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06:44: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寫作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寫作論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規范寫作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論文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讀研前是做宣傳工作的,或者擔任領導干部的文字秘書,這種工作經歷使得作者寫的論文,文字流暢,話語是成套路的,諸如:在……形勢下,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以……為指針,做到打實幾個重點……、突出幾個……、落實幾個……等等。讀了文章,好象在喝白開水,除了有些詞句漂亮外,實際上并沒有提出新觀點、新發現、新視角。例如有一篇關于輿論監督的論文,作者為了在第一章顯示論證的理論性,三個小標題分別是:輿論監督是……生命、輿論監督是……旗幟、輿論監督是……保證。但是輿論監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沒有說出來。因為作者真心誠意地以為,這就是“理論”論證,報紙上理論版確實盡是這類“理論文章”,有些還是級別較高的黨政領導人的文章。有一篇論述某報紙論文,本來是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但是作者陷到這個媒體里太深,進去出不來了,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用學術眼光來觀察問題,當談到這家媒體存在的意義時,小標題是“……的理論意義”,內容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分別為該單位的題詞。作者誤以為,高級領導人題詞,就是“理論”。

這種情況與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傳、商業公關與新聞報道混同有關,每年在論文中這種類型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除了學生的問題外,這與部分導師本身就在具體的新聞工作領導崗位,對于學術研究不夠熟悉也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區分學術研究論文與政治宣傳、企業公關文章,有時它們都叫“理論”,但所指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三,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一些論文,分析太缺乏本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仍然在使用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學時代學的大眾哲學常識,來“分析”問題。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是實在沒一點學術研究的味道。這種情況到了寫論文的時候再糾正,已經晚了。這反映出研究生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較為薄弱。從入學就應加強學術理論思維的訓練,將文科的基礎知識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論文的理論前提不可靠或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即使行文、具體論證和結構不錯,由于論文的立論不成立,全盤皆敗。例如一篇論述古代文論對現作啟示的論文,將韓非談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為“綱”,展開來寫。顯然,作者誤將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為現在的“文章”(先秦文獻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這個理論前提一錯,后面再怎樣寫都沒什么意義了。另一篇論文,闡述輿論學的發展歷史,談到18世紀西方第一部使用現代“輿論”概念的著作,根據別人的介紹,將作者對輿論的劃分(“公意”與“眾意”),抄寫中誤為“眾意”與“民意”,沒有再看原著,就論證起這兩個抄錯的概念含義如何不同。一開頭就出現這種理解錯誤,后面的論述自然跟著錯。

這與學術研究存在不同意見是兩回事。不同學術爭論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實,包括事實本身和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公認的原因,總要正確。理論前提起碼能夠自圓其說,也就是能夠“成立”,不然就沒有共同的討論基礎了。

查看全文

新聞寫作模式改革分析論文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從階級斗爭為綱的軌道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新聞報道從內容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報紙,廣播、電視受到受眾歡迎的主要原因。但是,新聞報道在形式上變化則比較小,特別是在寫作模式上,基本上沒有多少變化,跟不上轉軌的需要,也適應不了新時期的受眾,極需來個變化。本文打算就此作一番探討,主張改變平面化的報道模式,力求多側面多層次地報道變化中的事物,使新聞報道立體化。本文不想用一種新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報道,但是可以肯定,有相當一部分報道,特別是那些在較大廣度和深度反映某一事物的新聞、通訊、調查等,應該是如此。

