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21:43: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護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護理論文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護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發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緊急搶救的病人。過去有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急性病人病勢危急,醫護人員的任務就是以最佳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搶救病人,無須實施心理護理。近十年來,隨著搶救護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急性病人也同樣需要進行心理護理。因為急性病人不是面臨生命威脅,就是遭受軀體傷殘,心理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如果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轉危為安。否則,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搶救時的種種劣性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隊急性病人焦慮恐懼、緊張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時的搶救,以便轉危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動又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瞬間襲來的天災、人禍或惡性事故等超常的緊張刺激,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我應對機制,出現心理異常。一向自以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腦卒中等,也會因過分恐懼而失去心理平衡。還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惡化的病人,易于產生瀕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絕望等消極情緒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等也對病人的心理活動有影響。因此,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個急性病人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導心理活動是恐懼,因此,心理護理的中心任務是增強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可親急性病人大都求醫心切,一旦進入醫院,頓有絕路逢生之感。這時,醫護人員應當做到緊張而又熱情地接診。親切而又耐心地詢問,悉心體貼關懷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難之時遇到了救命的親人。這種醫患關系,對搶救過程能否順利進行有極大的影響,直接影響搶救和治療效果。
2.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可信醫護人員嫻熟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是贏得時間使病人轉危為安的保證,同時對病人來說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從而獲得安全感。
癌癥心理護理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間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細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療和術后常規比柔吡星灌注治療;均于術后得到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對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實驗組進行個性化護理,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
1.2方法
1.2.1個性化心理護理通過觀察、交談以及客觀評定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評估,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會特點,按不同年齡、不同血型、不同治療手段、癌癥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障礙、不同情緒狀態等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模式。
1.2.2依從性評價:由主管醫生、主管護師及護師對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具體分為:優(完全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配合各項護理措施);良(部分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大部分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治療,對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不理解,對護理措施不配合)
1.2.3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應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冠心病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已成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有著不同的心理反應,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除常用的藥物控制病情外,使他們處于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冠心病;心理護理;心理反應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固定型(粥樣硬化)或動力型(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發生冠狀循環障礙,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病[1]。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冠心病的發病與長期或強烈的應激有關。從心理學角度看,應激是個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發出來的具有較高激動水平或持續緊張的情緒狀態。在應激狀態下,機體產生一系列植物神經內分泌反應,歸納為: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大量增加,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呼吸頻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陳代謝增高。這是機體的保護反應。但持久或過度的應激反應,不但可使機體內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產生持久而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產生相應的內臟器質性病變,如冠狀動脈痙攣、血壓持續升高、心跳過速、心臟負荷過重等,均為冠心病的發生提供了誘因[3]。
1心理反應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應是復雜多樣的。大部分患者考慮到患病后給工作、經濟、家庭、社會活動帶來影響,因此表現出情緒低落、灰心喪氣、孤獨、焦慮、失望等心理反應。特別是腦力勞動者和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關知識較多,往往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不安。還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單位較受領導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動范圍、社交圈子縮小,喪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費一定的醫療費用,給事業、前途等方面均帶來損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們會經常表現出唉聲嘆氣的樣子,或過多的自責,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滿不在乎,認為醫護人員危言聳聽夸大其詞。心理學研究證實,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有很大關系。其心理個性特征表現為兩種,其一是外向不穩定型,他們表現為有雄心壯志,抱負很大,競爭心很強,為工作成就而努力奮斗,敢于承擔責任,辦事效率高,反應靈敏,常常感到時間不夠,有壓力,缺乏耐心,活動迅速等。其二是內向不穩定型,他們表現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過于自我保護,比較固執、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這兩種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煙、喝酒、愛吃甜食、食量偏大等。雖然這兩種性格的病人個性表現不一樣,但這兩種個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處于受威脅狀態。也就是他們常常處于緊張狀態,長期下去就成為高血壓及冠心病的誘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嚴重的類型,醫學家們經過臨床調查發現,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障礙[3]:憂慮、空虛感、傷感的情緒、急躁,對任何瑣事都耿耿于懷、遇事好動感情、易激動。沮喪、焦慮和失去信心,將疾病視為“不治之癥”,拒絕與醫護人員合作。對自的前途悲觀失望,顧慮重重,以至于生活變的沒有規律,甚至對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動節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崔玉華說,醫學研究早就發現,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會出現抑郁情緒。因此,患者及家屬不能將心肌梗死后的情緒低落視為正常現象。積極治療與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緒,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緒,還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我國醫學家很早以前就曾經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關系。現代醫學進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心理狀態有關。因此,要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需要從心理的角度入手,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這對健康是有好處的。
現代醫學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模式。過去實行的功能制護理,以任務為中心,把護理工作簡單地劃分為系列各不相關的任務。護士只是被動、機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務,很少考慮患者的個體需要,失去了系統地照顧患者、相互交流的機會。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現代臨床護理應以病人為中心,解決患者的實際需要,滿足其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需要,成為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整體護理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對患者的認識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偏重于軀體因素同時轉向患者的心理創傷和反應,由著眼于生物學因素分析轉向重視社會因素的作用[1]。疾病譜和死亡譜的研究表明,現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都是多因素致病,無數研究已充分證實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的轉歸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護理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無疑起著重要作用[2]。
