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臨床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6:11: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眼科臨床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眼科臨床論文

眼科先天性白內障臨床診治論文

摘要:兒童白內障發病率可達2—4/1000。發生于新生嬰兒的白內障則叫先天性白內障,是出生時即已發生的晶體部分或完全渾濁。由于嬰兒視力正在發育中,而先天性白內障可嚴重影響視力發育,其危害更甚于老年性白內障。如果不能盡早手術,將會造成嚴重弱視。一旦錯過了手術最佳時機,即使進行了手術,起視力也很難恢復。

關鍵詞:眼科先天性白內障臨床治療

大多數在出生前后已存在,及一小部分生后才逐漸形成的具有先天遺傳或發育障礙的白內障。新生兒先天性白內障的發病率為4‰。新生盲兒中約30%為白內障致盲。

先天性白內障多為雙眼對稱性發病,也有單眼發病者,常伴有眼部和全身先天畸型如小眼球、小角膜、虹膜和脈絡膜先天性缺損以及面部四肢畸形等。嚴重影響視力的先天性白內障如不即時治療,會發生感覺性眼球震顫、斜視及弱視。一些對視力沒有影響又不發展的限局性白內障,無需特殊治療。

按晶狀體混濁不同部位的特征分類敘述于:

1.胚胎核混濁的先天性白內障混濁居晶狀體核心呈灰白粉塵樣,遂名先天性中心性,粉狀白內障。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發現和維護優秀作者群探討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研究創新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以及國家層面對原創性科學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已有較大提升,但《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中指出,我國的科技期刊學術質量未能全面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真實 水平[1]。分析其原因,近年來受到SCI期刊的影響,我國中文科技期刊在辦刊方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戰,辦好優秀學術期刊的困難較大,主要表現在優秀稿源的外流等方面[2-3]。《中華實驗眼科雜志》是國內唯一的以眼科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學術期刊,作者群多為醫學高等院校、較高層次醫院或研究所的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多年的辦刊經驗使我們體會到,組約優秀的學術論文是辦好科技期刊的主要措施,而擁有優質、固定的作者群是科技期刊的寶貴資源,也是優化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保障[4]。

1不斷提升期刊質量和品牌效應是維護優秀作者群的根本保證

堅持學術質量第一,創辦“雙效”“雙愛”期刊,是中國醫學學術期刊的基本定位[4]。本刊自1980年創刊以來,一直堅持學術質量第一,嚴格審稿,保證編校、印刷質量,2010年加入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后,在雜志社的規范領導下,嚴格把控期刊質量[5]。本刊自創刊以來,連續多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及國內外多個著名數據庫收錄,并順利入選中國科技期刊Q1區期刊,受到國內外眼科專家、學者的肯定及眼科廣大臨床醫生及研究者的支持,這對于組約、爭取優秀稿源具有積極意義和影響。

2科技期刊編輯應有更好的作者服務意識和更高的服務水平

發現和維護高層次的作者群要求期刊編輯有更好的作者服務意識和更高的服務水平。擴大作者群、吸引高質量稿源、編輯與作者保持有效溝通是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法[6],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編輯人員的作者服務意識和水平是發現和維護優秀作者群的關鍵之一。

2.1加強編輯的作者服務意識

查看全文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單皰病毒角膜炎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60例(67只眼)患有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為6d~8個月。經過系統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裂隙燈顯微鏡及熒光素鈉染色觀察角膜炎性反應的轉歸及愈合情況。結果本組病例治愈率為86.57%,總有效率為98.51%,隨訪期限內3例復發,肝經濕熱型1例,肝膽實熱型2例,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后痊愈。結論中西醫結合是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種有效方法。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組織所表現的角膜炎性病變,其病情頑固,易于復發,對視力損害比較嚴重。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本病發病前常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發熱史,數日后眼部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等角膜刺激癥狀,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見灰白色點片狀或樹枝狀浸潤灶,病灶擴大融合,上皮破損加重,形成地圖狀潰瘍,或表現為非潰瘍型的盤狀角膜炎和彌漫性角膜實質炎[1]。該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并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與國內外報道相近似[2]。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在中醫屬“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疇[3]。臨床主要分為外感風熱型、肝經濕熱型、肝膽實熱型。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獲得較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共觀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風熱型20只眼、肝經濕熱型35只眼、肝膽實熱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齡9~63歲,病程6d~8個月,其中初發者26例,復發34例。

