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體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22:30: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療體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療保險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各國的醫療保險體系究其實質都是政府安排與市場機制的某種混合體,政府作用權重的大小以及政府介入的途徑在事實上塑造了不同模式的醫療保險體系。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政府與市場組合是最理想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明確是什么因素決定了一國醫療保險體系中政府和市場的定位。本文將綜合歷史的和靜態的視角,深入研究英國和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以期很好地理解是哪些因素、以何種方式決定了一國的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險體系中的角色定位,由此對中國醫療保險體系問題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醫療保險體系,醫療保險,政府,市場
一、引言
無論是從世界范圍來看,還是從歷史來看,綜合商業醫療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在內的醫療保險體系總是政府干預和市場制度的某種組合,但是研究者對政府與市場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一直有所爭論。NeudeckandPodczeck(1996)指出,政府擔當保險人,提供某種形式的社會醫療保險,或者在由市場提供醫療保險的同時建立強制性的共濟基金等措施,可以在滿足效率要求的同時,實現一定的再分配功能。亦有研究表明,社會醫療保險削弱了家庭進行預防性儲蓄的動機,從而平滑了其一生中的消費,帶來了福利改進(Chou,Liu,andHammitt,2003)。但是,BlomqvistandJohansson(1997)的研究表明,在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同時面臨道德風險時,“政府市場”體系任一均衡解的效率總是嚴格地低于純粹商業保險體系的均衡解效率。而Feldstein(2005)的研究則表明,社會保險在美國并沒有改善窮困人口對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亦即其一直被眾人所期許的再分配功能還有待商榷,同時,此類計劃可能造成行為扭曲,并難以實現動態效率。也有學者認為,政府主導建立社會醫療保險體系,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是,政府機構的官僚作風以及其對病人愿望的低響應度卻是周知的、難以克服的弊端(NeudeckandPodczeck,1996),而且會受到可用資源的限制;對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而言,政府建立并運作一個有效、高質量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可能比其對商業醫療保險市場實施有效監管的難度更大(SekhriandSavedoff,2005),因此,市場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體來看,已有的研究往往是基于對市場或政府的評判推出另一方的作用范圍,在方法論上遵從實證主義、在本體論上奉行規范主義。盡管很多學者認識到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定位以及醫療保險體系的具體模式與一國自身特殊的社會環境、社會組織等因素有關,但是,對于現有醫療保險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決定因素的系統性研究卻相對缺乏。例如,現有文獻并沒有很好地解釋各國醫療保險體系之間的差異為什么會存在,以及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由SekhriandSavedoff(2005)的研究可以推斷,商業醫療保險在一國醫療保險體系中重要性的上升與該國財富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發育的逐步成熟相關,但是,這至多只能解釋目前許多轉軌經濟中出現的普遍趨勢——政府在醫療保險體系中的融資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商業保險的重要性日漸上升,而很難解釋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模式為什么會有顯著的差別。
一個典型的對比即是英國和美國。在英國,醫療保障的受益資格被認為是一種普遍的公民權利,由政府出面組織制度化的全民健保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NHS),商業醫療保險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一些支付能力較高的個人為了確保能夠及時地獲取所需的醫療服務,會選擇到私立醫院就診,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提供相應保障。而美國則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建立全民社會醫療保險體系的工業化國家,近70%的人口通過雇主安排的商業醫療保險計劃或個人直接購買的醫療保險獲得保障,政府只是扮演“補缺”的角色,針對市場失靈的領域——老年、傷殘及貧困人口——出面組織社會醫療保險,同時,其社會醫療保險的大部分運作主要依靠已有的市場機構實施,醫療保險市場所受到的監管也是最為松散的,可以說,自由競爭的市場在美國醫療保險體系中占主導地位。那么,在自由主義發源地的英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像在美國那樣對強制性全民醫保計劃的抵制?為什么只有在美國才會形成高度自由主義的醫療保險體系?為什么在美國建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努力一直不能得到成功?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可以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一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成因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醫療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對醫療保險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醫療保障;醫療改革;服務體系
