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20:54: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美文化差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析中美文化差異對商務影響及對策
摘要:中美貿易關系日益緊密,商務談判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中美文化差異對兩國商務談判造成很大影響,中國商務談判人員對此極為關注。中國商務談判人員應該深入了解中美文化差異,分析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并制定應對之策。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談判溝通策略
隨著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企業之間的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商務談判重要性日漸顯現。由于中美文化差異對雙方商務談判的影響至深,所以中國談判人員要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獲得成功就必須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提高談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主要包括語言及非語言行為、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四個方面,它們對中美跨文化商務談判的影響很大。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差異。中國自古講究禮儀,言語當中多是體現自謙和敬人。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一般表示用謙詞來表示謙虛。中國人在交談中必須使用稱謂,以示對對方的尊敬。美國人講究平等,在美國晚輩可以直呼長輩和上司的名字。對于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則會表示感謝,接受贊揚。
中美文化差異對會計模式啟發
中美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文化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對會計模式又有何影響?本文試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意識形態來作討論。
(一)
對文化研究較著名的霍夫斯德(Hofstede)是采用以價值傾向為基礎的文化模式,認為文化的特征包括四個方面:①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結合程度。指一個社會的成員之間保持結合的程度。個體主義表示社會中人們偏好松散聯結的社會結構;而集體主義表示偏好緊密聯結的社會結構。②權距大小。指一個社會的成員接受機構或組織中權力分配的程度。在一個大權力跨度的社會中,人們傾向于接受一種等級制度秩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無需證明這種位置的合理性;而在一個小權力跨度的社會中,人們傾向于尋求權力的公平,要求證明現存權力不平等的合理性。③對不明朗因素反應的強弱。指一個社會成員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能夠容忍的程度。在一個強避免不確定性的社會中,人們一般不容忍模棱兩可,總是不惜代價控制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以期能夠控制未來;而在一個弱避免不確定性的社會中,人們一般不太在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有一種自然的相對安全感。④陽性還是陰性。指人們從社會性格的角度來劃分對待某些事物的態度。陽性意味著人們傾向于取得成就,比較自信等;陰性則意味著人們傾向于良好的關系,謙遜虛心,保護環境等。
以霍氏模型為基礎,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文化特征是:①崇尚個人主義,社會結構松散;②社會權距較小,人們追求平等;③對不明朗因素反應較弱,容易接納有差異的因素;④是一個陽性的社會,人們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質上的成功。與美國截然相反,中國的文化特征是:①集體主義,社會結構緊密;②社會權距較大;③對不明朗因素反應較強,對不明確因素有不安全感;④陰性,注重人際關系,謙遜。
(二)
會計模式是對一定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化會計實踐活動的綜合或描述。被描述的要素主要有:一定國家或地區的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的制訂與實施,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等。從一定意義上說,會計模式就是人們在會計活動中,就各種方案制定的選擇標準和會計人員的行為規范,而這些方案的選擇和行為規范的制定,除了科學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尤其是價值觀所決定,如保守與樂觀、保密與透明等。這樣中美之間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兩國在會計模式上的差異。
論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影響
摘要:中美貿易關系日益緊密,商務談判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中美文化差異對兩國商務談判造成很大影響,中國商務談判人員對此極為關注。中國商務談判人員應該深入了解中美文化差異,分析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并制定應對之策。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談判溝通策略
隨著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企業之間的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商務談判重要性日漸顯現。由于中美文化差異對雙方商務談判的影響至深,所以中國談判人員要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獲得成功就必須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提高談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主要包括語言及非語言行為、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四個方面,它們對中美跨文化商務談判的影響很大。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差異。中國自古講究禮儀,言語當中多是體現自謙和敬人。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一般表示用謙詞來表示謙虛。中國人在交談中必須使用稱謂,以示對對方的尊敬。美國人講究平等,在美國晚輩可以直呼長輩和上司的名字。對于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則會表示感謝,接受贊揚。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透析
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越來越要求我們克服文化差異,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也明顯的體現了這方面的要求。如何在日常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已成為每個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解決的課題。本文結合高中英語教學的實際,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教學實施方法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21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精神和物質產品的加速流通,將世界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已經成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國際交往的順利實現,除了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這些外語技能,還要求我們必須要對滲透在外語中的外國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當前英語課程改革實踐中的一線教師,要想讓今天的受教育者在將來能夠順利完成其交際活動,就必須增強文化思維的觀念,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滲透有機結合起來,否則就必然造成日后交際上的重大失誤。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已成為現代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已把“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列入高中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之中。《標準》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所以教師要在課內外著重上述文化內容的滲透。《標準》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語學習階段要達到的七、八級目標,其中七級為必須達到的目標。以下是七級目標描述:
