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材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7:32: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學習材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學習材料

中學數學教學優化設計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數學歸納推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尤其是新課改下,更注重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自主歸納,自主學習,最終提高歸納推理能力。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基于歸納推理下,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確定歸納目標,明確思考方向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復雜性、邏輯性等特點。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據自身的直覺與經驗來大膽猜想,大膽推測,進而加以歸納。而讓學生依據數學規律加以歸納,則需使他們確定推理與歸納的目標與方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有目的地給出一定提示,讓學生朝著預想的方向進行認真思考,避免產生理解偏差。

第一,優選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更是檢驗課堂教學質量的的重要標準。實際上,歸納推理并非適合全部的教學內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規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學“不等式的概念”時,教師可運用歸納推理。對于這一教學內容,書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關系問題,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個數學問題都含有不等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可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從中體會不等關系,促進他們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

第二,把握學生的學情。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這一現象:教師所設問題不難,卻有一些學生難以歸納出結論,亦或結論錯誤。其原因在于教師未把握學生的數學歸納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把握班級學情,把握學生實際水平,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如在教學“有理數的減法”時,教師可聯系教材內容,設計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學生歸納能力,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第三,確定歸納的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開展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確定歸納目標,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獲得不同結論。

查看全文

教學改變學生態度管理論文

摘要學生的態度對他的學習發生很大影響。形成和改變學生的態度,使學生對所學課程持積極態度,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面對并試圖解決的問題。本文論述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用以形成與改變學生態度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教學學生態度策略

AbstractStudent’sattitudeaffectsalotonhisstudy.Changingthestudent’sattitudetomakehimbevigorousinstudyistheproblemwhichtheteacherhastofaceandtrytomanage.Thepassagediscussedsomestrategyforteachertochangestudent’sattitudeonstudy.

Keywordsteachingstudentattitudethestrategy

在教學中,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該課程。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該課程的態度是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前提;學生已有的態度,對于學習與他的態度相一致的材料有助益,而對于學習同他的態度相矛盾的材料則有阻礙;學生具有積極態度時,學習材料通常不會同他的已有觀念發生對抗,有可能同認知結構中的相應觀念形成更清晰、更牢固地聯系,因而學習以后不易遺忘。因此,形成和改變學生的態度,使學生對所學課程持積極態度,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面對并試圖解決的問題。

一、基于態度結構的態度策略

查看全文

網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本文基于B/S框架,采用“PHP+MySQL”技術,融入工作過程和OBE理念,以《動態網站開發與設計》課程為例設計實現課程網站管理系統,該系統包括學生用戶相關模塊、教師用戶相關模塊和管理員相關模塊。

關鍵詞:課程網站管理系統;工作過程;OBE理念

1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特別是教育技術學界專家學者研究的焦點,教育部也在不同場合強調“必須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這吸引了眾多IT類科技公司在教育信息化研發的布局與投入,目前市面上出現的課程網站管理系統非常多,以下主要從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的功能、用戶體驗、教育教學理念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功能角度分析,大部分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的功能都是常用的功能模塊,如課件管理模塊、視頻管理模塊、教學內容(富文本)管理模塊、作業管理模塊、在線答疑模塊等;從用戶體驗上分析,當前的課程網站管理系統重功能化設計,輕用戶體驗,大部分的網站的呈現未能很好地融入課程的特點和特色;從教育教學理念上分析,小部分雖有融入“混合式”教學模式,但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教學理念,如行業工作過程教學理論、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等。在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的研究上,通過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以關鍵詞“課程網站管理系統”進行文獻檢索,共搜索到的文獻資料10篇;以相關的關鍵詞“課程網站系統”進行文獻檢索,共搜索到的文獻資料84篇;以“課程網站系統”、“工作過程”關鍵詞組合在結果中進一步檢索,獲得的文獻資料共27篇;以“課程網站系統”、“工作過程”、“OBE理念”幾個關鍵詞組合搜索,共收集相關文獻0篇。基于上述的分析,融入了工作過程和OBE教育教學理念的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2工作過程與課程網站功能、布局研究

