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審美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00:18: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審美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裝飾藝術審美價值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抽象中的冥索;滿密中的游走;共性中的宣敘;均衡中的歸并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多數學者把伊斯蘭紋飾藝術發達的原因歸于伊斯蘭教的偶像崇拜戒律、伊斯蘭藝術善于用線,彎曲柔韌的線條貫穿于整個紋飾畫面、伊斯蘭藝術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和諧、統一、均衡、寧靜。特別是在建筑和織毯工藝方面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伊斯蘭裝飾藝術審美特征
論文摘要:以《古蘭經》為源泉的伊斯蘭教在伊斯蘭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它左右著文化和藝術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維和信仰使伊斯蘭裝飾藝術無比發達,并呈現出抽象、滿密、規整和均衡的審美趨向。
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中談及伊斯蘭教時說:“從天性上看,伊斯蘭教徒不算是講究藝術的民族。雕工師傅、畫家、瓷磚的設計師,只是為打破清真寺墻上的單調,才動手搞點裝飾?!雹俅嗽捗黠@失之偏頗。原因有三:其一,沒有客觀地認識到伊斯蘭教發展過程及其同時伴生的開放文化觀,使伊斯蘭藝術廣泛吸納了各民族業已取得的藝術成就,從而營造出富有伊斯蘭特色的藝術形式這一歷史事實。其二,過于草率地判定伊斯蘭裝飾藝術不存在深層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向度。其三,沒能洞悉以《古蘭經》為源泉的伊斯蘭教使伊斯蘭裝飾藝術呈現出特有的宗教韻味。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出比較公允、明確的辨析。
實際上,伊斯蘭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裝飾藝術中。而伊斯蘭裝飾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清真寺建筑的墻面裝飾以及織物、陶瓷、金屬、玻璃等器皿的紋飾上。其美學原則既區別于西歐和中國,又區別于猶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藝術,其內在的文化動因使之呈現出以下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新媒體藝術審美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精神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制度維度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與傳統藝術相同,新媒體藝術總是把情感作為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方面進行闡釋、人的主體性的解放維度、人的主體性的體驗維度、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現代性毫無疑問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眾多藝術門類中,20世紀末誕生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關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關學方法和原則,形成了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主要體現在其突顯的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這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維度中又分別包含有機聯系的若干個重要維度。在精神性維度中,新媒體藝術又包含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解放維度、體驗維度;在制度性維度中包含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和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維度分析,對于我們理解新媒體藝術在當代的復雜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現代性審美維度;精神維度;制度維度
新媒體藝術誕生于2O世紀末,它是以科技發展和全新傳媒技術為基礎,將人類藝術靈感和理性思維融合為一體的、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創作完成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新媒體藝術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它體現了藝術家們在技術和機械化的工業文明層面上,試圖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觀念相結合去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并用新方式去重新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體藝術在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盡管它吸納了音樂藝術、繪畫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以及行為藝術等多種藝術的構成要素與表現形式,然而由于它對高科技的依賴和對新型媒介的依托,使得它與傳統藝術之間有了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突出地表現在: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美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美學方法和原則。這就為我們能夠從現代性角度對新媒體藝術審美維度的一些問題進行闡釋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依據。
由于新媒體藝術還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之下,因而它的審美維度是一個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作出簡單窮盡解釋的問題。所以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所包含的相互關聯的兩個基本審美維度,即: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
舞蹈藝術及審美論文
[摘要]舞蹈區別于其它藝術門類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它是以展示心靈與情感世界為宗旨的人體文化,且具有以人體本身為質料的特性。在現象學的維度與層面上,舞蹈的審美相關于人體的存在及其游戲,其所關涉的質料-形式、身體性及旨趣等特質,遮蔽了舞蹈自身。舞蹈自身就是一個世界。唯有通過去蔽,通達舞蹈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與其相關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敞開。
[關鍵詞]人體審美舞蹈藝術
舞蹈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門類之一,它“以人體為質料,以動作姿態為語言,在時間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間的形式來表達思想與情感”。[1]情感是舞蹈的核心,舞蹈是審美情感的載體。本文基于存在論現象學的視野,對舞蹈展開審美關切,使之去蔽,從而走向舞蹈自身的世界,顯現舞蹈藝術自身的本性。
