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7:40: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知識經濟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對經濟理論沖擊論文
關于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這個不爭的事實,人們正在越來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準確地認識知識經濟的定義、內涵、理論意義等等一系列學術問題,仍然是難題。人們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們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從現實和理論互動的角度對上述問題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從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資料表明: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于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于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于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于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么而是用什么生產,這里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數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并準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歷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這一偉大現實。我們認為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目前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二、知識經濟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沖擊知識經濟對經濟理論的沖擊首先是基礎理論。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必然要合理解釋和反映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新本質,從而在更新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基石上構建指導人類新的經濟實踐的經濟學。事實證明,經濟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初步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這種新經濟的沖擊。尤其突出的是貝克爾的人力資本論、發展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及一些管理性經濟學科,這不斷地加大著部門經濟學科和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分離。我們已經看到了知識經濟的現實,但我們用以解決問題的理論并非建立在這種現實基礎之上。這便是舊理論無所作為的必然。縱觀人類社會全部的經濟活動無外乎這樣兩個內容,其一是社會財富的創造問題,其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這里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核心內容是一定社會的財富是什么?如何實現這種財富的增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集中地形成了該社會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即價值理論以及增長理論。我們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新的社會財富是什么,如何創造出來,不能不看到,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總是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古代社會的錢物積累表現出的社會財富,及與之相應的注重農牧和戰爭掠奪的財富增長形式,到威廉·配第實質性地揭示出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創造中“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里的勞動成果是直接地表現為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財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萌芽的到來,重商主義堅定地認為商業貿易創造價值、增進社會財富。事實上商業貿易只是轉移現實的社會財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類經濟的核心,揭示了生產創造價值這一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實質。在資本主義進入典型機器大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馬克思完善和發展了勞動價值學說(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資本主義財富增殖的剩余價值學說)。這些理論集中說明的是在一定經濟時代里新的社會財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自然經濟時代,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人的勞動力,勞動也主要是人的體力勞動;工業經濟時期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先進的機械力,尤其是工業經濟的成熟期,以機器為主的機械力勞動成為社會財富基本的創造形式。新增加的社會財富完全是表現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價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會認可的多少都直接地決定于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技術的先進性。這使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價值論典型地表現為價值的技術決定論。當人類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反映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創造的勞動價值理論在新的生產方式中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首先,在現代化的企業生產中,人們認識到外在于勞動過程的知識性的管理也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學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創造價值的第四個要素。而管理正是隨著人們對企業自身性質認識不斷深化所形成的知識和信息,管理人員正是運用這些知識和信息,服務于生產過程而現實地增加產品的價值。美國德爾福集團甚至提出企業知識管理,認為這是現代企業成功的關鍵。指出“雖然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不是技術,但是公司將發現,它們在知識經濟中如果離開了知識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參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場自由競爭中企業所投入非生產性領域的大量廣告費、贊助費及各類社會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產領域,按勞動價值理論是不會創造價值的。現在恐怕沒有企業界的朋友會否認這方面投入的豐厚回報,在這些非生產性領域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處于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知識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對商品無論在價值大小以及實現多少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三,現在主要讓我們來看使工業經濟時代躍升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先導產業———信息產業。美國人不無自豪地指出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約占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的40%。