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素質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15:40: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職業素質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踐論文4篇
第一篇
一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勇于探索,敢于表現,但理想信念較為缺失,價值取向多元、功利,以自我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等。高職學生與本科生相比,他們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和社會適應性比較強,但自律意識、文化基礎、學習習慣較差,自信心相對不足。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探索出一條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素質教育模式。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點應當聚焦在加強對學生政治、思想、品格的教育上,要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質、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當前,我國各地高職院校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了眾多富有區域特色的素質教育探索與實踐,雖然聲勢浩大,但總體成效不盡人意,歸納起來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素質教育定位不明確。高等職業教育面向的是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行業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實踐中高職教育普遍存在重視技能培訓、輕視道德教育的現象。職教模式的探索與革新往往局限在構建職業人才培養專業理論體系和完善實習實訓條件上,而把素質教育放到無關緊要的位置,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很少涉及素質教育環節,或者即便有,也缺乏具體化和操作方案,高職素質教育難以落到實處。
2.素質教育的針對性不強。素質教育的外延十分寬泛,它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方努力。從學校教育的的視角看,素質教育只有深入分析高職學生的特點,抓住重點,切中要害,才能取得取得實效。當前,高職教育的素質培養從總體上看,缺乏高職本身的特點,在理論上沒有厘清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的邊界,而且對影響高職學生非專業素質的主要因素及其形成機制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看法。同時,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措施差異性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校決策者的影響,遠未形成相對成熟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機制。
3.素質教育體系沒有形成。由于高職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較完備的素質教育目標體系、工作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素質教育內容缺乏特色、針對性不強,很多區域性的特色教育元素沒有引入,素質教育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實效性。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重視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了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突破的重點,面對不良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現狀,高職院校還要從思想、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進行改善,讓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只有全面構建一個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加大力氣發展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才能有效改善現狀,提升教學質量。不僅如此,教學技能類的教師應積極進行學習,充實自身的職業素養。而作為學生,隨著人才競爭越來越瀲烈,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綜合性人才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與企業輸送人才的主要根據地,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范圍和數量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高職院校以學生工作為目標導向進行教學,但教學的重點停留在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上面,暴露出高職院校不重視或直接忽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的弊端。因此,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短板,需要進行改變和不斷的完善,才能為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提供助力,以下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進行探析。
1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育人為本,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科學素養與職業素養共同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然而,在就業問題以及短期利益的影響下,部分高職院校更多的是教會學生怎樣掌握一門技術,如何在工作中運用各項技能,最終導致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被遺忘在角落里。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學校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慢慢體現出來,進而極大的限制了高職學生的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為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需要認清目前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現狀,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的解決問題。
1.1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不重視
高職酒店管理論文
1職業素質的界定
關于職業素質的概念,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縱觀有關研究者對職業素質的定義,我們歸納為:職業素質是職業個體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通過遺傳和后天教育、學習、實踐和體悟形成的從事社會職業所應該具有的身體、心理、知識、能力、品德、性情、態度和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可以分為五方面內容:一是職業品德素質(職業價值、職業情感、職業道德等);二是從事任何職業都應該具有的基礎性職業素質(如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三是通用性職業素質,又可稱為關鍵素質(如溝通交流、數字應用、信息技術應用、團隊協作、問題解決、自我學習與管理發展等);四是專業性職業素質(包括從事本職業所應該具有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五是發展性職業素質(包括適應不同職業和崗位變更所需要的繼續學習、職業遷移和創新、創造以及創業等)。
2創新與構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職業素質培養課堂體系
本文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創新實踐為研究對象,該專業伴隨佛山市及珠三角旅游產業和酒店業的發展,經多年的辦學積淀,其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2.5+0.5”的傳統兩段式模式“、課堂教學、企業課程實習、校內實訓、課堂教學、企業實踐”學工交替模式“、2+1”模式,與企業的合作由單純的實習生輸出到實現與多家本土著名酒店、國際品牌酒店合作辦學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需求的酒店專業人才除了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外,更看重職業素質,在酒店行業主要看重的吃苦耐勞,協作忠誠的品質。我校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辦學,研究并構建了針對五維度職業素質的“三課堂”體系。
2.1酒店管理職業素質三課堂培養體系內涵
依據職業素質內涵定義界定,酒店管理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目標由五個維度的素質組成,根據行業及企業用人要求,確定五維度素質中最核心的素質,通過三年三階段三課堂貫穿融合培養:(1)五維度同步,三課堂融合:第一維度素質——職業品德素質(主要培養酒店管理職業道德);第二維度素質——基礎性職業素質(主要培養學生專業人文素養);第三維度素質——關鍵性職業素質(主要培養學生溝通與團隊合作、督導協調能力);第四維度素質——專業性職業素質(主要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專業管理能力);第五維度素質——發展性職業素質(主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新思維與能力),五維度素質能力培養立體化嵌入人才培養過程中,五維度同步并進階,通過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有機融通培養(。圖一)“三課堂”即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關于三課堂的定義至今存在不同的劃分標準及定義,尚未統一。本文對三個課堂的定義界定如下:第一課堂,指按照教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在課堂(含教室、實驗室、校內實訓基地等)內組織的以系統傳授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程;第二課堂,以校園為教學情境,教育對象為學生的各類各層次學術、科技、文化、體藝等活動;第三課堂指校外企業實踐、實習課程,包括企業實踐實習、頂崗實習、參加企業培訓及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以第一課堂為育人主要渠道和延伸,重點建設以職業素質為本位的具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校內及校外活動課程體系,重點培養五維度核心素質。(2)三年培養企業全過程參與。依托與合作辦學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本培養模式,通過三個課堂全程滲入企業文化,一則培養出企業忠誠的學員,二則更好地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強化企業人才培養的責任和參與度,培育出更適應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探究