絕對好、絕對壞的報道模式

打開我們的報紙,稿件似乎只需要分為兩大類:表揚稿和批評稿。凡表揚某人或某事物,絕對沒有半點批評;凡批評某人或某事件,絕沒有一句肯定和諒解。這種絕對化的報道比比皆是。甚至一個單位三個月前受到批評時,通篇是批評和抨擊;作了些改進,三個月后受到表揚,一點兒問題也不提。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成績和缺點,長處和短處是同時存在的;而我們的報道則告訴人們,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壞的,總是“合二為一”的。我們平常也講究既報喜又報憂,但只是這個單位報喜,那個單位報憂。很少看到對同一個報道對象,既報喜又報憂。這使報道中的事物與現實中的事物總是有著或大或小的距離,使報紙在讀者心目中不怎么可信(又說不清為什么不可信)。我們的不少讀者批評報紙不真實、不可信、實際上并不是因為報紙發了多少純屬于虛烏有的假新聞(那畢竟是極少的,而且總是得到揭露和糾正,因此也會得到讀者的諒解),而是那些絕對好或絕對壞的、與事物原貌有距離的新聞報道,在讀者心中積淀起不可信的因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起著消極作用。

這種絕對好、絕對壞的模式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極端發展于大抓階級斗爭年代。在革命年代,對敵斗爭,壁壘分明,報紙只是在劃清敵我,分清大是大非上做文章,抓住對敵人要批,對自己人要贊這兩條,就得了辦報之要領了。現在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消滅了敵對階級的社會,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對敵斗爭,而是經濟建設,我們報道的對象主要是人民內部的各個階層、各個部分、各種人物,報道的內容主要圍繞著現代化建設和各項改革,其復雜性遠非革命年代可比。用單純的批評或單純的表揚來表現一個人、一項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顯得太簡單化,容易出現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而且,現代受眾的文化素質、知識水平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的受眾無法與之相比的。簡單歌頌、簡單批評的報道,已經落后于他們對事物的多維的思考,不能概括他們對于事物的多側面、多層面的認識。

新聞報道要立體化

克服這種毛病,其辦法就是使新聞報道立體化,向讀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個不同的側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有深度地報道某一個事物時,必須打破絕對好、絕對壞的模式。當你要表揚某事物時,應寫以表揚為主,卻不回避缺點和不足的報道。后者哪怕只有寥寥幾句,也會收到好的效果。當你批評某干部、某群眾、某單位時,可寫以批評為主,卻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績和長處的報道。

查看全文

新聞寫作策略論文

摘要: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新聞寫作最重要的是練好基本功,本文對此及其相關問題探索如下。

關鍵詞:新聞寫作若干問題探索

一、搞好新聞寫作必須從練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選擇要通過實踐調查來完成。

選擇素材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選材是要認真鑒別,選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臆想編造。二是思想性。所選的材料,必須符合四項基本原則,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促進安定團結,有利于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針對性。所選的材料,必須是“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的材料,真正能夠解決各種實際存在的問題。四是戰斗性。所選的材料,要能鮮明地表達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貶分明。五是實效性。不要“明日黃花”、“馬后炮”,要選擇反映新情況、新問題的材料,并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黨的工作部署合拍,同實際工作進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會新聞、趣聞軼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報道外,對其他種類的新聞,也要努力挖掘,選用讀者感興趣的材料。這些工作一點兒也離不開深入生活,調查研究。

1.2結構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實際情況。

查看全文

新聞導語寫作分析論文

1.一語破的法

好的新聞導語如何做到“搶耳”、“搶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語破的,無疑會起到開門見山、立竿見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日本已無條件投降。美聯社在搶發這條爆炸性的新聞時,導語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這條短而有千鈞之力的導語,當時就被新聞界公認為“最佳導語”。

2.設置懸念法

在新聞導語上設置“懸念”,事情先不直說,吊起讀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繼續讀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報道,導語是這樣寫的:“國財貿大會上傳說著這樣一件事:上海服裝進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組的職工,‘救活’了兩只鴛鴦,挽回了一大筆外匯。”為什么要“救活”鴛鴦?“救活”了兩只什么樣的鴛鴦?又怎樣挽回了外匯?導語對此一概不說,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讀。