如果你對這個數字還缺乏敏感的認識,那么你對這組數字肯定會感興趣:一個發展才十幾年但已擁有資產2000億美元的微軟電腦公司和已經發展一百多年才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后者曾是美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象征之一。微軟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給你直接可以消費的面包、汽車或實實在在的鋼鐵。它提供給社會的只有處理信息的計算機和載滿了能滿足你對知識管理需要的各種軟件,這里幾乎沒有辦法用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最高級的知識在這里直接轉化為最大的價值,過時的知識在這里也一文不值。同樣的編程人員、同樣的工作強度,但可能所創造的價值相差懸殊。這里價值形成的唯一基礎是以其知識含量的高低來比較的。其他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產業等等高新產業中,知識是與他們所能創造價值的大小、所能實現價值的多少直接地聯系在一起的。也許僅僅因為一個連字符的遺漏而使數十億美元化為烏有,也許僅僅因為一個新的配方而價值倍增。在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和實現形式,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財富已直接地與人類最寶貴的知識掛鉤,這不但突破著舊的社會財富觀,而且直接使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新的社會財富。綜上所述,知識正自在地存在于當今源源不斷被創造出來的新的社會財富中,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的內涵及基本理論。正如我們分析的,一定經濟時代新創造的社會財富,總是最深刻地反映著一定經濟時代的社會生產的實質,并通過這個實質使一定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向更高級轉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是財富,一切都不是財富,對新增社會財富的考察必須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如果說工業經濟時代商品的價值主要指一定技術條件下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的大小體現出在勞動時間多少上的競爭,那么知識時代的商品價值則主要是指在無差別人類勞動中所蘊含的知識和信息,價值的大小體現在勞動中對知識和信息的競爭。我們創造的新財富是未知的,但我們通過當前的勞動卻現實地改變著已經形成的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這個循環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們在現實消費需求中所消耗的社會財富總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會財富是以空的數字指標表明社會生產的創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會財富增長的途徑是唯一的,因此對一定生產方式下新形成價值的那種核心要素的競爭便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實質。而這種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積累,也就是對新增的社會財富的分割、占有和積累。從這個意義上看,OECD定義的最后一句,不無道理。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時代相適應建立起來的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亟待發展。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說明知識經濟是存在的,使知識經濟有合理的理論基礎,把我們看到的現實和我們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有機地統一起來。三、知識經濟對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改變必然意味著傳統經濟學的增長理論、貨幣理論、周期理論及其他一些理論都必須重構知識經濟正以其在現實中的迅猛發展向我們展示出現代經濟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增長形式,使傳統經濟學理論所揭示的內涵式增長、外延式增長、規模經濟增長、投入產出等增長理論都表現出嚴重不足。首先,知識在現代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已徹底改變了傳統人、財、物要素配置所帶來的增長。其次,知識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參與生產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傳統要素,并形成新興的主導產業。再次,同傳統工業經濟的規模相比較,依賴知識創造效益的增長正表現出同一產業的分散組合和不同行業間的技術融合,很難從規模化的投入和產出上進行分析。最后,知識在當今社會新財富創造中的獨特性和基礎性,使我們對形成社會財富增長的途徑并不能直接地從生產領域或某一產業中去尋求,增長的因素或動力也許是直接地存在于生產領域之外。知識經濟條件下,也許真正導致增長的投入在一些非生產領域而并非生產領域。只有我們把上述問題研究清楚,我們才能找到知識經濟條件下促進主導產業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作法。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曾明確指出主導產業對一個時代的經濟起飛具有決定意義。曾因煤、鐵為主導產業相互推動而促成戰后經濟奇跡的日本在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業調查會總經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訊產業可以說是21世紀最典型的主導產業。如果說20世紀基本上是發動機和電動機占主導地位的‘動力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通信、廣播和電子計算機技術三位一體的‘信息的世紀’”。在這一問題上有的同志以產業升級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面臨的機遇。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樣產業巨變的經濟時代,最能代表知識經濟特征的產業是主導產業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這一產業在根本上只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其他產業提供生產手段。而各國在此基礎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導產業仍然是要和國際分工、本國經濟現實相結合。知識經濟向我們展現出不同于工業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和高效益,無疑有更深刻的增長方式在現實地發揮作用,這就使我們更要深入研究知識經濟增長理論,理解現代經濟增長的內涵和實質,在未來的發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長政策和計劃。并由此出發考察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人力、管理等等相關經濟因素在新的經濟狀態中的運動規律,從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識經濟的理論。由于知識經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增長理論,尤其知識經濟所表現出的經濟數字化、虛擬化、一體化、全球化、消費與生產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傳統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和周期理論。隨著知識成為新增社會價值的決定力量,使社會財富價值的代表貨幣,在更加虛擬化的數字經濟中運行,使工業經濟時期所表現出的通貨膨脹,進一步發展為泡沫經濟。在全球化、一體化、貨幣自由匯兌、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暢的情形下,原有的貨幣理論和周期理論已明顯地不能指導現實。原來生產過剩的危機現在也許因為金融市場的違規操作而輕易來臨,也許因為世界市場的分工而大獲其利,可以說這次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是一個最有力的說明。限于本文篇幅,這里我僅僅是提出問題。總之,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實實在在的已經到來,我們必須從這個現實出發,揭示出反映知識經濟實質及運行規律的經濟學說來解釋我們所面對的經濟現實,指導我們偉大的改革實踐,這不但意味著我國理論經濟學繁榮的到來,也必然促進我國偉大的經濟振興。
知識經濟理論思考論文
【摘要】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呈現出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趨勢,傳統的管理理論、思想、方式、方法都將面臨變革完善、創新發展的問題。因此,對管理科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并在分析論述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到哲學高度上來思考,創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發展趨勢