查看全文

眼科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研究提高眼科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對策。方法: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眼科住院病人100名。根據自行設計的病人滿意度問卷調查,在對眼科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的研究基礎上,對引發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低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微觀的分析。結果: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的研究得出以下引發病人對護理滿意度低的原因如下:(1)護士對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不足。(2)臨床護士主動服務意思不強,主動深入病房接觸病人不夠。(3)沒有考慮到病人的收入,學歷情況對其滿意態度的影響。結論:為了提高病人對眼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應采取以下策略:(1)通過與病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護患關系;(2)對眼科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消除病人對疾病所產生的緊張,焦慮和恐懼心理,增加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和安全感。(3)應用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滿足不同需求層次人群的健康要求。(4)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應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論文關鍵詞】眼科;護理工作;滿意度;對象

1提高眼科護理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整體護理模式“以病人為中心”的普及和深化,隨著社會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隨著醫療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社會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危機日益顯著,我們只有改變原有老的護理模式,才能優化護患關系,減少及避免護理糾紛_1。病人滿意度是評價醫院醫療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和效果的一項反饋性指標。它可以從另一側面反映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許多關于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工作表明,確實存在大量病人對眼科護理工作滿意度較低的現象。因此,如何通過一系列的護理策略,提升眼科患者對我們眼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近年來護理專業領域在討論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在通過對抽樣病例經驗分析的基礎上,對眼科住院病人對臨床護理工作滿意度低的原因進行微觀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的策略。

【病例】選取2008年7—1O月我們院眼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病人年齡為16—75歲,平均47.8歲;男44例,女56例;收入:<500元/月4O例,501~1000元/月42例,>1000元/月18例;職業:干部36例,工人15例,農民32例,自由職業者17例;文化程度:小學15例,初中3O例,高中或中專25例,大專2O例,本科或以上1O例;費用支付方式:醫保28例,公費14例,自費58例。采取深入訪談和電話回訪的方式,獲取患者的真實感受和體驗。

2引發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眼科醫院藥品調劑藥學服務分析

1業務學習

隨著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各類藥品的不斷更新,藥房藥師們也需要不斷補充新的藥學知識,才能獲悉醫藥技術的發展情況。故為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藥房工作質量及醫院的未來發展,必須提高藥劑人員的素質[1]。1.1定期工作會議藥學部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及時對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會議特意安排對日常藥品調劑工作進行點評和分析,發現藥品調劑中好的做法,肯定分享;發現偶然的失誤或共性的低效率流程,提出改進。整體上做到藥品調劑工作防微杜漸,精益求精。1.2定期學術培訓藥學部有主任藥師、副主任藥師、主管藥師、藥師等不同職稱的眾多人員。為學習接觸藥學方面的前沿信息,科室定期安排人通過學術座談會的形式,采用報告、幻燈片講解、影像學習等方法在藥房內部開展最新藥學理念宣傳活動,讓藥房工作人員接觸、了解新時代的藥學理念,不斷創新。1.3獲取前沿信息,提升學術水平藥學部訂購各種醫藥期刊,還開通多個網絡醫藥數據庫,供各位藥師免費借閱或查詢。這種開放性的資源,為藥房藥師提供了廣闊的專業信息。科室還鼓動藥房工作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自主學習,另外也鼓勵各藥師結合自身的專業工作,發表專業論文,提高藥劑科整體學術水平。

2藥房管理

藥房藥品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合理安全的用藥,藥品管理不到位會影響藥品的治療作用,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如藥房藥品過期,保存條件不當失效,主要成分發生變化等。所以醫院藥房必須按照各種規章制度做到規范化管理、數據化管理、書面化管理。2.1藥房規范化管理。眼科醫院藥房,同其他醫院藥房一樣有各種規章制度。比如進出庫登記、藥品存放保養制度、冷藏冰箱使用記錄、藥品發放復核流程等等。藥房規范化管理,就需要嚴格按照這些規章制度執行。在日常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藥品先進先出原則,注意近效期藥品的登記管理,注意避光藥物的存放條件,注意貴重藥品的賬物復核等。2.2藥房數據化管理。隨著科技的發展,藥品信息基本實行電子化、數據化。眼科醫院藥房也建立了相應的藥品管理數據系統(如:HRP系統)。這些系統能對藥品進行全面信息管理,如建立庫存預警、近效期預警等[2]。另外有了這些數據系統,藥房藥師可以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如用藥趨勢,用藥費用變化等,最終改進藥房的工作,促進臨床合理用藥。2.3藥房書面化管理。藥房書面化管理,指的是各種書面流程和書面文件的管理。雖然藥房有了數據化管理系統,但是各種書面化文件依然重要,如藥品定期盤點記錄,藥品暫時借調記錄,藥品退藥記錄,異常情況處理記錄等。藥房人員眾多,各種簽字書面文件就顯得尤為重要。書面化管理,還可以作為量化考核基礎。如定期檢查藥品帳物相符登記、處方調配差錯登記、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書面文件,都可以作為優獎劣懲的考評依據[3]。如此可以促進藥房工作人員的工作規范性、積極性和從業主動性。

