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06:15: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鄉土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土文化論文

園林鄉土文化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鄉土文化元素歷史背景場所要素建筑符號

[論文摘要]論述溫州園林中鄉土文化元素的應用,如城市傳承歷史的園林框架,內涵豐富的園林場所要素,以及底蘊深厚的建筑符號方面等,試圖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以求在溫州園林得到更好的應用和體現。

浙江溫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永昌堡”為代表的人文遺存敦實沉穩,歷經數百年風雨而彌堅,建造精美,體現了溫州悠久的傳統建筑文明。溫州山川秀美,溪水習習,歷來就是鐘靈毓秀之地。以“楠溪江”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蘊涵著濃厚的江浙文明,講究小橋流水、山回路轉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獨厚、傳承歷史的園林山水背景

溫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環境條件,以甌江為主要的水空間軸,南、西、北為綿綿群山,環抱城市平原。東邊為東海出??谟质前賺u之鄉的洞頭列島,甌海江之中又有靈昆、七都、江心嶼。城市中及郊區則是河網密布,又有一些小山頭鑲嵌其中。景觀框架:

兩圈:由山體圍合形成內外兩圈。

查看全文

兩岸鄉土文學研究的消長及問題

丁帆等著的《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則把鐘肇政小說放到兩岸鄉土文學系列中來考察,高度評價道:鐘肇政的小說“可謂是臺灣五六十年代鄉土小說的某種極致”,“鐘肇政的鄉土長河小說具有史詩性的風格和里程碑式效果,相比之下,大陸同期尚缺少這種作品……這或許應是大陸50年代鄉土文學的一大遺憾吧!”②與此同時,大陸出版界大量引進鐘肇政作品,1983年中國廣播出版社出版了《臺灣人三部曲》,198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望春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鐘肇政根據日本同名電視連續劇翻譯的小說《阿信》,1986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濁流三部曲》,199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臺灣當代名家精品集”,選入《八角塔下》,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鐘肇政編譯的《史懷哲傳》,2010年新星出版社推出鐘肇政和他人合譯的日本作家連城三紀彥的《一朵桔梗花》。王耀輝、潘亞暾、陳遼、黃重添等臺灣文學研究專家都有專文論述鐘肇政,他們大多從國族、鄉土、歷史的維度來解讀鐘肇政小說。此外,21世紀以來有關鐘肇政研究的論文尚有十幾篇,此不一一列述。這些論文高舉“民族大義”之旗,只作大陸出版的鐘肇政小說中單個文本的解讀,沒有和臺灣當下的語境相關聯,對20世紀鐘肇政研究沒有質的突破。

縱觀上述大陸鐘肇政研究,都是把他放到鄉土文學的范疇來考察,從其熱愛家鄉推演為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表現為見獵心喜、急功近利的研究心態,比如武治純說:《臺灣人三部曲》“不僅是臺灣同胞的,也是全國同胞的一部愛國主義的好教材。祖國大陸的廣大讀者在喜讀鐘肇政先生的‘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的時候,遠離故鄉的老臺胞,可以倍感親切地緬懷在臺灣的那些崢嶸歲月和戰友的往事;生活在祖國大陸的臺胞青年,也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和繼承父輩為保衛和謀求臺灣人民及全國人民幸福而奮斗的薪火;其他各省、區的同胞更將面臨一個新的課題:可以從而了解和學習臺灣骨肉兄弟反帝愛國的光榮傳統?!雹龠@種與現實利益緊密聯系的心態,賦于文學過于沉重的使命。倒是《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發表的曹亞男《鐘肇政與客家文化認同———以〈沉淪〉為重點的考察》,從民俗學的視角進入鐘肇政文本,顯示些許新意。從文學、政治學向民俗學、人類學轉向,是今后大陸鐘肇政研究的方向。在臺灣,威權時代是不允許“臺灣文學”這一提法的,筆者能找到的文學史版本中最早將鐘肇政入史的是周錦著的《中國新文學史》,該書對鐘肇政的評介不多也不太高,不過這在威權時代對作家顯然具有規訓的作用;其論調與大陸版一致:“他的作品,充盈著臺灣的鄉土氣息,記載了偉大民族艱苦奮斗的光榮史事,歌頌著民族和祖先恩澤。……他深愛國家,創作了順暢流利的國語的文學。他的小說,處處表現著對國家、對民族、對鄉土的一份深厚情感?!雹凇敖鈬馈焙螅娬卣芯咳諠u興盛。目前尚無博士論文,而自1993年起相關的碩士生論文已有28篇③,其中《臺灣人三部曲》、《魯冰花》、《插天山之歌》、《怒濤》和《綠色大地》等鐘肇政單部長篇小說被列為專文研究對象,另有《大壩》、《大圳》和《八角塔下》等三部分別與臺灣其他作家小說合并研究,而短篇小說未見專文論述;“解嚴”后臺灣多元主體社會的面貌在此得到充分反映。學術論著有:1999年11月6日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福爾摩沙的文豪———鐘肇政文學會議”并出版相關論文集,黃秋芳《鐘肇政的臺灣塑像》(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錢鴻鈞《戰后臺灣文學之窗———鐘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文英堂出版社,2002年)和《臺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鐘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文英堂出版社,2005年),陳萬益主編《八十大壽紀念文集大河之歌———鐘肇政文學國際會議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文化局,2004年),楊和穎主編《鐘肇政的文學影像之旅》(桃園縣文化局,2005年),彭瑞金《鐘肇政文學評傳》(春暉出版社,2009年),彭瑞金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鐘肇政》(臺灣文學館,2011年)。2004年,《鐘肇政全集》38卷出齊。