一、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綜述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有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一些人對這種活動加以研究和探索。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總結,對管理活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見解,從而開始形成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管理理論。管理理論最早出現于西方,先后出現了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數量管理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和質量管理理論等許多對人類發展有重大價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論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美歐,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和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組織管理理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論對人類生產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為管理理論始于20世紀20年代,梅奧的霍桑實驗揭示了人是社會人,除了物質方面的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視社會和心理因素對人積極性的影響。數量管理理論產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間,它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最新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是指應用系統理論的范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于分析。權變管理理論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把環境對管理的作用具體化,并使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質量管理理論則出現在日本,它強調產品質量的不斷完善和再造,從而實現企業的節約型生產。
二、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管理科學
循環經濟學及其在區域創新規劃中的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廣義循環經濟學新循環經濟學區域創新區域規劃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循環經濟的新視角,即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及其研究對象,并將此思想運用到區域創新和區域規劃中,以期對該理論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在新循環經濟學中,有學者提出發達國家正在實施的循環經濟(即后工業經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高技術的污染遠比傳統意義上的污染復雜,在生產、消費和消費后廢棄等階段都對環境產生影響;第三產業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因此,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型知識經濟是循環經濟的最高階段。
廣義循環經濟學概念的再認識
空間結構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新循環經濟學的核心是5R原則(包括再思考、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修復),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原則和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廣義循環經濟學也重視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但總體上看,二者對空間結構較少涉及。主流經濟學忽視空間結構研究的缺陷已經為學者們所認識,因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新模式,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必須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以研究空間結構為核心的地理學應該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地理學將是地理學和循環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但這一點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循環經濟地理學可分為通論循環經濟地理學、區域循環經濟地理學、部門循環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循環經濟地理學、工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第三產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等)和公司(企業)循環經濟地理學。
有學者認為,廣義循環經濟有其特定的內涵,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筐”,凡有產業聯系的都要往里“裝”。例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不應是循環經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盡管目前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政策來推動,但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場經濟是建立循環經濟的基礎,因此,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排除在循環經濟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廢物如廢鋼鐵就是資源,二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與垃圾發電-高耗能產業、廢物如廢鋼鐵的深加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不能因為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就認為不是循環經濟。狹義的循環經濟更多地關注生態效益,忽視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和資源深加工盡管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沒有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鏈,但只要遵循5R原則,就是循環經濟鏈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區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廣義循環經濟學比目前廣義循環經濟學的內涵更豐富。
循環經濟學新規劃中的應用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廣義循環經濟學新循環經濟學區域創新區域規劃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循環經濟的新視角,即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及其研究對象,并將此思想運用到區域創新和區域規劃中,以期對該理論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在新循環經濟學中,有學者提出發達國家正在實施的循環經濟(即后工業經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高技術的污染遠比傳統意義上的污染復雜,在生產、消費和消費后廢棄等階段都對環境產生影響;第三產業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因此,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型知識經濟是循環經濟的最高階段。
廣義循環經濟學概念的再認識