3處方審核

眼科醫院專科門診日均調劑處方量上千張,工作量大。目前藥房已全面實現藥品的信息化管理,配發藥系統直接與醫生工作站、收費處聯網,實行處方預配候取模式,保障了門診患者方便、快捷取藥。這種無紙化流程,大大加快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患者的體驗,也方便了藥師的處方審核與分析工作。3.1劑型、劑量審核眼科醫院作為專科醫院,大部分藥品為滴眼液,眼膏劑等眼用制劑。藥品也以人工淚液、眼部感染用藥、眼部抗炎藥為主。這使得藥品調劑具有劑型簡單,劑量較少,類似病情同藥品使用率高等特點。在日常的藥品調劑工作中,這種范圍越少,重復越多的藥品調劑工作,越容易發生混淆。比如有成分相同,劑型不同的更昔洛韋凝膠與更昔洛韋滴眼液;有成分類似、重復使用的藥品,如同一處方同時有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和妥布霉素滴眼液(托百士);還有成分相同,商品名相似,處方中劑量并未標明的,如玻璃酸鈉滴眼液(潤怡,0.4ml∶0.4mg,0.1%)和(潤麗,0.4ml∶1.2mg,0.3%);也有處方用量超標的:如球結膜下注射,處方中一次注射量超過1ml。遇到這些易混淆易差錯的情況,藥師應立即與醫師溝通,確保用藥準確。3.2配伍禁忌和不良反應審核。眼科疾病的發病局部性容易讓人忽略藥物配伍禁忌的產生。藥師應仔細審核每張處方上的藥品,檢查有無配伍禁忌和禁用人群。如甘露醇注射液不能和其他藥物混合使用;含多價金屬離子的眼藥,如珍視明、硫酸鋅等,不宜與四環素、新霉素等眼藥同用,以免生成不溶性絡合物而影響療效;甲氨喋呤片和沙利度胺片孕婦禁用;青光眼的患者若有磺胺類藥物過敏時禁用布林佐胺滴眼液與醋甲唑胺片等。還有不良反應方面,一直都是藥學服務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門診窗口調劑時要對患者,特別是老人、兒童、孕婦等患者,要對其詳細交代藥品不良反應(ADR)。例如如FK506(0.05%他克莫司滴眼液)可能會引起結膜輕度充血和灼熱感;環孢素滴眼液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會使睫毛脫落等。在不良反應方面,還需注意眼科局部藥物與全身藥物之間的不良反應[4],尤其是在服用心血管系統藥物的患者。如鹽酸苯呋洛爾滴眼液禁用于β受體阻滯劑全身給藥的患者,它對腎上腺素有阻滯作用,可能導致患者低血壓。這些都需要藥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熟悉常見藥品的說明書,學會收集藥品的最新資訊,充分的進行自主學習和總結歸納。除了藥師個人的審核,藥房還可以通過用藥管理、抗菌藥物管理和處方點評等數個數據庫模塊對醫院藥品處方進行監控,對處方配伍禁忌進行分析、預判和設定,一旦發現有相關問題,及時與相關部門和科室進行溝通,促進了臨床合理用藥。

查看全文

醫學生眼科學教育問題

1課程模式

理想的醫學教育課程應該定位于精英培養,課程模式多樣,不斷推陳出新,重視醫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積極引進新版教材和學科前沿的參考資料,配備優秀教師主講八年制的課程,加強遠程教育合作,提供交流培養機會。適當增加高技術含量的部分知識內容,如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診療的發展動態,屈光手術、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發展以及顯微手術的應用等。結合國際眼科學教育課程(InternationalCurriculaofOphthalmicEducation),積極借鑒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從基因到社會”課程的設計框架,將整體課程設計與臨床實踐需要相結合,努力實現醫學預科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有機銜接。合理安排臨床技能培訓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時間,給予醫學生更多參與人生規劃、設計的機會,有利于今后順利完成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角色轉換。

2教學方法

我國醫學教育長期以來教學模式單一,定位于知識傳承,強調醫學知識的掌握多于啟發,對醫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不足,致使醫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醫學生的眼科學教學過程中,推廣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如臨床技能模擬教學、標準化病人教學、網絡教學、雙語教學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采用多媒體等形式,開展課堂互動式、討論式教學,引入并培養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思維,進行發散式思維訓練,有利于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臨床實踐能力、自學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研究能力、溝通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使醫學生對眼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進一步提高。