《動態網站開發與設計》課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態網站的設計、開發能力和工程思維能力,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熟悉動態網站開發的工作過程,因此,在設計該門課程的課程網站時,把動態網站開發的工作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教師教學過程相融合,以達到三者之間的相互對接,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通過對網站開發企業/公司的充分調研,形成了動態網站開發的工作過程:(1)業務員或業務經理取得網站建設項目;(2)相關人員與客戶進行充分的溝通,確認網站項目需求;(3)網頁設計師設計網站版面圖;(4)客戶確認版面后,網頁設計師利用相關技術進行“切圖”,并形成web頁面;(5)網站程序員根據需求設計數據庫;(6)網站程序員根據需求開發網站后臺;(7)網站程序員對網站前、后臺進行整合,形成整套網站;(8)網站測試人員對網站進行全面測試;(9)網站;(10)驗收網站。根據動態網站開發的工作過程,結合《動態網站開發與設計》課程的實際,可以把教學過程分為分析網站需求、設計網站前臺版面、網站前臺版面“切圖”、設計網站數據庫、開發網站后臺、整合網站前后臺、測試網站、網站、驗收網站等9個教學環節。基于工作過程與OBE理念的課程網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文/林龍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惠州市516057)因此,課程網站管理系統應具有全面支撐教師開展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具有友好的界面且能夠體現工作過程的版面布局。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新理路探究

摘要:建構主義關注學習者內在需要、前認知結構以及學習情境等因素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對革新大學生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針對當前教育過程中過分聚焦創業理論教育、過分強調理論教育系統性以及忽視社會文化支持系統建設等問題,大學生創業教育應該借鑒建構主義的觀點。大學生創業教育可以從緊扣大學生學習需要,創設主動性實踐,契合大學生前認知結構以及建設社會文化支持系統等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生創業教育;問題;創新

隨著研究與實踐的深入推進,創業教育在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確認和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在國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已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客觀說來,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內容與學生專業特長脫節、教育形式與學生主體需求割裂、教育過程與學生生活時空分離等問題。創業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創業的理念與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學生的成才發展已經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建構主義關注教育對象認知結構的生成機理,探討教育過程個體與時空環境之間的互動邏輯,成為教育改革中優化教育內容以及調整教育過程的重要借鑒理論。借鑒建構主義的理念與方法,提升創業教育進路的針對性、規律性與科學性,成為創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構主義的學理釋義

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構主義發展成為教育領域影響最深遠、應用最廣泛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建構主義通過對個體原有知識經驗、學習環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具體分析,提出教育對象知識與技能的建構生成過程,為教育的科學展開提供了相當有益的借鑒。學者們或者著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斷豐富建構主義的理論內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視域。建構主義核心理論觀點如下:

1.學習的過程以學習者內在需要為動力源泉。建構主義認為,教育過程實質就是信息的轉移與吸收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從來都不可能是被動、機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有選擇性地選擇信息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夠有效實現從教育者向學習者的轉移,并不取決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內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學習者。教育者不斷向學習者輸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斷、遺失、拒絕,原因就在于這些信息無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那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如何生成呢?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根據需要不斷對教育信息進行篩選,與學習者需要相對接的信息就能使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并轉變為學習動力,與學習者需要不貼切的信息便自然成為無效教學內容。換言之,教育過程的有效推進的動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專業知識或者教學內容的數量,而是學習者對信息的需求程度。

查看全文

英語多元識讀教學法論文

一、多元識讀教學法述略

1.相關概念的界定與特質。

(1)英語教學法。教學法就是教師在實施學科教學過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學規律與經驗,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一整套系統化的教學理論。英語教學法,即是關于英語學科的教學規律和經驗,教育教學理論的升華與總結。

(2)多元識讀(multiliteracies)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NormanFairclough,JamesGee和GuntherKress等十位研究學者組成的新倫敦團體(NewLondonGroup),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多方支持下,在申請設立的國際多元識讀研究項目(InternationalMul-tiliteraciesProject)中首次提出的,并將其作為新的理論基礎來指導與識讀國家語言文字。他們認為多元識讀是指人們在多媒體互聯網時代,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利用語言成分、視覺成分、聽覺成分、姿態成分、空間成分等多模態的表達形式組成的副語言符號資源,進行網絡編輯、處理、傳輸和理解各種模式的話語和信息,培養與他人合作意識、互動意識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發展跨文化意識。

2.多元識讀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多元識讀教學法在1996年被新倫敦團體提出后,便將社會符號學(socialsemiotics)作為研究項目的理論基礎。該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科學、規范、合理地設計建構意義,強調設計建構意義是一個積極的、動態的過程,而不是被消極、靜態的規則所控制。其理論框架包括可利用的設計(availabledesigns)、設計過程(de-signing)和重新設計(theredesigned)。