論文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等方法探討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剖析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障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及政策建議。認為,要使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得到改善,需要政府部門投入資金,加大管理力度,特別是不斷擴大中國城鄉覆蓋面,仍是推動醫療保險體系不斷完善的當務之急。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外國醫療保險體系研究論文
一、英美醫療保險體系成因研究
(一)英國
全民健保制度在英國的建立和發展,可以說是取決于英國政治文化的特點以及其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體系的歷史發展軌跡。
1.社會經濟發展路徑使得對社會福利問題的政府干預在英國有更好的社會接受性
在英國本土,長期彌漫著緊張的氣氛,特別是在漫長的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時期,因圈地運動而出現的大量流民以及社會結構分化的加劇嚴重地威脅到社會秩序,各種非政治的暴力行為、騷亂和起義始終沒有停息過。統治階層對“秩序”的強烈渴望以及民眾對賑濟的要求,都促使政府伸出“扶持之手”,開始立法濟貧,父權主義由此滋生出來。所以,到20世紀初,當英國朝野意識到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然威脅到英國在世界的地位時<u(汪行福,2003),不難理解,“政府越來越被認為是有適當的職能,甚至有義務不僅解除窮人,而且解除社會所有階級的緊張與痛苦……通過各種社會援助機構為那些接受貧困救濟的人提供一個固定服務的做法已被認為是不夠的了”(汪行福,2003)。同時,費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社會理論的發展為英國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對整個社會生產和全體勞動力實行了準軍事化的集中管理和統籌調度,甚至對主要生活用品實行了全員定量分配。這種“公平分享”的“大鍋飯”原則非但沒有降低生產效率,反而使英國社會各階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一致。根深蒂固的貴族家長制理念和政府干預的良好效果大大增加了政府干預的社會接受性。
(2)戰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為NHS奠定了基礎
城鎮醫療保障體系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現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的單一性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是醫療保險改革的唯一出路,它適應我國目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水平,符合醫療需求本身的客觀規律,有利于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充分體現社會醫療保險的性質。同時,它是目前以“低水平,廣覆蓋”為原則的“個人帳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基本醫療改革方案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應當是以基本醫療保險為基本保證、職工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為延伸,商業醫療保險、互助醫療基金、老人醫療專項基金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綜合醫療保險體系。
【關鍵詞】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單一性弊端/多層次體系
【正文】
中圖分類號:F84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448(2000)01-0050-04
一
現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一方面缺乏對醫院和個人的有效約束機制,造成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國家和企業負擔加重;另一方面,又沒有覆蓋到非公有制單位的職工,使非公有制職工無法享受到醫療保險待遇,滿足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需要。這些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使得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難以為繼,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那么,到底用什么樣的制度來替代50年代建立起來的單一的、高保障、低覆蓋的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呢?是用另一項單一的醫療保險制度來代替,還是用一個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來代替?很顯然,建立多層次的城鎮醫療保障體系應該是醫療保險改革的唯一出路。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分析論文
摘要: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是實現全民醫保、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文章以構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為切入點,對當前試點地區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健全完善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構建;路徑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sanimportantmeasuretoachieveuniversalhealthinsuranceandsocietyharmonization.Takingthebackground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astheentrypoint,andonthebasisofsurveyingandanalyzingthecurrentproblems,theauthorputsforwardtheroutechoiceinconstructingandperfecting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nthenewperiod.