查看全文

新聞稿寫作分析論文

一、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

什么叫新聞敏感或新聞觸角呢?簡言之,它就是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聞的敏銳能力。一個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別人不能看出它是新聞,而你卻一下就能識別它是新聞,這就是新聞敏感。沒有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很難寫出一篇像樣的新聞稿。美國新聞學家卡斯柏.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的一段話,形象的闡述了新聞敏感對于記者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1)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于發現新聞線索,就能夠當事情還在“風起于清萍之末”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并預見它的去向,從而比較得心應手地寫出一篇新聞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不會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會興奮地發現“生活處處皆新聞了”。在上班下班、吃飯、出差旅游、住宿乘車等看似沒有新聞的場合,都能發現新聞線索。發表在《人民日報》通訊《新風飯館有新風》(2),就是記者吃飯時發現的新聞。寫出這騙通訊的記者哪天外出采訪,中午趕不回報社吃飯,于是順便走進北京西單新風飯館。飯館里早已擠滿了人。記者正站在飯桌邊躊躇,一位熱情的老服務員笑著招呼,并且很快幫助記者找了座位。對比另外的一些飯館服務態度不好的情景,記者立即感到這里有新聞。經過一番采訪,記者寫出了這篇通訊,為飯館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當然,新聞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記者在采訪實踐中不斷培養訓練獲得的。新接觸新聞的記者,不用說缺乏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是基本的新聞知識也不具備。但是,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聞工作實踐,刻苦學習,勤奮筆耕,最后才能成為有一定新聞敏感和寫作能力的記者。

二、積累新聞素材,選好新聞題材,找準新聞角度,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前提。

人民藝術家老舍曾經對初學寫作的年輕人說過:“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認為“材料少了不好辦。”有個外國記者說:“你要有作為嗎?*8小時寫稿不行,要做24小時的記者。”這些都說明積累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初學寫作的記者,更應該重視積累新聞素材。新聞素材是進入記者視野并被記者所意識,所采摘的生活現象,即從社會生活攝取而來的、尚未通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沒有新聞材料的積累過程,就談不上新聞寫作的問題,作為記者,要積累新聞素材,必須重視自己的“筆記本”。法國作家果戈里便有一個近五百頁的筆記本,他總愛把自己每時每刻看到的、聽到的傳聞趣事、警句諺語隨時記到這個筆記本上。他說:“一個作家。應該象畫家一樣,身上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每一個記者,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就必須養成隨得隨記的習慣,把所看到的一切相關、有可能產生新聞的素材積累起來。一個記者在幾年的采訪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筆記本”,將成為他從事新聞寫作和研究工作的“萬寶囊”。

查看全文

新聞散文寫作論文

“新聞寫作散文化”一直是新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目前新聞寫作實踐中的一個潮流。新聞報道借助散文筆法,使新聞作品以鮮活的面孔呈現在讀者面前,日益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歡迎,并展示出這一報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作為新華社主要領導、名記者的穆青同志,在當時全國新聞界熱心從事改革的時候,提倡嘗試用散文筆法來寫新聞,主張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打破舊框框,破掉舊模式,突破傳統的寫作規范,要“向自由的活潑的散文式方向發展”。這些觀點引起了新聞界人士的廣泛注意。

所謂“散文化”新聞,就是說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具有散文化傾向,新聞像散文化的筆觸,構造出深邃的意境,以使用白描手法,結構像散文那樣富于變化,語言像散文那樣生動凝煉。

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新聞報道也不例外,是報道內容和新聞形式的和諧統一體。一定的報道內容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聞形式為它服務,只有這樣,形式才能充分表現新聞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反映社會變化、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新聞事業,其報道領域也由此擴大,新聞報道形式的變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如果仍用原來的老一套,那么我們的新聞報道便會以同一幅面孔出現,使新聞失去應有的活力,讀者望而生厭。從內容出發探索表達形式,使形式更好地為內容服務。“我們必須敢于在形式上突破新聞體裁的固定程式,只要是有利于表達新聞內容,就可以調動各種筆法來進行寫作。”新聞寫作散文化正是寫作創新方法中的一種。新聞寫作向散文學習,借鑒散文靈活的筆法,一般可從如下方面進行:

(1)語言優美可讀性強。散文是心靈的譯碼,它聽從心靈的招呼,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毫無模式樣版。新聞應有文采,給人以美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使閱讀行為在饒有興致中持續下去。語言單調枯燥,閱讀起來味同嚼蠟,讀者便會興味索然。內容是靠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應積極地為表達內容服務,有聲有色,有情有理地再現新聞內容全貌,使讀者在美的享受中輕松自如地獲得新聞信息。因此,在新聞寫作中,要講究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運用、修辭的變化、表達方式的變換,行文輕松自如,營造美的氛圍,使筆下的新聞有一種裝飾美,富有吸引力,增強可讀性。如新華社通訊《飛向太平洋——我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目擊記》,文章用詞通俗、貼切,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火箭發射后的聲響、氣勢、色彩以及人們的歡呼舉止與興奮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2)結構自由靈活多變。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即主題明確,結構根據內容可靈活自由安排,沒有固定的格式,寫作手法靈活多變。它是所有文學樣式中最活潑、最自由的寫作文體。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風物人情,哲理幽思,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都可信手拈來,結構布局,揮灑成文。新聞借鑒散文靈活多樣的結構特征,可以突破“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傳統結構模式,使稿件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給讀者以全新的感覺。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讀研前是做宣傳工作的,或者擔任領導干部的文字秘書,這種工作經歷使得作者寫的論文,文字流暢,話語是成套路的,諸如:在……形勢下,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以……為指針,做到打實幾個重點……、突出幾個……、落實幾個……等等。讀了文章,好象在喝白開水,除了有些詞句漂亮外,實際上并沒有提出新觀點、新發現、新視角。例如有一篇關于輿論監督的論文,作者為了在第一章顯示論證的理論性,三個小標題分別是:輿論監督是……生命、輿論監督是……旗幟、輿論監督是……保證。但是輿論監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沒有說出來。因為作者真心誠意地以為,這就是“理論”論證,報紙上理論版確實盡是這類“理論文章”,有些還是級別較高的黨政領導人的文章。有一篇論述某報紙論文,本來是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但是作者陷到這個媒體里太深,進去出不來了,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用學術眼光來觀察問題,當談到這家媒體存在的意義時,小標題是“……的理論意義”,內容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分別為該單位的題詞。作者誤以為,高級領導人題詞,就是“理論”。

這種情況與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傳、商業公關與新聞報道混同有關,每年在論文中這種類型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除了學生的問題外,這與部分導師本身就在具體的新聞工作領導崗位,對于學術研究不夠熟悉也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區分學術研究論文與政治宣傳、企業公關文章,有時它們都叫“理論”,但所指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三,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一些論文,分析太缺乏本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仍然在使用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學時代學的大眾哲學常識,來“分析”問題。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是實在沒一點學術研究的味道。這種情況到了寫論文的時候再糾正,已經晚了。這反映出研究生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較為薄弱。從入學就應加強學術理論思維的訓練,將文科的基礎知識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查看全文

經濟新聞寫作特點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新聞遐邇;專業性;指導性;實用性

【論文摘要】:經濟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重要分支,由于與經濟工作、經濟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除具備新聞的時新性、公開性、真實性等共性特征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1.經濟新聞的含義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經濟之中。從個體到集體,整個社會都十分關心經濟,重視經濟。而傳播經濟知識,幫助人們將零星、個別的經濟體驗整合提升為理性的東西,則要數經濟新聞最為有效。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經濟新聞越來越被公眾關注的現實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經濟新聞?對經濟新聞的內涵到底應該如何界定?由于審視的角度不同,說法也就各種各樣。例如:"經濟新聞是報道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新聞,或以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新聞。經濟活動包括經濟建設、經濟政策、經濟生活等。"經濟新聞就是對受眾欲知而未知的,經濟事實最新狀態和發展趨向及時、公開傳播的非指令性經濟信息。""經濟新聞就是人類社會最新經濟關系、經濟活動和最新自然、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趨勢信息的報道。"

2.經濟新聞的特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