3.多元識讀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本質區別。它們的本質區別在于完成教學任務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傳統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運用語言為中心(Language-centered),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完成教學過程。而多元識讀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運用各種社會符號資源,干預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完成教學過程。傳統教學法側重于進行教學結果評價,即只看重教學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多元識讀教學法側重于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雙重評價,既看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結果。運用多元識讀教學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角度,調動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查看全文

黃金比例原則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應用

摘要:本文結合多年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探討了黃金比例原則在高中教育特別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黃金比例;高中教育;英語教學;策略

一、黃金比例原則的簡介

將整體分為兩部分,若較大部分與整體之比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之比,由數學運算可求得這個值約等于0.618。人們發現這個數字具有藝術性與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因此也將其稱為黃金比例。黃金比例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在藝術界,按照黃金比例原則設計和創作的作品最具美感,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古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等。在建筑界也是如此,如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中國故宮等也都蘊含著黃金比例的智慧[1]。在認識到黃金比例的和諧和美妙后,人們開始基于其思想來解決分析問題或進行作品創作。例如盧圳[2]探究了黃金比例在視覺圖像藝術中的應用,認為黃金比例使得圖像更具立體感;王茹[3]開發了基于黃金比例的人臉檢測算法,認為黃金比例原則在人臉識別技術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另外黃金比例原則在音樂[4]、平面設計、醫學[5]等多個領域均有應用。黃金比例原則反映了事物協調的內在規律性,其在多領域的應用表明黃金比例是事物發展規律的最優解。同樣的,黃金比例原則在教育教學領域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色楞格[1]認為在教師所站的位置、講授音量、授課時長等教學因素都對課堂效果有影響,教學因素越符合黃金比例原則,課堂教學效果越好。作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生觀世界觀快速形成的關鍵時期,高中階段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與成長,更對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然而現代教育不能是機械填鴨式的教育,而應該遵從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

二、黃金比例在高中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1.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黃金比例原則。如何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6]。高中英語一堂課40~45分鐘,有的課堂輕松愉悅,老師游刃有余,學生收獲滿滿;而有的課堂枯燥無味,老師捉襟見肘,學生昏昏欲睡。這種差異除了與教師教學水平有關外,更重要的受課堂教學(學習)策略影響[7]。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依據黃金比例原則,對課堂教學內容、模式與時間進行了科學配置。學習新單元時,課堂采用60%的時間將教學目標、教學框架、生詞短語與重要的語法一一傳授給學生;然后剩余的時間交給學生,采用“翻轉教學”[8]“情景再現”“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強化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同時,重視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而對已學模塊進行復習時,則將60%的時間交給學生,采用分組討論的模式進行知識重現,而老師則把控全局,采用40%的時間對于知識難點進行講解和引導,做到“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促進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證明黃金比例原則的運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以任務型閱讀模塊為例,使用常規教學法時,筆者班級測驗平均分為2.4分(滿分10分);采用黃金比例原則教學法后,任務型閱讀測驗平均分提升至4.1分,提升效果非常顯著。2.高中英語學習內容黃金比例原則。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接班人。在此背景下,如何選擇合適的課外學習資料來進一步豐富英語學習內容、如何合理分配教材與輔導材料學習時間,開始成為當代英語教育工作者關心的新問題。在選擇英語課外學習材料方面,同樣可采用黃金比例原則。材料的難易程度應滿足60%內容較為簡單而另外40%內容略有難度較為適宜。若學習材料過于簡單,學生學習強度不夠,無法有效擴大知識儲備。反之,若學習材料過于困難,超出了高中生現有知識水平,會導致學生效率低下、學習熱情下降。筆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選擇難易程度符合黃金比例原則的英語課外讀物,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在課外讀物與課堂教材學習時間分配上,同樣適用于黃金比例原則。在英語學習中,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要與課堂學習相結合。課外閱讀與課堂學習時間分配應按照40%vs60%的黃金比例最為合適。以英美傳統節日文化模塊學習為例,教材上主要講述的是圣誕與元旦節日文化習俗。

查看全文

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探究

摘要:建構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針對高校線上教學不同階段的教學特點,設置教學平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學習監控、課后總結等5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方法來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構建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線上教學效果的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

線上教學是在網絡硬件設施下,憑借著專業的線上教學平臺,實現遠程、即時、同時以及互動的教學和學習的一種網絡教學方式.[1]本文建構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使線上教學過程更加符合教師及學生的訴求,為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服務.