“解嚴”后,鐘肇政投身到社會活動中,身價日漲,1990年就任“臺灣筆會”第三任會長,同年任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理事長;1992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第五屆客家臺灣文化獎;1994年任寶島客家電臺榮譽臺長;1996年任“國家文藝基金會”理事;1998年3月任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董事長,9月任平埔族學會籌委會名譽主委;1999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臺灣基金會臺灣文學獎、真理大學臺灣文學家牛津獎;2001年接受臺中文化學院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獲“中國文藝協會特別貢獻獎”;2007年獲客家委員會授予的客家貢獻獎;2012年獲嘉義大學頒發的名譽博士學位。作家身價此起彼落,背后的推手是時代語境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率先進行臺灣文學研究,接二連三地推出各種版本的臺灣文學史,讓臺灣地區文學界及其教學、研究機構自嘆弗如。不過,文學無可避免地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從大陸發表關于鐘肇政研究的論文看,鐘肇政是充滿抗日英雄情結的民族主義者。而在臺灣,“解嚴”后人們對鐘肇政的小說進行重新解讀,試圖剝離開鐘肇政文本中固有的中華文化認同,葉石濤、彭瑞金、錢鴻鈞等右翼本土論者的評論文章,尤其是錢鴻鈞的系列論文如《〈插天山之歌〉與臺灣靈魂的工程師》、《〈怒濤〉論———日本精神之死與純潔》、《〈戰火〉論———日本精神與塞達卡精神》等相繼出爐,鐘肇政被形塑為臺獨文學和鼓吹殖民現代性的領軍人物。有人調侃鐘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插天山之歌》中的男主人公“要回來做一些抗日的工作,結果什么都沒做,跑到山里面,就把山里面一個女孩子肚子弄大了”。鐘肇政以“后見之明”緊隨著說:“這部作品寫的就是這樣簡單的故事,事實上可以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逃’,當然表面上逃,日本人要來抓他,確實有幾位朋友告訴我,你在寫什么日本人抓男主角,不是吧!是寫國民黨要抓你吧!把我內心的話點出來了。確實的,就是寫我內心里面在掙扎,要怎么逃?怎么逃?逃過國民黨的警備總部的毒手?這是那樣的心態下經營出來的作品?!雹偎標浦鄣丶右园l揮,說當時他被臺灣“立法院”列為臺獨三巨頭之一,心里無比的恐慌,所以趕寫了《插天山之歌》發表在《中央日報》?!拔矣X得我的作品在黨報這樣發表,可能黨在肯定我吧!那么你們這些警備總部不會比黨更大,總不會抓我、不會恐嚇我。果然,我想的好像沒錯的樣子,我就從來沒有被叫去問話?!雹谠谂_獨洪流的裹挾下,鐘肇政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臺灣鄉土派的右翼發展成本土派,最后又蛻變成臺獨派,因此被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者所拋棄。大陸原本以鄉土派為正統來描述臺灣文學發展脈絡,鐘肇政由此被“捧紅”;語境變了,鐘肇政也因此被“棒殺”。

1982年3月,借陳若曦返臺之機,臺灣鄉土派南北作家在高雄舉行一次會議,試圖彌合彼此間的縫隙。充當這次會議召集人的,除陳若曦外,另一個就是鐘肇政。被公推擔此重任,說明鐘肇政是個比較沒有南北偏頗的作家。臺灣鄉土派作家的分裂由來已久。1977年5月,葉石濤在《夏潮》發表了《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陳映真就針鋒相對地在1977年6月的《臺灣文藝》革新版第二期上發表《“鄉土文學”的盲點》,由此拉開南北作家分裂的序幕。1981年10月,在第二屆“巫永福評論獎”評審會上,陳映真力推詹宏志,葉石濤則舉薦彭瑞金,南北之爭表面化、白熱化。道不同不相與謀,1982年的聚會是一次徒勞的努力,南北作家由此分道揚鑣。其實,在1977-1978年鄉土文學論爭中,尤其在中后期的膠著激烈的階段,鄉土派作家也曾協同戰斗過,他們凝結成“想像的共同體”,共御外敵。鐘肇政并沒有熱心參與這場論戰,不過,他提出“風土文學”這一新概念:“‘鄉土’不只是鄉下的、泥土的,也可以包括水泥的、鋼筋的———它們都不出‘生命’的輻射范圍。在這樣的范圍內,擷取生命的真實(或云真實的生命),這應是鄉土文學成長的藝術胚胎了”①;“我認為‘鄉土文學’如果要嚴格的賦予定義,我想是不可能的,沒有所謂‘鄉土文學’。用一種比較廣泛的眼光來看,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鄉土的,沒有一件文學作品可以離開鄉土,我看到的許多中外的文學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還是有它的鄉土味?;蛘?,我不如說,那是一種風土?!l土’,人人的眼光都放在那個‘鄉’,說那是鄉下的、很土的,這種說法我是不能贊同的。那么‘風土’呢?你在都市里頭也可以有一種風土,不管你說你的作品是什么世界路線的,但也離不開風土。”②鐘肇政這一簡短的論述,擴大了周作人、魯迅所倡導的“鄉土文學”概念的外延,產生極大的影響。從這段論述中,也見出鐘肇政具有虛懷若谷的胸懷,不以某種預設的立場和觀念來束縛自己,標榜自己。鐘肇政自學成才,其創作風格與學院派夏濟安麾下的現代派迥異其趣,大多是寫實的、鄉土的,而不是為知識人的精神私史作傳③。但是鐘肇政從不固步自封,而是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納其優長,創作出《溢洪道》、《中元的構圖》、《大機里靈潭》等小說,運用意識流手法,深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其如椽巨筆的異彩。鐘肇政還敢于向新領域拓荒,比如原住民書寫和生態寫作,早在1978年,他就發表了臺灣生態文學的濫觴之作《白翎鷥之歌》。鐘肇政樂于為人作嫁衣裳。1957年4月23日至1958年9月發起編印《文友通訊》共16次,為困頓中的臺籍作家鼓勁,為鐘理和的稿件尋找出路;1964年始協助吳濁流編輯《臺灣文藝》;1965年為紀念臺灣光復20周年,獨自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10冊(文壇社)和《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10冊(幼獅書店);1976年毅然接過吳濁流的棒,獨力編輯《臺灣文藝》;1978年8月至1980年2月任《民眾日報》副刊室主任兼副刊主編……在長期的編輯實踐中,鐘肇政兢兢業業,以發現、培養青年作家為職志,很多作家都是在他的鼓勵鞭策下寫出一部部作品,因此得到很多人的尊崇。張良澤說:“上帝造人,鐘肇政再造張良澤”;宋澤萊在臺灣文壇上高叫“誰怕宋澤萊”到處挑釁,對鐘肇政卻畢恭畢敬:“在這個文壇上,有兩個人我是不會對他們說半句閑話的,一個是陳映真,一個是鐘肇政,他們是我文壇上的母親,對我恩惠有加,我不會批評他們,否則宋澤萊就不是宋澤萊”④;東方白則譽之為“臺灣文學之母”。開放的文學觀念,豐沛的創作成果和卓著的編輯實踐,堆積成鐘肇政在臺灣文壇的巨峰,作為戰后第一代本土作家,他的歷史地位是無法抹殺的。陳芳明在《臺灣新文學史》中言之鑿鑿地說:“在文學史上,他(鐘肇政)的地位穩如磐石?!雹?/p>