空間結構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新循環經濟學的核心是5R原則(包括再思考、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修復),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原則和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廣義循環經濟學也重視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但總體上看,二者對空間結構較少涉及。主流經濟學忽視空間結構研究的缺陷已經為學者們所認識,因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新模式,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必須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以研究空間結構為核心的地理學應該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地理學將是地理學和循環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但這一點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循環經濟地理學可分為通論循環經濟地理學、區域循環經濟地理學、部門循環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循環經濟地理學、工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第三產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等)和公司(企業)循環經濟地理學。
有學者認為,廣義循環經濟有其特定的內涵,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筐”,凡有產業聯系的都要往里“裝”。例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不應是循環經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盡管目前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政策來推動,但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場經濟是建立循環經濟的基礎,因此,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排除在循環經濟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廢物如廢鋼鐵就是資源,二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與垃圾發電-高耗能產業、廢物如廢鋼鐵的深加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不能因為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就認為不是循環經濟。狹義的循環經濟更多地關注生態效益,忽視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和資源深加工盡管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沒有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鏈,但只要遵循5R原則,就是循環經濟鏈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區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廣義循環經濟學比目前廣義循環經濟學的內涵更豐富。
知識經濟時代與西方經濟學研究
摘要:知識經濟相對于物質經濟來說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概念,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都在廣泛地關注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經合組織(OECD)指出:“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美國管理學權威彼德•德魯克認為,在現代化經濟中,知識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財富。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西方經濟學;新市場
眾所周知,知識是我們認知社會遺留下來的文化結晶,而知識的普及,對于現在的意義是重大的,通過知識的綜合不僅僅可以做到“1+1>2”,更能有效提高企業運營。知識的運用也是極其的廣泛。相較于傳統的模式,知識可以利用當下發展普及高得“互聯網”,形成“互聯網+經濟”的模式,就可以創造出計算機管理系統。在知識獲取上,我們不應該故步自封,應當學習別人先進的思想和方式致力于我們社會發展。下面本文就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知識經濟時代與西方經濟學的拓展方向。
一、知識經濟時代規律
美國相較于其他國家現行的經濟時代,90年代初,美國經濟連續8年的增長。在這期間,各種經濟因素充滿著新的活力,因為經濟時代下的需求是旺盛的,金融市場的活躍從而也是較大幅度的增長,從而使得股市增長迅速、就工人員多、物價低廉、經濟增長迅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指尖的連動力被打破,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原則及規律與顯示經濟的發展相悖,相較于“有效性”有著極其大的挑戰,也使得外界對經濟有了新的關注與討論。西方各個企業也是將成功的原因歸功于知識,將知識看為最為重要的資源,就好比美國的比較出名的公司,如微軟、諾基亞等等,他們在企業運營的過程中不斷發掘員工的智慧從而使得企業達到最大程度的進步。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連續增加資本勞動不變,或連續增加勞動而資本不變,會引起邊際報酬遞減。但是該規律不能解釋像微軟、愛立信進入知識信息時代收益遞增的行業,不能解釋比爾•蓋茨為什么迅速成為全球最富有人的。網絡化首要的經濟規律應是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投入,邊際收益是遞增的。這個規律說明,在提高知識信息等資源效率方面投資越多,在經過一定的特定適應期后,獲得邊際效益就越高這種效應在高科技行業普遍存在,在收益遞增行業里,今天出售得多,明天出售得更多,智力成分取代市場份額成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并且好的想法與技術發明能導致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二、菲利普斯曲線
勞動價值論發展論文
一、挑戰:勞動價值論面對的現實
科技革命的出現,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相應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同時給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作為馬克思經濟理論基石的勞動價值論面臨著新的挑戰。有的人提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要由“知識價值論”來取代;有的提出要建立新的“勞動價值論”;更多的則是主張“發展”勞動價值論,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等“知識”在財富,乃至價值創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認知識及包含知識的先進技術生產設備與活勞動一起創造了價值,而且比活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主張雖然觀點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活勞動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價值創造者。
這些主張的提出并非毫無根據,其中有些論述還不無閃光之處,對勞動價值論在新形勢下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尤其是新“主張”提出者善于思索、敢于沖破理論禁區的創新精神和勇氣是值得贊揚的。以前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句句是真理”,不容經典作家的論述與之有任何差異;改革以后,雖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個別論述、個別原理可以發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維定式的作用,仍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可以商討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為前提的(超出這個前提的“發展”另當別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包含內容和“方法論”兩方面,方法論即“唯物論和辨證法”;內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發展,還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嗎?當然,這也說明,發展馬克思主義只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的前提下進行。鑒此,我們認為,勞動價值論是應該發展的,但要堅持兩個前提:即“唯物辨證”的方法論和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只有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顯然,新“主張”無論其初衷如何,其結論或多或少偏離了這一原則。