1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的依據

1.1偏重以學生為中心,科學評估學習能力線上教學是一種更偏重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負責布置學習任務,上傳學習資料,進行必要的直播或錄播,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學習電子資料、看直播或者直播回放等各種形式進行遠程學習.脫離課堂這種固定場所的面對面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則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估.1.2注重教學過程評價,合理制定教學方案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培養造就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充分發揮評價在提升教學質量過程中的作用.[2]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而且要重視教師課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程度.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評價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確保及時反饋,為后期的教學方式提供借鑒;重視對教學手段的評估,評估軟件是否適合應用于該學科的教學,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

2高校線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查看全文

智能手機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實踐

摘要:人體解剖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移動學習是依托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闡述了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模式在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環節中的實踐,對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職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意義進行分析,以期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智能手機;移動學習;人體解剖學;研究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復雜,概念繁多,難于掌握。而高職教育由于生源質量的問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學習困難,理解與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問題,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時安排又較少,如何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率是高職基礎醫學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的方式[1]。應用智能手機開展移動學習也已成為可能。我們試圖在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對在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開展移動學習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相關定義

(一)移動學習

目前對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出發點給出不同的定義。較權威的是AlexanderDye等人提出的:“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的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2]。”可見移動學習是隨著互聯技術的發展,建立在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上的學習模式。

查看全文

最簡二次根式的數學教案

1.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從實際運算的客觀需要出發,引出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然后通過一組例題介紹了化簡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節內容比較少(求學生了解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化簡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節知識在全章中卻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作用,二次根式性質的應用、二次根式的化簡以及二次根式的運算都需要最簡二次根式來聯接.

(1)知識結構

(2)重難點分析

①本節的重點Ⅰ.最簡二次根式概念

Ⅱ.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把二次根式化簡為最簡二次根式.

查看全文

公共藝術移動學習模式初探

一、“互聯網+”時代與公共藝術“非遺”課程教學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當代高校逐漸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教育重任,許多高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納入公共藝術課程。但是,我國高校公共藝術“非遺”課程教學還處于發展階段,除了存在共性問題,還存在一些課程教學方面的問題,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消極選課、學習缺乏主動性、教學效果差等。因此,要提高公共藝術“非遺”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在傳統教學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下,公共藝術“非遺”課程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而應通過移動新興媒體打造第二課堂,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通過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

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這為移動新媒體應用于高校公共藝術“非遺”課程教學提供了主觀條件。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被分散,認知注意力呈現碎片化趨勢,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持續時間變短、穩定性變差等。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多數大學生習慣于運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在移動設備上花費時間較多。因此,將移動新媒體應用于課程教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和交流,讓“非遺”課堂無處不在。

三、高校公共藝術“非遺”課程碎片化移動教學模式

碎片化移動學習模式作為課程教學的輔助手段,主要應用在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以及課后提升等階段,課中教學則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式研究型課堂完成教學,旨在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合理運用碎片化資源參與課程學習,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程序、QQ、電子郵件、新聞訊息等。1.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階段。在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階段,教師通過移動終端向學生導學材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初步了解。“非遺”課程具備鮮明的地域特色,常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教師的學習材料除了包含相關的圖文說明以外,可以配以2~3分鐘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音樂或視頻材料。這種形式多樣、短小精悍、圖文并茂的學習材料,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程預習。2.課中教學階段。在課堂教學階段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式研究型課堂,先由學生根據教師的預習內容在課堂進行講授,再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提問,負責講授的小組成員進行解答,在共同探討、互動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最后,通過教師總結,小組成員將課程內容優化整合后再次通過移動端向大家。待學期結束后,教師可根據該學期的實際教學情況,將學生的小組學習成果擇優開發成系列精品課程,供日后選修公共藝術“非遺”課程的學生借鑒學習。這種翻轉課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知識習得水平,以改變部分學生消極的選課態度。3.課后提升階段。課后提升階段包括課外知識補充、課后互動交流和文化活動推送等。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在學生睡前時間通過各種平臺推送一些其感興趣的“非遺”文化知識,如民風民俗、年節禮儀等,在潛移默化中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群聊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頻繁的互動交流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教師還可以將與“非遺”相關的文化活動推送給學生,也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校外采風實踐活動,如“高雅藝術進校園”、參觀民俗博物館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欣賞傳統文化藝術,提高藝術修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