大陸版臺灣文學史,在充分肯定鐘肇政大河小說所塑造的抗日英雄形象和所弘揚的民族精神的同時,對其逐漸抬頭的“臺獨”意識有所警惕,如劉登翰等人主編《臺灣文學史》鐘肇政專節末尾寫道:“文學演變的過程一再提示,一個作家獲得相當成就與影響之后,可以超越自己,取得新的成功,可以止步不前,處于強弩之末;也可以走向反面,在自己身上抹黑。歷史的發展,將繼續為作家作出新的判斷”①;古繼堂則說得更為直白:“鐘肇政是臺灣文壇的前輩作家,他在創作中展示出的思想和心理狀況一直是比較強健的,但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臺獨’勢力的影響下,他卻發生了某種政治轉向,附和‘臺獨’的觀點和言論。從而導致了其人生和創作上的否定,釀成一出悲劇,非常令人惋惜。我們期待他再次地民族覺醒和認同?!雹谶@些都試圖運用“文學史的權力”,發揮其“規訓與懲罰”的作用。然而,事實證明,這是無濟于事的,“在‘大陸武力威脅論’與‘大陸吞并臺灣論’的宣傳下,島內的‘中國’概念與‘中國意識’逐漸被嚴重‘污名化’,進而讓‘中國意識’在臺灣島內逐漸消失,代表‘中國意識’的祖國意識在今天的臺灣已淡化,‘臺灣意識’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③。兩岸各說各話,因而對鄉土派作家的研究也存在不可忽視的落差。大陸某些學者為了凸顯鐘肇政的“民族意識”和“祖國情懷”,有意或無意地誤讀鐘肇政的小說,如:“《濁流》描寫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推行‘皇民化運動’,陸志龍在那‘皇民化’的濁流之中,默默接受‘帝國臣民’的頭銜,喝了一口又一口的混濁之水。他迷惘,但卻不是壞死;他彷徨,但不投靠;他隨波逐流,但不認賊作父。例如他愛上了日本軍官的妻子谷清子,兩人擁抱接吻,到了失去主宰,將要發生性關系的時刻,突然打住。決不混淆中國人和日本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這條根本的界限,因為兩者是不可能結合的?!雹苓@段論述可能是把這個情節與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里男主人公胡太明愛上日籍女教師內藤久子卻因文化差異而自卑自穢的情節混淆起來,從而落入中國式的思維陷阱:“由于‘性’與個體的快樂和幸福密切相關,而中國傳統卻剝奪了它的個人性,把它納入一個設計得十分縝密的理想體系里,只有在與種族興亡、國家安危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公開和正式的談論?!雹葸@段論述首先是對文本進行歪曲。查《濁流》相關情節,是這樣描寫的:是夜,陸志龍與谷清子單獨在一起,突然空襲警報大作,嚇壞了的谷清子情不自禁地投到陸志龍的懷里,兩人自然而然地纏綿起來,當高潮即將到來的時刻,警報解除了,陸志龍恢復了理智,放開了谷清子,然而隨即后悔了,“我真不曉得臨到緊要關頭,竟然這樣地退縮了一步是該或不該,是幸或不幸。不能否認,我的行動使我有某種控制了自己后的純潔的感覺,它滿足了我的自尊心———也許那只是無謂的虛榮心吧,然而在失去一個大好機會的懊悔感之前,它卻顯得那么渺小而微不足道。我真有些不曉得怎么處身才好?!雹奁浯?,把谷清子等同于侵略者也是一種謬論。谷清子原是日本本島一位美麗的小學教師,和一個同事相親相愛,戰爭爆發后,男教師接到召集令狀出征,不到半年就戰死了。兩年后,一個返鄉度假的大學生愛上了她,使她如枯井之心再起波瀾,笑容重現在她臉上。他們預定他一畢業就結婚,可是正在籌備婚禮時他竟又被征兵了,在被遣往南洋的途中沉船而死。從此,她認命,認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命運的掌握,也認為她不能再愛任何人,愛了人就會使這個人發生不幸,因此決心終生不嫁。可是,那時日本人丁嚴重匱乏,大家認為早婚,多育多產也就是報國之道。于是她連這么一個可憐的決心都不能貫徹了,否則將挨人們的白眼,職位也可能不保。剛好有人來提親,于是她只身遠嫁到臺灣來,到陌生的地方,投向一個陌生人的懷抱,一了百了。她不再愛任何人,也不敢愛,或許正因為她對丈夫沒有一點愛情,所以他出征快兩年了一直安好無恙。“她常常想,如果她在那短暫的結婚生活期間對他萌生了愛,那么他一定不可能活下去的,不是他就是她,必定一個人遭遇不幸。這就是她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了。”因此,面對陸志龍熾熱的愛,她把感情封凍起來,決不讓它泛濫。慘痛的婚姻生活,使谷清子變成日本的“祥林嫂”,自認是克夫的“掃帚星”。最后,她被校長當成禮物送給州視學,因懷孕而自殺。這個人物形象增添了《濁流》的思想深度,使小說對戰爭、對軍國主義罪惡的控訴入木三分。把她同侵略者劃等號,十足的荒謬。再次,隨意拔高男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小說中陸志龍時年十九,尚未歷經人生的淬火,其思想是極其不穩定、不成熟的,小說中只是描寫其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懷的萌芽;而他同谷清子的戀情更與此毫無相關。由此可以見出,做臺灣文學研究,由于時空等諸多因素的阻隔,如果再戴著“有色眼鏡”作浮光掠影似的瀏覽,所作的評論將離真相不能以道里計。尹雪曼就曾憤激地說:“今年(一九九六)四月廿二日,南京社科院的陳遼先生,應邀來臺訪問。送了一本他主編的《臺灣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辭典》給我。當我翻到介紹我的那條條文時,十分驚訝撰文者張鷹先生對我的評語。他說:尹雪曼‘對臺灣鄉土文學始終持否定態度,并且發表文章詛咒鄉土文學?!@真是天大的冤枉!當時,我即向陳遼先生提出抗議,請他務必更正;并說明我根本沒有寫過反對鄉土文學的文章,更不用說‘詛咒’了。如果張鷹先生看到過我所寫,或‘詛咒’鄉土文學的文章,盼他說明在哪兒什么報刊何時刊載?如果張先生說不出來,請他主動承認錯誤并道歉!人,不能信口開河;文人尤其不能亂開荒腔!當時,陳遼先生沒有說什么,現在,我要重復我的抗議!”①短短一段話,尹雪曼連用三個感嘆號,可見其憤懣之極。假設鐘肇政看到前引的評述,可能也將提出抗議。