孔凡彬(1975年生),男,山東淄博,中學一級教師,高中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論文:文化差異對消費的干擾概述
本文作者:鄭瑩燦工作單位:西南大學
他們在行為、言論、思想上都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認為保持一致、順其自然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五)人際關系的差異———仁義對人與利益為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儒家的原則,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會關系非常重要。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注重情義,輕視物質利益。在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現象致使中國人把人們之間的交情或友誼看成是最重要的,為了友誼而犧牲物質財富也是理所當然的。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主張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個體的優先地位。與中國人的重情重義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強調外在的、個人的、權利的、功利的東西并且崇尚競爭的個人主義,美國人在爭取個人利益和福利時會采取主動的方式,與人打交道時十分直接,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人情較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異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性本善的人性論,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主張過去價值取向,具有追求穩定的民族性格;美國的文化則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性本惡的人性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未來價值取向,具有喜愛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持久、最廣泛和最深入的環境因素。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內核的價值觀、信念等將長久地影響著本文化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4]。因此,同一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需要、消費對象、消費決策、消費時機等方面會表現出共性,而不同國家的消費行為模式則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中美消費行為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個要素,影響消費者的觀念,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中美兩國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差異。(一)消費需要的差異消費是由人的需要推動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種主觀的選擇形態和特定的滿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費者對消費需要的態度是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求穩”的文化心理,“無債一身輕”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國人在消費過程中竭盡全力回避競爭和沖突。所以,在生活消費方面就會有所節制,中國人有節約的美德,不會盲目消費,每個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點錢。同時,在傳統的宗法觀念和知恩圖報觀念的影響下,“人情”消費也就成為一種突出的消費行為特征。在美國,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國人的觀念中,消費是創造財富,掙錢是為了花錢,有錢就花是與創造財富聯系在一起的,而留遺產是不為上帝創造更多的財富。他們認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該享受,年輕時借款買房消費,退休后將房抵押給銀行“倒按揭消費”,付出與收入均等,無須以積累防患于未來[5]。因此,美國人從來不壓抑自己,他們崇尚及時享樂,強調實用主義,希望商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消費需要來生產產品,他們的消費行為都與自己的需要息息相關,不存在所謂的“人情”消費。(二)消費對象的差異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呈現出一種重群體輕個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主要是以群體取向為基礎的。群體取向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一個家庭看做一個整體,在消費時從整個家庭進行全面考慮,注重產品對于維持家庭正常穩定運作的作用,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往往與整個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個家庭成員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更要考慮到整個家庭的需要,對整個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會比對一兩個家庭成員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選擇,在作決定時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體現為中國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和親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傾囊投資。因此,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中國人所作出的決定往往綜合考慮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別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在美國,清教主義的文化價值核心是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美國人認為每個人均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有什么需要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強調個體的自由和獨立,美國人的消費也往往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也比較注重商品對自己的用處,而不是對整個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有用性。(三)消費品牌選擇的差異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動等。這些因素又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他所青睞的品牌和對品牌的選擇。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不僅把“安居樂業”當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認為“安居樂業”能促進國家的穩定和進步。所以,中國人在消費品牌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一些常用的、多數人使用的、長輩們也用的商品,對新奇的高科技產品或新型產業大多抱有懷疑否定的態度。美國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和性本惡的人性論,在價值取向上主張未來取向。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追求成功的競賽,均等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這場競賽并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成功,美國人講求競爭,追求創新,很少循規蹈矩。這種追求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發了對新奇事物的消費投資傾向。美國人對一些新奇的、富有創意的品牌更為青睞。(四)購買決策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要求個人服從整體。美國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人權益。