Keywords:urbanresident;medicalsecurity;construction;route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底線公平理念引入全民醫療保障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全民醫保”目標提出之前我國醫療保障itl0度的公平性問題;“全民醫保”目標的提出緩和了制度缺失帶來的不公平;“全民醫保”的內涵需要新的公平理念;“全民醫保”目標下的底線公平理念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平始終是社會發展中的熱點話題、44.8%的城市被調查者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缺失的情況相當嚴重、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是面向不同的人群階段性地逐步發展起來的、2003年開始試點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現出較快的發展速度、“全民醫保”目標提出之際,正是我國新一輪的衛生體制改革醞釀之時、“全民醫保”目標有著更為豐富的制度內涵、在改革的初期,我國并沒有形成以全民為視角的改革思路、各級政府都清晰地表達出了籌資的責任、底線公平理念有著制度建設中的現實性與前瞻性雙重意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全民醫保”目標的提出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解決了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不足引發的公平問題,但是多種醫療保障制度并存將引發新的不公平問題。建議將底線公平理念引入“全民醫保”目標下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中,強調政府的基本責任,在追求適度公平的前提下同步發展多種醫療保障制度,實現醫療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醫療保障全民醫保公平
公平始終是社會發展中的熱點話題,作為社會保障制度之一的醫療保障制度,公正是其存在的理念基礎。然而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長期呈現出的碎片式制度結構,卻與公平性目標相距甚遠。2007年7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會議,總理指出:“目前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較快,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條件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這標志著我國政府決定以解決城鎮非從業居民的醫療保障為突破口,開始“全民醫保”的建設進程。這不僅意味著醫療保障制度從局部人群享有擴展到全民覆蓋,同時也必然引出一個現實性與理論性并俱的問題,即該用何種公平的理念指導這次醫療保障制度變革,如何用一種恰當的公平視角來均衡多種制度并存帶來的各種差異。
1“全民醫保”目標提出之前我國醫療保障itl0度的公平性問題
長期以來,對于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質疑不絕于耳,該制度的主要癥結表現為保障的覆蓋面不足,大量人群游離于醫療保障制度之外,暴露出了保障制度“有或無”層面上的公平問題。2003年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城鄉共有30%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是疾病或損傷,與此相呼應的是,79.1%的農村被調查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44.8%的城市被調查者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缺失的情況相當嚴重。
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是實現全民醫保、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文章以構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為切入點,對當前試點地區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健全完善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構建;路徑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0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①。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強化責任完善城鄉居民醫療衛生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城鎮醫療保險制度存在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統一的醫療保障管理系統已建立、建立了合理的醫療保險基金籌措機制和醫療費用制約機制、形成了有效制約與激勵相結合的醫療保險新機制、醫療保險水平不高,個人負擔重、醫療費用上漲過快、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繼續深化醫療機構改革進程、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制度、解決好藥品虛高定價問題、整合醫療資源,建立全民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擴大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的使用范圍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日益高漲的醫療費用問題,醫療保險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欠缺與效率低下等問題日益困擾著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這是由于醫療保險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由于醫療保險所面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遠遠高于其他形式的保險,所以如何設計一套合理的制度將它們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醫療保險不至于陷入危機之中而瀕臨崩潰,一直是醫療保險制度設計的目標。
關鍵詞: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問題。
醫療保險又稱為健康保險或疾病保險,是指通過國家立法,按照強制性社會保險原則和方法籌集、運用醫療資金,保證人們公平的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的一種制度。2009年4月2日,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黨中央國務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這份耗時近3年、廣泛吸取國內外經驗的新醫改路線擯棄了此前改革過度市場化的做法,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不斷增加投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一、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1、統一的醫療保障管理系統已建立。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構筑及途徑抉擇探究論文
[摘要]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是實現全民醫保、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文章以構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為切入點,對當前試點地區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健全完善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構建;路徑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0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醫療集團老年護理體系建設論文
1老年護理概念
老年護理沒有統一的概念,老年護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個方面,護理的地點不僅在醫院,還可以在家和老年養老機構,可以由專業的醫護人員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還需要親人、志愿者等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心。
2老年護理現狀
2.1現有老年護理模式
目前我國城市老年護理大致有居家護理、社區護理及機構護理3種模式。
2.1.1居家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