一、人體的存在及其游戲在不同的社會歷史境域下,舞蹈的選材、表現主題及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與發生具有社會性。
舞蹈自身所持有的社會性,單從舞蹈本身,我們難以直觀。我們需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境域中加以關照,才能獲得某種社會性。不同的舞蹈作品相關于特定歷史境域中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狀態和技術水平。如原始舞蹈(狩獵舞、勞動生產舞等)敞開的是一個茹毛飲血,人類與大自然、猛獸搏斗,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遠古時代;而盤鼓舞、巾舞等的出現則是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世界的反映;軟舞、健舞及龜茲樂舞展示的乃是一個國力強盛、社會充盈、外交發達的社會世界。
在現象學的語境下,舞蹈的社會性受制于歷史性此在。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形態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現樣態”。[2]舞蹈產生初期,自然對人的規定是絕對性的。這一時期的舞蹈(狩獵舞、勞動生產舞等)一般都是對狩獵及勞動生產過程等的再現與摩仿,充滿著粗獷與野性的特征??植?、血腥、殘酷、昏暗的場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場的自然的強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對自然頂禮膜拜。商周時期,人的主體意識開始生發和覺醒,人試圖沖破自然對人的規定性,人開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如巫舞,先前只是娛神的舞蹈,此時也成為娛人的舞蹈,并越來越看重舞蹈技藝本身。至漢,天下一統,社會穩定,反映在舞蹈上為盤鼓舞的出現,盤鼓舞的場面壯觀,舞蹈動作難度高,既要掌握好力度,又要控制好身體,以達到高縱輕躡的舞蹈要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宗教盛行,舞蹈成為宗教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缺乏生動向上的氣象,舞蹈的發展趨向于形式和細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細琢。工于技巧、服飾華麗、舞風柔曼、纏綿婉轉是這一時期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
歌唱藝術審美論文
摘要:從歌唱藝術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運用音樂美學的思想和方法,對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筆者認為:歌唱藝術審美就是歌唱者對聲樂藝術美的一種心理感受。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一個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審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和美的音響的創造者。歌唱藝術是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及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它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其審美功能與價值,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歌唱者只有從歌唱聲音、音樂感覺、情感表現、藝術形象等方面去領悟和體會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聲音與情感融為一體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緒,才能使歌唱藝術富有生命力,并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歌唱藝術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梢姡璩囆g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幼兒藝術審美激勵教育理念論文
一、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價值評價
1.藝術審美課程的研究,可以引領教師不斷學習和深入領會有關幼兒美術、音樂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藝術教育,為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出科學、有效的教育行為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平臺。為逐步培養一支有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研究型的教師隊伍奠定了基礎。
2.藝術審美課程的研究,使得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適應幼兒發展的需要,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審美感受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3.藝術審美活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進幼兒藝術教學的內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統、有效,內容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我園藝術特色課程的建構,為幼兒園幼兒藝術領域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踐研究經驗。
二、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階段進程
本課題的研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音樂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特點文化功能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文章從音樂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質教育中的滲透等三個方面,就音樂文化發展的特點及其對音樂教育的影響闡釋了作者的觀點。
音樂是一種特定屬性的文化,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質等方面均可起著重要的輔助促進作用,具有輔德益智和審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樂藝術教育在學校審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藝術素質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我國應試教育條件下,不僅音樂教育的應有地位受到許多學校、家長和學生不同程度的忽視,而且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的上述功能的發揮。素質教育觀的確立和實施,為確立音樂教育應有地位奠定了基礎,也為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西方,音樂教育向來被十分重視,西方教育界從六個方面明確了音樂人類學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一種基本形式;(2)學習音樂是學習世界上各民族的獨特藝術;(3)學習音樂是學會學習過程;(4)學習音樂是學習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力;(5)學習音樂是學習的基礎;(6)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這六個方面實質上是將音樂作為文化來認識的,對于音樂教育是一種更為全面的定位和認知。多年來我國教育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展的情況,尤其是音樂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難以跟上21世紀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美國政府頒布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明確規定:藝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并斷言:“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視藝術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才能促進人性的發展與完善。①