這一文化差異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具有多重體現。在購買決策方式上,中國人往往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決策,如家庭成員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來由一名“當家人”統籌安排,在具體購買特別是單筆支出較大的購買決策中,還需要家庭成員的集體討論。而美國人在購買決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對自己的財產具有獨立的支配權,無論購買什么,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自己決定。在購買決策的最后確定上,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性有限價值原則,在家庭和個人消費上強調節欲勤儉,主張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反對奢侈浪費、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因此,中國人的收入變化對購買決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響。當收入減少時,消費者會很快節省開支,降低支出,先前開支額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購買意圖將被最先取消或者暫時擱置起來[6]237-242。而美國人在付出就該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常規的消費和隨機的消費。常規的消費是必須支出,如各種保險費支出、學費支出、房租、購房和汽車開支等;隨機的消費具有彈性,旅游、運動支出屬于這一類。美國人的消費一靠收入推動,二靠預期推動,三靠信貸推動。據報道,美國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貸作為家庭財務的應急手段[5]。由此可見,美國的消費者具有較強的消費不可逆性,不會因為收入的變化改變對產品的購買,大多數人會通過借貸來滿足即時的消費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費行為的差異在中國,身份消費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身份所具備的含義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發揮的功能要復雜很多。首先,中國消費者通常具有更強的身份意識,維系身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身份消費行為非常頻繁。其次,中國社會中人與人緊密相連,彼此高度依賴,這使得身份消費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現異化。因此,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所購買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他們在購買時,通常特別看重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給他們帶來社會性結果,并對于產品的外在可見特征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人們在消費中需要顧及自己的社會身份,保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維護面子的需要,中國人會在消費中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這同美國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消費者很不一樣,美國消費者強調“獨立自我”,傾向于將自己看做獨立于他人而存在,他們的消費選擇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態度,而沒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觀[7]。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文化交流對中國消費行為的影響
(一)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美國人提倡的超前消費的觀念使對于消費信貸的這種否定性評價逐漸受到了挑戰,“超前消費”的消費方式已普遍被中國大多數人所接受,如貸款買房、貸款買車、助學貸款等超前消費。在消費實踐方面,房屋購買中的“按揭”方式是消費倫理觀念的重大突破;同時,汽車、教育、旅游等高價值商品和服務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生活需要,而銀行儲蓄又很難滿足這些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了消費信貸的倫理觀念,消費信貸也逐步走進百姓家。(二)消費主義傾向逐漸擴散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受計劃經濟狀況的局限,當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比較單一,只滿足溫飽,沒有太多的奢望。在消費觀念上,人們接受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近年來,中美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使享受生活的消費主義觀念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受美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居民對“收入越高、消費的商品越多,則生活越富裕,并且生活質量越高”有著普遍的認同[8]。當前,中國的富人群體已經率先成為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光顧高級消費場所,進行高消費活動,購買高檔商品,從事富于娛樂性、技能性與知識性的休閑活動。(三)消費理念日趨合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解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人們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預期不斷改變,安全感逐漸增強,消費主義傾向不斷提高,消費理念日趨合理。人們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時候,倫理價值觀念的判斷天平更傾向于健康和環保。渴望健康,渴望長壽,渴望環保,已經成為我國廣大居民的普遍心態[9]。
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處理技巧論文
摘要: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早已被人認知,我們知道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出現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尤其在語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紹了文化一詞的定義,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表現,以及在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如何處理等等。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中西方交際文化的差別論文
摘要: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早已被人認知,我們知道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出現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尤其在語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紹了文化一詞的定義,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表現,以及在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如何處理等等。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跨文化語境下禮貌用語比較思考
英文電子商務信函是對外貿易交往的重要溝通方式之一,在對外商務活動中,如何得體地向對方提出請求對于面子觀念極重的中國人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語用學理論的提出,如言語行為理論[7][8](P7-17)、會話原則、面子理論[9]、禮貌原則[10]等,為廣大學者研究請求策略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相繼出現了諸如Gibbs、Blum-Kulka、Liao等的研究。[11][12][13]
他們的研究成果對跨文化語用失誤及跨文化交際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國內關于商務人士請求言語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見,主要有蘇文妙基于文化價值觀與交際風格對英漢請求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敖世翠對英語中介語請求言語行為的調查研究,易之對請求言語行為在中英文化中的差異分析等。[1][2][3]