鐘肇政鼓吹臺獨乃至殖民現代化的作品主要是長篇小說《怒濤》。這部小說使鐘肇政在藍綠的政治版圖上一下子翻轉了顏色。小說發表后,“臺獨文學宗師”葉石濤②十分興奮,寫下《接續“祖國”臍帶后所目睹怪現狀———臺灣人的譴責小說〈怒濤〉》(《自立晚報》1993年3月5日),歡迎鐘肇政歸隊,彭瑞金寫下《值得仔細聆聽的憤怒聲音》(《民眾日報》1994年12月26日),陳萬益寫下《誰會料想三月會作洪水———二二八小說〈怒濤〉與〈反骨〉合論》(《于無聲處聽驚雷》,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第103頁)等等。目前,臺灣地區已有兩篇碩士論文以此為題,即董砡娟的《鐘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以〈臺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7年)和劉玉慧的《歷史記憶與傷痕的書寫———鐘肇政〈怒濤〉研究》(中興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大陸學者朱雙一則通過史料鉤沉、文本細讀和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分析等多個維度,對《怒濤》崇日仇華思想予以嚴厲的批判。③更重要的是,在臺灣地區,有一股“文學臺獨”勢力,趁機給鐘肇政染色,從意識形態出發,對他以前的小說進行重新解讀,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出“綠”色素,加以渲染烘托,把他染成一個一登文壇就是“綠”色的人物。事實上,鐘肇政小說大部分寫于“解嚴”之前,無法寫出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左的作品,當下的論者不得不乞靈于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這些解讀大多是不靠譜的,因為這些小說當時并沒有產生如此這般的影響,舊作重提,生拉硬扯,都是為營造當下的話語場域服務。哲學家DavidCarr早已指出這種“后見之明”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害處:“歷史研究者不只能夠根據過去事件的實際后果來看待它們,而且他們經常無法避免這么做。歷史闡述中的興趣與價值,經常正在于重新找回一種對事件的觀點,而這種觀點是由于我們的后見之明(hindsightfulwisdom)才使得我們看不到的。馬丁•路德并沒有什么計劃、預想、或者企望那個他的行動所激發的新教的宗教改革??创@樣一個人的行動,就像他看待它一樣,小心謹慎地將我們所知道后來發生的事情全部凍結不論,無疑應該是歷史的想像(historicalimagination)的最困難技藝之一。我們應該順便指出,這個問題不只局限于敘事史(narrativehistory)的范圍,它不只是與一個遙遠的歷史人物‘同情共感’(empathizing)的問題而已。心態史或概念史,亦即Foucault所啟發的那種歷史,也類似地拒絕將過去的事件(包括理論或著作)僅僅當成后來發生者的前驅前兆,以便排除事后領悟的洞見。因此牛頓的理論,必須考慮到他所屬時代的宗教的宇宙論來觀察,而不僅僅被視為我們自己的時代的物理論之先驅而已?!雹偃欢_獨論者卻以“后見之明”發現的幾條論據沾沾自喜,有人前拉,有人后推,恍惚之間鐘肇政隨波逐流了。類似的光復初期作家不只鐘肇政一人,而是成片地“倒戈”,因此林燿德從道德的層面痛心地說:“任何一個作家/批評家都必須誠懇地面對生命發展的軌跡,承認過去的謬誤和愚昧;最恥辱的莫過于篡改身世,為了今天的政治局勢和時代潮流而刻意掩飾遮蔽昨日的意識形態?!雹诙挵⑶趧t以游勝冠的《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為例,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質疑:“游勝冠強調,‘臺灣意識的潛流’,并沒有因為不能公開而消失,在光復初期它表現為‘堅持’,50年代是‘潛隱’,到了60年代,我們看到它已經成為臺灣本土作家的主要意識形態?!谌绱穗[喻下對于臺灣意識、臺灣文學、或臺灣文學本土論發展的社會過程之理解,不免帶有相當程度的歷史目的論與演化論的傾向?!雹圻@些本末顛倒的做法令人遺憾,兩岸的臺灣文學研究常常變成了意識形態之爭、意氣之爭、利益之爭,為此牽強附會,而毫不顧惜學術風范。早在1989年,劉登翰就曾指出,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在起始時期被戴上一定的政治使命,要求它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環境和氣候的制約,經過10年的探索之后,出現了一個要求擺脫最初得益于政治、最終又困囿于政治的回到文學和文學研究自身的動向,要求從政治本位走向文學本位,“建立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界限的對文學自身獨立人文價值的研究”。④然而,20多年又過去了,這種動態并沒有得到長足發展,這種要求也還只是個夢想。在文學日益被邊緣被冷落的新語境下,有些臺灣文學研究者還主動貼上“政治”的標簽,乞求回光返照。