[摘要]高職院校必須深刻意識到職業素養的含義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認真分析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應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人才培養教育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通過課堂教學培養、校園文化熏陶和實習實訓鍛煉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以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方法與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高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的發展、建設和改革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在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素養是指職業領域中的專業素養。它是個體綜合素質在職業生涯中的體現。它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風格和職業意識。職業素養劃分為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兩部分。職業顯性素養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行為等方面。職業隱性素養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等方面。顯性素養是隱性素養的外在表現,隱性素養是顯性素養的內在延伸。《財經職業素養教育與實踐》教材中指出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個人修養、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和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中關于“當前就業最需要的能力和專業態度和素質”的調查顯示,企業最看重當代大學生社交能力,專業技能和職業態度與素養。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端技術人才,滿足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從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畢業生的職業化是社會活動中用人單位對人才聘用選拔的專業性要求。高職學生職業化的主要表現是擁有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是檢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畢業就業率關乎著學校的品牌。根據就業市場,許多企業感嘆他們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普遍偏低。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決定其就業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如同取得職業許可證一樣。因此,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教育。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分析
會計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模式
摘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各行各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斷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本文分析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及會計人才應具備的主要職業素質,結合新時代背景下會計專業職業素質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全面進行會計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會計專業;職業素質;教育實踐
為了有效地進行會計核算,教師必須采取合理的措施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教師要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科學而有針對性的指導,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和社會經濟條件,適當引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一、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應以產學結合為指導,以發展高等教育和管理為目標,不應盲目遵循以學科內容教學為基礎的模式,而應以實際行動為導向,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職業的需要。會計專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專業性,學生必須掌握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成為具有會計工作能力、會計基本技能、較高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業務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會計專業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培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會計人才應具備的主要職業素質
自我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綜述
摘要:在對大量素質教育、自我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高職學生自我素質教育內容,探討了包括基礎素質、崗位素質、拓展素質等三類主要素質的評價體系,并對各類素質的評價指標與指標內涵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職學生;自我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及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日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問題。自我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學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與核心,強調的是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發展,是素質教育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過程。當前,對自我素質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學生主體能動性發揮在素質教育中重要性與實施途徑的研究,而對自我素質教育內容構成方面的專門研究較少。因此,筆者擬結合已有的高職素質教育內容的相關研究成果,對自我素質教育內容的構成進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討自我素質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途徑。
高職學生自我素質教育的內容
在20世紀90年代,遲艷杰提出了素質教育具體包括對學生進行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和教育;進入21世紀,對素質教育的研究開始進入高職教育領域。徐靜等人在研究素質教育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實質內涵及特殊性進行了分析,指出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技能素質、自我發展素質、創新素質、適應職業特殊需要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羅建遠指出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追求知識、能力、素質的高度和諧完美的統一,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汪建軍將高職學生的素質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四個方面;梁怡認為高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的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多年在高職院校工作的經驗,筆者擬將學生自我素質教育的內容歸納為五個模塊:思想政治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技能素質、職業發展素質,并根據這些素質在未來職業崗位中的作用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所示。
小議職校學生綜合素質改革思考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零距離”上崗和隨著未來社會發展應有的轉崗、轉業與敢于自主擇業、創業的綜合素質。這一綜合素質應當包含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職業素質四個方面。
關鍵詞:就業導向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構成要素
一、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在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道德清操等方面養成的較為穩定的品質。具體包括判斷政治是非、分析各種事物,把握行為規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為實踐一個目標所應具有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重要內涵,決定著人的尊嚴、價值和成就。這是因為它對人的其他素質的提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成長成才的基礎,不僅是每一個人成長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職業生涯和成就人生事業的支撐,“有才無德,其行不遠”。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處理客觀事物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即哲學觀點及其衍生發展的相關理論、思想的同時,不僅要具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須具備“對所習之職業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有責任心”,“具有優美和快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的“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