音樂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學校的音樂藝術教育是基本素質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音樂藝術教育具有輔德益智功能;積極推進音樂藝術教育事業,也是推動我國21世紀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它對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媒體藝術的現代新審美特征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性毫無疑問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眾多藝術門類中,20世紀末誕生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關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關學方法和原則,形成了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主要體現在其突顯的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這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維度中又分別包含有機聯系的若干個重要維度。在精神性維度中,新媒體藝術又包含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解放維度、體驗維度;在制度性維度中包含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和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維度分析,對于我們理解新媒體藝術在當代的復雜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現代性審美維度;精神維度;制度維度
新媒體藝術誕生于2O世紀末,它是以科技發展和全新傳媒技術為基礎,將人類藝術靈感和理性思維融合為一體的、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創作完成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新媒體藝術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它體現了藝術家們在技術和機械化的工業文明層面上,試圖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觀念相結合去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并用新方式去重新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體藝術在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盡管它吸納了音樂藝術、繪畫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以及行為藝術等多種藝術的構成要素與表現形式,然而由于它對高科技的依賴和對新型媒介的依托,使得它與傳統藝術之間有了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突出地表現在: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美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美學方法和原則。這就為我們能夠從現代性角度對新媒體藝術審美維度的一些問題進行闡釋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依據。
由于新媒體藝術還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之下,因而它的審美維度是一個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作出簡單窮盡解釋的問題。所以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所包含的相互關聯的兩個基本審美維度,即: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
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精神維度
當代藝術審美理想論文
當代美術作品是否要美,老前輩蔡若虹先生曾在1996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美術作品一定要美》的文章,早就肯定過這個問題。指出只有美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才具有強盛的生命力,才符合時展的主流。時隔多年,藝術界依然缺乏美的時代強音,缺乏匡正抑邪,旗幟鮮明的主旋律,任憑西方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泛濫,民族傳統精神被分割和瓦解,呈現為群龍無首,良莠齊長的繁榮而又雜亂的局面。
王仲先生在2001年第7期《美術》上發表了《重振人類藝術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偉大審美理想》一文,是針對時弊,在繁菜而又紛亂喧囂的中國藝壇燃放起一個令人振聾發聵的大爆竹。他以大無畏的精神、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從人道主義,從人類正義進步,向往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陽光這一觀點出發,旗幟鮮明地把許多人藏在心里,想說又不敢說的美好話題,正義之辭重新提出。這一正確審美理想的重提,更充分地說明了當代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真善美統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藝術作品如果否認了美,失去了美,最終必然滑向假丑惡,使逆反一切傳統文化道德,追求病態扭曲,追求驚世駭俗的怪異表現得逞,讓絕對張揚個人主義的胡作非為占領藝壇,最終將藝術導向滅亡,把人類引向滅亡。
愛美是人類的本性,人類通過觀察或品嘗作出比較,使感覺到的均衡、和諧、真善、生動產生好感、快感、美感,產生興奮愉悅,激發人向往健康、向往生活、向往發展、向往前進。
美和丑是對立統一的審美觀念,人類的審美觀點是隨著人類的文明史發展和升華的。在審美史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劃分為三大派系:即美是主觀的;美是客觀的;美是主客觀的統一。美是自然的存在,人類生存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一切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陽光,有利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是藝術家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審美材料。藝術美是藝術家根據這些材料進行藝術再創造所產生的美,它應該達到比自然美更美的境界,俗話說:“風景如畫”“美如畫”就是這層意思。