查看全文

發揚陰山音樂文化加強鄉土音樂的發展

2008年10月25日至26日,由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主辦,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會與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聯合協辦的“陰山音樂文化研究與內蒙古鄉土音樂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博藝廳舉行。開幕式由音樂學院院長馬春生主持,包頭師范學院副院長劉興旺致開幕詞,包頭市宣傳部部長紅潔、副部長王松濤、民委主任伏瑞鋒、文聯主席安鳳福出席了研討會并致賀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中國音樂》主編樊祖蔭先生代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國非物質文化專家組成員馮光鈺、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長、音樂美學家趙宋光、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會會長柯沁夫、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臧志君等來自國內、區內的相關專家、學者、研究生5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研討會收到論文30余篇,28位代表在大會上宣讀論文。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本次學術研討會旨在弘揚、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深入開展陰山音樂文化研究,交流近年來內蒙古地區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經驗和鄉土音樂教育研究成果。會議圍繞陰山音樂文化的科學界定及其概念、范疇、源流、內涵與外延、學科定位,烏拉特、鄂爾多斯音樂文化、二人臺、漫瀚調、爬山調等方面的研究,黃河音樂文化與草原音樂文化的關系及比較研究,環陰山地區宗教、儀式音樂以及音樂文化志的考察與研究,匈奴、突厥等古代陰山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及陰山地區音樂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同時對內蒙古鄉土音樂教育的現狀也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另外對于新世紀內蒙古高校鄉土音樂教育的探索與創新,內蒙古鄉土音樂資源與高等音樂教育之關系,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如何突出民族與地域特色研究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綜觀會議研討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關陰山音樂文化的詮釋

這是本次學術會議的重點研討議題之一。這方面的論文集中就陰山音樂文化的科學界定及其概念、范疇、源流、內涵與外延、學科定位等問題做了必要和細致的探究,采用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拓寬了研究領域和視野,以有利于陰山音樂文化研究向縱深方向的發展。

樊祖蔭(中國音樂學院)在其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談到:“本次會議把陰山音樂文化與鄉土音樂教育研究聯系在一起進行研討很有意義,很有戰略眼光。這是兩個既可相互獨立,又有著緊密內在聯系的課題。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民間活態的自然傳承;另一個即是通過學校的教育傳承。我謂之“雙渠道傳承”,后者正是我國百年學校音樂教育中所嚴重缺失的。只有讓青少年們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大地,繼而枝繁葉茂”。

趙宋光(星海音樂學院)在題為《陰山南北河套內外,地理遷活歷史》的論文中,通過從古到今這一地域的35項可以載入史冊的事項的詳盡描述中指出:“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幾十個古代民族曾在這里交匯融合。幾大文化板塊交接在近代史上撞擊出絢麗的火花,當代航天飛船返回地球恰恰選中這里的一片平坦的草原為適宜的著陸場等,這一切歷史事項又將預示著什么樣的經濟、文化前景呢?解答這一歷史之謎是當代文化研究的職責”。

查看全文

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的滲透

摘要:家國情懷作為高中歷史課程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對培養中學生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更好地實現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筆者嘗試以鄉土史為主要視角和切入點,從鄉土史料的運用及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等方面綜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使歷史教學真正實現其育人的價值。

關鍵詞:鄉土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歷史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家國情懷”這一歷史核心素養是這樣闡述的:“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薄凹覈閼咽侵T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1]”可以這樣說,將“家國情懷”確立為核心素養不僅是為了歷史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將“家國情懷”列為高中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之一體現了中學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重視,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彰顯“家國情懷”呢?筆者認為,以“鄉土史”為歷史教學的新視角,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增加鄉土史料素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鄉土史作為學生身邊的歷史,如能加以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以使傳統歷史教學與鄉土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拓寬歷史教學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使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相得益彰,相互滲透,使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那么,如何以鄉土史為視角開展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滲透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點對實施策略展開闡述。

