳盡分析,指出學習者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習偏好,多渠道接收信息。作為教師也應該意識到課堂上學生不同的學習偏好,采用多種方式組織課堂活動。以中國文化課程為例,每次課教師都要考慮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活動進行多模態授課,既要有PPT展示,也要有視頻或音頻,還要考慮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習者動手動腦去做,并適當地開展小組活動,并將這些學習形式交替開展,避免出現課堂形式單一、學生失去興趣的情況。教師的多模態話語內容比較廣泛,既包括微笑、點頭、目光交流、和藹可親的態度等非語言表達,又包括鼓勵、恰當的提問及反饋等語言表達。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在教室內不停走動,以形成關注圈(AttentionCircle)吸引坐在后排或角落中學生的注意力。2.學生學習成果輸出的多模態。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終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即輸出的質量。多模態課堂的學習成果輸出不再局限于聽寫、作文、翻譯等書面形式的作業,更注重用其他多種形式展現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口頭陳述、視頻制作、復述故事、思維導圖、角色扮演、戲劇改編與表演等。在中國文化課程中,教師不僅要布置傳統的書面作業,更要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指令做中國文化相關主題的課堂匯報(ClassReport);講到傳統故事及歷史典故等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時,要求學生進行復述或改寫,甚至幾名同學組成團隊進行戲劇改編與表演;復習時,要求學生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總結,尤其歡迎使用思維導圖等圖形記錄冊(ChartOrganizer)形式。程曉堂[15]等學者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英語教學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更要注重高尚文化品格的樹立、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模態學習成果的輸出,學生在操練語言能力的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品格,也有助于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3.評價方式的多模態。評價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對學習有重大反撥作用。迄今為止,大學英語課堂評價的形式與作用已有諸多相關研究[16—18]。在中國文化課程中,自評、同伴評價、小組評價及教師評價交替使用,以保證評價起到促學、導學的作用。在教學中,由于學生語言及認知水平的差異,許多教師質疑同伴評價的信度,不愿使用同伴評價。但同伴評價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工具。對于評價者來說,評閱同伴作品并提供詳細的、批判性的評價意見可以強化對自身知識的理解,提高自己的作品質量;對于被評價者來說,同伴的意見通常更通俗易懂,有利于錯誤的糾正及作品的改進。有研究表明:學生同伴互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評價手段[19]。在授課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施同伴評價,筆者采用刪減版的Hattie同伴評價量表(見圖2)[20],作為支架輔助學生進行互評。式。這種評價形式的“痛點”在于有部分學生存在“搭便車”(FreeRider)現象,能力強的同學承擔大部分工作,作出主要貢獻,而其他同學少作或不作貢獻,在評價時不容易對個人的貢獻量作出客觀評價。許悅婷等[21]通過研究證實:小組內同學互評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教師科學的評分標準設置和評價體系設計,每個學生在小組中的貢獻值能夠得到相對公平的體現。這一研究成果值得所有英語教師借鑒和學習,根據自己的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小組內評價體系。
二、多模態學習圈效果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