二、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指一個人具有的科學知識水平、文化涵養、創造水平和科學審美水平以及運用科學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確的學習習慣、豐富的知識基礎和完善的智能結構。科學文化素質是人自身發展、創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種標志,它是個體適應現代社會的工具,也是學生個人可持續發展必需的能力。未來的文盲并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要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不僅要擁有從事職業崗位所“夠用”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還要具備運用所占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現有知識去學習新的材料,攝取新的知識,學會并掌握原來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術,也就是要善于學習。
職校體育教學滲透素質教育的研究
一、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滲透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不僅掌握體育健康知識、運動健身知識,還要提高運動技能,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養成終身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專業化地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體育健身運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機能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德育功能,讓學生觀看有中國體育健兒參加的重要國際賽事,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日常體育實踐中,讓學生經受身體客觀條件和外界自然條件的考驗,通過開展具有競爭性、挑戰性、合作性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安全意識、健身意識;在體育健身運動中,讓學生展現動作美、行為美、體態美,提高學生對體育健身的興趣,以此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1]。
(三)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健美的基本品質
中職學校素質教育思索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學校的素質教育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可見,素質教育不僅僅是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也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內容要求,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絕不可偏離素質教育的方向。
一、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
個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特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勞動者的要求,其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綜合素質結構中占據支配地位,對學生人生發展具有定向和動力的作用。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就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看待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可以正確地理解和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增強法紀觀念,做到遵紀守法。只有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德育目標。由于種種原因,中等職業學校的一些學生存在任性、偏激、法紀觀念淡薄等現象,這充分地說明了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因此,要把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放在各項素質教育的首位。
(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
中職業學院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探索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發展需要價值導航。只有人人提升自身素質,尤其是作為社會人的職業素養,才能安其本位、樂其本業、敬業奉獻、恪盡職守,傳遞正能量,凝聚新力量,構筑和諧社會大舞臺,實現富民強國中國夢。在此,職業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若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人生發展將暗淡無光;一個組織,若其員工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便會失去凝聚力、向心力與競爭力;一個民族若沒有職業素養,民族振興將失去希望;一個國家,若公民沒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國家興盛將遙遙無期。而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培養職業素養的基本途徑,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向社會輸送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社會事業的建設者。同時,職業教育應貫穿人生發展的始終,為人一生的發展搭建良好的基底。職業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職業素養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鑒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魯中職業學院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培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教育任務,并在長期探索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案。
職業素養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有的職業理想與信念、職業態度與興趣、職業責任與紀律、職業技能與職業情感等。簡而言之,就是指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人文素養等方面。“冰山”理論認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支撐著這小部分的是水下80%左右的隱藏著的巨大冰山。職業素養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八分之一的冰山,主要代表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行為等,是看得見的顯性職業素養,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體的八分之七,代表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等方面,是看不見的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個人所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其中,個人職業價值的實現主要依靠職業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但支撐制約顯性職業素養的卻是隱藏在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隱性職業素養。因此,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著眼于整座“冰山”,以培育學生的顯性職業素養為根本目的,培養隱性職業素養為精神保障。
良好職業素養的意義
對個人發展的意義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講,首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順利實現就業。就業是個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從“學校人”轉變為“社會人”的必經之路。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懂技術、會變通、有文化、能敬業,才能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順利實現就業甚至擇業。其次,從個人長遠發展來看,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是有限的,但以知識經濟和市場經濟為特征的當代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教育滿足無限的社會要求,可能的契機和途徑就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適應職業的多變性、發展性,能夠隨時更新自己的職業能力,實現職業技能的遷移。對社會發展的意義21世紀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知識經濟時代,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國民素質的競爭。在一份國家競爭力評估中,我國國民素質的國際競爭力排名35位,這一指標成為制約國家競爭力提高的瓶頸之一。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事件,即在勞務領域用工短缺。究其原因,是職業素養問題。在中國,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中,“靠手吃飯”的勞務工作是低下的,“靠嘴吃飯”的辦公室工作才是令人羨慕的。所以,他們寧愿待業在家也不愿下車間勞動。殊不知,由“手上工作”支撐起來的實體經濟才是促進社會大發展快發展的中流力量。因此中國人的思想偏頗不但不利于個人發展,更在某種意義上阻礙了社會進步。職業教育當務之急應提升公民職業素養,轉變公民就業觀念,提升整個社會勞動者的素質,從而變中國的“人口”優勢為“人才”優勢,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可見,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功在個人及單位,利在社會與國家。呼吁公民的職業素養培養規劃應納入國家人才培養體系,并建議國家建立健全職業人職業素養評價標準和機制,引領全民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
職業教育鑄就職業素養的途徑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職業生涯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