一、立足課堂,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鄉土史教學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實施,能否真正發揮它的價值引領作用,關鍵看教師是否有這方面的意識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它要求歷史教師應該具有鄉土史教學的前瞻性、意識性以及進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滲透的責任感、使命感[2]。首先,歷史教師應深入鉆研新課標歷史教材,要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與鄉土史料相結合的切入點。作為華夏大地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歷史長河的演進,鄉土史料有許多內容與歷史教材是有契合點的,如遠古時期、封建王朝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史料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發掘。其次,歷史教師要舍得利用業余時間去尋找相關的鄉土史料,主要途徑包括閱覽地方史志,深入當地檔案館查閱,在網絡上尋找相關的鄉土史料與文獻,充分研讀,精心打磨,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例如,筆者曾開設一節公開課——人教版必修一第17課《解放戰爭》,當時就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查閱有關吳江地區的史料,結果在網上找到一張關于渡江戰役的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鄒健東攝影),照片的主人公是顏紅英,參加過渡江戰役,現在定居在吳江菀坪,當筆者把這張照片展示出來并將相關的史料信息告訴學生后,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特別是家住吳江宛坪的學生更是非常興奮、自豪。小小一張照片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范式:(1)在課堂開始時,將鄉土史料作為教學的導入內容,這樣能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2)在授課過程中,將鄉土史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可以在學生的困倦期及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熱情;(3)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鄉土史料,再與歷史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和分析,加深對該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感悟。

二、走出教室,以直觀鄉土史料引導學生感悟“家國情懷”

查看全文

建筑期刊學術論文研究

摘要:期刊論文是反映建筑理論研究的一個獨特窗口,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間由陜西省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論文,統計分析論文的文獻數量、核心作者群、關注熱點、研究趨勢等特點,從而多維度地呈現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狀況。

關鍵詞:建筑期刊;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落后省份,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省,建筑行業、建筑文化、建筑理論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先進的技術與思想的不斷傳入,與西部地域特色的沖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論工作者不斷思考陜西省建筑的正確發展道路。進入新千年,陜西省的建筑創作與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也給陜西省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在此多重機遇時刻,統計分析其學術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脈絡[1]。文章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方法,梳理陜西省自改革開放后建筑理論研究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可以對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現狀了解得更加全面,為今后的發展及研究提供借鑒[2]。

2研究對象的確定

2.1文獻作者的確定文章所說的文獻作者即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包括陜西省各大設計機構以實踐為主的執業建筑師、陜西省高校建筑學科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及學生、相關政府機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建筑團體等。文章對論文的收集以研究機構為單位,這些研究機構包括(1)高校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設計院類: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3)政府機關單位:西安市規劃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確定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學主流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對主流建筑期刊的選擇,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學術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學術界所認定的學術期刊,結合核心期刊的評定原則及老八校所認定的A類建筑期刊;二是考慮時間上的代表性,即所選期刊盡量能涵蓋所研究的時間段,期刊發文載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顧陜西省省情,考慮陜西省創辦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終文章選定《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新建筑》《華中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創作》《城市環境設計》《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合計共11種建筑期刊,其中有些雜志幾經改名,其不同命名階段也在統計項期刊中,統計結果則算在現在的期刊名稱中[3,4]。文章對學術論文的收集以論文作者的機構為單位,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這些研究機構在1978—2018年期間所發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與建筑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機構經歷幾次改名,單位名稱也存在不規范情況,甚至有些作者沒有附加單位機構,在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對其進行查漏補缺。

查看全文

祖國民族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華民族;祖國;鄉土;民族文化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傳統祖國是“三位一體”的意義結構體,“天下”為體,故土家鄉是根基,政治國家是保障,倫理文化是支撐,是“鄉土之國”、“中國”、“中華”的有機統一。

中華民族在相對封閉隔離的內陸生存環境中,在自然經濟、政教合一的宗法農業社會,在認識改造自然社會、創造中華文明的實踐話動中,對個人與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長期思索、反復定位,歷史地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了“三位一體”的祖國的意義結構。所謂“一體”指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天下”),“三位”指村社共同體(鄉土)、多民族共同體(“中國”)和倫理型的民族文化(“中華”)。其中,村社共同體是基礎,是聯系個體的情感心理紐帶,多民族共同體(國家)是調控個體社會生活的政治保證,而人倫文化則是調節整合個人和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的精神支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構成有機整體。

一、“天下”: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

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始終構成其所熱愛的祖國的價值內核,維護和發展祖國的根本利益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這種價值理念不斷內化,歷史地積淀成“天下”人文觀念。

人們一般地把“天下”理解為實體性的空間地理概念,但在儒家的話語系統中,“天下”具有特定的人文內涵。總的來說,民眾是“天下”的主體力量,民族是“天下”的最高意義。“天下”具有神圣性,其利益不可侵犯。是故,“天下”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天下”是傳統祖國的根本意義所在。

查看全文

中華民族傳統祖國意義結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華民族;祖國;鄉土;民族文化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傳統祖國是“三位一體”的意義結構體,“天下”為體,故土家鄉是根基,政治國家是保障,倫理文化是支撐,是“鄉土之國”、“中國”、“中華”的有機統一。

中華民族在相對封閉隔離的內陸生存環境中,在自然經濟、政教合一的宗法農業社會,在認識改造自然社會、創造中華文明的實踐話動中,對個人與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長期思索、反復定位,歷史地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了“三位一體”的祖國的意義結構。所謂“一體”指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天下”),“三位”指村社共同體(鄉土)、多民族共同體(“中國”)和倫理型的民族文化(“中華”)。其中,村社共同體是基礎,是聯系個體的情感心理紐帶,多民族共同體(國家)是調控個體社會生活的政治保證,而人倫文化則是調節整合個人和民族國家的價值關系的精神支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構成有機整體。