要堅持“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這一勞動價值論的本質特征,并非為“堅持”而堅持,而是這一“本質”仍然揭示了知識經濟條件下價值的真正來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科書式的“勞動價值論”能圓滿地解釋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中的一切新的經濟現象,并不意味著勞動價值論不用或不能發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理論。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學揭示出勞動的二重性質,科學地解決了價值形成、決定和實現的難題。但是,勞動價值論是抽象的、本質的理論,它揭示的是整個商品經濟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是商品經濟某一發展階段的具體規律。在商品經濟不同發展階段勞動價值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探討這些不同的具體形式不是馬克思的任務,他也不可能對當時還沒出現的“階段”的一般理論的具體表現形式作出準確描述。這一任務正是馬克思的后繼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該做的事。將抽象的理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體化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由于受傳統僵化思想的束縛,我們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或者認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是個別領袖人物才能勝任的專利,致使我們今天在教科書上看到的用于說明現實的“勞動價值論”仍然是《資本論》中原封不動的表述,用之直接解釋現實新問題,難免有些牽強附會,難以服人。
勞動知識經濟價值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對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雖然從抽象層次看勞動價值論并未過時,但“抽象”層次的勞動價值論已不能直接解釋許多新的經濟現象。因此,應研究勞動價值論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發展勞動價值論。本文根據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提出建立“總體勞動價值論”。
【關鍵詞】知識經濟/勞動價值論/總體勞動價值論
【正文】
一、挑戰:勞動價值論面對的現實
科技革命的出現,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相應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同時給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作為馬克思經濟理論基石的勞動價值論面臨著新的挑戰。有的人提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要由“知識價值論”來取代;有的提出要建立新的“勞動價值論”;更多的則是主張“發展”勞動價值論,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等“知識”在財富,乃至價值創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認知識及包含知識的先進技術生產設備與活勞動一起創造了價值,而且比活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主張雖然觀點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活勞動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價值創造者。
這些主張的提出并非毫無根據,其中有些論述還不無閃光之處,對勞動價值論在新形勢下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尤其是新“主張”提出者善于思索、敢于沖破理論禁區的創新精神和勇氣是值得贊揚的。以前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句句是真理”,不容經典作家的論述與之有任何差異;改革以后,雖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個別論述、個別原理可以發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維定式的作用,仍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可以商討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為前提的(超出這個前提的“發展”另當別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包含內容和“方法論”兩方面,方法論即“唯物論和辨證法”;內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發展,還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嗎?當然,這也說明,發展馬克思主義只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的前提下進行。鑒此,我們認為,勞動價值論是應該發展的,但要堅持兩個前提:即“唯物辨證”的方法論和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只有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顯然,新“主張”無論其初衷如何,其結論或多或少偏離了這一原則。
知識經濟與勞動價值論認識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知識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超越工業經濟向更高階段的飛躍,它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內涵和外延,商品價值、效用等內容都提出了挑戰。
[關鍵詞]知識經濟;勞動價值論;效用
世紀之交,隨著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工業經濟中孕育成長的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知識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超越工業經濟向更高階段的飛躍,它必將對在工業經濟時代創立和成長起來的所有理論提出挑戰,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不例外。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它首當其沖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有人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將會拋棄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果真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在否定的同時又必須看到,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需要聯系當代的實際,加以深化和發展,與時俱進,才能繼續保持和發揮它的理論生命力。正如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方面,當前應著重抓住以下三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勞動的內涵和外延
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一再明確指出,勞動(指抽象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個“勞動”。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體力為主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成了除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之外的另兩項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而易見,現代社會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支出由體力為主變成了腦力為主。腦力勞動又可分為理論研究型、知識應用型、技術創新型和經營管理型等。在新世紀里,現代勞動的知識含量空前增大,勞動的創造性日益提高,腦力勞動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我們對當代社會勞動形式這一新特點,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時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