3教學評價體系

規范、系統的臨床培養包括:熟悉臨床工作流程、規范化書寫醫療文書、各種臨床技能的培訓、互動型教學查房模式、制度化的實習小講座、雙語教學、課后拓展和出科考核等。理想的考核方法不應僅以分數為依據,而應在關注醫學生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知識整合、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核評估以及情感、思維、能力的評價。在保持傳統的理論終末考試的基礎上,將臨床見習和PBL教學納入評估范圍,引入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建立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綜合評估模式及一定的淘汰制度。定期對指導教師進行這方面的培訓,確定統一標準使評估相對公平和公正,并在臨床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我們在眼科教學中應整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對眼科醫學生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提高眼科教學質量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進行初步探索和嘗試。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診斷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診斷;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診常規涂片檢查,將臨床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輕癥患者進行局部清創、碘灼、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兩性霉素B眼水點眼,qid,口服斯皮仁諾0.2g,qn。視病情輕重及變化調整用藥種類、數量及給藥方法。結果:18例痊愈,2例惡化手術治療。結論:FK的首診涂片檢查是FK明確診斷的捷徑。清創、碘灼及抗真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使絕大多數早期輕癥FK患者臨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我國從事農業人口多,眼角膜農業性外傷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國占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們對在我院確診的20例輕癥FK患者的診治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3~2006年在我院門診涂片檢查發現真菌菌絲而確診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為早期輕癥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56歲,平均41歲,均為單眼。農民15例,其他人員5例;植物性外傷16例,非植物性外傷3例,不明原因1例。

查看全文

那他霉素治療角膜炎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那他霉素真菌性角膜炎臨床應用

論文摘要:那他霉素是一種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真菌抗生素,是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藥物。參考近年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對那他霉素的作用機制、抗菌活性及其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Keywords:natamycin;fungalkeratitis;clinicalapplication

Abstract:Natamycinisapolyenemacrolideantifungalantibioticandisaneffectiveagentintreatingfungalkeratitis.Thisreviewsummarizesthemechanismofa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atamycinbyreferringtotherecentliterature.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是致盲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和導管手術的廣泛開展及艾滋病的出現和傳播,使得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幾率增加,FK發生率逐年升高。自然界中真菌種類繁多,目前報道的感染人類角膜的真菌有70余種,鐮刀菌菌屬和曲霉菌菌屬是我國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屬[1-3]。那他霉素(natamycin,NTM)又稱匹馬霉素,屬于多烯類大環內酯廣譜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療FK。現將NTM治療FK中的應用作一介紹。

1NTM治療FK的實驗研究

查看全文

臨床醫學專業五官科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五官科教學教學手段整體觀念

[論文摘要]臨床醫學專業五官科教學應突出專業特色,強化操作技能,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整體觀念。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儀器設備,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在短時間內掌握好本學科知識點。

一、依據專業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

五官科教學應嚴格依據教學大綱、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臨床將書本內容進行精簡。以五官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為主要教學內容,做到精選、精講,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把重要知識點學到手。眼科教學中,應以“三炎”——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二障”——白內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傷與急救為重點。耳鼻咽喉科應重點突出“三炎”——鼻竇炎、扁桃體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聾”——各類耳聾及喉梗阻。口腔科應將牙體和牙周組織疾病——齲齒、牙髓炎、牙周炎作重點講解。確定好教學內容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和診療原則。在此前提下組織教學是每位老師應該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大多數學生對內、外科等“大學科”感興趣程度要遠超過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學科”。五官科學屬于小學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幫手輔助教學。在講授緒論時,教師要力爭在第一時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喜歡這門學科,甚至產生愿意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想法。課堂中可詢問一些五官科常識問題,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淚”、“七竅流血”原因何在?人眼為什么能看物體?耳朵是怎樣聽聲音的?吃飯時為什么不要說話?要強調五官是每個人生命質量的保證,讓學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紹準分子激光手術治療近視、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突發性耳聾的治療等技術,以能給患者恢復光明、聽力、嗓音的成就感來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正確全面的認識五官,從自身的生命質量出發,將學習五官科學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態度。