1現代醫學模式對心理護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現代疾病是綜合多因素致病,要對上述三軸系統進行全方位診斷治療,注意情緒、個性、不良行為、心理應激這四大因素。要求護理工作者:(1)計劃護理,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護理,調節患者的社會角色(重視患者同醫護人員的關系,不應存在求和被求的關系),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心理應激反應,調節其情緒變化,幫助患者增強適應能力[3]。
2心理護理的原則
心理護理內容較多,在進行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遵循一定原則[2]。(1)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整體性。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以減輕新的情緒反應,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身體的作用,阻斷情緒惡化加重軀體反應的惡性循環,建立心身良性循環能達到心身協調。(2)心理護理目標的個性化。同一類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但是,作為某個患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經濟狀況等各異及遺傳素質不同,其個性特點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應激反應就發生了特殊性變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有計劃的心理護理。(3)實施中解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護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視其為患者最主要的問題。由于在現代疾病中(多為慢性病),多數目前還未尋找出特異的治療方法,部分患者就產生悲觀消極、甚至厭世的心理活動,從而形成心理-病癥加重-心理的惡性循環。醫護人員應就此給以心理疏導,講述心理因素對疾病影響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重視醫院環境(醫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關系、精神環境)。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親切感,促進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環境,積極配合醫療護理。
老年病人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作者實際經驗為材料,介紹了內科老年病人心理問題,并給出了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的創新性研究——有效溝通。
關鍵字:內科老年病人心理問題護理
一、心理問題及護理原則
1.焦慮不安
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每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為明顯。他們對自己所患何病,嚴重程度,何時才能治好等還不清楚,因此焦慮不安,表現為煩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護理原則:解釋一支持一放松訓練。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認真的解釋,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況除外如癌癥患者等),指出焦慮不安產生的原因及不利影響,并進行放松訓練(自我按摩,簡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納護士的意見,在較短的時間里消除或減輕這種心理,睡眠及飲食狀況會有明顯改善。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日趨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醫療,狐貍工作著的廣泛關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度過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為當今老年人心理狐貍的重要內容。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對于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已成為當今社區忽視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心理護理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而逐漸衰老,各項共仍呈直線下降,如食欲減退,誤及記憶力和認識功能減退,失眠、視力下降、兩耳失職、頭發變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伴著健康狀態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老年人的心理也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變化,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社區護理針對老年人的這些特點,對老年人的心理進行護理指導,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質量。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
骨科外傷患者術前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術前患者存在的心理反應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減少患者不良心理的方法。方法用科室設計的問卷表對165例外傷患者存在的心理反應進行調查分析,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干預。結果外傷患者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和健康宣教可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對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尤為重要。
【關鍵詞】骨科外傷;心理反應;護理干預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交通運輸多樣化的因素,外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極為常見,如各種車禍、工傷、意外傷害等。骨科大部分的患者為外傷入院,很多患者既往體健,突如其來的傷害改變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況,易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及預后,同時使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增多。因此,術前做好心理護理,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環節。現對165例骨科外傷患者術前存在的心理反應進行調查分析并予以相應的護理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年6月~2005年10月我科收治的外傷患者165例,男102例,女63例,年齡6~58歲,平均年齡33.4歲;其中上肢骨折57例,下肢骨折48例,皮膚或軟組織缺損38例,肢體離斷傷4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15例,脊髓損傷致不全截癱3例。
1.2調查方法采用本科設計的問卷表對165例患者的術前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從護士與患者交流時所用的語言、語氣及動作等信息反饋中獲得,并給予對應的心理護理后護士補填表格,護理效果應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對手術的配合及家屬是否支持等情況來判斷。
手術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心理狀態
手術作為重大的心理性和軀體性的激源,可通過心理上的疑懼和生理上的創傷,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動,從而造成心理和軀體的不適,甚至導致強烈的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這種反應如過于強烈不僅對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產生影響,而且會直接干擾麻醉和手術。要消除這種不良反應,手術室的護士應善于分析和研究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
1心理狀態的分析
1.1不同類型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
1.1.1外傷性手術患者如車禍、意外事故引起的肢體殘缺及嚴重燒傷患者,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產生極度的恐懼感和極強烈的求生欲望,或者對殘缺的機體表示失望,甚至拒絕手術治療。
1.1.2急癥手術患者如消化道穿孔、內臟破裂大出血、宮外孕破裂等患者,由于病情發生急劇,往往毫無思想準備,自以為平素身體健康,對手術治療表示懷疑、不信任,難以接受手術治療,產生對疾病轉歸不利的心理狀態。
未婚先孕晚期引產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未婚先孕
未婚先孕因其在家庭、社會中都難取得支持,故未婚先孕的年輕人受因到家庭、社會、傳統習俗、文化程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需行人工終止妊娠,直接影響到引產者特別是妊娠超過28周者的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對引產患者實施正確的護理,給予適宜的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從而保證引產者產后身體、心理、與家庭成員或社會群體的關系恢復。
1臨床資料
2003年1~11月產科收入院未婚先孕行晚期引產患者4例。足月活產1例,死亡1例,毀形引產1例,死胎引產1例。4例患者均為初中文化,農村戶口,其中2例為在校學生。
2患者的心理反應
2.1緊張焦慮未婚先孕終止妊娠者,一般處于多重心理應激中,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體現出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少言寡語;極力掩飾自己的病情;對前途喪失信心等[1]。動機可能是害怕家人朋友知道,又期望他們的關心和注意,擔心以后生活中出現問題,對引產的胎兒抱歉和產生好奇感。
癌癥患者個性化心理護理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間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細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療和術后常規比柔吡星灌注治療;均于術后得到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對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實驗組進行個性化護理,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
1.2方法
1.2.1個性化心理護理通過觀察、交談以及客觀評定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評估,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會特點,按不同年齡、不同血型、不同治療手段、癌癥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障礙、不同情緒狀態等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模式。
1.2.2依從性評價:由主管醫生、主管護師及護師對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具體分為:優(完全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配合各項護理措施);良(部分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大部分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治療,對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不理解,對護理措施不配合)
1.2.3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應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有高度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