一、“天下”: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

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始終構成其所熱愛的祖國的價值內核,維護和發展祖國的根本利益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這種價值理念不斷內化,歷史地積淀成“天下”人文觀念。

人們一般地把“天下”理解為實體性的空間地理概念,但在儒家的話語系統中,“天下”具有特定的人文內涵??偟膩碚f,民眾是“天下”的主體力量,民族是“天下”的最高意義。“天下”具有神圣性,其利益不可侵犯。是故,“天下”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天下”是傳統祖國的根本意義所在。

查看全文

鄉村題材小說概念的厘定透析

論文關鍵詞:鄉村題材小說鄉土小說農村題材小說概念厘定文學批評

論文摘要:文章區分了鄉土小說、農村題材小說、鄉村題材小說這三個概念,主張用鄉村題材小說來囊括新時期以來全部的鄉村小說創作,這既滿足了鄉村小說創作的實際需要,使這一文學流派能夠科學、穩定、健康地發展下去,還對改變當下鄉村小說批評的觀念、方法和視角有著警示意義。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就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以農村和農民為描寫對象的小說,數量繁多,姿態各異,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以農村和農民為描寫對象的小說,在我們的現當代文學史上有過“鄉土小說”、“農村題材小說”、“鄉村題材刁、說”這幾種不同的稱謂,指稱的不確定性與當時的文化語境和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也使得這一文學流派存在著眾說紛紜、界定模糊、各抒己見的現象,不利于這一文學流派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后,這幾個稱謂往往被任意使用,很少顧及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對于新時期以來以鄉村為描寫對象的小說,筆者認為“鄉村題材小說”這一術語比較適合。因此,當下有必要對這三個概念進行甄別清理,為新時期以來的鄉村小說找到一個合適的稱謂,從而使這一文學流派的研究更加科學和規范。同時,隨著中國越來越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文學對鄉土文學構成了巨大威脅,大有取而代之之勢,甚至有人驚呼“鄉土小說”將會滅亡。勿寸這一文學流派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重新厘定,使其科學、穩定、健康地發展下去,眼下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在以農村和農民為表現對象的小說中,在諸多概念中,“鄉土小說”用得最多。魯迅與“鄉土小說”的關系是直接的。首先,他以(故鄉》、(風波》、(孔乙已)等一大批精美的“鄉土小說”創作對后來者起到了規范和號召作用。其次,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對“鄉土文學”給以正式命名和對其一系列特點進行的理論概括無疑成為這一范疇的定型化和普遍化的重要依據。他在稱許寮先艾、許欽文、王每彥、裴中文、黎錦明、李健吾等人的小說創作時說:.‘賽先艾敘述過貴州,裴中文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碧锍唆斞钢?,周作人在理論上的大力倡導對于其成長以至蔚成流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1923年的(地方與文藝》曾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因為無論如何說法,人總是‘地之子’不能離地而生活,所以忠于地可以說是人生的正當道路?,F在的人太喜歡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麗而空虛的理論里,正如以前在道學古文里一般,這是極可惜的,須得跳到地面上來,把土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在文學上,這才是真實的思想與文藝。這不限于描寫地方生活的‘鄉土藝術’,一切的文藝都是如此?!?,岡后來的研究者大多以周氏兄弟的研究為基石,從不同的角度對“鄉土小說”的概念進行新的界定:所胃‘鄉土小說’,主要就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比諊兰已自凇吨袊蟀倏迫珪ぶ袊膶W》中解釋了鄉土文學,該條寫道:.’鄉土文學,通常指的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說創作。”從以上的闡釋中洲門可以看出,無論“鄉土小說”創作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鄉土小說”這一歷史的文學概念應具有如下基本藝術特征:一,特定的美學內涵和外延:以“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這兩個內核特征作為其特定的美學內涵,以鄉村生活為其基本描寫內容,以農民為其主要觀照對象;二,比較單一固定的主題格調:展示鄉村的寧靜、安詳或批判鄉村人的愚昧落后是其基本的主題表達;三,特定的情感特征:以既眷念又批判的情感體現出對鄉土復雜難言的情感態勢;四,特定的藝術表現手法: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其表現技巧。進入到新時期以后,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有的“鄉土小說”的藝術特征已不能囊括現實創作中全部的鄉村}J、說了。有鑒于此,一大批學者對“鄉土小說”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重新修正與厘定?!班l土小說”,不能僅僅單純地看作是書寫原鄉情韻,揭示鄉土地域風情的小說,只要作品中表現了一種鄉土情結,鄉土意識,都可以稱作“鄉土小說”。丁帆、金漢、陳繼會、雷達、賀仲明等學者就持這種“鄉土小說”的傳統提法以囊括所有描寫城鄉生活的文學作品。雖然這一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鄉土小說”命名的困境,擴大了“鄉土小說”的內涵和外延,但筆者認為,“鄉土小說”就是“鄉土小說”,它是一個有著獨特美學內涵的歷史的文學概念。如果我們不顧歷史的傳承和現實的創作狀況而對其妄加“改造”,不但遮蔽了“鄉土小說”原有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這兩個決定“鄉土小說”存亡的內核性特征,還會使原有“鄉土小說,’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這無異于取消了“鄉土小說”存在的合法性。