繪畫作品中的美是通過作品的內容、形象、形式、功夫(即術),思想、學養、意境來體現的,同時又摻合了畫家的主現意識和傾向性,所以,繪畫作品的美又體現為淺層次的“表象美”、“形式美”,又包含于深層次的“內在美”、“本質美”。忠實于自然的即謂寫實主義,比喻之書法,即是楷書;在自然的基礎上加以升華結合浪漫的,為浪漫主義,可比作行書;此外,抽象、意象、變形、似與不似等均可比作草書、篆書,但不管是楷書、行書、草書、篆書,不具有表象美,就應具有本質美。繪畫作品還有雅與俗,新與舊的區分,雅與俗、新和舊都是相對統一的,都具有時代性,藝術美也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其中。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諸君莫奏前朝曲,愛聽新翻楊柳枝”。新舊代謝,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天經地義,亙古不變。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但新必須是美的,而美不一定都是新的。前段時期美術界的原始風,傾向反樸歸真,是越古越時尚,愈久愈新潮,原始的巖畫,良渚的文化,殷周的青銅,漢代的瓦當,都是新潮者的至寶;敦煌的壁畫,在當時都是民間畫工,下里巴人的東西,而現在,那個文人雅士敢說它俗?是什么原因,因為這些古老的文化藝術中具有強烈的民族傳統之美。這些年“連、年、宣”不香了,代之而起的是農民畫,兒童畫,很多專業畫家反樸歸真進去,有多少美、多少價值?我不說,且待時日。
陶瓷藝術審美管理論文
摘要指導藝術創作的審美意識的形成應當是藝術家對藝術傳統、對人類文明的歷史,對藝術家所處時代的思想、情感、觀念充分了解與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思考的結果。陶瓷藝術的審美觀是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沖擊人的審美觀念,本文就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特征,陶瓷藝術的時代性和民族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陶瓷藝術;審美意識;與時俱進;
一.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特征
通常情況下,審美意識得以相對獨立的發展也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相對獨立的精神生產部門和生產者,并使得審美領域規律性的認識獲得了獨立而迅速的發展,以至于審美意識從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中分離出來,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作為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既遵循這種發展規律,同時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性。
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經濟狀況以及文化特征都有重要的關系,它影響決定了古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并造就了古代藝術家審美意識各個方面的特征,傳統的審美意識與整個社會背景、文化觀念長期保持了一種交融滲透、渾然一體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陶瓷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自始至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情感。
由于陶瓷藝術與生活的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關系,社會的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藝術形態的不斷變化發展,使陶瓷藝術形態不斷出現新的面貌,陶瓷的創造不具一格,陶瓷藝術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樣式;另一方面,社會生活方式的共時性差異也使陶瓷藝術的形態特色各異,陶瓷的樣式更趨多樣化。這種共時性的差異也是陶瓷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同特征的顯現.。
幼兒藝術審美教育論文
一激發幼兒豐富的審美情感
有人說:“我猶豫而又輕松,我的悲傷是晴朗的?!边@說明審美情感具有復雜性和情調性。由此可見,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忽視情感的獨特作用。同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明確要求“珍惜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因此教師在選擇作品時,還應盡量選擇一些適合以游戲形式開展的音樂,以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講話和示范——語言、體態、臉部表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同時還可以用表情、動作以及音樂或游戲中的規則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在打擊樂活動“咿呀咿呀呦”的教學目標中,要幼兒掌握|XX||XX|和|XXX|的節奏。為了能讓幼兒比較容易區分與接受這兩種節奏,教師可以把這兩個節奏形象地設計成農場的情景。在引導幼兒學習這兩種節奏時,運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訓練幼兒的節奏技能和反應能力。設計王老先生的農場里有一些小動物(小朋友輕輕“走”過去,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X|做“走”的動作),農場里的小動物給小朋友打招呼,(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做拍手的動作),咦,這邊還有其他小動物和我們打招呼呢,你也給他們拍拍手吧……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在情景游戲的表演中通過“走”和“拍手”的動作,在這個一體化運動中孩子們將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來區分|XX||XX|和|XXX|這兩種節奏,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審美創造性
兒童的藝術是童年生命的律動,是兒童內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達,審美教育是以無拘無束、輕松自由的方式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的內部精神自然地轉化為外部表現的活動,所以游戲是兒童藝術創造活動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設計、音樂舞蹈、音樂游戲等反映出他們對周圍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樂是表現藝術和表情藝術的統一,必須重視培養幼兒的音樂表現力,在音樂的演練過程中教師既要啟發幼兒根據對音樂的感受來表演動作,同時又要引導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達音樂感受,實現內在的認識構思活動和外在表現活動的統一,這對于發展幼兒在音樂舞蹈方面的創造性有重要的意義。如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曲子《春天》,然后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接著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做動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輕快飛舞的樣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樣子,音樂使幼兒情緒反應更加靈敏了。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也可以通過動作反映出來,即用身體動作創造性地把音樂再現出來。音樂游戲中,幼兒在教師啟發下能完整地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并根據樂曲的內容,自己設計動作個性情緒進行表演,從而發展創造力。
三結論
總之,幼兒審美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審美感知越充分,審美情感越豐富,審美理解就越深刻。幼兒只有對音樂有很好地感受和正確地理解并掌握了相應的音樂知識技能后,創造欲望的動機才會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