查看全文

醫務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

××市人民醫院七病區兼眼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工作三十多年來,忠實履行著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作為眼科醫生,她數十年如一日,尊敬每個生命,每只眼球,從未與病人發生任何爭執,從而使自己在醫患關系空氣緊張的氛圍中,依然締結了極好醫患和諧關系,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依賴與贊譽。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從步入神圣的醫學學府的那一刻起,劉曉娟同志就深知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重大使命。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每天面對若干張被眼疾折磨的痛苦面孔和無數失去光明的患眼,聽到的是呻吟,見到的是焦躁,感到的是煩惱,也許職業的特殊性,會使我們中的部分人淡漠了同情心;但是,從醫以來,她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我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的同等位置上,學會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一直以“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設想去指導自己的言行,并且不論職位高低,不管貧富貴賤,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醫療權利和醫療的渴望,對所有病人都以敬語尊稱,以真誠的微笑減輕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以完美的解答讓病人輕松的回家,不僅注意解決患者自體的痛苦,同時關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特別是醫藥購銷領域不正之風盛行時,她能時刻警醒自己,要恪守醫德不為所感。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合理用藥,合理收費,科學治療,從不為了獲取個人的不當利益而去損害患者的利益,力求以最經濟,最實惠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效果,當一些病人以物質形式表達感激之情,則向他們致謝并耐心解釋,最后婉言謝絕。當有時為了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慮時,則在術后或出院時退還。而且都是悄然退還,從不聲張。多年來,已婉拒“紅包”數千元。她覺得這是一位救死扶傷職業者起碼必須具備的品德。

她作為一名醫生,同樣具備了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她沒有像老師那樣桃李滿天下的驕傲,也沒有明星那樣耀眼的光環,更沒有其他特殊行業豐厚報酬的喜悅,有的是年復一年重復著的單調和枯燥的工作;一個接著一個終身不斷的學習與考試,既沒有天與黑夜之分,也沒有雙休的概念,常常遠離節假日的歡聲笑語和親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堅守在病人的身旁。她對自己的這一職業選擇,從來無怨無悔,從醫以來一直堅持在臨床第一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數年如一日,急為病人所急,想為病人所想,隨叫隨到,從不推諉病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節假日幾乎很少休息。盡管如此,但她覺得雖苦猶甜,生活的既充實又快樂。醫療衛生事業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憑一顆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實行救死扶傷的,同時擁有精湛的醫術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濫竽充數的醫者常使病人遭受更大的傷害,從醫以來,她一直保持良好的繼續學習的習慣,持之以恒地鉆研專業知識,及時了解國內外新進展、新動態,經常走出去,請進來,不斷開拓視野,關于總結經驗,收取教訓,積極撰寫論文。近十年來,撰寫了十多篇專業論文,相繼在省級以上雜志上發表。一貫保持嚴謹務實的態度,養成了對工作極端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作風,認真、仔細、耐心診斷、治療每一個病例,及時糾正了多例他院甚至是三級醫院的漏診和誤診病例。在與病人充分溝通并取得理解的基礎上,她與科內同事團結協作,不斷開展新技術、新療術,取得了可喜的業績,使我院眼科在周邊地區同級醫院的診治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為造福于當地百姓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劉曉娟同志,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從事著平凡的眼科專業,數十年的從醫生活,無驚人的成功壯舉,也無耀眼的光環榮譽,唯有一份執著,踏踏實實做人,只有一份追求,那就是:踏踏實實做人,端端正正行醫。

##,市人民醫院七病區兼眼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工作三十多年來,忠實履行著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作為眼科醫生,她數十年如一日,尊敬每個生命,每只眼球,從未與病人發生任何爭執,從而使自己在醫患關系空氣緊張的氛圍中,依然締結了極好醫患和諧關系,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依賴與贊譽。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從步入神圣的醫學學府的那一刻起,劉曉娟同志就深知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重大使命。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每天面對若干張被眼疾折磨的痛苦面孔和無數失去光明的患眼,聽到的是呻吟,見到的是焦躁,感到的是煩惱,也許職業的特殊性,會使我們中的部分人淡漠了同情心;但是,從醫以來,她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我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的同等位置上,學會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一直以“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設想去指導自己的言行,并且不論職位高低,不管貧富貴賤,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醫療權利和醫療的渴望,對所有病人都以敬語尊稱,以真誠的微笑減輕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以完美的解答讓病人輕松的回家,不僅注意解決患者自體的痛苦,同時關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特別是醫藥購銷領域不正之風盛行時,她能時刻警醒自己,要恪守醫德不為所感。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合理用藥,合理收費,科學治療,從不為了獲取個人的不當利益而去損害患者的利益,力求以最經濟,最實惠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效果,當一些病人以物質形式表達感激之情,則向他們致謝并耐心解釋,最后婉言謝絕。當有時為了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慮時,則在術后或出院時退還。而且都是悄然退還,從不聲張。多年來,已婉拒“紅包”數千元。她覺得這是一位救死扶傷職業者起碼必須具備的品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