論知識經濟中勞動價值論的新發展
一、挑戰:勞動價值論面對的現實
科技革命的出現,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相應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同時給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作為馬克思經濟理論基石的勞動價值論面臨著新的挑戰。有的人提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要由“知識價值論”來取代;有的提出要建立新的“勞動價值論”;更多的則是主張“發展”勞動價值論,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等“知識”在財富,乃至價值創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認知識及包含知識的先進技術生產設備與活勞動一起創造了價值,而且比活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主張雖然觀點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活勞動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價值創造者。
這些主張的提出并非毫無根據,其中有些論述還不無閃光之處,對勞動價值論在新形勢下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尤其是新“主張”提出者善于思索、敢于沖破理論禁區的創新精神和勇氣是值得贊揚的。以前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句句是真理”,不容經典作家的論述與之有任何差異;改革以后,雖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個別論述、個別原理可以發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維定式的作用,仍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可以商討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為前提的(超出這個前提的“發展”另當別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包含內容和“方法論”兩方面,方法論即“唯物論和辨證法”;內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發展,還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嗎?當然,這也說明,發展馬克思主義只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的前提下進行。鑒此,我們認為,勞動價值論是應該發展的,但要堅持兩個前提:即“唯物辨證”的方法論和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只有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顯然,新“主張”無論其初衷如何,其結論或多或少偏離了這一原則。
要堅持“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這一勞動價值論的本質特征,并非為“堅持”而堅持,而是這一“本質”仍然揭示了知識經濟條件下價值的真正來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科書式的“勞動價值論”能圓滿地解釋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中的一切新的經濟現象,并不意味著勞動價值論不用或不能發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理論。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學揭示出勞動的二重性質,科學地解決了價值形成、決定和實現的難題。但是,勞動價值論是抽象的、本質的理論,它揭示的是整個商品經濟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是商品經濟某一發展階段的具體規律。在商品經濟不同發展階段勞動價值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探討這些不同的具體形式不是馬克思的任務,他也不可能對當時還沒出現的“階段”的一般理論的具體表現形式作出準確描述。這一任務正是馬克思的后繼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該做的事。將抽象的理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體化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由于受傳統僵化思想的束縛,我們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或者認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是個別領袖人物才能勝任的專利,致使我們今天在教科書上看到的用于說明現實的“勞動價值論”仍然是《資本論》中原封不動的表述,用之直接解釋現實新問題,難免有些牽強附會,難以服人。
知識經濟與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知識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超越工業經濟向更高階段的飛躍,它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內涵和外延,商品價值、效用等內容都提出了挑戰。 [關鍵詞]知識經濟;勞動價值論;效用
世紀之交,隨著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工業經濟中孕育成長的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知識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超越工業經濟向更高階段的飛躍,它必將對在工業經濟時代創立和成長起來的所有理論提出挑戰,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不例外。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它首當其沖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有人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將會拋棄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果真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在否定的同時又必須看到,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需要聯系當代的實際,加以深化和發展,與時俱進,才能繼續保持和發揮它的理論生命力。正如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方面,當前應著重抓住以下三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勞動的內涵和外延
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一再明確指出,勞動(指抽象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個“勞動”。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體力為主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成了除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之外的另兩項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而易見,現代社會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支出由體力為主變成了腦力為主。腦力勞動又可分為理論研究型、知識應用型、技術創新型和經營管理型等。在新世紀里,現代勞動的知識含量空前增大,勞動的創造性日益提高,腦力勞動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我們對當代社會勞動形式這一新特點,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時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
其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沒有否認科學知識的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這里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面的勞動)。”①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當時不可能作出詳細的分析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