言語策略的實施與社會文化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作為國際商務交流中普遍使用的溝通方式,電子商務信函深受跨文化差異因素的影響。建立關于請求言語策略的跨文化對比框架對研究中外請求言語行為的異同很有必要。本文將從語篇層面入手,借用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對中美兩國的電子商務信函的請求策略使用差異進行描述和分析。
一、理論背景
“面子保全論”是Brown和Levinson在Golfm-an“面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的禮貌模式,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要盡可能地采取一些策略,不傷害雙方的面子。根據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請求言語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具有面子威脅性,請求策略的使用得當與否將影響到交際雙方的關系進展。[14](P49)
請求行為的發出者會出于對接受方面子的考慮或者避免強加意愿給對方,而對自己的請求言語行為表現出猶豫不決。[15]由于請求行為可能對需求的提出造成潛在的干預,請求行為的發出者有必要采取合適的策略降低強加程度,從而順利實現請求意愿,禮貌策略因此被廣泛運用于請求言語行為中。語言交際中禮貌是言語者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行為,為了保住言談雙方的面子,使用禮貌語言對于雙方談話的進展極為關鍵。Leech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提出會話交際的禮貌原則,他認為人們在禮貌會話中往往遵循禮貌策略,努力縮小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分歧,以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10]
中美家庭教育對比思考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為關鍵,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文章對中美現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目標、家庭教育內容、家庭教育方式進行對比和分析,并探討美國家庭教育對中國家長的啟示。
關鍵詞:家庭教育;中美文化;差異;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人才的競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基礎,也是孩子接觸教育的第一個地方。家庭在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方面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長期以來受到研究人員和家長的高度關注。然而,我國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這會影響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借鑒其他國家的寶貴實踐,將有助于我國家庭教育走出誤區。本文比較了中美現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指出美國家庭教育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有些方面值得中國家庭借鑒。本文提出一些分析與思考,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國的家庭教育質量。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對比
(1)家庭教育目標方面。美國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倡導獨立與探索精神的國家,培養具有處理各種情境能力的人才是美國家庭教育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父母會為孩子安排一些任務,要求他們自己完成,要求他們獨立。例如,當他們還是嬰兒時要獨自睡覺,他們長大后要打掃房間或外出打工。如果他們想要什么,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參與來獲取。調查顯示,54%的青少年沒有父母給的零花錢,68%的青少年通過兼職賺錢。中國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將孩子培養成具有光明未來的人才。基于這樣的期望,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畢業后能有穩定的工作。中國父母堅持一個準則,只要孩子努力學習,就會全力支持孩子,他們認為從事兼職工作會占用學習時間,或者對女孩來說不安全,這使許多孩子失去了從小適應社會的能力。(2)家庭教育內容方面。教育目標是教育內容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家庭教育內容廣泛,重視兒童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和情感上的和諧發展。中國家庭教育內容偏向于智力教育,許多中國父母在學業上對孩子嚴格要求,但在其他方面卻不是如此。因此,一些孩子雖然成績好,卻缺乏足夠的生活技能。近些年來,我國教育部也在積極做出調整,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對中美家庭教育內容進行對比。其一,由于歷史發展的不同,美國和中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維模式。美國文化強調個人的價值,個人所做的只代表自己。父母的聲譽與孩子的成就無關,同時他們也不會為孩子的錯誤負責。在中國,父母則期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個人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整個家庭。其二,美國家庭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國的父母在家庭中占據著絕對權威地位。例如《弟子規》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3)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家庭教育方式是落實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而其與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美國文化注重關注孩子的內心,父母往往會作為朋友傾聽孩子的想法(重視其心理健康),鼓勵孩子追求夢想和挑戰自我。在學業教育之外,父母會常帶孩子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其觀察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行動力等。在大部分中國父母心中,他們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根據父母或父母的意愿完成的,父母有時會按成人的價值觀評價和教育孩子。
二、美國家庭教育對中國家長的啟示
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的詮釋
一、培養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我們進行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大家知道,語言具有社會交際功能,是一種交際工具。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的被明確寫進了國家教委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
幾十年來,我國的外語教學走過不少彎路。解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外語教學只是偏重語言形式(語音、語法、詞義)的講解傳授,培養出不少的學生,他們精通語法規則,卻只會認讀,不會聽說,不能真正具備交際能力。改革開放以后,國外先進的語言教學理論與教學手段得以引進,我國的外語教學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確提出了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際能力?它的內涵是什么呢?交際能力是一個語言學術語,它是針對語言能力而言的。語言能力通常是指語言規則內在化的體系,即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規則體系;而交際能力的概念不僅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語言運用,說通俗一點就是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看來要完成某一門語言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就不可避免地要對使用這種語言的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個涵義極廣的概念。《辭海》里對文化是這樣定義的:從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但為便于區分,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為兩類,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稱為知識文化;把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稱為交際文化或常識文化。本文著重探討的是交際文化。