“農村題材小說”是一個側重題材范疇的概念。如工業的、城市的、軍事的、知識分子的等等,是一個社會政治學的批評術語。如果說魯迅的論述為“鄉土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奠放了一塊基石的話,那么茅盾的論述則為“農村題材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確立了一個基調,并且成為批評“鄉土文學”的重要依據?;蛟S是因為茅盾的特殊身份和背景,他從一開始就沒有追隨“鄉土文學”的一般稱謂,而是更著重“農村生活”這樣的字眼。他在《關于鄉土文學》一文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關于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是看一幅異域的圖畫,雖能引起我們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的展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于我們共同的對于命運的掙扎。一個只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予了我們?!?,日茅盾在這里批評的是“鄉土文學”缺少的是“革命性內涵”,而這又正是因為缺少進步世界觀的指導。作為一位革命現實主義作家,茅盾期待把這些明確的思想和生活內涵納入“鄉土文學”,以拓展其表現的生活領域和藝術視野,從而起到配合左冀文學革命運動。其后40年代,大盆的“鄉土文學”創作基本上以茅盾的理論為指導?!班l土小說”抹殺了其“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特征(只有趙樹理除外),與“農村題材小說”合而為一了。這些作品描寫了農民從個體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轉變的全過程,為當時的社會變革與政治斗爭尋找合理的注解。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千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風與驟雨》是這一時期’‘農村題材小說”的典型代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文學被劃分為各個題材領域一一對應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農村題材小說”代替了“鄉土小說”,成為宣傳政治運動、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農村陣地。就連主張用寬泛的“鄉土小說”概念來涵蓋中國現當代鄉村生活小說的丁帆也認為:“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大量反映農村社區生活的作品,是不能稱其為鄉土小說的,充其盆亦只能是一些農村題材的小說創作,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失去了作為‘鄉土小說’的重要美學特征—風土人情和異域情調給人的審美辰足。’可以說“農村題材小說”是一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概念,是一個烙上了強烈政治色彩的社會政治學用語。實在和文學相去甚遠,因此不宜用它來充當涵蓋新時期以來所有鄉村小說創作的概念,應該放棄使用這一概念。

“鄉村題材小說”中“鄉村”是一個中性詞,意指作家言說的客觀對象,以此來區分“鄉土”和“農村”這兩個經過文學言說而被賦予了特定意義內涵和價值的“想象性構成物”。相比于“鄉土小說.,,“鄉村題材小說”既有較長的存在歷史,又未在其存在過程中形成特定的內涵規定與外延限制。它是一個站在城市與鄉村這樣一個大視野層面上的觀照,可以涵蓋“鄉土小說”和“農村題材小說”的一個稱謂。凡是以鄉村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小說都可稱作“鄉牛創預材小說”。可以看出,使用“鄉村題材小說”這一概念是和當下中國的現實相一致的,符合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小說的發展趨勢。趙園、段崇軒、周水濤等許多學者現在已開始使用“鄉村題材小說”這一概念。本文認為涵蓋新時期以來以鄉村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小說,“鄉村題材小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概念,主要是出于其內涵和外延實際變化發展的考慮:

查看全文

校本德育課程育人研究

摘要:校本德育課程扎根于地方資源的沃土,能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人文素質及環境意識。文章從開發校本鄉土德育課程的角度探討課程育人的目標、方法和途徑,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德育;學校;課程育人;鄉土課程;研究

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號)指出:中小學實施德育工作的第一途徑是課程育人,要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松陽縣實驗小學集團學校在學校德育工作過程中,除了充分發揮基礎型課程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還嘗試探索了開發校本德育課程。該課程扎根于地方資源的沃土,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從而有效推進課程育人的目標。

一、松陽縣實驗小學集團學校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目標與實施

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總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了解、探究家鄉歷史、優美環境、獨特民俗、豐富物產和聰慧的家鄉人的歷程中,進一步感受家鄉文化,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1)通過觀察、思考、想象、搜集信息、參觀、采訪、調查、設計、操作、交流、表演、宣傳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交際、實踐等多種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2)在教師的指導協助下,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掌握的各種方法獲取知識,懂得與他人合作學習與分享成果,成為完整的社會人。(3)使學生在親歷探究和深度探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家鄉文化的研究,產生對家鄉強烈的熱愛之情。

二、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實施方法與途徑

查看全文

民間鄉土化學教學資源探究

論文關鍵詞:鄉土化學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備課資源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農村中學盡管教育條件薄弱,但蘊藏著豐富的鄉土課程資源。調查了農村化學教學中學生對課堂的需要、教師的備課資源、教學模式等現狀,探討了如何開發和滲透學生身邊的鄉土化學課程資源。

對農村中學化學教學來說,教育條件盡管沒有城市那么優越,卻蘊藏著豐富的鄉土課程資源。因此,探討如何開發和運用農村豐富多樣的鄉土化學課程資源,是當前農村中學化學課程改革和實施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此,筆者對黔南三都縣及周圍縣市的民間鄉土化學課程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民間化學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同時對本縣縣南片區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學14位化學教師(收回有效問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學九年級300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286份)就對民間的身邊的化學教學資源的了解及滲透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1民間鄉土化學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通過參觀、調查、訪問等途徑,根據自己的農村生活經驗對民間的化學課程資源的存在狀況進行了解,發現農村潛藏著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比如:農村的蠟染、釀酒、耕作技術、養殖技術、生態旅游地、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農藥化肥的施用及溫室育秧等等。筆者調查所在的地區附近有一個蠟染工房、3個頁巖磚廠、1個面粉加工房、4個碾米房、3個垃圾處理處、2個木材加工廠、1個養殖場,另外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本縣的“仙人橋”、遙人山森林公園、三都姑魯產蛋崖、還有鄰縣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這些都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鮮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大多數農村化學教師只是埋頭教“書”,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卻忽略了學校外面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缺乏對化學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導致這些很有價值的鄉土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